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8)

1. 先輩之論說治驗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傷寒論》)

【註】

以上二條,云「脈浮」,「脈浮而數」,恐省略「緊」字或「有力」等字。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可參照桂枝條,於理無異。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已見首條及太陽與陽明合病條。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金匱要略)

譯者按:「唐氏《金匱淺注補正本》無此一條。」

【註】

白話文:

脈浮而跳動得快的話,可用發汗法治療,適合服用麻黃。(《傷寒論》)

註解:

以上兩條提到「脈浮」,「脈浮而跳動得快」,可能省略了「緊」或「有力」等字。

傷寒病,脈浮而緊,不發汗,導致流鼻血的,可用麻黃湯治療。(《傷寒論》)

註解:

可以參照桂枝條,道理相同。

陽明病,脈浮,沒有出汗而有喘氣的,發汗就可以治癒,可用麻黃湯治療。(《傷寒論》)

註解:

已經見過第一條和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條。

用於搶救昏迷不醒、因外邪侵襲致死的病人,可用還魂湯治療。(《金匱要略》)

譯者註:

「唐氏《金匱淺注補正本》」中沒有這條。

註解:

《千金方》本方主治曰:「主卒忤、鬼擊、飛尸及諸奄忽氣絕而不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而不開則去齒下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之髮,以左右足蹈肩引之則藥下,復增一升則立甦。」所謂卒忤者,急卒忤觸生氣之義。飛尸者,從《肘後方》則游走於皮膚,洞穿臟腑,發每刺痛,變作無常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這個藥方主治各種症狀,比如:突然暈倒、受到鬼魅侵襲、飛屍作祟,以及各種容易昏迷的疾病,當患者昏迷不醒,甚至沒有脈搏,嘴巴緊閉無法張開時,可以使用「去齒下湯」。如果藥物無法入口,則剪下一撮病人的頭髮,分別用左右腳踩在病人的肩上,用力拉扯,藥物就能夠順利入喉,再增加一升份量的藥物,就能讓昏迷患者立即甦醒。所謂「卒忤」是指突然受到驚嚇或觸犯了強烈的生氣而引起的病症。「飛屍」根據《肘後方》的記載,它會在皮膚上遊走,穿透臟腑,發作時會感到刺痛,而且會讓人變得精神錯亂。

鬼擊者,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切痛而不可抑按,或為吐血、鼻血、下血,一名稱鬼排。然本條之所謂卒忤、飛尸、鬼擊者,係體內有病變,不然,唯因某種原因突然皮膚呼吸斷絕,當由皮膚排泄之毒物急激襲擊頭腦之結果,陷於人事不省之謂,則用峻發汗劑之本方,一掃鬱滯之病毒,則意識自恢復矣。

白話文:

所謂「鬼擊」,就是突然間感到像刀刺一樣的疼痛,胸口肋骨和腹部內部疼痛難忍、無法按壓。有的人還會吐血、流鼻血、或排血便,又叫做「鬼排」。但是,這裡所說的「卒忤」、「飛屍」、「鬼擊」等,都是因為體內有病變造成的。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就是因為某種原因,皮膚突然停止呼吸,導致原本由皮膚排出的毒物急速襲擊腦部,最後失去意識。所以,使用強力發汗劑的本方,可以快速消除體內堆積的病毒,讓意識恢復正常。

麻黃湯方

麻黃、杏仁各11克,桂枝7克,甘草3.5克。

白話文:

麻黃和杏仁各 11 克,桂枝 7 克,甘草 3.5 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溫服。

麻黃加桔梗湯

於前方中加桔梗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麻黃湯證,支氣管及肺泡內有凝痰,呼吸困難者,本方係余之創設也。

東洞翁於本方定義曰:「治喘而無汗,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疼痛者。」

白話文:

麻黃加桔梗湯

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桔梗 6 克。煎服法與先前相同。

主治:治療麻黃湯證,支氣管及肺泡內有凝聚的痰液,造成呼吸困難。此方是我創立的。

東洞翁在對此方定義時說:「治療喘息但沒有盜汗、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的症狀。」

《方輿輗》還魂湯條曰:「此方為起死回生之神劑,誠不愧還魂之名也。小兒發搐而死,二三日不醒,間有起之者。余通家一芽兒曾患此證,醫生群集,投以驚藥數方,且施針灸,治法殆盡,未見一效,病勢已發極點,皆曰不治。余後諸醫師至,初診其脈,則可謂沉絕,暫對之,則時見而生機仿佛。

白話文:

