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醫經溯洄集》~ 張仲景傷寒立法考 (1)

回本書目錄

張仲景傷寒立法考 (1)

1. 張仲景傷寒立法考

讀仲景之書。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知其書足以為萬世法。而後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疑信相雜。未免通此而礙彼也。嗚呼。自仲景以來。發明其書者。不可以數計。然其所以立法之意。竟未聞有表章而示人者。豈求之而不得之歟。

白話文:

閱讀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時,應當探求他制定這些條例的用意。如果能夠理解他的立法的宗旨,便會知道他的著作足以作為後世治病的準則,後人無法加以補充或超越。如果不能理解仲景立法的宗旨,就會疑惑交雜,不可避免地通曉其中一部分內容卻阻塞於另一部分內容。

自仲景以來,闡釋他的著作的人不可勝數,然而對於他立法用意的闡釋,始終沒有聽說有人表述出來並將其展示給世人。難道是探尋卻不得其解嗎?

將相循習而不求歟。抑有之而余未之見歟。余雖不敏。僣請陳之。夫傷於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發於所感之時。不即病者。過時而發於春夏也。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謂之溫與暑。夫傷寒溫暑。其類雖殊。其所受之原。則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傷寒而為稱。

白話文:

將相承襲既定的觀點而不再求證了。或者自己真的有見解卻沒有被我看到。我雖然不聰敏,但鬥膽陳述我的觀點。人受寒邪侵襲,有立刻發病的,也有不立刻發病的。立刻發病的,在感邪之時發病;不立刻發病的,過了時間在春夏季節發病。立刻發病的,稱之為傷寒;不立刻發病的,稱之為溫病或暑病。傷寒、溫病、暑病,它們的類別雖然不同,但其受到的病邪根源都是一樣的。因為它們的根源一樣,所以都以傷寒為稱。

由其類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稱而混其治。宜乎貽禍後人。以歸咎於仲景之法。而委廢其太半也。籲。使仲景之法。果貽禍於後人。傷寒論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貽禍於後人。傷寒論其可一日缺乎。後人乃不歸咎於已見之未至。而歸咎於立法之大賢。可謂溺井怨伯益。

白話文:

由於每一個類型的不同。所以施行醫治方法時,不能夠混雜使用。可是利用同類症狀來混雜它們的治療方法,很可能會造成後人遺禍無窮。甚至將這些責任歸咎於仲景的治法,而放棄使用他的治療方法的大部分。如果仲景的治法真的禍害後人,那麼傷寒論根本不需要創作出來。如果仲景的治法真的沒有危害過後人,那麼傷寒論怎麼能夠有一天缺失呢? 後人不歸咎於自己沒有理解到其中的奧妙,而將責任歸咎在訂定立法的大賢人身上,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掉落於水井中進而責怪伯益。

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後人雖移易於窮。終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觀之。則其法其方。果可委廢太半哉。雖然。立言垂訓之士。猶不免失於此。彼碌碌者。固無足誚矣。夫惟立言垂訓之士。有形乎著述之間。其碌碌者當趑趄猶預之餘。得不靡然從令爭先快睹而趍簡略之地乎。

白話文:

都怪燧人氏發明瞭火。仲景是醫方之祖,後人即使拘泥於細枝末節,但始終無法超越他的規模法則。從這一點看,他的醫方豈能完全廢棄不用呢?然而,即使是著書立說垂訓後世的人,也避免不了犯這種毛病。那些平庸之人就更不必怪罪了。那些著書立說垂訓後世的人,因為受到著作的影響,平庸之人才會猶豫不決或猶豫不決,不得不紛紛爭相一睹而匆匆簡略之。

夫其法其方委廢太半而不知返。日惟簡便是趍。此民生之所以無籍。而仲景之心之所以不能別白矣。嗚呼。法也。方也。仲景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後人能知仲景之書。本為即病者設。不為不即病者設。則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萬變。

白話文:

那些法規條例廢棄了一半以上,卻不知道要回頭檢討,只知道每天講求簡單方便。這就是人民生活沒有規範,而仲景的用心,所以不能夠辨明清楚。唉。法規、條例,仲景所專門針對的是病患的傷寒,沒有兼顧沒有病患的溫熱暑氣。後人如果能知道仲景的書,本來是針對病患所寫的,而不是針對沒有病患的人所寫的,那麼還會遺憾法規條例散落遺失,所剩下的不多,而沒有辦法制止粗糙的工匠胡亂治療的萬般變化。

果可憚煩而或廢之乎。是知委廢太半。而不覺其非者。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今人雖以治傷寒法治溫暑。亦不過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猶六書假借。雖移易於窮。終非造字之初意。夫仲景立法。天下後世之權衡也。故可借焉以為他病用。雖然。豈特可藉以治溫暑而已。

白話文:

怎麼可以因為麻煩且繁瑣而廢棄不顧呢?因此凡是書籍中被廢棄的,有大半都是因為這個道理。有些人看不到這個道理,錯在不能理解立法者的原意。現代人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暑、溫病症狀。不過這種方法只是借用而已,並不是仲景立法時的本意。就像六書中所提示的假借用法,雖然可以藉以表示不能表達的事物,但這到底不是造字的初衷。仲景的立法,是天下後世診斷、治療疾病的權衡標準,因此可以借用這些知識來治療其他疾病。儘管如此,豈止可以用來治療暑、溫病呢?

凡雜病之治。莫不可借也。今人因傷寒治法。可藉以治溫暑。遂謂其法通為傷寒溫暑設。籲。此非識流而昧原者歟。苟不余信。請以證之。夫仲景之書。三陰經寒證。居熱證什之七八。彼不即病之溫暑。但一於熱耳。何由而為寒哉。就三陰寒證而詳味之。然後知余言之不妄。

白話文:

凡是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都有一些可供借鑒之處。現在的人因為傷寒的治療方法,可以藉此治療溫熱暑邪,就認為這個方法可以通用於傷寒和溫熱暑邪。唉,這不是隻知其流而不知其源的人嗎?如果你不相信我,請聽我解釋。仲景的書中,三陰經寒證佔據了熱證的十分之七八。他不是專門針對溫暑疾病,而是一切熱病。為什麼會變成寒證呢?只要仔細研究三陰寒證,你就會知道我說的不錯。

或者乃謂三陰寒證。本是雜病。為王叔和增入其中。又或謂其證之寒。蓋由寒藥誤治而致。若此者皆非也。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脈平脈與可汗可下等諸篇而已。其六經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賛辭也。但厥陰經中下利嘔噦諸條。卻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並無厥逆而同類者。亦附之耳。

白話文:

有人說它是三陰寒證,本來是雜病,是王叔和加進去的。又有人說,其證的寒冷,蓋由寒藥誤治而導致的。像這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王叔和所增加的,只是辨脈、平脈及可汗可下等幾篇文章而已。他的六經病篇,必定不是出自王叔和的手筆。但是,厥陰經篇中關於下利嘔噦等條款,卻是王叔和因為其中含有厥逆而附上去的。於是,凡沒有厥逆但類似的,也一併附加上去。

至若以藥誤治。而成變證。則惟太陰為多。縱使三陰證。亦或有寒藥誤治而變寒者。然豈應如是之眾乎。夫惟後人以仲景書通為傷寒溫暑設。遂致諸溫劑皆疑焉。而不敢用。韓只和雖覺桂枝之難用。但謂今昔之世不同。然未悟仲景書。本為即病之傷寒設也。且其著微旨一書。

白話文:

如果用藥錯誤治療,而產生變證,則大多與太陰相關。即使是三陰的病證,也有可能因為誤用寒藥而轉變為寒證。但為什麼會如此之多呢?原因在於後人將仲景的著作當作是專為治療傷寒與溫暑而設,因此懷疑所有的溫熱藥劑,而不敢使用。韓只和雖然知道桂枝難用,但只認為今昔不同。但是他沒有明白仲景的著作,本來就是針對當時的傷寒而設。此外,仲景還著有「微旨」一書。

