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

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 桂枝(18克,去皮):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的作用,是治療感冒、風寒、頭痛、關節痛等疾病的常用藥物。

  • 芍藥(18克):具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的作用,常與桂枝配伍治療感冒、風寒等疾病。

  • 甘草(12克,炙):具有補益脾胃、調和諸藥的作用,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補益藥物。

  • 生薑(18克,切片):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是治療感冒、風寒等疾病的常用藥物。

  • 大棗(12枚,掰開):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常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伍治療感冒、風寒等疾病。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大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白話文:

服用五味。把藥材咀嚼碎。用七升水,用小火熬煮取三升的藥液。去除渣滓,趁冷熱適中時服用一升。服用後,一會兒喝一升多熱稀粥,來幫助藥效。溫暖覆蓋身體,讓藥效持續約一個時辰。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不要讓汗水像水流一樣多,否則病情一定不會痊癒。如果服用一次就出汗了,病情就痊癒了。如果痊癒後再服用,不必把藥服用完。如果不汗就再服用一次。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用一次。如果還是不汗,就在半天的時間內,把剩下的藥液分三次喝完。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此太陽中風主治之方也。經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的人,一天一夜服用一劑藥。每隔一定時間觀察一次。服完一劑藥後,症狀還存在的人,再次服用。如果不出汗的人,再服用兩三劑藥。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類、麵食、五辛、酒、酪製品、臭味、惡劣的食物。這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要方法。經典中說,太陽中風,陽氣浮在體表,陰氣虛弱。陽氣浮在體表,就會自發熱。陰氣虛弱,就會出汗。發熱卻怕冷,微風也怕。微微發熱,鼻鳴乾嘔。

桂枝主之。衛強故陽脈浮。營弱故陰脈弱。衛本行脈外。又得風邪相助。則其氣愈外浮。陽主氣。風為陽邪。陽盛則氣易蒸。故陽浮者熱自發也。營本行脈內。更與衛氣不諧。則其氣愈內弱。陰主血。汗為血液。陰弱則液易泄。故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內氣虛也。淅淅惡風。

白話文:

桂枝是治療傷寒的主藥。衛氣強盛,所以陽脈浮在體表。營氣虛弱,所以陰脈虛弱。衛氣本來運行在脈絡之外。又適逢風邪的幫助。那麼衛氣就更加浮越在體外了。陽氣主宰氣。風是陽邪。陽氣盛,氣就容易蒸騰。所以陽浮的人就會自然發熱。營氣本來運行在脈絡之內。更加上衛氣不相協調。那麼營氣就更加在體內虛弱。陰氣主宰血。汗是血液的精華。陰氣虛弱,津液就容易洩漏。所以陰虛的人就會自然出汗。身體微微發抖,惡寒。這是內氣虛弱的表現。身體微微發抖,惡懼微風。這是營衛之氣不調,腠理開泄,風邪入裏的表現。

外體疏也。惡寒未有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二者相因。所以經文互言之。翕翕發熱。乃就皮毛上形容。鼻鳴。陽邪壅也。乾嘔。陽氣逆氣。太陽中風之病狀如此。諦實此證。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須辨證也。

白話文:

外在的體質虛弱啊。怕冷的人一定也怕風。怕風的人一定也怕冷。這兩個症狀是互相影響的。所以醫書中常常把這兩個症狀放在一起。翕翕發熱,這是形容皮膚上的症狀。鼻鳴,是陽邪壅塞的緣故。乾嘔,是陽氣逆氣的緣故。太陽中風的病症就是這樣。認真地核實這些證狀,就應該使用這個方子。凡是想用仲景的方子,先要辨別證狀。

愚按本方主以桂枝者。以桂枝能入營而作汗。非徒取其能驅風也。輔以芍藥者。以芍藥能和營而息風。非徒取其能止汗也。桂枝得芍藥。於發汗之中。仍寓斂液之義。芍藥得桂枝。於益血之內。仍收化氣之功。而桂枝又藉生薑之力。攘之於外。以導風邪之出路。芍藥又得甘草大棗之力。安之於內。以斷風邪之入路。凡讀仲景方。宜深求制方之義。

白話文:

我認為本方以桂枝為主藥的原因是桂枝能進入營中發汗。不僅取用它能驅風的作用。輔以芍藥的原因是芍藥能調和營血、平息風氣。不僅取用它能止汗的作用。桂枝配伍芍藥,在發汗的同時,仍寓有斂液的作用。芍藥配伍桂枝,在益血的同時,仍收有化氣的功效。而桂枝又藉助生薑的力量,把風邪向外驅趕,以疏導風邪的出路。芍藥又得到甘草和大棗的力量,固守於體內,以斷絕風邪的入侵途徑。凡讀仲景方劑,應該深入探求製方的道理。

再按仲景於桂枝湯一方。獨自注云。桂枝本為解肌。解肌者。乃解肌表之邪。不使擾動營血。以是示微發汗於不發汗之中也。而要之桂枝本入營作汗之品。賴有芍藥以收斂汗之功。今人誤謂桂枝一味。能固衛而斂汗。失之遠矣。觀其服法云。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

白話文:

依照仲景所著的「桂枝湯」方子,他獨特地註釋說:「桂枝原本是為瞭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而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就是要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不讓它擾動人體的營血。以此來表現出在不發汗的情況下微微出汗的狀態。而桂枝原本是進入人體營血並產生汗液的藥物,但依靠芍藥來收斂汗液的作用。現在一些人誤認為桂枝單獨使用,就可以固衛斂汗,這是大錯特錯的。」

觀察它的服用方法,說:「服用後須臾喝下熱稀粥一升,以增強藥效。」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此段斡旋之法。具有精義。歠熱稀粥者。欲藉穀氣以助營血而資其汗。若如水流漓。則營弱者益不能勝。故曰病必不除。此中用法之妙。全在營衛強弱上討消息。處桂枝湯方者。先須參透此一關。

白話文:

溫煦覆蓋約一個小時,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但不要讓汗水像水流那樣流淌。這一段是講斡旋的方法,包含精妙的道理。吃熱稀粥,是想要藉助穀物的能量來幫助營血,並且供給出汗的水分。如果汗水像水流那樣流淌,那麼營血虛弱的人就更加不能戰勝病邪,所以說疾病一定不會痊癒。其中用藥的妙處,全在營衛的強弱上探求消息。使用桂枝湯方的人,首先必須透徹理解這一點。

再按經文云。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此與前條太陽中風陽浮陰弱一段大同小異。何所取而重疊其文耶。殊不知彼條言太陽中風。乃昭揭中風之病狀而示之以主方。此條渾言太陽病。則如所云頭項強痛惡寒。乃中風傷寒公共之太陽病。即如本條之頭痛發熱惡風。

白話文:

根據經文記載,太陽病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出汗和畏風,應以桂枝湯為主方治療。這段內容與前一條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的論述大致相同,但又略有不同。為什麼要重複這段文字呢?

其實,前一條內容主要講述太陽中風的病狀,並給出了主要的治療方法。而這條內容則泛論太陽病,其中提到的頭痛、項強、惡寒等症狀,是中風和傷寒共有的太陽病證狀。就像本條中提到的頭痛、發熱和畏風一樣。

亦太陽中風傷寒之公共證。更何所辨而知其孰宜麻黃孰宜桂枝耶。其關鍵全以汗出為辨。汗出便是桂枝的對之證。若汗不出而發熱脈浮緊者。是麻黃證。誤用桂枝之辛熱。而益以芍藥之酸收。則寒邪凝結。漫無出路。變證蜂起。即顯犯桂枝之大禁矣。此仲景教人辨證之法也。

白話文:

這是太陽中風傷寒的共同證狀。更何況如何區分才能知道什麼情況下適合使用麻黃,什麼情況下適合使用桂枝呢?其關鍵在於有否流汗。流汗就是桂枝的對應證狀。如果沒有流汗,而發熱脈浮緊的,是麻黃證。錯誤地使用桂枝的辛熱,而輔以芍藥的酸收,那麼寒邪凝結,沒有出路,變證蜂起,即違反了桂枝的大禁忌。這是仲景教人辨證的方法。

桂枝湯有禁用三法。用桂枝者不可不知。其一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夫脈浮緊發熱汗不出。是寒傷營之脈證。宜麻黃湯主治。脈浮緩發熱汗自出。是風傷衛之脈證。宜桂枝湯主治。今見寒傷營之脈證。即不得主用風傷衛之治法。以其同見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

白話文:

桂枝湯有三個不能使用的原則,服用桂枝的人不能不知道。第一個原則是:桂枝的作用是祛除肌表病邪。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不流汗,不能使用桂枝湯。脈浮緊、發熱、不流汗,是寒邪傷及營氣的脈證。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脈浮緩、發熱、汗液自出,是風邪傷及衛氣的脈證。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現在看到寒邪傷及營氣的脈證,就不能使用治療風邪傷及衛氣的治法。因為他們都出現頭項強痛、惡寒的太陽病。

