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10)

回本書目錄

中集 (10)

1. 咽痛

咽痛一證。陰陽寒熱所因不同。最難辨認。大凡陽熱之證。多起於太陽。而陽明與少陽亦互見之。陰寒之病。多中於少陰。而太陰與厥陰亦牽及之。其間溫涼異治。倘辨證先錯。率意投劑。召變甚捷。可不慎諸。

白話文:

咽喉腫痛症狀,病因而有所不同。最難辨別。凡是陽熱的證狀,多起於太陽經,而陽明經與少陽經也可能會出現。陰寒的病症,多起於少陰經,而太陰經與厥陰經也可能會受到牽連。溫熱和涼寒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辨證錯誤,隨意投藥,往往會導致病情迅速變化。因此,診斷時必須謹慎。

風邪從皮毛而入。首犯太陽。肺先受邪。與痰涎互結。則咽痛而梗。與以驅風利咽。其邪尚淺而易療。其結之甚者。則加以紅腫。則當參用破結消腫之品。又甚者。熱浮之氣彌滿三陽。與毒涎惡血兩相膠結。頃刻之間。脹塞咽喉。致氣不得通而死。或用吐法以宣其痰涎。或用刺法。以去其惡血。救之不容須臾緩矣。

白話文:

風邪由皮膚表面侵入人體。以太陽經絡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肺臟首當其衝,邪氣與痰液互相凝結,就會出現咽喉疼痛、阻塞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採用驅趕風邪、順利咽喉的治療方法。如果邪氣的凝結較輕微,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凝結嚴重,就會出現咽喉紅腫,這時就需要加入可以消散結塊、消除腫脹的藥物。如果病情進一步加重,熱氣浮越,充斥於三陽經絡,與毒痰、惡血相互粘合。轉瞬間,咽喉被堵塞,患者氣息無法流通而死亡。此時,可以採用催吐的方法來宣發痰液,也可以採用刺血的方法來去除惡血。治療必須爭分奪秒,一刻也不能耽誤。

凡陽熱之證。雖至險極惡。人猶易識。至少陰咽痛。人多不識。即識之而溫里之劑。又多畏而不敢輕投。殊不知陰寒之甚。格陽於上。乃致咽痛。真寒假熱。非溫不辦。而溫法又各有別。不容概施。如經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又云。少陰病咽中痛。

白話文:

凡是陽熱之證。即使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人們還容易識別。然而,少陰病咽痛,很多人不認識。就算認識到了,在用溫裏劑時,又有很多害怕,不敢輕易使用。殊不知陰寒極盛,遏制了上焦的陽氣,才導致咽痛。這種確實是寒證卻假象熱證,不溫則無法解決問題。而溫法又有各自的區別,不能籠統地使用。比如《傷寒論》中說:少陰病,二、三天後出現咽痛的,可以給予甘草湯。不癒的話,就給予桔梗湯。又說:少陰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湯主之。又云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此雖少陰病。以尚無下利逆冷諸變。而證有輕重。方亦有緩急。其不取寒涼直折。一也。若咽痛而復下利。則如經云。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咽痛者。

白話文:

半夏散與湯劑為主。另外說到少陰病的患者,咽喉受傷。形成潰瘍,不能說話,聲音發不出來。用苦酒湯治療。這些雖然是少陰病,因為還沒有腹瀉、畏寒等變症。病情的症狀有輕重之分,方劑也有緩急之分。這類病症不採用寒涼的藥物直接治療。一來是少陰病症,主要在於陰陽不平衡,燥火內盛,體虛,用寒涼藥物會加重症情。二來是少陰病,多半在熱證之中,用寒涼藥物會傷陽氣。三來是少陰病,多半是身體虛弱,用寒涼藥物會傷及脾胃,加重症情。如果咽痛又有腹瀉,則像經文中所說的,少陰病患者腹瀉清穀,體內寒冷,體外燥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斷了,身體卻不畏寒。這種咽痛的病人。