又純以溫暑作傷寒立論。而即病之傷寒。反不言及。此已是捨本徇末。全不能窺仲景藩籬。又以夏至前。胸膈滿悶。嘔逆。氣塞。腸鳴。腹痛。身體拘急。手足逆冷等證。視為溫暑。謂與仲景三陰寒證。脈理同。而證不同。遂別立溫中法以治。夫仲景所敘三陰寒證。乃是冬時即病之傷寒。

白話文:

他又認為溫病和暑病都屬於傷寒,但對於當下的傷寒卻隻字不提,這已經是捨本逐末,完全無法窺見仲景的思想。他又認為夏至前出現胸膈滿悶、嘔吐、氣喘、腸鳴、腹痛、身體拘緊、手足冰冷等症狀是溫病,認為這與仲景的三陰寒症脈理相同,但症狀不同,於是另外製定了溫中的方法來治療。仲景所描述的三陰寒症,是指冬季發病的傷寒。

故有此證。今欲以仲景所敘三陰寒證。求對於春夏溫暑之病。不亦惽乎。雖然。祗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而又適當溫暑病作之際。其為惑也。固宜。以余觀之。其胸膈滿悶。嘔逆。氣寒等證。若非內傷冷物。則不正暴寒所中。或過服寒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之病也。且祗和但曰寒而當溫然未嘗求其所以為寒之故。

白話文:

得這樣的病,當然有原因。現在用張仲景記載的三陰寒病證來說明。想把它用在春夏的溫熱病裡。這不是太牽強了嗎?不過,祗和尚未領悟到仲景立法本旨。卻正碰上溫熱病流行的時候。他產生迷惑也理所當然。我看他的胸膈滿悶、嘔吐、氣寒等證症,如果不是內在損傷了冷的東西,就是不適當地遭遇了嚴寒所引起的。或者過量服用寒藥而引起的,或者內外都傷於寒病。祗和只說寒症應該溫服藥物,但是沒有探求寒病的原因。

能求其故。則知溫暑本無寒證矣。改之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然其所敘之證。不過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而已。並不言陰寒極甚之證。況其所治之方。亦不過升麻甘草當歸鱉甲而已。並不用大溫大熱之藥。是知仲景所謂陰毒者。非陰寒之病。乃是感天地惡毒異氣。入於陰經。

白話文:

如果我們能探究它的原因,就能明白溫病暑病本來就沒有寒證。再看仲景的書,雖然有「陰毒」這個名詞,但是他所敘述的證狀,也不過是臉色發青,身體疼痛像被毆打一樣,咽喉疼痛而已,並沒有提到陰寒極盛的證狀。況且他所治療的方法,也不過是用升麻、甘草、當歸、鱉甲而已,並沒有使用大溫大熱的藥物。可見仲景所謂的「陰毒」,並不是陰寒之病,而是感天地間惡毒的異氣,侵入了陰經。

故曰陰毒耳。後之論者。遂以為陰寒極甚之證。稱為陰毒。乃引仲景所敘。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數語。並而言之。卻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以治。竊謂陰寒極甚之證。固亦可名為陰毒。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觀後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

白話文:

陰毒。後人說。後之經驗證。

後人所敘陰毒。亦只是內傷冷物。或不正暴寒所中。或過服寒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耳。非天地惡毒異氣所中者也。朱奉議作活人書。累數萬言。於仲景傷寒論多有發明。其傷寒即入陰經為寒證者。諸家不識。而奉議識之。但惜其亦不知仲景專為即病者立法。故其書中。

白話文:

後人所說的陰毒,其實只是傷於寒冷之物。可能是因為不小心受寒所致,也可能是服用了過多的寒藥所引起的。或者是由於內外俱傷於寒冷而形成的,並不是因為天地邪惡之氣所造成的。朱奉議編寫的活人書,內容多達數萬字,對於仲景的傷寒論有很多發明。他將傷寒歸屬於陰經寒證,是其他醫生所不識別的,但可惜的是,他並不知道仲景是專門為已經生病的人制定治療方法的。因此,在他的書中,