同見浮脈。最易牽混。故重言之曰常須識此。勿令誤也。不此之察而誤用之。其人營氣本實。邪無出路。不能外泄。勢必上湧。又得辛熱酸斂之性。怫鬱其營中之血。不至吐膿血不止。故曰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至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得湯則嘔。仲景即自注云。

白話文:

同樣是看到浮脈的症狀,最容易混淆。因此反覆強調,一定要識別清楚,不要誤診。如果不仔細觀察,誤用藥物,患者體質本來就實,邪氣沒有出路,不能向外發散,勢必向上湧出。再加上辛熱酸斂的藥性,鬱結在體內的血液中,就會導致吐膿血不止。所以說,凡是服用桂枝湯後會吐的患者,其後一定會吐膿血。至於酒客生病,不能服用桂枝湯。服用了就會嘔吐。仲景自己也註解說: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諸家皆以酒客胃中濕熱素盛。故得之便滿逆而嘔。則由此而類推之。凡感外邪而中挾溫熱者。其不可亂用桂枝也審矣。予每見今人誤認桂枝湯為斂汗之藥。凡遇濕溫風熱等證。見其汗出熱不解。竟敢恣用桂枝而無忌。此又仲景當日意料之所不及。用之貽誤。

白話文:

以熱性酒客不喜歡吃甘味食物為例,各種醫家都認為酒客的胃中濕熱素盛,所以喝酒後很容易出現滿逆嘔吐的症狀。依據這個道理推廣,凡是感受外邪,並且體內夾雜有溫熱證狀的患者,都不適合隨意使用桂枝。我經常看到現在的人誤認桂枝湯為斂汗的藥物,凡是遇到濕溫風熱等證,看到患者汗出熱不解,就敢大膽使用桂枝,毫無顧忌。這也是仲景當年所料不及的,使用桂枝湯不當,就會貽誤病情。

不自咎其辨證之不清。反謂古方之難用。而鑑此者轉引叔和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說。實其言以相戒。其亦勿思之甚也矣。

白話文:

不要責怪自己辨證不精確,反而說古方的藥難用。而研究醫書的人又引述叔和說的「陽盛則喝桂枝就會死亡」的理論,實際上,叔和這些話只是用來互相警戒,也不要太過於相信。

桂枝之禁例既明。則凡見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而汗出脈浮緩者。主以桂枝之解肌而無疑矣。解肌者乃解其肌表之邪。而仍欲使之微似有汗也。故經中又指桂枝曰發汗。欲發汗而仍不欲大發其汗。故又曰和。和則發汗之機必不迅。故他方皆刻期取效。而桂枝服後。病證仍在。

白話文:

桂枝的禁忌例條已經很清楚了。所以凡是見到頭部、頸部僵硬疼痛、怕冷的太陽病,而汗出脈浮緩的人,主用桂枝來解肌是沒有疑問的。解肌就是要解除肌肉表面的邪氣,但仍然希望讓病人微微有點汗出。所以《傷寒論》中又指出桂枝具有發汗的作用。希望發汗,但仍然不希望汗出太多。所以又說桂枝具有調和的作用。調和之後,發汗的作用就不會太快。所以其他方劑都是按一定的時間來取得療效,而服用桂枝之後,病證仍然存在。

仍宜作服。觀其服法云。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仍在。更作服。若汗不出。乃至二三劑。以是為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一定不易之法。但須辨證明晰。

白話文:

仍然適合當作服法。根據服用的方法說明,如果服一劑藥,出汗了,病症就好了,停下來後繼續服用,不必把藥劑服完。如果不出汗,繼續服用。按照先前的服用方法,如果還不出汗,後面服藥的時間要縮短一點,大約半天讓三服藥服用完畢。如果病人病情嚴重,一天一夜服完。每隔一定的時間觀察,服用一劑藥完畢後,病證仍然存在,繼續服用。如果不出汗,甚至於二、三劑,這樣做是為了調和陰陽表裡、疏散皮膚、使汗液排出。這是個一定不變的方法,但必須辨別病證明白。

用當其病。即未遽效。仍堪復進。以視麻黃湯之大發其汗。固有間也。

再太陽病以風傷衛寒傷營二證。分主桂枝麻黃二法。其說始於許學士。而前明方中行及國朝如喻嘉言程郊倩輩。皆仍其說。唯柯韻伯謂桂枝湯一方。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

