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10)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0)

1.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大棗(十一枚擘)

白話文:

桂枝(三兩,去除樹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大棗(十一枚,剖開)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倍芍藥而加膠飴也。本太陽表藥。一轉移而即變為安太陰之制。神化極矣。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中土虛餒。都城震恐。桂枝湯本主和營復陽。而但倍芍藥加膠飴。奠安中土。故曰建中。甘能滿中。仍與桂枝湯同。故重申其禁曰。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這個建中湯是桂枝湯加倍芍藥再加膠飴的方劑。桂枝湯本來是太陽表證的方劑,轉變一下,就變成安太陰的製法,真是神妙極了。傷寒到了二、三天,心中悸動煩躁的,這時中土虛餒,中土就是胃,是指胃氣虛弱,胃的力量不足。就像國家的都城受到震動恐懼一樣,胃的功能受到幹擾,造成心中悸動煩躁。桂枝湯原本是調和營衛,恢復陽氣的方劑,然而卻倍加芍藥,並添加膠飴,來奠安中土,所以稱為建中湯。甘味可以充盈中焦,建中湯和桂枝湯的功用相同,所以同樣強調桂枝湯的禁忌,也就是嘔吐的人不可用建中湯,因為建中湯有甘甜的味道會加重嘔吐。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蓋陽脈澀。則中土已虛。陰脈弦。則木來賊土之象。腹中急痛。是脾陽下陷。此時若用小柴胡制木。其如中土先已虛餒何。夫中土虛餒。非甘不補。土受木克。非酸不安。必先以小建中湯。扶植中土。土氣既實。若不瘥。再以小柴胡。疏土中之木。用藥自有先後。非先以小建中姑為嘗試也。

白話文:

陽脈的脈象澀滯。陰脈的脈象弦緊。腹中急迫疼痛的患者。首先服用小建中湯。因為陽脈澀滯。則中央的脾胃已經虛弱。陰脈弦緊。則是肝木來剋制脾土的表象。腹中急迫疼痛。是脾陽下降。此時如果服用小柴胡來抑制肝木。那脾胃先已虛弱怎麼辦。脾胃虛弱。非甘味不能補養。脾土受肝木剋制。非酸味不能安撫。一定要先服用小建中湯。扶助中土脾胃。脾胃之氣充實以後。如果症狀還沒有痊癒。再服用小柴胡。疏導脾土中的肝木。用藥自有先後順序。不是先服用小建中湯姑且一試。

2. 梔子豉湯

梔子(十二枚擘),香豉(四兩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誤汗吐下後。正氣已傷。邪留上焦。擾動陽氣。因生煩熱。無論虛煩實煩。皆宜此方取吐。虛煩者。若經中所指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飢不能食。不結胸。但頭汗出。皆虛煩之候也。實煩者。若經中所指胸中窒。

白話文:

這不是吐法中的首選方劑。因為誤用汗法吐法之後,正氣已經受到損傷,邪氣滯留在上焦,擾亂陽氣,因此產生煩躁發熱的症狀。無論是虛煩或實煩,都適用這個方劑來催吐。虛煩的人,像是經文中所說的虛煩、不眠、翻來覆去,心中煩悶,胃中空虛,客氣擾動膈膜,按壓心下感覺潮濕,舌苔白膩飢不欲食,不結胸,但頭部汗出,都是虛煩的徵兆。實煩的人,像是經文中所說的胸中窒悶,

心中結痛。皆實煩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熱。使得湧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經有病人舊微溏不可與之戒。

白話文:

心中疼痛。都是實熱的症候。這個方劑主治宣通膈上之熱。使它湧吐出來而解除。如果本來就有寒邪的人就不適合。所以經書上有病人以前小便微溏,不可以給予這個方劑的戒條。

今人用梔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罯而成。性主上升。故能載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輕劑也。

白話文:

現在人們用梔子都 炒黑了用。這就沒有辦法做催吐劑了。本方的梔子是用生的。所以入口之後就會吐。香豉用蒸籠蒸熟而成。它的特性是上行。所以能夠承載梔子來做催吐劑。在催吐法中是比較溫和的一種。

凡用吐法。當先審邪之高下。心下滿而硬痛者。結胸證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虛痞也。宜瀉心法。此則心中懊憹。心中結痛。心下濡。故宜湧吐。毫釐千里。須當辨之。

白話文:

凡是使用催吐治法時,應該先判斷邪氣位於身體的哪個部位。如果是心下滿而堅硬疼痛,這就是結胸證,適合用陷胸法。如果是心下痞硬,這就是虛痞,適合用瀉心法。如果是心中煩悶,心中有結痛,心下有積液,那就適合用催吐法。在治療時,要仔細辨別邪氣的具體位置,才能對症下藥。

3.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豉湯的證狀是:發熱、煩躁、嘔吐、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乾燥。如果患者氣息微弱,則在原方中加入甘草。因為氣息微弱是體液被奪所致。加入甘草,取其能益中而存液,並取其能載藥而速吐的作用。

豉湯證具。若少氣者。本方加甘草。按少氣乃津液被奪。加甘草者。取其能益中而存液。並取其能載藥而速吐也。

4.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生薑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在梔子豉湯的方劑中,加入了五兩生薑。我依循先前的方法服後,便再次獲得嘔吐。治療結束後服用。

豉湯證具。若嘔者。本方加生薑。蓋嘔則膈上之熱。已犯及胃。生薑升散。領引胃中之熱。一概湧之上出。此導引之藥也。

白話文:

梔豉湯的證狀特點:如果有嘔吐的症狀,在原方中加入生薑。這是因為嘔吐是由於膈上之熱侵犯到胃而引起的,生薑具有升散的作用,可以引導出胃中的熱,使其從上部排出,是一種導引藥物。

5.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喻嘉言謂此乃溫中散邪之法。余謂不然。溫中不宜用梔子。且中已宜溫。何堪再吐。按誤下多陽邪內陷。此則雖經誤下。而身熱不去。微煩。則陽邪猶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乾薑斷陽邪入里之路。而梔子乃得載邪上出。一寒一溫。相反而實以相成。此之謂聖。

白話文:

傷寒病,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病人體內的邪氣。但病人的發熱症狀並未消除,還有輕微的煩躁症狀。這時,應該使用梔子幹薑湯來治療。喻嘉言認為,這是溫中散邪的方法。我認為不然。溫中不應該使用梔子。而且,中焦已經適合溫熱了,怎麼能再吐呢?

我認為,誤下藥物後,大量的陽邪內陷。這種情況下,即使經過誤下的治療,但體溫並沒有退去,微煩,說明陽邪還沒有進入體內。因此,可以用乾薑來阻斷陽邪進入體內的通路,而梔子可以把邪氣帶出來。

一個寒,一個溫,看似相反,實際上卻是相輔相成。這就是聖人的治療方法。

6. 梔子厚朴湯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姜炙),枳實(四兩水浸去穰炒)

白話文:

  • 梔子(14 瓣)

  • 厚朴(4 兩,用薑汁炙)

  • 枳實(4 兩,用清水浸泡,去皮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此雖取吐而不專恃乎吐法也。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蓋表邪雖經誤下。心煩則邪半踞於上。腹滿則邪半陷於下。故以梔子湧上邪。而以枳樸通下氣。亦兩解之法也。

白話文:

這雖然是採用吐法,但並非專靠吐法。傷寒病人在下法之後,出現心煩腹滿,臥起不安的症狀,應該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這是因為表邪雖然誤用下法而瀉了出來,但心煩的症狀說明邪氣還有一半留在上面;腹滿的症狀說明邪氣還有一半留在下面。所以用梔子來升散上焦的邪氣,用枳實、厚朴來通暢下焦的氣機。這也是一種兼顧上下,兩面解表的治療方法。

7.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二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品,用清水七升。空煮取四升。放入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放下一把豆鼓。再煮五六次沸騰。去渣滓。溫熱分兩次喝。蓋上被子令微微出汗。

豉湯散上焦之結熱。為取吐之輕劑。此則先用清漿水空煮減三升。則水性熟而沉。使梔豉從枳實下行之力。清上泄下。以此通利三焦。營衛得和而病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則食復之治法。亦不外是矣。因食而復。去其食。而邪自化。從此可悟治病總當責邪也。

白話文:

梔豉湯可以改善上焦的鬱結熱。是一種溫和的催吐劑。它是先用清漿水空煮,減少三升,使水性變得成熟而沉澱,讓梔豉能夠隨著枳實的力量向下行。清上瀉下,以此貫通三焦,營衛和諧,疾病便能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入如博棋子般大小的加大黃五、六枚,也就是食物中毒的治療方法,也不外乎如此。因食物而發病,就去掉食物,邪氣便能自然化解。由此可以悟出治療疾病總要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