《方輿輗》中的還魂湯條說:「這個方子是起死回生的神聖藥方,實在不愧對還魂這個名字。小兒發病抽搐而死,兩三天沒有醒,期間有救活的。我和家人認識的一個孩子就患有這個病症,醫生們都聚集在一起,用了好幾個驚厥的藥方,還紮了針灸,治療的方法都用盡了,卻一點效用都沒有,病情已經發展到極點,大家都說治不好了。後來我請其他的醫生看,他初次診脈,脈象很沉,微弱得幾乎感覺不到,我觀察一陣子,發現時不時能夠見到一點微弱的生命跡象。

因向病家曰:『此子雖病勢已危,以余觀之,全是熱邪鬱閉之極,若一得發泄,庶幾可以回春。』即作還魂湯與之,使其母抱而被覆之,須臾汗出,即醒。蓋還魂湯原無發汗之說,今用之使覆被,出於余之理想,先覺者請政之。余嘗值小兒之發熱昏沉者,則務發其汗,十不誤一。

白話文:

我過去曾對有生病孩子的家庭中說:『這個孩子儘管病情已經很危險了,但是我觀察,都是熱邪鬱結到極點造成的,如果能夠讓熱邪發散出來,或許就能夠起死回生。』於是就做了還魂湯給他服用,並且讓孩子的母親抱著他,用棉被蓋住。沒多久,孩子出汗,就醒過來了。其實,還魂湯原本沒有能讓人發汗的配方,現在讓孩子出汗,是我靈機一動的想法,有經驗的人請批評指教。我曾經照顧過一個發燒昏沉的小孩,於是我致力於讓他發汗,十個孩子中,沒有一個人出錯。

此證遽用金石腦麝,不唯不醒,反引邪深入於內,禍在反掌之間。喻嘉言曰:『若小兒病發熱昏沉,務擇傷寒名家,循經救療,則百不失一矣。』真確論也。」

白話文:

這種證據忽然使用金石腦麝,不但不能清醒,反而引邪深入內部,禍患就在反手之間。喻嘉言說:「如果小兒患有發熱昏迷的疾病,務必選擇傷寒的名醫,根據經絡治療,那麼一百次也不會有一次失誤。」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論斷。

求真按:「現今醫家對於此證,除注射樟腦精外,殆無他策,是非其治也明矣,當猛省。」

白話文:

求真註解:「當今醫生對於這種疾病,除了注射樟腦精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法,顯然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猛醒反省。」

《生生堂治驗》曰:「一女子年甫八歲,患狂癇,休作有時,發則心氣恍惚,妄言不已,諸治無驗。延至十八年春,愈甚,劇則每夜三四發,醫皆束手。父母甚憂之,謁師請治。師挈其女入浴室,以冷水灌之,食頃,乃與麻黃湯,使覆以取汗,二三次,遂不復發。」

白話文: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有一名女子年僅八歲,患有癲癇病,有時會發作。發作時心神不寧,胡言亂語,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到了十八年春天,病情加重,嚴重時每晚發作三四次,醫生們都束手無策。父母非常憂慮,拜訪名醫請求治療。名醫把女孩帶進浴室,用冷水澆灌她,過了片刻,給她服用麻黃湯,讓她蓋上被子發汗,兩三次後,癲癇病就再也沒有發作了。」

求真按:「此治驗之證候記載不充分,故用本方之理由亦不明。然恐中神氏諦認此狂癇之原因為皮膚呼吸障礙,所以灌注冷水衝動皮膚,以期藥力之透徹乎。」

白話文:

求真按:這個治療方法的證狀記載不充分,所以使用此藥方的理由也不明確。然而,中神氏認為這狂癇的病因為皮膚呼吸障礙,所以才以冷水澆灌以刺激皮膚,期待藥力能徹底滲入。

《方伎雜志》曰:「余十三歲時,病家來請診,適長兄蘿薺他出,王父紫峰君曰:『汝往診之。』因診視歸,王父問其病證,答曰:『以傷寒頭痛如破,惡寒發熱,脈浮數而有力。』又問:『以何法治之?』答:『以麻黃湯。』王父笑頷之,乃告使者調合三帖,使溫服,可大發汗

白話文:

《方伎雜志》記載:「我十三歲的時候,有病人請我去看病,當時我哥哥蘿薺剛好出門在外,我父親紫峯君就說:「你去幫他診治一下。」於是我就去看了一下,回來後,我父親問我病人的症狀,我回答說:「是傷寒引起的頭痛如破,惡寒、發熱,脈浮數而有力。」父親又問:「你用什麼方法治療的?」我回答:「我用麻黃湯。」父親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告訴使者配製三帖藥,讓患者溫服,可以大發汗。

