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奇經八脈考》~ 二維為病

回本書目錄

二維為病

1. 二維為病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白話文:

越人說:「陽維和陰維是身體中的經絡,它們能盛載和儲蓄氣血,並將其輸送到各條經脈中。所以,陽維起源於所有陽經的會合處,陰維起源於所有陰經的交匯處。陽維主管陽經,陰維主管陰經,如果陰陽不能互相協調運作,就會導致志氣沮喪,精神散漫,無法自控。另外,陽維的病症會引起寒熱,陰維的病症會引起心痛。」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

白話文:

古人張潔古說:衛氣為陽氣,主外,陽維經絡受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表症,所以會有發冷發燒的症狀;營氣為陰氣,主內,陰維經絡受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裡症,所以會有心痛的症狀。陰陽經絡相互貫通,則營衛就會調和;營衛不調和,就會精神恍惚、意志消沉,無法控制自己。怎麼知道呢?仲景說:病症經常出汗,是因為衛氣和營氣不調和,應使用桂枝湯來調和。還說:服用了桂枝湯後煩躁不安沒有緩解,應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

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仲景又云: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這兩個穴位是陽維經的交會點。意思是,服用桂枝湯後,如果仍然持續出汗、發熱、惡寒,脈搏寸關尺位浮弱無力,反而心煩不安,說明病在陽維經,所以要先針灸這兩個穴位。張仲景還說:臟腑沒有其他疾病時,發熱自汗出而難以痊癒,這是衛氣不和造成的,可以服用桂枝湯治療。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此外,還說:陰維經絡出問題會導致胸痛,這種情況應在三陰經絡交匯處治療。太陰經絡虛證時,服用理中湯;少陰經絡虛證時,服用四逆湯;厥陰經絡虛證時,應服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

白話文:

李瀕湖說:陽維脈與手足三條陽經相互聯繫,其中足太陽經和少陽經始終與陽維脈相連。寒熱病證只有足太陽經和少陽經才會出現,因此陽維脈生病也會出現寒熱症狀。

這是因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陰虛時體內會發熱,陽虛時體表會發冷。病邪在經絡中,與體內陰氣爭鬥就會惡寒,與體表陽氣爭鬥就會發熱。

如果寒熱病證在體表,同時兼有太陽經的症狀,有汗時應使用桂枝湯治療,無汗時應使用麻黃湯治療。

如果寒熱病證在半表半裡,同時兼有少陽經的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至於衛氣營血虛弱,導致寒熱病症的,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或八物湯等藥方治療。

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里之藥治之,則寒中二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接近者為實。

白話文:

潔古的《傷寒論》中僅用桂枝一證來判斷為陽維經病,似乎考慮不全。至於陰維經病主心痛,潔古也只用溫補三陰的藥物治療,這對於寒中二陰者來說是適宜的,但對於三陰熱厥而發生的心痛,似乎就考慮不到了。

其實,陰維經脈雖然與三陰相交而運行,但實際上與任脈歸於同源,所以心痛多是由於少陰、厥陰、任脈的氣上衝所導致。突發劇烈疼痛而無發熱,持續疼痛而無寒證,按壓時疼痛稍止的,是氣血虛弱所致;疼痛劇烈不能按壓的,是氣血實證所致。

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瘥矣。

白話文:

寒痛

  • 如果寒痛伴有少陰經和任脈的問題,則使用四逆湯。
  • 如果寒痛伴有厥陰經的問題,則使用當歸四逆湯。
  • 如果寒痛伴有太陰經的問題,則使用理中湯。

熱痛

  • 如果熱痛伴有少陰經和任脈的問題,則使用金鈴散或延胡索散。
  • 如果熱痛伴有厥陰經的問題,則使用失笑散。
  • 如果熱痛伴有太陰經的問題,則使用承氣湯。

營血受損

  • 如果營血內傷,並且伴有任脈、沖脈、手厥陰經的問題,則建議使用四物湯、養營湯或妙香散等藥物。

根據不同的疾病和症狀,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此一來,才能針對身體的虛實狀況,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白話文:

王叔和在他的《脈經》中說:寸口脈,從少陰脈斜斜走向太陽脈,這是陽維脈。動起來的話,容易肌肉麻痺、皮膚瘙癢、疼痛,下肢麻木,出汗而怕冷;還容易發生癲癇、羊鳴聲,手足抽搐,嚴重的話會失聲說不出話來,應該取客主人穴。(在耳前突出的骨頭的上沿,張嘴時有凹陷。它是手足少陽、陽明脈匯聚的地方)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癎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見前)僕參。(見陽蹺)

白話文:

再說:寸口脈,從少陽斜向厥陰,這是陰維脈。動起來會痛苦癲癇、抽搐倒地、羊叫,還會痛得抽搐倒地、失聲、肌肉麻木發癢、應時自發出汗、怕風、身體覺得冷冷的。取穴:陽白、金門(見前一節)、僕參(見陽蹺脈)。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癎屬陰維陽維,靈樞經以癲癎屬陰蹺陽蹺,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於衛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於營分諸陰之交。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股外,至脅肋肩髆,行於一身之左右,而終於目內眥;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股內、陰器,行於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於目內眥。邪在陰維、陰蹺,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蹺,則發癎。

白話文:

瀕湖先生說:王叔和認為癲癇屬於陰維陽維經絡,而《靈樞經》則認為癲癇屬於陰蹺陽蹺經絡。這兩種說法雖然表述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

陽維經從外踝往上,沿著陽經循行到肩膀和肘部,經過耳朵和前額,最後通過衛分進入諸陽經的會合處。陰維經從內踝往上,沿著陰經循行到側肋和咽喉,通過營分進入諸陰經的交界處。

陽蹺經起於腳後跟中間,沿著外踝往上,經過大腿外側,到達肋骨、肩膀和頸部後腦,在人體左右兩側循行,最後到達眼睛內眼角。陰蹺經起於腳後跟中間,沿著內踝往上,經過大腿內側和生殖器,在人體左右兩側循行,到達咽喉,會合任脈,最後到達眼睛內眼角。

如果邪氣在陰維、陰蹺經絡,就會發作癲癇;如果邪氣在陽維、陽蹺經絡,就會發作癎。

癎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白話文:

王啟玄說:陽維脈起源於「陽明脈」,也就是太陽經的支脈,兩脈並行向上,到達小腿後側。之後再向下與太陽經會合,一起向上行。離開地面一尺的高度,就是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的尖銳處,肌肉之間的凹陷處,可以針刺七分深。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王啟玄曰:肉裡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

白話文:

王啟玄說:肉裡面的脈絡,是由少陽經產生的,由陽維脈的氣發出,絕骨之後,陽維脈經過的部分會有肉穴。位於腳踝外側,絕骨頂端直上,後方二分處,肌肉與肌肉分開的地方,針刺深度可達五分。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啟玄曰: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甲乙經云,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白話文:

啟玄說:這是陰維脈,在內踝往上五寸的腓骨外緣中間,與少陰經並行往上。刺飛陽脈,在內踝往上的一寸,少陰經的前方,與陰維脈相交會,是築賓穴。甲乙經說,太陽經的絡脈,和少陰經相通的那條,叫做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