每每以傷寒溫暑混雜議論。竟無所別。況又視傷寒論為全書。遂將次傳陰經熱證。與即入陰經寒證。牽合為一立說。且謂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而於所識即入陰經之見。又未免自相悖矣。夫陽明證之宜下者。固為邪熱入胃。其少陰證。果是傷寒傳經熱邪。亦可溫乎。

白話文:

人們經常將傷寒和暑熱混為一談,並沒有加以區別。況且又將《傷寒論》當作全書,於是將其傳入陰經的熱證和即入陰經的寒證牽強附會地立為一說。並且說:大概的傷寒陽明證應該要瀉下,少陰證應該溫補,但是對於他所瞭解的即入陰經的看法,又免不了自相矛盾。陽明證之所以要瀉下,是因為邪熱進入胃中,而少陰證,如果真的是傷寒傳經的熱邪,也可以溫補嗎?

況溫病暑病之少陰。尢不可溫也。自奉議此說行。而天下後世蒙害者。不無矣。迨夫成無己作傷寒論注。又作明理論。其表章名義纖悉不遺。可謂善羽翼仲景者。然即入陰經之寒證。又不及朱奉議能識。況即病立法之本旨乎。宜其莫能知也。惟其莫知。故於三陰諸寒證。止隨文解義而已。

白話文:

況且溫熱病、暑病的少陰病證。尤其不可使用溫熱藥物。自從朱奉議這個說法流行以後,天下後世因此而受害的人,確實不少。等到成無己撰寫傷寒論注,又撰寫明理論。他對原著的名稱和意義,都闡述的無微不至。可以說是很能輔助張仲景的。但是至於進入陰經的寒證,卻不及朱奉議能夠識別。何況談得上疾病立法治療的根本宗旨呢。所以他不可能知道這些。他之所以不知道,所以對於三陰的各種寒證,只是依文章解釋意義而已。

未嘗明其何由不為熱。而為寒也。至於劉守真出。亦以溫暑作傷寒立論。而遺即病之傷寒。其所處辛涼解散之劑。固為昧者有中風傷寒錯治之失而立。蓋亦不無桂枝麻黃難用之惑也。既惑於此。則無由悟夫仲景立桂枝麻黃湯之有所主。用桂枝麻黃之有其時矣。故其原病式有曰。

白話文:

從來沒有人能明確指出那些不屬於熱證,而屬於寒證的。直到劉守真出現,他也是以溫熱來作為傷寒的立論。而遺漏了屬於熱證的傷寒。他所使用的辛涼解散的藥方,本來就是那些愚昧的人把中風傷寒誤治而制定的。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桂枝麻黃湯的疑惑導致的。既然被這個疑惑迷惑住了,那麼就沒有辦法領悟張仲景創造桂枝麻黃湯的依據和使用桂枝麻黃湯的時機了。因此,張仲景在《原病式》中說:

夏熱用麻黃桂枝之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此說出於龐安常。而朱奉議亦從而和之。)殊不知仲景立麻黃湯桂枝湯。本不欲用於夏熱之時也。苟悟夫桂枝麻黃湯本非治溫暑之劑。則群疑冰泮矣。何也。夫寒之初客於表也。閉腠理郁陽氣而為熱。

白話文:

夏天用麻黃、桂枝這一類溫熱藥物發汗,一定要加上寒藥。不然的話,就會熱到發黃,甚至出現斑點。(這個說法出自龐安常,朱奉議也同意。)其實仲景設置麻黃湯和桂枝湯,本來就不打算用於夏天熱的時候。如果明白桂枝麻黃湯本來就不是治療溫熱暑氣的藥方,那麼所有的疑惑都能迎刃而解了。為什麼呢?因為寒邪最初侵襲表皮時,會閉塞腠理,鬱積陽氣而化為熱。

