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七卷 (4)

1. 雷丸

(《本經》下品)

【釋名】雷實(《別錄》)、雷矢(同上)、竹苓。

白話文:

譯名

  • 雷丸(《別錄》)
  • 雷箭(《別錄》)
  • 竹茯苓

時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精氣所化。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餘氣所結,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白話文:

時珍說:雷斧、雷楔,都是雷電擊中物體精氣所形成的。這些東西產生於土壤中,沒有枝葉,能殺蟲驅邪,就像雷電的果實一樣。竹子的剩餘氣體凝結成的,所以叫做竹苓。苓也是屎的意思,古代的屎、苓兩個字通用。

【集解】《別錄》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間。累累相連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出房州、金州。

時珍曰:雷丸大小如慄,狀如豬苓而圓,皮黑肉白,甚堅實。

白話文:

《別錄》記載:雷丸生長在石城山谷和漢中的泥土裡。八月採摘它的根,曝曬乾燥。

陶弘景說:現在雷丸產於建平和宜都之間。它們互相連接形成圓球狀。

蘇恭說:雷丸是竹子上的茯苓。它沒有莖葉,都是零散的,沒有連接在一起的。現在雷丸產於房州和金州。

李時珍說:雷丸大小如慄子,形狀像豬苓但較圓,皮是黑色的,果肉是白色的,非常堅硬。

【修治】斅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銅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從巳至未,曬乾。酒拌再蒸,曬乾用。

白話文:

修治配方法:斅說:凡是使君子,要用甘草水浸泡一夜,用銅刀颳去黑皮,切成四、五片。再用甘草水浸泡一宿,然後蒸,從早上六點到上午十點,曬乾。再用酒拌勻後蒸,曬乾即可使用。

大明曰:入藥炮用。

【氣味】苦,寒,有小毒。

《別錄》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殺人,白者善。

普曰:神農:苦;黃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毒。

李當之:大寒。

權曰:苦,有小毒。

時珍曰:甘、微苦,平。

白話文:

**藥用方法:**入藥前需加工。

**性味:**苦寒,有微毒。

**《別錄》記載:**鹹味,微寒,有微毒。紅色的會殺人,白色的較好。

**不同醫家記載:**神農氏:苦味;黃帝、岐伯、桐君:甘味,有毒;扁鵲:甘味,無毒。

**李當之:**大寒。

**權德輿:**苦味,有微毒。

**李時珍:**甘、微苦,性平。

之才曰:荔實、厚朴芫花為之使,惡蓄根、葛根

白話文:

之才說:荔實、厚朴、芫花是它的嚮導,惡蓄根、葛根。

【主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經》)。

白話文:

【主治】消滅體內的寄生蟲,驅逐毒氣,治療胃部熱症。對男性有利,對女性不利(《本經》)。

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陰痿(《別錄》)。逐風,主癲癇狂走(甄權)。

白話文:

用摩膏來除小孩子所有的疾病,去除邪氣惡風造成的汗出,消除皮膚裡面的熱結、積蠱毒,白蟲長到一寸就會自己出來不斷的。長期服用,會讓人陰痿。(《別錄》)驅逐風寒,治療癲癇狂走。(甄權)

【發明】弘景曰:《本經》云利丈夫,

《別錄》曰:久服陰痿,於事相反。

志曰:《經》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臟氣,故曰久服令人陰痿也。

時珍曰:按:範正敏《遁齋閒覽》云:楊勔中年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有道士見之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應。遂頓服數粒而愈。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查閱範正敏的《遁齋閒覽》,裡面記載:楊勔中年時患了奇怪的疾病,每當他說話時,腹部裡就會有微小的聲音回應他,時間長了聲音就變大了。有位道士見到他後說:這是一種應聲蟲。只要讀《本草》,找到不應聲的藥物就可以治療。他讀到雷丸時,沒有應聲。於是就立刻服用了幾粒,結果病就痊癒了。

【附方】舊一,新一。

小兒出汗有熱:雷丸四兩,粉半斤,為末撲之。(《千金方》)。

白話文:

【附方】舊方之一,新方之一。

小兒出汗伴有發熱:雷丸四兩,滑石粉半斤,研成細末後用於撲灑患處。(出自《千金方》)

下寸白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許,以稀粥飲服一錢匕。須上半月服,蟲乃下。(《經驗前方》)。

白話文:

下寸白蟲:將雷丸浸泡在水中,去除皮,切開並烤乾磨成粉。在凌晨五點鐘左右,吃少量的烤肉,然後用稀飯送服一湯匙的雷丸粉。連續服用半個月,就可以將寸白蟲排出體外。(《經驗前方》)。

筋肉化蟲:方見石部雄黃下。

白話文:

筋肉生蟲:見《本草綱目》礦物部〈雄黃〉條下。

2. 桑上寄生

(《本經》上品)

【釋名】寄屑(《本經》)、寓木(《本經》)、宛童(《本經》)、蔦(鳥、吊二音)。

白話文:

釋名

寄屑(《本經》):玄參的別名。 寓木(《本經》):玄參的別名。 宛童(《本經》):玄參的別名。 蔦(鳥、吊二音):玄參的別名,讀音為「鳥」或「吊」。

時珍曰: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鳥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為寄生草。《東方朔傳》云:在樹為寄生,在地為窶藪。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植物寄身於其他樹木上生長,就像鳥兒棲息在樹上一樣,所以叫寄生、寓木、蔦木。民間俗稱「寄生草」。《東方朔傳》中說:在樹上叫做寄生,在地面叫做窶藪。

【集解】《別錄》曰:桑上寄生,生弘農川穀桑樹上。三月三日採莖葉,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桑寄生,生長在弘農川穀桑樹上。三月三日採集其莖葉,在陰涼處晾乾。

弘景曰:寄生松上、楊上、楓上皆有,形類是一般,但根津所因處為異,則各隨其樹名之。生樹枝間,根在枝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旁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處處皆有,以出彭城者為勝。俗呼為續斷用之,而《本經》續斷別在上品,主療不同,市人混雜無識者。

白話文:

陶弘景說:寄生在松樹上、楊樹上、楓樹上的植物都有,外形都差不多,但它們的根部所附著的地方不同,所以分別以它們所附著的樹木名稱來命名。寄生在樹枝之間,根部生長在樹枝節點之內。葉片是圓形,顏色青赤,葉片厚而光滑,容易折斷。寄生植物的旁邊長出自己的枝節。四季皆可生長,四月份開花,花朵是白色的。五月份結果,果實是紅色的,大小像小豆子。這種寄生植物處處都有,以彭城產的為上品。民間俗稱為續斷,而《本經》中的續斷則另外歸類為上品藥材,主要功效也不同,市面上的商人常常混淆不清,不加以區別。

恭曰:此多生楓、槲、櫸柳、水楊等樹上。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脆。莖粗短。子黃色,大如小棗。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黏,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黃色。陶言五月實赤,大如小豆,蓋未見也。江南人相承用其莖為續斷,殊不相關。

白話文:

恭曰:這種植物大多生長在楓樹、槲樹、櫸樹、柳樹、水楊樹等樹上。葉子沒有陰陽之分,如同細柳葉,但葉片較厚且脆。莖部粗短。果實呈黃色,大小如同小棗。只有虢州的桑樹上生長,果實的汁液非常黏,果核大小如同小豆,九月開始成熟,果實為黃色。陶氏說五月果實成熟呈紅色,大小如同小豆,很顯然他沒有見過這種植物。江南人互相傳承用它的莖當續斷使用,其實這兩種植物根本無關。

保升曰:諸樹多有寄生,莖、葉並相似,云是烏鳥食一物子,糞落樹上,感氣而生。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處處雖有,須桑上者佳。然非自採,即難以別。可斷莖視之,色深黃者為驗。又《圖經》云:葉似龍膽而厚闊。莖短似雞腳,作樹形。三月、四月花,黃白色。六月、七月結子,黃綠色,如小豆,以汁稠黏者良也。

白話文:

保升說:許多樹上都有寄生植物,莖、葉都相似,據說烏鳥吃了一種植物的果子,糞便掉落在樹上,受到靈氣而生長。葉子像橘葉,但更厚、更柔軟。莖像槐樹的莖,但更粗壯、更脆。到處都有,但以桑樹上的為佳。但如果不是自己採摘,很難區分。可以折斷莖來查看,顏色深黃的纔是真的。另外,《圖經》中說:寄生植物的葉子像龍膽草的葉子,但更厚更寬。莖短,像雞腳,長成樹的形狀。三月、四月時開花,花朵黃白色。六月、七月時結果,果實黃綠色,像小豆,以汁液黏稠者為好。

大明曰:人多收櫸樹上者為桑寄生。桑上極少,縱有,形與櫸上者亦不同。次即楓樹上者,力與櫸樹上者相同,黃色。七月、八月採。

白話文:

大明說:人們多數採摘櫸樹上的桑寄生,桑樹上的很少,即使有,形狀與櫸樹上的也不一樣。其次就是楓樹上的,功效與櫸樹上的相同,是黃色的。七月、八月採摘。

宗奭曰:桑寄生皆言處處有之。從官南北,處處難得。豈歲歲斫踐之,苦不能生耶?

白話文:

宗奭說:古籍中都說桑寄生處處都有。但從官府南北的各地來看,處處都很難找到。難道是因為年年砍伐踐踏它,所以它長不出來嗎?

