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虛勞論

虛勞之病,皆由內傷,而無外邪也。如酒傷肺,則濕熱薰蒸,肺陰消爍。色傷腎,則精室空虛,相火無制。思虛傷心,則血耗而火易上炎。勞倦傷脾,則熱生而內伐真陰。惟忿怒傷肝有二:鬱怒則肝火內熾而灼血;大怒則肝火上升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勞其精血。《道經》云:「涕、唾、津、精、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白話文:

虛弱勞累的疾病都是由內在損傷引起的,而不是外來的邪氣。

比如酗酒傷肺,會導致溼熱上蒸,肺陰耗盡。色慾傷腎,會導致精室空虛,相火無法控制。思慮過度傷心,會導致氣血消耗、虛火上升。勞累過度傷脾,會導致內熱產生,損耗真陰。

而生氣發怒傷肝情況則有兩種:鬱怒會導致肝火內盛灼傷氣血;大怒會導致肝火上升而吐血。這五種情況都會消耗精血。《道經》中說:“涕(鼻涕)、唾(唾液)、津(津液)、精、汗、血、液,這七種靈物總屬於陰。”

」陰虛內熱而成虛勞之症,大約酒色為多,然有童子未室而患此症者,或有先天不足,或稟母氣陰虛,其師尼、寡婦、室女愆期,氣血鬱結,以致寒熱如瘧,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經期不準,或致閉絕而成此病者,多由鬱火內蒸所致也(以上論致病之由,以下論真陰易虧)。

白話文:

陰虛內熱導致虛勞的疾病,大多是因為縱慾過度。但也有未婚的少年患上這種疾病,可能是先天不足,或者母親體質陰虛。而尼姑、寡婦和未出嫁的女子,如果情緒抑鬱、氣血不通,就會產生像瘧疾一樣的寒熱,早上感到涼爽,晚上發熱,不想進食,月經不規律,甚至閉經,這些都可能是因為鬱結之火內生所致。

方書言此症者,皆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混同論治。不知氣虛者,面白無神,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微弱;陽虛者,體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便溏,脈沉小遲。此二者,能服參、耆溫補,乃為受補可治,斯氣虛陽虛之症也。雖血脫者亦有補氣之法,乃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虛之人,如新產之類耳。

白話文:

古醫書提到這個疾病,都用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混為一談來治療。但是不瞭解氣虛的人,會有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說話無力、四肢無力、脈搏微弱的症狀。而陽虛的人則會感到身體寒冷、畏寒、手腳冰冷、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脈搏沉細緩慢。這兩種症狀,都能服用參、耆之類的溫補藥物來治療,所以稱之為氣虛陽虛。雖然血脫的患者也需要補氣,但指的是突然大量失血的人,本來就不屬於血虛的人,例如剛生產過的婦女。

其餘患此症者,《經》云:一水不能勝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腎中真陰之水也。水即精也,即如「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非陰衰於前而陰成之難乎?又言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非陰衰於後而陰凋之易乎?所謂陰者,即我之精,而造我之形者也。人生全盛之數,前後止二十餘年,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白話文:

其他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根據《黃帝內經》記載:「一水不能勝五火。」五火指五臟所表現的情志之火;一水指腎臟中真正的陰寒之水。水就是精液,就像「女子十四歲時月經來潮」,「男子十六歲時月經來潮」,難道不是陰氣在前面衰弱,導致陰氣不易形成嗎?此外,古書中說「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只剩下一半」,難道不是陰氣在後面衰弱,導致陰氣容易消散嗎?所謂的陰氣,就是我們的精氣,是形成我們身體的物質。人的一生中,強盛的時期只有前後二十多年,所以丹溪引用太陽和月亮的盈虧,認為陽氣總是過剩,陰氣總是不足。

而王節齋則以為,陰虛成病者,十有八九,陽虛成病者,百無一二,蓋以節欲者少,縱欲者多耳(以下敘五藏虛證)。

白話文:

而王節齋認為,因為陰虛而生病的,十有八九,因為陽虛而生病的,有百個也沒有十個兩個,原因是因為節制慾望的人少,放縱慾望的人多。

其為病也,在腎,則為腰、脊、腿痠,或攸隱而痛,為骨蒸盜汗,或至夜發熱,為遍身骨酸,或疼痛如折,為夢泄遺精,為耳中鳴,為足心熱。在心,則為驚悸怔忡,為掌中乾熱,為虛煩無寐,或夢魘不寧,為口苦舌乾,或口舌糜爛。在肺,則為痰嗽乾咳,為氣逆喘促,為鼻中氣熱,為顴紅吐衄,甚則吐涎白沫,側眠,咽痛音啞聲嘶。

白話文:

若疾病發生在腎臟,會出現腰、脊、腿痠痛,或隱隱作痛,伴有骨蒸盜汗,或夜間發熱,全身骨頭痠痛,或疼痛劇烈如骨頭斷裂,夢遺滑精,耳鳴,腳心發熱。

若疾病發生在心臟,會出現心悸、怔忡,手掌發熱,心煩意亂,無法入睡,或做惡夢不安,口苦、舌頭乾燥,或口腔舌頭潰爛。

若疾病發生在肺部,會出現咳嗽有痰、乾咳,氣喘逆,鼻子發熱,顴骨發紅、吐血,嚴重時會吐涎沫,側身睡覺時,咽喉疼痛、聲音嘶啞。

在肝,則為寒熱如瘧,為頸項瘰癧,為脅脹肋疼,為兩目澀痛,為頭暈,為眼花,為多怒,為吐血。在脾,則為食減不化,為噁心嘔吐,為脹滿腹痛,為腸鳴泄瀉,肌肉消瘦。此皆五藏虛勞之本症。《經》曰:「治病必求於本。」須審其因何致損,何藏受傷,如因於色者,則知腎傷,縱有他經現症,亦當補腎為主,而兼治他症;因於酒者,又當以清肺為先(以下敘標本傳乘)。既審標本,再明傳變。

白話文:

肝虛損時,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頸部淋巴腫大,肋骨脹痛,眼睛乾澀疼痛,頭暈,眼花,容易發怒,吐血。

脾虛損時,會出現食量減少,不消化,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腸鳴腹瀉,肌肉消瘦。

這些都是五臟虛損的基本症狀。《黃帝內經》說:「治療疾病一定要追尋源頭。」需要仔細分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損傷,哪個臟器受到了損傷。比如,如果是由於縱慾過度引起的,那麼就知道是腎虛,即使其他臟腑出現症狀,也應該以補腎為主要治療方法,同時兼治其他症狀;如果是由於飲酒過度引起的,那麼就應該以清肺為先(以下省略傳承標本的內容)。

在確定標本之後,還要了解傳變。

如腎傳心,心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再傳腎,此傳其所勝之藏,侮而乘之,謂之賊克,大凶之兆。《經》曰:諸病以此相傳者死,謂五藏以次相傳而克遍也。《難經》曰:七傳者死。謂如病始於腎,而脾復傳腎,是謂六傳已盡,一藏不可再傷也。

白話文:

如果腎氣傳給心,心氣傳給肺,肺氣傳給肝,肝氣傳給脾,脾氣再傳給腎,這種傳播會攻擊被其剋制的臟器,乘虛而入,稱為「賊克」,是大凶兆。《黃帝內經》說:諸病以此相傳而致命,是指五臟依次相傳而互相剋制。

《難經》說:七次傳輸就會致命。例如,疾病始於腎,而脾又傳給腎,這就是六次傳輸已經完成,一個臟器不能再受傷害了。

又如腎病不傳心而傳肺,此間一藏而傳於生我之母,以母子氣通也;如腎病不傳心肺而傳肝,此間二藏而傳於己生之子,母病及子也;如腎病不傳心、肺、肝而傳脾,此間三藏而傳已所不勝之藏,《經》所謂「輕而侮之」也。傳乘不明,豈能療病(以下辨誤治)?