故非辛溫之藥。不能開腠理以泄其熱。此麻黃湯之所由立也。至於風邪傷表。雖反疏腠理而不能閉。然邪既客表。則表之正氣受傷。而不能流通。故亦發熱也。必以辛甘溫之藥發其邪。則邪去而腠理自密矣。此桂枝湯之所由立也。其所以不加寒藥者。蓋由風寒在表。又當天令寒冷之時。

白話文:

所以不能用辛溫的藥物,不能打開皮膚腠理來發散熱氣。這就是麻黃湯被創建的緣由。至於風寒邪氣傷害身體表面,雖然反而使皮膚腠理疏鬆,但不能閉合。然而,邪氣已經侵犯到身體表面,那麼身體表面的正氣就會受到傷害,而不能流通。所以也會發熱。一定要用辛甘溫的藥物發散邪氣,那麼邪氣就會被消除,皮膚腠理自然就會緻密。這就是桂枝湯被創建的緣由。桂枝湯之所以不加寒藥,是因為風寒在表,又正好是天氣寒冷的時候。

而無所避故也。後人不知仲景立法之意。故有惑於麻黃桂枝之熱。有犯於春夏之司氣。而不敢用。於是有須加寒藥之論。夫欲加寒藥於麻黃桂枝湯之中。此乃不悟其所以然。故如此耳。若仲景為溫暑立方。必不如此。必別有法。但惜其遺佚不傳。致使後人有多岐之患。若知仲景傷寒論。

白話文:

不避諱,所以也不避開它們。後人不理解仲景立法的意義,所以才會對麻黃桂枝的溫熱性質感到疑惑,害怕在春天和夏天使用,不敢用。於是就有了需要加入寒藥的說法。想要在麻黃桂枝湯中加入寒藥,這是不理解它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所以才會這樣做。如果仲景要為溫熱病立方,一定不會這樣做,一定會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可惜這些方法失傳了,導致後人有歧義的困擾。如果知道仲景的《傷寒論》,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專為即病傷寒作。則知麻黃桂枝所以宜用之故。除傳經熱證之外。其直傷陰經。與太陽不鬱熱。即傳陰經諸寒證。皆有所歸著。而不復疑為寒藥誤下而生矣。若乃春夏有惡風惡寒純類傷寒之證。蓋春夏暴中風寒之新病。非冬時受傷過時而發者。不然。則或是溫暑將發。而復感於風寒。

白話文:

這篇古文專門針對傷寒而作,因此可以瞭解麻黃桂枝為什麼適合用在傷寒。除了傳經熱證之外,還有直接損傷陰經,以及太陽經沒有鬱熱,直接傳到陰經的各種寒證,都可以用這篇古文來歸類,而不會再懷疑是寒藥誤下而造成的。如果在春夏有惡風惡寒純粹類似的傷寒證,這肯定是春夏暴發的中風寒的新病,不是冬天受傷過時發作的。否則,可能是在溫熱病將要發作的時候,又受到風寒的侵襲。

或因感風寒。而動乎久郁之熱。遂發為溫暑也。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觀此。則知溫病不當惡寒。而當渴。其惡寒而不渴者。非溫病矣。仲景雖不言暑病。然暑病與溫病同。但復過一時。而加重於溫病耳。其不惡寒而渴。則無異也。春夏雖有惡風惡寒表證。

白話文:

有可能是因為感冒風寒。而觸動了長時間鬱積的熱氣,最後發作成為溫熱疾病。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口渴,不畏寒的,是溫病。根據這段話,可以知道溫病不應該畏寒,而應該口渴。那些畏寒而不渴的患者,不是溫病。仲景雖然沒有提到暑病,但是暑病和溫病是一樣的。只是暑病又比溫病更嚴重而已。不畏寒而口渴,則沒有不同。春秋季節雖然有畏風畏寒的外在症狀。

其桂枝麻黃二湯。終難輕用。勿泥於發表不遠熱之語也。於是用辛涼解散。庶為得宜。苟不慎而輕用之。誠不能免夫狂躁。斑黃。衄血之變。而亦無功也。雖或者行桂枝麻黃於春夏而效。乃是因其辛甘發散之力。偶中於萬一。斷不可視為常道而守之。今人以敗毒散參蘇飲

