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7)

回本書目錄

下集 (7)

1.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甘草(二兩炙),桂枝(三兩),半夏(三兩洗),細辛(三兩)

白話文:

麻黃 (150 公克, 去掉節的地方)

芍藥(150 公克)

五味子 (120 公克)

乾薑(100 公克)

甘草(100 公克, 炙過的)

桂枝(150 公克)

半夏(150 公克, 洗過的)

細辛(150 公克)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治太陽寒水之法也。雖同名青龍。卻與大青龍主治迥別。太陽表邪不解。與陽熱相搏。宜大青龍發之。太陽表邪不解。與寒飲相格。宜小青龍逐之。經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此為小青龍的對之證。故方中用麻黃桂枝細辛之屬。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乾薑五味之屬。

白話文:

這是一治太陽病中寒水中症候的方子。雖然它也叫青龍,但它的治療主治卻與大青龍湯截然不同。太陽病的邪氣阻滯在表證不退,邪熱交爭時,宜用大青龍湯來發散。太陽病的邪氣阻滯在表證不退,與飲寒搏結時,宜用小青龍湯來驅逐。經文雲:「太陽病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惡寒,咳,脈象浮緩」,這種情況正是小青龍湯的適應證。因此,處方中用了麻黃、桂枝、細辛之類藥物,以散寒解表;用了半夏、乾薑、五味子之類藥物,以溫化水飲,降逆止嘔。

以蠲飲而降逆。復以芍藥甘草。兩和表裡。但表裡錯雜之邪。病出恆不一致。若微利者。水已下趨。故去麻黃。加芫花。順其勢以導之也。若渴者。寒已化熱。故去半夏。加栝蔞根。反其用以治之也。若噎者。寒格上焦也。故去麻黃。加附子以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

白話文:

通過飲用蠲飲湯來使逆氣下降。再用芍藥和甘草,使表裡調和。但是表裡錯雜的邪氣,病情往往不一致。如果微微出汗,水邪已經向下運行,所以去麻黃,加芫花,順應其勢以引導它。如果口渴,寒氣已化為熱氣,所以去半夏,加栝蔞根,反其作用來治療它。如果胸悶,是寒氣阻滯上焦所致,所以去麻黃,加附子來散寒。如果小便不利,少腹滿,是寒氣阻滯在膀胱所致,所以去麻黃,加吳茱萸來溫通膀胱。

水蓄下焦也。故去麻黃。加茯苓以利水。若喘者。水邪射肺也。故去麻黃。加杏仁以下肺氣。此方本不至發汗。故或用麻黃。或去麻黃。皆相表裡證之輕重。而為加減之圓機活法也。

白話文:

水液積聚在下焦,所以要去除麻黃。加入茯苓來利水。如果出現喘息。水邪侵犯肺部所致。所以要去除麻黃,加入杏仁來宣降肺氣。本方原本不至於發汗,所以有時使用麻黃,有時去除麻黃,都要根據症狀的輕重來決定加減的範圍,這是圓潤靈活的治療方法。

按大青龍發汗以除陽熱。猶龍之乘雲上天而布甘霖。小青龍逐水以散陰寒。猶龍之翻波逐浪而歸江海。制方之妙。亦猶龍之變化而不可測乎。

白話文:

如同大青龍發汗來去除體內的陽熱,猶如龍乘雲上天布灑甘霖。如同小青龍逐水以散發體內的陰寒,猶如龍翻波逐浪歸於江海。藥方的妙用,就像龍的變化一樣,是難以預料的。

2. 真武湯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茯苓(150克),芍藥(150克),生薑(150克切片),白朮(100克),附子(一個炮製後去除外皮,切成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為北方司水之神。方名真武。主鎮北方寒水之氣。實與小青龍湯對峙。蓋太陽膀胱。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此水氣屬太陽府邪。太陽主表。宜小青龍發之。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白話文:

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名稱為真武。主要掌管北方寒冷的水氣。實際上與小青龍湯相對應。蓋太陽膀胱,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冷的水位。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這種水氣屬於太陽府的邪氣。太陽主表,宜用小青龍湯發散之。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水氣屬少陰藏邪。少陰主裡。宜真武湯鎮之。方中茯苓白朮。培土以制水也。生薑附子溫中以散寒也。更加芍藥斂少陰浮越之氣。使水得坎止而歸其故宅。此誠有合乎真武坐鎮北方。攝伏龍蛇之神力矣。但水邪泛溢。其病體恆變動不居。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細辛乾薑各一兩。

白話文:

這種水症屬於少陰經的藏邪。少陰主裡。適合用真武湯來鎮壓它。方中的茯苓、白朮能培補脾土來制約水邪。生薑、附子溫暖中焦以散寒。再加入芍藥,收斂少陰經浮越之氣。使水得坎止而歸其原位。這確實符合真武坐鎮北方,攝服龍蛇的神力。但是水邪泛溢,其病症經常變動不定。如果咳嗽的人,再加入五味子半斤、細辛、乾薑各一兩。