白話文:

例如如腎臟疾病不傳染到心臟而傳染到肺部,這是因為腎臟與肺臟相生相剋,腎臟屬水,肺臟屬金,水生金,所以腎臟疾病可以傳染到肺臟;如果腎臟疾病不傳染到心臟肺臟而傳染到肝臟,這是因為腎臟與肝臟相剋,腎臟屬水,肝臟屬木,水剋木,所以腎臟疾病可以傳染到肝臟;如果腎臟疾病不傳染到心臟、肺臟、肝臟而傳染到脾臟,這是因為腎臟與脾臟相剋,腎臟屬水,脾臟屬土,水剋土,所以腎臟疾病可以傳染到脾臟,而脾臟是腎臟的剋星,所以腎臟疾病傳染到脾臟後,脾臟會虛弱。如果傳染的途徑不清楚,如何能夠治病呢?(以下辨別錯誤的治法)

虛勞一症,偏於陰虛者居多,而醫之誤治者有七,試詳言之。一曰誤認陽虛。命門之火,龍火也,亦謂之真陽,如果腎中陰盛,龍火不能安其位,而為上焦假熱,面赤、煩躁、口渴等症,口雖渴而不欲飲,足冷過膝,小便清長,右尺脈沉小而遲,或浮大無根,此陰盛逼陽之假症。

白話文:

虛勞這類疾病,大部分都屬於陰虛,但醫生誤治的情況有七種,現在詳細說明:

第一種:誤認為陽虛

腎中的陽氣,又稱命門之火或真陽,如果腎中陰氣太旺,命門之火就會不得安寧,而向上跑到上焦(胸部以上)造成虛熱,出現口渴、煩躁、面紅等症狀。不過,這樣的口渴卻不愛喝水,腳冷超過膝蓋,小便清長,右手寸口脈沉細而緩慢,或浮大而虛無,這些都是陰盛逼陽造成的假性陽虛症狀。

如夏至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隨陽而上升,宜用八味之屬,冰冷與飲,得引浮火歸元,如冬至一陽來復,地中水暖,而龍歸大海也。至若虛勞之症,是因腎水真陰虛極,水不攝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紅,口鼻出血,齒痛齒衄,雖亦龍火上炎,與虛陽上浮不同,縱有下部惡寒足冷,此因虛火上升所致,非真陽衰而然,故其小便必黃赤,其脈必帶數,有內熱的症可據,設誤用引火歸元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熱,而咳喘燥渴益甚,咽痛喉爛諸症至矣。二曰誤認中寒。

白話文:

就像夏至那天,開始滋生陰氣,水底變冷,空中變熱。龍是一種陽性的生物,它會隨著陽氣上升,所以適合用帶有「八味」特性的中藥,也就是用寒涼的藥物,能引導浮在上面的火氣回到它的源頭。

而冬至那天,陽氣開始恢復,地下的水變暖,龍就會回到大海中。

至於虛勞的症狀,那是因為腎水(真陰)虛弱到極點,水無法約束火,火氣往上沖,導致面紅脣紅、口鼻出血、牙痛和鼻出血。雖然這種情況也是龍火上炎,但與虛陽上浮不同。即使下半身感覺寒冷、腳冷,也是因為虛火上升所導致,並不是真正的陽氣衰弱。所以,這種情況小便一定會呈現黃色或紅色,脈搏一定會跳得比較快。根據這些症狀,可以判斷出體內是有熱的。如果誤用引火歸元的治療方法,就像抱著柴火救火一樣,上焦的熱度會更加嚴重,咳嗽、氣喘、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也會加劇。

還有一種情況是誤認為受了風寒。

腹痛之屬於虛寒者,綿綿痛而無增減,喜熱手按,熱飲食。泄瀉之屬於虛寒者,水穀不化,而澄徹清冷,必有虛寒之脈證可憑,然後用之有效。今人一見脹滿腹痛,食不消化,腸鳴泄瀉等症,便認為虛寒,而投理中溫燥之劑,再補其陽,則陽益亢而陰益竭矣。更有見其脹滿泄瀉,遂引《經》文「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而用補中益氣,反提陰火上逆,以致咳喘頻增,吐衄交至,而立見危亡。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腹痛屬於虛寒的,疼痛綿延不斷,沒有增減,喜歡溫熱的東西,按壓腹部和吃熱的食物後會感到舒服。腹瀉屬於虛寒的,食物難以消化,排出來的糞便清澈寒冷。此類腹痛或腹瀉必定有虛寒脈象作為依據,纔能有效用藥。

