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上集 (9)

回本書目錄

上集 (9)

1. 陽明問答二

問曰。太陽病傳入陽明。其狀何若。答曰。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其後惡寒將自罷。濈濈然微汗出。此欲傳陽明之候。汗出。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則陽明之外證悉具矣。然陽明病從太陽傳入。必審太陽病全罷。方可從陽明論治。若陽明證已見。而太陽證未罷者。

白話文:

翻譯:

有位醫生請問:「太陽病傳入陽明後,病人的症狀會如何?」

另一位醫生回答:「太陽病的患者,會出現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畏寒的症狀。之後,畏寒的症狀會逐漸消失,身體微微出汗。這是太陽病將要傳入陽明的徵兆。如果患者出汗,伴有潮熱,不再畏寒,反而畏熱,那麼陽明的症狀就全部具備了。

然而,陽明病是由太陽病傳入的,必須等太陽病的症狀全部消失後,才能根據陽明病的症狀進行治療。如果陽明病的症狀已經出現,而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則需要先治療太陽病,等太陽病的症狀消失後,再治療陽明病。」

治當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故仲景於太陽初入陽明之候。特挈出兩條。謂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蓋風寒之邪。由表而入里。此將入未入之界。當逆挽其邪。使仍從太陽而解。至溫病初起。

白話文:

想要治療,仍然應該以治療太陽病為準,而不從陽明病著手。因此仲景在太陽病剛轉化為陽明病之際,特別提出兩條治療方法。所謂的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多,稍稍畏寒的,是表症沒有解除的緣故。可以發汗來治療,宜服用桂枝湯。陽明病,脈搏浮緩,沒有汗液,並且喘息的,用發汗法治療就會好轉,宜服用麻黃湯。大抵風寒病邪,從外表侵入體內,這時邪氣才剛侵入,尚未深入,應該逆轉阻擋邪氣,讓它仍舊從太陽經散解出去。至於溫病剛開始發生時。

即不惡寒。熱病初起。即汗出而渴。此在太陽病時。陽明證同時並見。更當急顧陽明之津液。不與風寒同法。此又仲景言外之意。可從無字句處悟入。故凡讀仲景書。既從有字句處知其定法。又當從無字句處參其活法。則庶幾其可進於道乎。

白話文:

患者不畏寒,在熱病初起時,就會出汗和口渴,這是太陽病的病症。而如果同時出現陽明病的病症,那麼就應該急著注意陽明的津液,這和治療風寒的方法不同。這也是仲景沒有明說的意思,可以從沒有字句的地方體會到。所以,在讀仲景的醫書時,既要從有字句的地方知道他確定的治療方法,也要從沒有字句的地方體會他靈活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逐漸進入醫術的奧妙。

2. 陽明問答三

問曰。陽明經病。可解表乎。答曰。陽明為水穀之海。輸布津液。外主肌肉。無津液何由得汗。汗過多即傷津液。陽明病本自汗出。汗雖出熱仍不解。正當急存胃中之津液。豈有再行發汗之理。今人誤以葛根湯為陽明表藥。殊不知仲景葛根湯之制。以麻桂合葛根。仍屬太陽與陽明同治。

白話文:

問題:陽明經的疾病,可以用解表藥來治療嗎?

回答:陽明經是水穀之海,負責輸送津液,滋養肌肉。如果身體津液不足,就無法出汗。出汗過多,則會傷津液。陽明經的疾病,本身就會出汗,即使出汗,熱度還是不退。這種情況下,應該急著保存胃中的津液,怎麼可以再用發汗的藥物呢?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葛根湯是陽明經的表藥,其實不然。仲景的葛根湯,是使用麻桂和葛根一起製成的,仍然屬於太陽病和陽明病的同治藥物。

不得執是方以治陽明經熱。若潮熱汗出。大渴引飲。此陽明證悉具。而太陽證全罷。亟當顧陽明之津液。以除渴而滌熱。設誤發其汗。則津液隨竭。至入府之候。其宜下不宜汗。更不必言矣。仲景於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宜發汗之證。尚慎重不敢過發其汗。正以胃中津液為重也。

白話文:

不能拘泥於這個藥方來治療陽明經熱。如果潮熱汗出,口渴想喝水,這些陽明症的症狀都具備了,而太陽症的症狀完全消失了。應趕快顧慮陽明的津液,來消除口渴和熱。如果錯誤地發汗,則津液就會隨之耗竭,到入府的時候就應該下而不是發汗了,更不用說了。仲景在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宜發汗的證候中,仍然慎重不敢過度發汗。正是重視胃中津液。

風寒如此。奚況溫熱哉。太陽如此。奚況陽明哉。

3. 陽明問答四

問曰。陽明府病。攻之宜矣。然不大便豈皆屬陽明病乎。答曰。不大便。不必盡屬陽明病。陽明病亦不必悉皆不大便。按脈法云。脈有陰結陽結者。何以別之。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即此可見不大便之病因。

白話文:

有人問:陽明府的疾病,攻之宜矣,但不大便,難道都是屬於陽明病嗎?