抑方宜不同耶?若以為鳥食物子落枝節間感氣而生,則麥當生麥,谷當生谷,不當生此一物也。自是感造化之氣,別是一物。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氣爾。第以難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驗如神。向有求此於吳中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實告之。鄰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逾月而死,可不慎哉?

白話文:

難道這些方法普遍適用嗎?如果認為鳥類的糞經過落葉的節間受氣而生長,那麼小麥應該長出小麥,水稻應該長出水稻,不應該長出這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是受造化之氣的影響而形成,是另外一種東西。古人只摘取桑樹上的靈芝,就是藉助桑樹的氣息而已。最主要是難以找到真的靈芝,真的靈芝下嚥,功效非常神奇。以前有人想在吳中求得這種東西。我遍尋不獲,就如實告訴他。鄰縣有人送來寄生在其他樹木上的靈芝,他服用一個多月後就去世了,可見這種東西服用時一定要謹慎!

震亨曰:桑寄生藥之要品,而人不諳其的,惜哉。近海州邑及海外之境,其地暖而不蠶,桑無採捋之苦,氣厚意濃,自然生出也。何嘗節間可容他子耶?時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澤,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

白話文:

震亨說:桑寄生是藥中的上品,但人們不瞭解它的特性,太可惜了。沿海一帶和海外的地方,那裡的天氣溫暖而不養蠶,桑樹沒有採摘的煩惱,氣候溫和,自然生長。怎麼可能節間裡容納其他的果實呢?時珍說:寄生,高的有二、三尺。它的葉子圓而微尖,厚而柔軟,表面青色而有光澤,背面淡紫色而有絨毛。人們說川蜀的桑樹多,時常能看到桑寄生。其他地方很少見到。

須自採或連桑採者乃可用。世俗多以雜樹上者充之,氣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鄭樵《通志》云:寄生有兩種:一種大者,葉如石榴葉;一種小者,葉如麻黃葉。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蔦,小者曰女蘿。今觀《蜀本》、韓氏所說亦是兩種,與鄭說同。

白話文:

必須要自己採摘,或是跟著桑樹採摘的才能服用。世俗多以雜樹上的寄生草充數,藥物的特性不相同,恐怕反而有害。根據《通志》記載:寄生草有兩種,一種較大的,葉子像石榴葉;一種較小的,葉子像麻黃葉。他們的果實都很相似。大的叫藤,小的叫女蘿。現在看《蜀本》、韓氏所說的也是兩種,與《通志》所說相同。

【修治】斅曰:採得,銅刀和根、枝、莖葉細銼,陰乾用。勿見火。

【氣味】苦,平,無毒。

《別錄》曰:甘,無毒。

白話文:

【修治】《爾雅》曰:採得後,用銅刀將根、枝、莖、葉細細切碎,陰乾後使用。過程中不可遇火。

【氣味】苦,性平,無毒。

《別錄》記載:味甘,無毒。

【主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安胎(《本經》)。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主金瘡,去痹(《別錄》)。助筋骨,益血脈(大明)。主懷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權)。

白話文:

【主治範圍】腰痛,小孩背部僵硬,癰疽腫脹,充實皮膚,使頭髮和牙齒堅固,鬍鬚生長,安穩胎兒(《本經》)。治療女性崩漏、內傷虛弱、產後餘疾,疏通乳汁,主治金瘡,消除痺證(《別錄》)。增強筋骨,益於血脈(大明)。主治懷孕期間漏血不止,使胎兒牢固(甄權)。

【附方】新四。膈氣:生桑寄生搗汁一盞,服之。(《集簡方》)。胎動腹痛:桑寄生一兩半,阿膠(炒)半兩,艾葉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或去艾葉。(《聖惠方》)。

白話文:

【附方】

  1. 膈氣:將新鮮的桑寄生搗碎成汁,一茶杯的量,服用即可。(出自《集簡方》)

  2. 胎動腹痛:桑寄生一兩半,阿膠(炒過的)半兩,艾葉半兩,水一茶杯半,煎煮至一茶杯的量,去除渣滓溫熱服用。或不加艾葉。(出自《聖惠方》)

毒痢膿血:六脈微小,並無寒熱。宜以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二錢半,炙甘草三銖。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楊子建《護命方》)。

白話文:

毒痢膿血:六脈虛弱,沒有寒熱的症狀。宜用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各二錢半,炙甘草三銖。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水一碗,煎至八分,連藥渣一起服用。(楊子建《護命方》)。

下血後虛:下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楊子建《護命方》)

白話文:

便血後虛弱:便血停止後,但感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間,用白開水送服。(楊子建《護命方》)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明目,輕身,通神(《本經》)。

白話文:

味道甘,性平,無毒。

主治明目,減輕體重,促進精神暢達(《本經》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