現在許多人看到脹氣、腹痛、消化不良、腸鳴腹瀉等症狀,就認定是虛寒,服用溫補理氣的藥物,再進一步補陽氣。這樣做只會讓陽氣過剩,陰氣更為虛弱。

更有一些人看到病人脹氣腹瀉,就搬出《黃帝內經》中「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的段落,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結果反而導致陰火上逆,出現咳嗽氣喘加重、吐血衄血等症狀,危及生命。

此其溫補得售者,不過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增加,彼此相誇,至死不悟,良為可憫。三日誤認外感。世之真陰虛而發熱者,十之六七亦與外感無異,火逆衝上,則頭脹微痛,火熱壅肺,則有時鼻塞,陰虛陽陷入里,則灑浙惡寒。陰虛陽無所附,則浮越肌表而熱,但其發時,必在午後,先灑浙惡寒,少頃發熱,熱至寅卯時,盜汗出而身涼;或無微寒而但午後發熱。必現腎虛症,或兼唇紅顴赤,口渴煩躁,六脈搏數,或虛數無力。

白話文:

現在那些認為溫補藥物可以延年益壽的人,只不過是用這些藥物來幫助陽氣而已。這些藥物只能暫時讓食慾增加,胃氣變好。彼此之間相互誇耀,但直到死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在令人同情。

他們把陰虛發熱誤認為是風寒感冒。世上真正因為陰虛而發熱的人,有十分之六七與感冒的症狀相似。如果火氣往上衝,就會頭部脹痛;如果火氣壅塞在肺部,就會偶爾鼻塞;如果陰虛導致陽氣內陷,就會有發冷的現象。如果陰虛導致陽氣無法依附,就會浮游在皮膚表面而發熱。但這種發熱通常在午後發生,先是發冷,過一會兒才發熱,到了寅時卯時,就會盜汗而身體發涼;或者沒有發冷,只有午後發熱。這種情況一定伴有腎虛的症狀,或者同時出現嘴脣紅、臉頰紅、口渴煩躁等症狀,脈搏數快,或虛弱無力。

此宜大劑滋陰,如保陰、六味之屬。若誤為外感而表之,則魄汗淋漓,諸虛蜂起。或有失血之人,表之無汗,《經》所謂「奪血者無汗」也,再強發之,必然吐衄,為下厥上竭之症,此尤孟浪之流也。四曰苦寒瀉火之誤。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大劑量的陰補藥物,例如保陰丸、六味地黃丸等。如果誤以為是外感,而使用發散表藥,則會導致大汗淋漓,各種虛症層出不窮。或者對於失血的人,發散表藥後不出汗,這是因為「失血的人不出汗」的道理。如果再強行發汗,必定會導致吐血、衄血等下厥上竭的證狀,這是非常魯莽的做法。第四種錯誤是誤用苦寒藥物瀉火。

實火為病,可以直折,虛火為病,非寒可清,非惟不能清熱,抑且敗其胃氣,食少瀉多,將何療治?甚者見其燥結,肆用硝黃以通之,不知腎主二便,腎主五液,腎液既虧,自不濡潤,滋其陰,潤其燥,而便自通,彼既虧之陰,豈能勝硝黃之攻伐乎?五曰二陳消痰之誤。痰在脾經者,名曰濕痰,其痰滑而易出;或稀如水者,名曰痰飲。

白話文:

實火引發的疾病,可以用寒涼之藥來直接治療。但虛火引發的疾病,不能用寒涼之藥來清熱,不但不能清熱,還會損傷胃氣,導致食慾不振和腹瀉多,這該如何治療呢?更嚴重的是,有人看到虛火造成的燥結,就胡亂使用硝石和黃連來通便,卻不知道腎臟主管二便(大小便)和五液(津液)。腎液虧虛,不能滋潤身體,導致燥結,只要滋陰潤燥,便自通。虛火之人腎陰虧虛,怎麼能承受硝石和黃連的攻伐呢?