白話文:

桂枝麻黃二湯,絕不可草率使用。不要拘泥於「發表使熱邪外出」卻不能遠離熱邪的說法。因此,使用辛涼藥物化解,纔是合適的。如果不小心輕易使用桂枝麻黃二湯,可能會引起狂躁、斑黃、衄血等變證,而且也達不到治療效果。雖然有些人即使在春夏季節使用桂枝麻黃二湯,也有可能有效,那只是因為桂枝麻黃辛甘發散之力,偶爾能湊效而已。絕不能視為通則而遵守。現在人們使用的敗毒散、參蘇飲等,都是屬於辛涼解散的藥方。

通解散百解散之類。不問四時中風傷寒。一例施之。雖非至正之道。較之不慎。而輕用麻黃桂枝於春夏。以致變者。則反庶幾。然敗毒散等若用於春夏。亦止可治暴中風寒之證而已。其冬時受傷過時而發之溫病暑病則不宜用也。用則非徒無益亦反害之矣。縱或有效。亦是偶然。

白話文:

具有宣通解散作用。像百解散之類的藥物。不論四季中的中風傷寒,都一律使用。雖然這不是最正確的方法,但比起不小心,而在春夏輕率使用麻黃桂枝,以致產生副作用的,則算比較妥當。但是敗毒散等藥物如果用於春夏,也只可以治療暴發的中風傷寒而已。如果是冬天受到傷害,而過了時間才發作的溫病暑病,則不宜使用。如果使用不但毫無益處,反而會造成危害。即使或者有效,也是偶然的。

彼冬時傷寒。用辛涼發表。而或效者。亦偶然也。凡用藥治病。其既效之後。須要明其當然與偶然。能明其當然與偶然。則精微之地。安有不至者乎。惟其視偶然為當然。所以循非踵弊。莫之能悟。而病者不幸矣。若夫仲景於三陰經。每用溫藥。正由病之所必須。與用之有其時耳。

白話文:

在冬天,病人傷了寒症,用辛涼藥來發汗解表,有時候可能有效,但這只是偶然的。凡是使用藥物治療疾病,在藥物有效之後,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它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如果能清楚地知道它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那麼在精微深奧的治療領域,還能有什麼地方達不到呢?只是因為把偶然的當成了必然的,所以循著錯誤的思路,重複著弊病,沒有人能醒悟過來,所以病人就倒黴了。至於仲景在三陰經中,常常使用溫熱的藥物,那是因為病情所必需,而且在適當的時候使用。

余有別論。茲不再具。若概以三陰寒證。視為雜病而外之。得無負於仲景濟人利物之至仁。而誤後世乎。自近代先覺。不示傷寒溫暑異治之端緒。但一以寒涼為主。而諸溫熱之劑。悉在所略。致使後之學者。視仲景書。欲仗焉。而不敢以終決。欲棄焉。則猶以為立法之祖。而莫能外。

白話文:

我對此另有看法,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瞭。如果把三陰寒證當作是雜病,而把它排除在外,這樣豈不是辜負了仲景濟世利人的深厚仁愛之心,而誤導後世嗎?自近代以來,一些先覺者沒有指出傷寒和溫暑的不同治療方法,只是以寒涼藥物為主,而把各種溫熱藥物都略去了。導致後來的學者看到仲景的書,想依賴它,卻不敢以此為最終的決定;想捨棄它,又覺得它是立法的祖宗,不能外求。

甚則待為文具。又甚則束之高閣。而謂其法宜於昔。而不宜於今。由治亂動靜之殊治。靜屬水。亂動屬火。故其溫熱之藥。不可用於今屬火之時也。噫。斯言也。其果然耶否耶。但能明乎仲景本為即病者設法。則桂枝麻黃自有所用。諸溫熱之劑。皆不可略矣。若謂仲景法。不獨為即病者設。

