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森

《市隱廬醫學雜著》~ 陰證忌用寒涼說

回本書目錄

陰證忌用寒涼說

1. 陰證忌用寒涼說

內外兩證,皆分陰陽。陽證實熱,陰證虛熱。實熱易治,虛熱難療。若以治實熱者治虛熱,未有不誤者也。然而治虛熱者,往往以實熱之藥誤人而不悟。何故?蓋實熱者,表裡皆熱;虛熱者,表熱而里不熱。人但見其表之熱,即不問其里之如何,概以寒涼投之,以為彼既發熱,治以寒涼,人必不能議我,病家亦深以為然,而豈知虛宜補而寒宜溫哉?

白話文:

中醫將內外兩類症狀都區分為陰證和陽證。陽證是真實的發熱,而陰證是虛假的發熱。陽證的發熱容易治療,而陰證的發熱則難以醫治。如果用治療陽證發熱的方法去治療陰證發熱,沒有不誤診的。可是,在治療陰證發熱時,往往會誤用治療陽證發熱的藥品,而自己卻沒意識到。這是為什麼?因為陽證發熱是表裡都發熱,而陰證發熱是表熱而裡不熱。人們只看到表面的發熱,而不去探究其內裡的虛弱情況,一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認為既然病人發熱,用寒涼藥物治療,別人肯定說不出什麼,病人也會深以為然。殊不知虛症應該用溫補藥物治療,而寒症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

炳按:藥之寒熱溫涼,即天之春夏秋冬。寒,冬氣也;熱,夏氣也;涼,秋氣也。溫,春氣也。藥之大略,如石膏寒水石大黃、芩、連、膽草、川柏,皆大寒,冬氣也。附子、薑、桂、吳萸、胡椒等熱藥,夏氣也。炙草、黃耆、杞子,溫和藥品,如春氣和煦也;赤芍、丹皮、連翹梔子等等微寒,秋氣也。溫熱兩字,要皆分嘗。

白話文:

根據炳的看法: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就像天上的春、夏、秋、冬。寒性像是冬天的氣息;熱性像是夏天的氣息;涼性像是秋天的氣息;溫性像是春天的氣息。藥物大致上可以這樣分類:像石膏、寒水石、大黃、黃芩、黃連、膽草、川柏這些藥物都屬於大寒性,就像冬天的氣息。而像附子、生薑、桂枝、吳茱萸、胡椒這些熱性藥品就像夏天的氣息。炙甘草、黃耆、枸杞子這些溫和藥品就像春天的和煦氣息;赤芍、丹皮、連翹、梔子這些藥物微寒,就像秋天的氣息。而溫和這兩個字,必須詳細分辨。

至於陰證陽證,外科宜分,傷寒時氣亦宜分,調理雜證,則一言難盡耳。甘溫能治大熱,李東垣說也。

若甘溫可退虛熱之說,固耳所未聞。熱則如何而知其虛熱,曰:脈必浮大而數,數為熱象,而浮大則虛象也。重按不實,中無火也。面紅足冷,陽上越也。溲清便溏,神志不亂,則非實火可決矣。奈何復以寒涼投之邪,至如外科之有陰證,其辨尤易,不紅、不痛、不腫者,謂之陰證。

白話文:

關於「溫熱藥物可以治療虛熱」的說法,實在是聞所未聞。熱證怎麼判斷是虛熱呢?脈象一定浮大而跳動頻繁,頻繁跳動是熱的表現,浮大則是虛的表現。用指壓的方式按下去沒有實質的感覺,說明體內沒有火。面色紅潤而足部冰冷,說明陽氣上浮。小便清長、大便溏稀,精神狀態沒有異常,就可以肯定不是實熱證。為什麼還要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呢?就像外科疾病中的一種症狀「陰證」,辯證起來尤其容易,不紅、不痛、不腫的,就稱為陰證。

腫而不痛、痛而不紅、不熱者,謂之陰證。初起不紅腫痛,三五日後漸紅腫痛者,亦謂之陰證。瘰癧、乳岩、流注、貼骨、鶴膝、橫痃、骨槽、惡核、失榮、馬刀、石疽之屬,皆屬陰虛,盡在陰疽之類。其要在三五日內,察其皮色之變與不變,熱與不熱,以分其陰陽。不可因其三五日後之發陽,遂誤為陽證,而以寒涼之藥,逼邪內陷。

白話文:

陰證

  • 腫脹但不疼痛,疼痛但不發紅、不發熱。
  • 起初不發紅、不腫脹、不疼痛,三五天後逐漸發紅、腫脹、疼痛的。

陰性腫瘤

  • 瘰癧、乳巖、流注、貼骨、鶴膝、橫痃、骨槽、惡核、失榮、馬刀、石疽等,都屬於陰虛,都屬於陰疽的範疇。

重點

  • 在三五天內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與否,以及是否發熱,以區分陰陽證。
  • 不能因為三五天後出現發陽的現象,就誤認為是陽證,用寒涼的藥物,會導致邪氣向內深入。

治法:宜用麻黃以開其腠理,薑、桂以解其凝結,熟地以滋其陰虛。其說詳載於《外科全生集》。本無庸贅述,因世之治陰疽者,多用寒涼,故特揭之。又鼠癧、痰癧,均屬陰證,最忌鹹寒。如海藻昆布之類。今人無不用此,名醫且然,其他則又何責,可為長嘆息者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使用麻黃來疏通毛孔,生薑和桂皮來化解病竈的凝結,熟地黃來滋補陰虛。詳細方法記載在《外科全生集》中,在此不再贅述。由於當今治療陰疽者大多使用寒涼藥物,因此特別提出。鼠癧和痰癧都屬於陰證,最忌諱使用鹹寒的藥物,如海藻和昆布等。現在的人卻普遍使用這些藥物,即使是名醫也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令人不禁嘆息。

炳按:昆布、海藻,含有碘質,能散堅結,解凝痰、痰核、鼠癧,可與行氣化痰調肝藥相互而用,不可同陰柔寒凝藥同用。

白話文:

炳按:昆布和海藻中含有碘,具有軟化結塊、化解凝痰、痰核和鼠疫腫瘤的作用。可以與疏通氣血化痰、調理肝氣的藥物一起使用,但不可與陰柔寒涼的藥物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