回答說:不大便,不一定都屬於陽明病。陽明病也不一定都是不大便。根據脈法說,有陰結陽結之分。如何區別呢?陽結的脈象是浮而數,能吃卻不大便,這叫做實證。陰結的脈象是沉而遲,不能吃,身體沉重,大便反而堅硬。從這裡可以看出,不大便的病因有陰陽之分。

內有陰結陽結之不同。不必盡屬陽明可攻之證。又仲景於陽明病提綱。既揭明云。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又云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此在仲景恐人誤以陽明病概屬胃實可攻之證。

白話文:

陽明病有陰虛陽實之不同,不一定要全部歸屬陽明可攻之症狀。又仲景在陽明病的提綱中,首先說陽明病的病因主要是胃家實熱。又說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太陽陽明是指脾約證。正陽陽明是指胃家實熱。少陽陽明是指發汗、利小便已經治療了,但胃中燥煩實熱,大便不通的情況。仲景恐人誤認為陽明病都是胃實可攻之症,所以特別作出說明。

故於陽明之來路去路。別出太陽少陽兩條。以示下法不宜孟浪之意。必於陽明病發熱汗多不大便腹滿痛。或繞臍痛煩躁譫語者。此當急下之證。然或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臥。或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亦宜急下之證。由此觀之。則所謂陽明之為病胃家實者。

白話文:

因此可以知道,在陽明經的脈路中,有太陽經和少陽經分出。這一分出,在治療時,為了警告醫生,不應盲目而輕率地投藥。如果陽明經發病,症狀是發熱、多汗、不愛排便、肚子脹滿疼痛,或肚子周圍疼痛,坐立不安,精神錯亂胡言亂語,這就是應該立即使用瀉藥的證候。如果大便有時通暢有時不通暢,呼吸急促抬不起頭,不能平躺,或自己腹瀉,腹瀉物是清澈的,顏色純粹的青色,肚子中間疼痛,口乾舌燥,這也是應該立即使用瀉藥的證候。由此看來,所謂陽明經得病是胃家實證。

更不得泥定不大便矣。不此之察。或不應下而下。或應下而反失下。其弊正相等。安得呆執下法。以治陽明府病哉。

白話文:

更不能僵硬地規定一定就是要大便。如果不這樣來觀察,可能會不應該下而下,或者應該下卻反而沒有下。這樣做的壞處是相同的。怎麼能死板地堅持下法來治療陽明府的疾病呢?

4. 陽明問答五

問曰。陽明病。其傳入之路。皆從太陽乎。答曰。不然。太陽病不解。潮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者。此太陽傳入陽明之候。然溫熱之病。汗出而渴。其初起多由陽明而太陽者。已不侔矣。更有太陽病甫傳陽明。只在於經。腹中矢未定成硬。慎不可攻。久之矢定硬。乃可攻之。

白話文:

問:「陽明病的發病途徑,是否都來自太陽病?」

答:「不全是這樣。如果太陽病沒有痊癒,出現潮熱、汗水自出、不畏寒、反而怕熱的症狀,說明太陽病已經傳入陽明病了。但是,如果是溫熱性的疾病,出現汗出而口渴的症狀,通常是由陽明病傳入太陽病,這與太陽病傳入陽明病的情況不同。

還有,如果太陽病剛剛傳入陽明病,只在經絡表層,腹中的膿液還沒有完全形成硬塊,這時不能攻伐治療。等到膿液凝結成硬塊,纔可以攻伐治療。」

此邪由經入府。此謂本經自相傳。又少陽病。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此少陽亦有轉屬陽明之候。此在三陽經中。其傳入之路已別。然猶顯而易辨者。至三陰經病。多有寒熱錯雜之證。若熱邪之傳入三陰者。亦有從陽明下奪之法。如太陰病之大實痛。宜取桂枝大黃。微利以約脾陰。

白話文:

這種邪氣從經脈進入臟腑。這稱為本經互相傳染。又少陽病。服用柴胡湯以後口渴的。屬於陽明經。少陽病也有傳屬到陽明經的徵兆。少陽、陽明、太陽三條陽經。它們的傳入路徑已經不同了。然而,仍然明顯且容易辨別。至於三條陰經的病症。大多數都有寒熱錯雜的證狀。如果熱邪傳 入三陰經。也有從陽明經奪取下行的處理方法。比如,太陰經病的大實痛。應該採用桂枝大黃來進行治療。輕微通利大便,以約制脾經的陰氣。

少陰病之口燥咽乾,當用大承氣。急下以救腎水。至厥陰病熱深厥深之後。下利譫語者。亦主有燥矢。則可見三陰經病。亦有還返陽明者。故曰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一入陽明之府。則邪自無所復傳。惟有下奪而解。然則陽明病之來路。種種不齊。於何辨之。亦先辨之於經與府而已矣。

白話文:

少陰病引起的嘴脣乾裂、喉嚨乾枯,應該使用大承氣湯,趕緊用瀉下法來灌腸,以挽救腎水。到厥陰病出現嚴重高熱、昏迷、腹瀉、說胡話這些症狀之後。有腹瀉、說胡話的人,也是以大便乾燥為主要症狀。由此可以看出三陰經病變,也有轉變為陽明經的病變,所以說,陽明居於中土,是萬物的歸宿。病邪一進入陽明府,那麼就不再傳播。只有通過瀉下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看來,陽明病的發病原因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怎樣區別它們呢?也可以先從經和府來區別。

經與府之辨。亦辨之於脈與證而已矣。而益信計日以定經者。誠謬說也。

5. 陽明問答六

問曰。陽明病有寒證否。答曰。胃為水穀之海。胃中實熱者。胃陰就涸。當存胃陰為急。胃中虛冷者。胃陽將憊。當顧胃陽為急。凡熱入胃而成可攻之證者。其攻法當在不先不後之界。攻之太早。誅伐無過。徒傷胃氣。攻之太遲。坐延時日。劫盡胃液。仲景於陽明病。既臚列種種當急下之證。

白話文:

問:陽明病有寒證嗎?

答:胃是水穀之海,胃中實熱者,胃陰就乾涸,應當以保存胃陰為急。胃中虛冷者,胃陽將要衰憊,應當以顧護胃陽為急。凡是熱的進入胃內而成爲可以攻下的證狀,攻下之法應在不早不遲的界限上。攻得過早,攻伐太過,只會損傷胃氣。攻得過遲,延誤了時日,損耗了胃液。仲景在陽明病裏,已經羅列了種種當急下之證。

復別出種種不可攻之戒。誠以胃中虛冷者。水穀不別。則欲作固瘕。若不能食者。攻其熱必噦。又食谷欲嘔者。更當急溫其胃。此中寒熱殊因。絲毫不容假借。然而疑似之間。尤當細辨。即以嘔證論。若太陽之惡寒嘔逆。少陽之心煩喜嘔。便與陽明之食谷欲嘔者不同。且同屬食谷欲嘔之一證。

白話文:

另外再說一些不能攻補的禁忌。那些胃中虛寒的人,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辦法完全消化吸收,容易形成積聚的瘕核。如果不能吃東西的話,攻其熱邪就會引起嘔吐。又吃東西就想要吐的人,更應該趕快溫暖胃。其中的虛寒和虛熱原因都不同,不能有一點馬虎。然而疑似之間,更要仔細辨別。即使是嘔吐這種證狀,像太陽的惡寒嘔逆,少陽的心煩喜嘔,和陽明的食谷欲嘔,也是不同的。而且同是食谷欲嘔這一證狀,

若予吳茱萸湯而反劇者。則又屬熱格上焦之證。又陽明病。誤攻其熱必噦。然太陽誤火劫津。甚亦至噦。則同一噦而寒熱又不同。至於水穀不別而作固瘕者。更與協熱下利者不同。仲景辨證。如此森嚴。藉非寤寐神遊其理。則臨證之間。幾何不為他岐所惑哉。

白話文:

如果服用了吳茱萸湯後反而加重了病情,那麼就屬於熱邪格上焦的證候。還有陽明病,如果誤認為是熱證而攻伐其熱,必定會出現嘔吐。然而,太陽經誤傷津液,也會導致嘔吐。這樣,同樣是嘔吐,寒證和熱證卻不同。至於水穀不消化而形成的實證和癥瘕積聚,與協熱下利的證候也有所不同。仲景辨證,如此嚴謹。如果不認真思考精通其道理,那麼在臨證之際,很容易被其他歧途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