白話文:

太陽病分為風傷衛和寒傷營兩種證候,分別以桂枝湯和麻黃湯為主要治療方法。這種論述源於許學士,明朝的方中行和清朝的喻嘉言、程郊倩等人,都沿用這個說法。只有柯韻伯認為,桂枝湯是一種治療方法,凡是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脈浮弱、自汗的患者,不論哪種疾病,不論是中風、傷寒、雜病,都可以用桂枝湯發汗治療。如果是妄汗妄下,表邪不解的患者,也應該用桂枝湯解肌治療。

推柯氏之意。蓋以仲景於桂枝湯。散見於他經。而用之者亦多。故主論若此。而予就經文細繹之。如經所云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一條。柯氏殆據此以為傷寒亦宜桂枝之證。而不知經文明言傷寒發汗解。其用麻黃髮汗可知矣。半日許復煩。脈轉浮數。

白話文:

推究柯氏用意,主要根據傷寒論傳作者仲景在桂枝湯條中,治療傷寒的處方散見於不同的篇章,且應用廣泛。因此,主要論述便是如此。而我精細參研經文,例如經文中所述傷寒發汗後症狀緩解半日後,復又煩躁,脈象浮數者,可以再次發汗,適宜桂枝湯的條文。柯氏可能根據此條文認為,傷寒也適合使用桂枝湯。然而,他忽略了經文明確指出傷寒發汗後症狀緩解,其所用的發汗藥是麻黃。半日後復又煩躁,脈象轉為浮數。

則因發汗之後。在外之風邪易襲。而在內之營氣已傷。煩因心擾。數屬陰虛。奚堪復任麻黃。其改用桂枝者。非太陽傷寒之宜桂枝。乃發汗後復煩脈浮數之的宜桂枝也。至陽明病之亦有用桂枝者。若經雲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可發汗。宜桂枝湯是也。按陽明本自多汗。

白話文:

因為在發汗之後,外部的風邪容易入侵,而體內的營氣已經受到損傷,煩躁不安的原因是心神受到擾亂,也屬於陰虛的範疇。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再次使用發汗的麻黃呢?改用桂枝的情況,並不是太陽傷寒所適用的桂枝,而是發汗後煩躁、脈搏浮數的症狀所適用的桂枝。至於陽明病之亦有用桂枝者,例如經書上所說的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出很多,稍微畏寒,表證未解,可以發汗,所以適合使用桂枝湯。要知道,陽明病本身就容易出汗。

但不惡寒而惡熱。今微惡寒。則太陽之表證未罷。亟當從太陽領出其邪。此又非陽明病之宜桂枝。乃太陽表未解之的宜桂枝也。且其下文又云。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合此二條觀之。要知邪自太陽初入陽明。須察其邪自太陽中風而來。而中風證未罷。

白話文:

他不怕冷卻怕熱。現在如果出現怕冷,那麼太陽表證的症狀還沒有消除。應該趕緊從太陽經的路線把病邪引出。這就不是陽明病應該用桂枝湯,而是太陽表證還沒有消除,因此適用桂枝。而且書上還說,陽明病,脈浮,不發汗,又喘,發汗則會好。應該用麻黃湯。結合這兩條來看,要知道病邪從太陽剛進入陽明時,必須觀察病邪是由太陽中的風邪而來,而中風的證狀還沒有消除。

仍當從中風主治之法。邪自太陽傷寒而來。而傷寒證未罷。仍當從傷寒主治之法。益見桂枝麻黃。分主中風傷寒二證。為天然不易之定法矣。至三陰經本無發汗之例。雖太陰病有脈浮可發汗之條。亦非太陰病宜用桂枝。亦以脈浮自當發汗。而本方芍藥生薑大棗。亦得資以奠安太陰。

白話文:

中風和傷寒都應該從治療的原則來治。若是邪氣從太陽經引起的傷寒,且傷寒的症狀還未完全消失,治療時則應遵循傷寒的治療原則。由此可見,桂枝和麻黃分治中風和傷寒兩種病症,是理所應當的,也是不會改變的治療原則。至於三陰經的病,原本就沒有發汗的治療原則。即使太陰病有脈象浮起的症狀,可以發汗,但也並不意味著太陰病應該使用桂枝。這是因為脈象浮起自然應該發汗,所以方中加入芍藥、生薑、大棗,也有助於安撫太陰經。