通脈四逆加桔梗湯主之。此因陰寒氣盛。元陽將脫。故宜亟使陽氣歸根。是非峻溫不可矣。

白話文:

應用通脈四逆加桔梗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陰寒之氣盛行,元陽將要脫離。所以必須趕快讓陽氣歸於根本。因此若不峻用溫熱藥物,就不行。

凡咽痛之宜用溫藥者。仲景原為真寒假熱者之立法。若辨證不的。為禍甚速。倘非陰盛陽衰之候。即不得施回陽勝陰之法。故仲景又曰。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蓋彼因下利而陽亡此因下利而陰涸。治又不同也。更有陽熱熾甚。痰涎湧結。其脈反遲。而協熱下利者。

白話文:

凡是咽喉疼痛,適合使用溫暖藥物的,仲景最初是為了真寒假熱的人提出的方法。如果辨證不明確,它造成的禍害會很快。如果沒有陰盛陽衰的時候,就不應該使用回陽勝陰的方法。所以仲景又說,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的人,要服用豬膚湯來治療。這是因為,前者是因下利而陽虛,而後者是因下利而陰液耗竭,治療方法不同。還有的人是陽熱熾盛,痰涎湧結,脈搏反而遲緩,同時卻有協熱下利的症狀。

此又屬陽證似陰之候。此惟吐法為最善。經云。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則利止。蓋胸中閉塞者不可汗。又胸中閉塞者不可下。仲景已有深戒。而病當胸中當吐之。且吐中自寓發散之義。

白話文:

這屬於陽症似陰證。吐法是最妥善的辦法。經典裡頭提到。胸上諸實之症,胸中鬱悶疼痛,不能飲食,希望別人按壓,反而有涎唾。泄瀉每日十幾次。脈反而遲。寸口脈微弱而滑。這是可以吐的。吐了瀉就會停止。因為胸中閉塞的人不可發汗,因為胸中閉塞的人不可下泄,仲景已經有過深刻的告誡,而病在胸中應吐。而且吐法中包含發散的治療。

則可使結開而利止也。

2.

(附口苦,口甘)

口渴一證。乃傷寒一大關鍵。不可不細心體察。凡風寒在表。邪在太陽。不言渴也。一入陽明。則不惡寒反惡熱。口漸知渴矣。其有太陽病初起而即口渴者。溫熱之邪。自里出表。雖見表證。邪不在表。故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又太陽中暍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白話文:

口渴是一個很重要的傷寒症狀,不能不仔細體察。如果風寒在表,邪在太陽經,一般不會口渴。一旦進入陽明經,就不再怕冷,反而怕熱,口才漸漸覺得口渴。有的人太陽病剛開始就口渴,這是由於溫熱的邪氣從裡向外發作,雖然有表證,但是邪氣不在表,所以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口渴,不怕冷的是溫病。另外,太陽中暑的人,也會出汗、怕冷、發熱、口渴。

是不宜發汗。與風寒異治。至於濕溫初起。濕未化熱。口雖渴。卻不能飲。化熱之後。始大渴引飲矣。故就口之渴與不渴。可以辨邪之表裡。中之寒熱。而即可以渴之微甚。辨熱之輕重。臨證時首宜辨此。

白話文:

不宜發汗。與風寒治療方法不同。至於濕溫病初起時,濕邪尚未化熱,口雖然渴,卻不能喝水。化熱之後,才開始大渴而想喝水。所以根據口渴與不渴,可以辨別邪氣在身體的表層或裡層,是寒證還是熱證。而且可以根據口渴的輕重來辨別熱證的輕重。診察病情時,首先要分辨清楚這些情況。

凡陽熱之證。一見口渴。即當泄熱為主。至三陰證。如系本藏虛寒自病者。本無所為渴也。然陰病轉陽。亦有發熱而渴者。當與和調津液。不宜直折其熱。緣陰盛陽微。口渴正陽回之候。泄熱則轉瀉其陽矣其或陰液乾涸燥渴轉甚。則量與泄熱之中。尤當佐以養陰生津。此為大渴引飲者立法。

白話文:

凡是陽熱的病症,一出現口渴,就要以瀉熱為主。至於三陰的病症,如果是本來的臟腑虛寒自病,本來沒有口渴的症狀。但是,陰病轉為陽病,也有發熱而口渴的,這時應當和調津液,不宜直接瀉其熱。因為陰盛陽微,口渴正是陽氣回來的徵兆,瀉熱則轉而瀉其陽氣了。

或者陰液乾涸,燥渴轉甚,則在瀉熱的同時,更應佐以養陰生津。這是對於大渴引飲的病症立法。

若口中雖渴而不欲飲。見水輒避者。即屬真寒假熱之候。其脈或沉細。或空大。當以溫劑引陽歸根。則虛寒之狀反著。倘誤與寒涼。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如果口中雖然口渴卻不想要喝水,見到水就躲避的。就是屬於真寒假熱的時候。他的脈搏或者沉細,或者空大。應該用溫和的藥劑把陽氣引回根本。那麼虛寒的症狀就會消除。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禍害轉瞬就到。

霍亂後多見口渴之證。經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蓋吐下之後。津液已傷。且陰病轉陽。宜以理脾為主。使脾氣散精。表裡並解。津液流通。而渴自止矣。切不可見渴投涼。反增其逆。且五苓散上升脾津。下通水道。

白話文:

霍亂之後常常會有口渴的症狀。經典《內經》說: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盛的人想要喝水。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寒盛不想喝水的人,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蓋因吐瀉之後,津液已經受傷。而且陰證轉為陽證。宜以調理脾胃為主。使脾氣散發精華。表裡同時解除。津液流通。而口渴的症狀自然會停止。絕對不可看到口渴就給予涼藥。反而會增加症狀的逆反。且五苓散可以上升脾胃津液。下通水道。

若太陽病不解。犯入膀胱之府。其人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亦主此方。以白飲和服方寸七。多服暖水汗出愈。若無太陽表證。而但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五苓之溫化。又所不宜。則宜豬苓湯化熱通津。凡若此者。皆與治陽熱之渴用甘寒者不同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不癒,侵犯膀胱的腑(膀胱儲藏排泄尿液),病人會有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但剛喝水就吐的人。也可以使用此方。用白飲和服藥物,約方寸七的大小。多喝溫水,讓病人出汗來痊癒。但如果沒有太陽病的表證,卻只有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的人。五苓散溫化水飲的方法,並不適合。則宜豬苓湯化解熱氣,疏通水道。凡是這種情況,都與治療陽熱的口渴,用甘寒的藥物不同。

凡口渴多屬裡證。若熱在經而不在裡者。口雖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欲作衄血及斑疹之先兆。不可遽用寒涼壅遏邪氣。當審其病因而施解表之法。又凡諸渴證欲飲水者。但當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飲水過多。恐增喘噦悸滿諸變。不可不慎。

白話文:

凡是口渴大多屬於內熱。如果熱在上焦經脈而不裡 (臟腑) 時,口雖然渴,但只想要漱漱口,不想喝下去。這是將要流鼻血和生瘡疹的先兆,不可急忙用寒涼藥物,反而阻隔邪氣。應當審查其病因而施行表汗等治法。另外,所有口渴想喝水的人都應少少地給他喝,讓胃氣調理好了就好了。如果喝水過多,恐怕會引起喘息、心跳心慌、飽脹等各種變化,不可不謹慎。

別有口苦者。乃邪熱入於少陽。故仲景以口苦咽乾為少陽病之提綱。至於口甘。內經稱為脾癉。由濕熱鬱蒸而成。宜掃除胸中陳腐之氣。此二者口雖不渴。總屬熱證。辛溫忌投矣。

白話文:

有另一種是口苦的人,那是邪熱侵入少陽。所以仲景把口苦咽乾作為少陽病的綱領。至於口甜,內經稱之為脾虛,是由濕熱鬱積蒸發而成的,應該清除胸中的陳腐之氣。這兩種人都沒有口渴,總的來說都是熱證,忌用辛溫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