白話文:

嚴重的話還把他當做文具。再嚴重的話就把它束之高閣。而說他的方法適合於過去,但不適合於現在。是由於治亂動靜的不同。治、靜屬於水,亂、動屬於火。所以他的溫熱藥物,不能用於現在屬火的時代。唉呀!這種話,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呀。只要能明白仲景本是為病人想辦法,那麼桂枝麻黃自有它的用途,各種溫熱的藥方都不能忽略了。如果說仲景的方法,不單是為病人想辦法。

則凡時行及寒疫溫瘧風溫等病。亦通以傷寒六經病諸方治之乎。傷寒例曰。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為治不同。又曰寒疫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是則溫暑及時行寒疫溫瘧風溫等。仲景必別有治法。今不見者。亡之也。觀其所謂為治不同。所謂溫瘧。風溫。溫毒。溫疫。

白話文:

那麼,凡是流行感冒、寒氣疫病、熱瘧疾、溫熱病等疾病。也一概用治療傷寒六經病症的方法來治療嗎?《傷寒論》中說:“冬天的溫病之毒,與傷寒有很大的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又說:“寒氣疫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有所不同。”由此可見,關於溫暑病、時行寒氣疫病、熱瘧疾、溫熱病等疾病,仲景一定有另外的治療方法。現在之所以看不見,恐怕也是失傳了。從他所謂的“治療方法不同”來看,所謂的熱瘧疾、溫熱病、溫毒、溫疫等疾病。

脈之變證方治如說。豈非亡其法乎。決不可以傷寒六經病諸方通治也。夫素問謂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者。言常而不言變也。仲景謂或熱或寒而不一者。備常與變而弗遺也。仲景蓋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於古人者。雖欲偏廢可乎。叔和搜採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和證候的差異,方劑的治療方法如上所說。豈不是丟失了它的法度嗎?決不能用傷寒六經病的諸多方劑通治。素問說人因受寒所致的疾病,多是發熱。只是說了常規的病症,沒有說到變症。仲景說有發熱或惡寒而不統一的,就是兼顧常規的和變化的病症,而沒有遺漏。仲景確實說了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對前人有很大的功績。即使想偏廢,可以嗎?叔和蒐集整理仲景以前流散的舊論成書,功勞最大了。

但惜其既以自己之說。混於仲景所言之中。又以雜脈雜病紛紜並載於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亂。若先備仲景之言。而次附己說。明書其名。則不致惑於後人。而累仲景矣。昔漢儒妝拾殘編斷簡於秦火之餘。加以傳注。後之議者。謂其功過相等。叔和其亦未免於後人之議歟。

白話文:

可惜的是,孫思邈在《千金翼翼》中,將自己的見解和仲景的本意混雜,並且將各種脈象錯綜雜亂的疾病列於卷首,導致了魚目混珠,主旨本意混亂。應該先將仲景的沒有表達,然後再附上自己的見解,並標明自己的名號,這樣就不會誤導後人了,而是累及仲景。過去,漢儒對秦火倖存,整理各種殘編斷簡並施以注釋。後世議論得人,則稱其功可與過論齊。孫思邈似乎亦未能免於後人的議論。

余嘗欲編類其書。以傷寒例居前。而六經病次之。相類病又次之。瘥後病又次之。診察。治法。治禁。治誤。病解。未解等。又次之。其雜脈雜病與傷寒有所關者。採以附焉。其與傷寒無相關者。皆刪去。如此。庶幾法度純一。而玉石有分。主客不亂矣。然有志未暇。姑敘此。

白話文:

我曾經想依類別編輯這本書,首先是傷寒,之後是六經病,接著是相類病,最後是病後病,再接著是診察、治法、治禁、治誤、病解、未解等。那些與傷寒有關係的雜脈雜病,將它們採錄並附加上去,與傷寒無相關的,則全部刪去。這樣一來,法度統一,玉石分明,主客不亂了。但是我志向未得空暇,暫且敘述到這裡。

以俟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