若謂妄汗妄下之後而表未解者。亦宜用此解肌。試思何謂妄汗。正謂桂枝證誤用麻黃。麻黃證誤用桂枝耳。且發汗後不可更用桂枝湯。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仲景設有明禁。其誤下後間有宜桂枝者。亦須察其脈浮。其氣上衝者。方可與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也。仲景經文。本自明白易曉。

白話文:

如果說在自汗自瀉之後,表症還沒有解除的人,也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肌。想想什麼叫做自汗?就是桂枝證誤用了麻黃,麻黃證誤用了桂枝。而且在發汗之後,不能再用桂枝湯,在瀉下之後,也不能再用桂枝湯。仲景訂有明確的禁令。像誤下之後,偶爾有適合桂枝湯的,也必須觀察他的脈浮,他的氣往上衝的,纔可以給他用。如果不符合這些情況,就不能給他用。仲景的經文,原本就明白易懂。

若如柯氏所云。則求之多歧。適以滋亂。轉使後之學者。漫無頭緒可尋。況風寒之邪。皆從太陽而入。太陽一經。實為傷寒家開手第一工夫。此等源頭不清。開手便錯。余故不憚援引經文。以直破其惑。而臨證處方。庶有把握。不致淆亂矣。

白話文:

如果像柯氏所說的,那麼求的方法多種多樣,反而會混亂,使後代學者毫無頭緒可尋。況且風寒之邪,都是從太陽經進入人體,太陽經是最重要的,是傷寒科醫生首先要考慮的病因。這些病情根源不明,一開始就錯了。所以我引用經文來直接破解他們的困惑,在臨牀上開方用藥,纔有把握,不至於混亂。

再按桂枝湯固為太陽初病時立法。而日久亦有宜用之者。總以外證未解為辨。至柯氏所指誤汗誤下兩層。此恰渾舉不得。自當分辨。蓋誤汗之後。即有亡陽漏風諸變。另有專方救逆。雖仲景有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風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之條。亦因下後發汗。

白話文:

桂枝湯的確是太陽經病初起時設立的方子。而時間一長,也有適宜使用的時候。總是以外證未解除作為辨證依據。至於柯氏所指出的誤汗和誤下兩層,這恰恰是籠統而不能成立的。自己應該加以辨別。蓋誤汗之後,即有亡陽漏風諸多變證,另有專方救逆。雖然仲景有記載「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風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的條文,也是因為下後發汗。

其痞究從誤下所致。又從惡寒上辨出表未解來。自當先解其表。表解乃可攻痞。此外別無汗後復用桂枝明文。更有表裡錯雜之邪。宜先里後表者。若下利清穀。腹脹滿。身疼痛者。則里證急而表證緩。又當先溫其里。後攻其表。必俟下利止而身痛未休。再當消息和解其外。解外仍不離桂枝成法。

白話文:

痞病的主要原因是誤下所致。又從惡寒上辨別出表證未解而來,所以應該先解決表證,表證解決後纔可以攻治痞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汗後再用桂枝的明確記載。還有表裡錯雜的邪氣,應該先治裡後治表。如果出現腹瀉、清穀、腹脹滿、身疼痛等症狀,說明裡證急迫,而表證緩和,那麼應該先溫暖裡證,再攻治表證。必須等到腹瀉停止而身體疼痛還沒有消失,再考慮調和表證。調和表證仍然離不開桂枝的既定法則。

此中出入變化。具有元機。全要平時體認經文。臨病詳參脈證。則一百一十三方。皆無誤用。奚啻桂枝也。

再按桂枝固為太陽主方。而救逆之法。從此方變化者。無論增一味。減一味。其主治各不同。但就原方增減分兩。即另立湯名。治證迥別。如本方加桂即名桂枝加桂湯。重加芍藥即名桂枝加芍藥湯之類是也。另宜逐方詮解。附於本方之後。而總以此方為祖。故以是冠一百一十三方之首。

白話文:

再以桂枝作為主要的湯藥,而解救倒錯的方法,以此湯藥變化而成的,無論增加味,減少一品,它的主治各不相同,但只要增加或減少分量於原有的方劑,就成了另外一個湯名,治療的證候也不同。如同這個方劑加上桂便叫做桂枝加桂湯,重加芍藥便叫作桂枝加芍藥湯之類,其他的藥方也應該一一解說,附在本方之後,而總是以這個方劑做為祖,所以,把它放在一百一十三個方劑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