五類誤用:陳皮和半夏化痰之誤

痰停留在脾經的,稱為濕痰,這種痰滑而容易咳出;有些痰稀如水,稱為痰飲。

濕者燥之,半夏自為正治。若陰水不足,肺受火侮,津液凝濁,不生血而生痰,此當潤劑滋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痰自清矣;二陳之燥,立見其殆。六曰參耆助火之誤。夫虛勞之可受參耆者,肺必無熱者也,肺脈按之而虛,必不數者也,故有土旺而生金,勿拘拘於保肺之說,古人每用之而奏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感到濕氣重,應使用乾熱的方法治療,可用半夏這種藥材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如果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導致肺部遭受熱邪侵襲,導致津液混濁,無法生成血液而生成痰液,這種情況應使用滋陰潤肺的藥物,讓上逆的熱邪能回到它的來源,痰液自然就會消退;而像二陳湯這樣溫燥的藥物,在這類情況中就會顯得過於激烈。

此外,有些人認為虛勞應該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幫助改善,其實虛勞想服用這些藥物,前提是肺部沒有熱象,按壓肺脈時感覺虛弱但不會跳動得很快。因此,虛勞時如果脾胃強健,可以服用人參、黃耆等藥物,而不必拘泥於保護肺部的說法,古人經常使用這些藥物,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今則火已爍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為濃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隨上逆矣,猶引陽生陰長,虛火可補之說,漫用參、耆,因之陽火愈旺,金益受傷,所以好古有肺熱還傷肺,節齋有食參必死之叮嚀也。七曰治療過時。上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勞神者,常養其心,勞倦者,常補其脾,多怒者,常滋其肝血,多飲者,常清其肺熱,好色者,峻補其腎水。仲景曰: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延,必成痼疾。

白話文:

現在,火氣已經灼傷肺金,導致咳嗽了,火熱蒸騰體液,轉化為濃痰了,君火相火亢盛,導致血液隨之上逆了。仍然用「陽生陰長、虛火可補」的說法,胡亂使用人參、黃芪等補品,導致陽火更加旺盛,肺金受傷更嚴重。所以古人常說:「肺熱還傷肺」,節齋先生也告誡過:「食用人參,必死無疑」。第七,治療不當。上古時,「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只治療還未發生的疾病」。比如勞神的人,常常養護自己的心神,勞累的人,常常補養脾胃,愛發怒的人,常常滋養肝血,飲酒過度的人,常常清瀉肺熱,好色的人,必須大量滋補腎水。仲景說:一個人一旦生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隱忍拖延,必定會發展成頑疾。

所以終罕得愈者,以內熱之症,人多易忽,自恃飲食如常,起居如舊,仍縱恣酒色,迨至病已成而後藥之,譬之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以下三大治法)

白話文:

所以很少有人能治癒疾病,原因是對於身體內熱的症狀,人們容易忽略,仍然隨心所欲地飲食和作息,繼續縱情於聲色犬馬。等到病情已經形成後才開始用藥醫治,就像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打鬥時才鑄造武器,豈不是太遲了嗎?(以下列出三大治療方法)

然而治之最難,有三大要法,不可不講也。一曰補腎水。《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藏於此,氣化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即陰中之火也,故命門之水火,為十二臟之化源。

白話文:

治療腎虛最困難,有三大要訣不可不講。第一是補腎水。《黃帝內經》說:「腎臟主水,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而儲藏起來。」腎臟儲藏精華,精液在此化氣,精華就是陰中的水,氣就是陰中的火,因此命門的水火,是十二臟腑化育的源頭。