以水邪射肺。法當兼散肺邪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以水道已通。無取再泄腎氣也。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二兩。以脾氣下泄。用以醒脾也。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以胃氣上逆。用以溫胃也。隨其逆而治之如法。其諸神之神者乎。

白話文:

水邪侵犯肺部。(治療)方法應當兼顧散除肺部病邪。如果小便通暢,則去掉茯苓。因為水道的通路已經暢通了,無需再洩瀉腎氣了。如果腹瀉,就去掉芍藥,增加生薑二兩。因為脾氣下行腹瀉,用它來醒脾。如果嘔吐,就去掉附子,增加生薑,一共半斤。因為胃氣上逆,用它來溫胃。根據病情變化,依照方法治療,是諸神中的神啊。

按真武主治少陰水氣。固與小青龍對峙。而太陽病誤服大青龍。致成厥逆筋惕肉瞤之變者亦用此以救逆。蓋龍非得水不靈。當陽氣鬱蒸之時。但得龍升雨降。煩熱頓除。若淫溢不止。則龍適滋害。攝伏龍蛇。舍真武更向何處乞靈哉。

白話文:

再說太陽病,發汗治療。汗出了又不停止,病人還發熱,心下悸動,頭暈,身體瞤動,振動不已,想用頭去撞地。這也主用這個方救逆。按汗多亡陽,為什麼不用四逆輩而用真武。因為四逆的功效是用熱來驅趕寒。真武的功效是用土來製水。水氣奔湧,不宜用火來溫煦,而應該用土來製約。使用真武湯的,不應混作回陽一類來看。

再按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亦主此湯救逆。按汗多亡陽。何以不用四逆輩而用真武。蓋四逆功在以熱卻寒。真武功在以土製水。水氣奔越。不宜火溫而宜土製。用真武者。不宜混作回陽一例看。

3.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麻黃:二兩,去除節的部份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經過炮製後去掉皮和切成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經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按少陰病不當發熱。今始得之而反發熱。則邪始入少陰。猶兼表邪矣。發熱脈浮者。當從太陽解肌發汗之例。今脈沉。則諦實少陰病無疑。少陰本有發汗之禁。以其始得發熱。故借細辛為嚮導。引麻黃入散少陰之邪。

白話文:

醫經上說,少陰病,剛開始得病,卻又發熱,脈搏沉細的人,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不應該發熱。現在剛開始得病就發熱,表明邪氣剛剛進入少陰,同時還兼有表邪。發熱,脈搏浮,應當從太陽病解肌發汗的治療原則著手。現在脈搏沉,那麼可以斷定是少陰病無疑了。少陰病本有發汗的禁忌。但因為剛開始得病就發熱,所以可以用細辛作為嚮導,引導麻黃進入少陰,散去少陰的邪氣。

而亟亟加附子溫經助陽。托住其里。俾腎中真陽。不致隨汗飛越。此少陰溫經散邪之大法也。

徐靈胎曰。此條必先從少陰諸現症細細詳審。然後反發熱。知為少陰之發熱。否則何以知其非太陽陽明之發熱耶。又必候其脈象之沉。然後益知其為少陰無疑也。凡審證皆當如此。

白話文:

徐靈胎說:這條必然先從少陰的所有現症詳細審查。然後再反推是發熱。就知道是少陰的發熱。否則怎麼知道不是太陽、陽明的發熱呢?而且一定還要等脈象沉下去。然後才能知道是少陰的發熱,沒有錯。凡是審查證候都應該這樣做。

4.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話文:

麻黃:取2兩,去除莖節。

甘草:取2兩,經炙制後使用。

附子:取1枚,炮製去除外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經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而即自注云。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按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三陰經中。惟少陰尚有汗解之理。以二三日之少陰病。而無吐利煩躁嘔渴之裡證。則邪未深入。微發汗者。即和解之義。故可撤細辛之嚮導。而但以甘草梢殺麻黃之力。更得熟附固陽。自無強責汗之弊。此又少陰溫經散邪之緩法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少陰病症,得病症狀二、三天後,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可以微發出汗治療。同時也註明這是因為二、三天內沒有裡症,所以才採用微發汗治療。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三陰經中,只有少陰經還具有通過發汗來緩解病症的道理。若少陰病症狀只有二、三天,同時沒有嘔吐、腹瀉、煩躁、口渴等內在病症,說明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採用微微發汗的方法能夠起到和解表裡的功效。因此,可以去除了細辛這個指南藥,只用甘草稍微克制麻黃的力量,再用熟附子來鞏固陽氣,這樣就沒有強求汗出的弊端。這也是少陰溫經散邪的一種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