翌日診之,大汗而苦患脫然矣。惟尚有餘熱,轉與小柴胡湯,不日復故,此余之初陣也。」

白話文:

第二天診脈時,大汗淋漓,煩躁不安的症狀頓時消失。只是還有些餘熱,轉而服用小柴胡湯,不久恢復正常,這是我初次行醫的驗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卒中風,痰涎壅盛,人事不省,心下堅,身大熱,脈浮大者,以白散或瓜蒂取吐下後,有可用本方者,宜參考之。」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條目說:「突如其來的中風,談涎阻塞壅盛,人事不醒,心胸以下堅硬,身體發熱,脈象浮大的人,用白散或瓜蒂催吐排便後,有合適使用本方的人,可以參考。」

初生兒,時發熱,鼻塞不通,哺乳不能者,用此方即愈。治痘瘡見點之時,身熱如灼,表鬱難發,及大熱煩躁而喘,起脹不能者。治哮喘痰潮,聲音不出,抬肩滾肚而不得臥,惡寒發熱,冷汗如油者,合生薑半夏湯用之,則立效。

白話文:

初生兒,時常發燒,鼻塞不通,不能哺乳,用這個方子即可治癒。在治療痘瘡時,看到痘點出現的時候,身體發熱像被火灼燒,皮膚鬱滯難以發出,以及大熱煩躁而喘氣,脹起不能睡覺的。治療哮喘痰多,聲音發不出來,肩膀聳起肚子滾動而不能平躺,怕冷發燒,冷汗像油一樣的,與生薑半夏湯合用,則立竿見影。

按:「哮喘證大抵一年一二發,或五六發,亦有每月一二發者,其發也,必由外感或過食。由外感來者宜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等。因飲食或大便不利而發者,先以陷胸丸、紫圓等以吐下,疏蕩宿滯後,再用對證方為佳。」

白話文:

翻譯:哮喘的發作通常是一年中發作一、兩次,或者五、六次,也有的人每個月發作一、兩次。發作時,原因一定是因為外感或過度飲食。外感引起的哮喘,可以用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等治療。飲食或大便不通引起的哮喘,先用陷胸丸、紫圓等藥物催吐、下瀉,把體內的垃圾清乾淨後,再根據具體症狀用藥治療。

求真按:「由余之實驗,因飲食或大便不利而發者,可用大柴胡湯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之一方,乃至三方者甚多,需陷胸丸及紫圓者,極稀也。」

白話文:

求真按照自己的經驗,造成胸滿悶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或大便不順暢所引發。可以服用大柴胡湯、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其中一種,甚至服用三種藥方的人也很多。需要服用陷胸丸及紫圓的人,則非常少見。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臨產破漿後,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醫與破血劑,余診曰:『脈浮數而肌熱,恐係外感,與麻黃湯加附子,溫覆使發汗。』須臾,腰痛稍寬而發陣縮。余謂產期將至,使坐草,俄產一女。」

白話文:

《橘窗書影》中記載:「有一位產婦在破水後,出現畏寒、腰痛如斷裂般劇烈,無法順利分娩。先前,醫生給她開了破血劑治療。我看診後,發現她的脈象浮數,皮膚發熱,懷疑是外感風寒所致,於是給她開了麻黃湯加上附子的藥方,並讓她蓋好被子發汗。過了不久,產婦的腰痛稍微緩解,開始陣痛。我預計產期即將到來,讓她坐在草蓆上,不久後產下一名女嬰。」

《舒氏女科要訣》曰:「偶醫一產婦,發動六日,兒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竟不產。醫用催生諸方,又用催生之靈符,又求靈神爐丹,俱無效。延予視之,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此寒傷太陽之營也,法主麻黃湯。作一大劑投之,使溫覆,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迄,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產自順,上工之法也。」

白話文:

《舒氏女科要訣》上說:「曾經有一位產婦有天突然陣痛後臥牀六天,胎兒已開始進入產道,頭也已向下,但卻遲遲生不出來。其他醫生用了催生的所有方法,還使用了催生的靈符,甚至求取靈神爐丹,都沒有效果。後來產婦轉而求助於我,我看她的身體很燙,沒有汗,頭、頸、腰、背的疼痛感很強烈,這是寒氣傷及太陽經的營分造成的,應該用麻黃湯治療。我開了一大劑藥讓她喝下去,讓她溫暖地蓋好被子休息,不久後,她開始出汗,發熱的狀況退了,身體也舒服多了,她就開始要吃東西,吃完後,順利地生下了孩子。這是我治療她的疾病並使她順利生產的例子,是高明的治療方法。」

求真按:「可見用內服藥而使催生之妙。」

白話文:

求真按:「可以看見使用內服藥物催生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