火不畏其衰,水則畏其少,所以保陰、六味、左歸之屬,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補陰以配陽,正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譬之燈殘火焰,添油則焰光自小也。然須制大其劑,長久服之,以陰無速補之法也。至若因於酒者,清金潤燥為主,而保陰之屬仍不可廢,蓋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而救肺也。

白話文:

火不怕失去熱力,水卻怕數量變少。因此,保陰、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物,都是性味甘寒,滋潤水分,補充精氣的。補陰以配合陽氣,正如王太僕所說的「壯水之主」,來制約陽光的燥烈。丹溪也說「滋其陰則火自降」,就像燈油快燒盡時,添上油,火焰自然會變小。但必須加大藥量,長期服用,因為陰氣沒有快速補充的方法。至於因飲酒引起的熱症,以清熱潤肺為主,但滋陰的藥物還是不能廢除,因為滋補北方(腎臟),正是為了瀉南方(肝臟),從而挽救肺臟。

因於思慮者,清心養血為主,而佐保陰之屬,所謂水壯而火熄,勿亟亟於清心是也。因於勞倦者,培補脾陰為主,而佐保陰之劑。《經》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故知勞倦傷脾內熱者,必及腎也。若忿怒傷肝動血,保陰、六味大為正治,蓋水旺則龍火不炎,雷火亦不發,乃腎肝同治之法也。二曰培脾土。

白話文:

對於因思慮過度引發的病症,以清心養血為主要治療方針,輔以滋陰保肝的藥材。古訓有云:「水壯則火熄」,因此不要急切地過度清心。

對於因勞累過度引發的病症,以培補脾陰為主要治療方針,輔以滋陰保肝的藥劑。《黃帝內經》中提到:「遠行勞累,遇上酷熱而口渴,口渴則陽氣內侵,內侵則熱氣積聚在腎臟。」因此可以知道,勞累傷脾導致內熱的人,必定會影響到腎臟。

如果是因憤怒傷肝而導致動血的病症,以滋陰保肝、六味地黃丸等藥方為正統治療方法。因為水氣旺盛,龍火和雷火就不會旺盛,這是腎肝同時治療的方法。第二種方法是培補脾土。

脾胃為後天根本,《經》曰:「安穀則昌。」蓋精生於穀,飲食多自能生血化精,雖有邪熱,藥得以制之,久則火自降而陰自復也。若脾胃一弱,則飲食少而血不生,陰不能以配陽,而五藏齊損,故越人歸重脾胃而言,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營養藏府,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

白話文:

脾胃是後天生存的根本。《黃帝內經》說:「飲食充足才能身體健壯。」因為精氣是從穀物中產生的,飲食充足就能產生血液和精氣,即使有病邪熱毒,用藥也能控制,時間久了,熱氣自然會消退,陰氣也會逐漸恢復正常。但是如果脾胃功能虛弱,那麼飲食就會減少,血液就不能產生,陰氣無法配伍陽氣,導致五臟同時受到損害。因此,越地人很重視脾胃健康,認為脾胃一虛弱,就會傷及肺臟,導致皮膚收縮、毛髮脫落;二虛弱,會傷及心臟,導致血脈營養補給臟腑不足;三虛弱,會傷及脾臟,導致飲食不能滋養皮膚肌肉;四虛弱,會傷及肝臟,導致筋脈鬆弛,無法收縮持物;五虛弱,會傷及腎臟,導致骨頭萎縮,無法行走。

從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至皮聚而毛落者,死。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立中氣,以生血化精,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味、非獨藥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經》云:「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故中氣不足者,非甘不可。

白話文:

從上向下,如果病情蔓延到胃,就不治了,到骨瘦如柴、無法起牀的時候,人就會死亡;從下向上,如果病情蔓延到脾臟,就不治了,到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的時候,人就會死亡。因此,仲景在治療虛勞時,只使用甘味的藥物來恢復中氣,使氣血生化,充分遵循「精氣不足的人,用有味道的藥物來補充」的原則。味,不僅僅指藥物,還包括在治療時適度休息。這樣逐漸積蓄精氣,就不會過早死亡。《黃帝內經》中說:「陰陽、形體、氣血都虛弱的人,用甘味的藥物來調養」,因此,中氣不足的人,非用甘味藥不可。

況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又男子以脾、胃為生身之本,女子以心、脾為立命之根,故治此者,當以調養脾胃為主。三曰慎調攝。虛勞之因,因於酒色者固多,其因於憂愁思慮、抑鬱多怒者亦不少,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鰥寡僧尼,易犯此病,經謂非針藥之可治,必須消遣情懷,隨遇皆安,然後療治,庶能愈病。

白話文:

當脾臟強健時,肺氣就會旺盛;肺氣旺盛時,腎水就會充足。而且,對於男性來說,脾臟和胃是生命之本;對於女性來說,心臟和脾臟是生命之源。因此,要治療虛勞,必須以調養脾胃為主。

第三點是注重調理養生。虛勞的原因,除了縱慾過度外,憂愁思慮、抑鬱多怒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未曾婚配的男女、鰥夫寡婦以及僧尼容易患上此病。然而,經書上說虛勞並不是針灸藥物所能治好的,必須寬解心緒,隨遇而安,纔能有效治癒。

乃今之患此症者,徒仗諸草木,奉為復元之品,外則疲勞形體,內則沉湎七情,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故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斯言真可為虛勞調攝之良法也。

白話文:

如今患有虛勞症的人,只依賴各種草藥,奉為補益的良藥,表面上過度勞累身體,內在則沉迷於七情六慾,不知道心念一動,氣隨之散逸,氣散不聚,精氣也就隨之消亡。因此廣成子說:「一定要保持安靜清淨,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動搖你的精神。纔能夠長生久視。」這句話真是調理虛勞的良方。

予今所論虛勞致病之因,次及方書之混列,更推真陰易虛之故,以及標本傳乘,並誤治之弊,而終之以治要,非敢矯當世之偏,實本諸先哲發明治要,予又自驗之而不爽者,故特立說以識之。

白話文:

我現在所討論的是虛勞導致疾病的原因,接著談到醫書中的混亂記載,再探討真陰容易虛弱的原因,以及對正本或標本的錯誤傳承、誤治的危害,最後總結出治療要領。我並非故意糾正當代的偏見,而是根據前人發現的治療要領,加上我自己的驗證,所得出的不變真理,所以特此立論,作為識別依據。

保陰煎(自制),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玉竹,龜版,茯苓山藥,牛膝,桂圓肉,人乳

白話文:

保陰煎(自製)

  • 熟地黃
  • 生地黃
  • 天門冬
  • 麥門冬
  • 玉竹
  • 龜板
  • 茯苓
  • 山藥
  • 牛膝
  • 桂圓肉
  • 人乳(可替換為牛奶)

上藥或水煎,或用石斛煎湯代水煎。內熱有汗,加地骨皮。內熱無汗,加壯丹皮。腰痛,加杞子、杜仲;或加豬腰、豬脊髓。盜汗,加棗仁、五味子。忡怔不寐,加棗仁。咳嗽,加桑白皮枇杷葉百合。有痰,加貝母。有血,加藕汁、童便。食少,加薏苡仁。泄瀉,去生地、天冬,加山萸肉、白芍大棗、蓮肉。肺脈按之無力者,量加人參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以水煎煮,或使用石斛煎煮的湯汁代替水煎藥。

如果有內熱並出汗,加入地骨皮。

如果有內熱但沒有出汗,加入丹皮。

有腰痛,加入枸杞子、杜仲;或者加入豬腰、豬脊髓。

如果有盜汗,加入棗仁、五味子。

如果有心悸失眠,加入棗仁。

如果有咳嗽,加入桑白皮、枇杷葉、百合。

如果有痰,加入貝母。

如果有血,加入藕汁、童子尿。

如果食量少,加入薏苡仁。

如果腹瀉,移除生地黃、天冬,加入山茱萸肉、白芍、大棗、蓮子。

如果肺脈按壓時無力,適量加入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