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4)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4)

1. 枸橘

(《綱目》)

【釋名】臭橘。

白話文:

釋名 刺臭橘

【集解】時珍曰:枸橘處處有之。樹、葉並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枸橘到處都有。樹木、葉子都與橘子相同,但是樹幹上有許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色的花蕊沒有香味。結的果實大如彈丸,形狀像枳實,但是殼很薄,沒有香味。人們多半採收種子來當作籬笆,也有的人採收小果實,偽裝成枳實和青橘皮來賣,不可不辨別清楚。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下痢膿血後重,同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調二錢服。又治喉瘻,消腫導毒(時珍)。

白話文:

【功效】治療痢疾,大便帶膿血,病後虛脫,用木賊草、萆薢等分炒好,研磨成粉末,每次用茶水送服二錢。還可以用於治療喉嚨瘻管,消腫排毒(出自李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咽喉怪症: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必愈。(夏子益《奇病方》)

白話文:

咽喉怪病:咽喉生瘡,瘡口一層一層地堆疊,沒有疼痛感,時間久了後會有個小洞流出臭氣,無法進食。使用臭橘葉煎煮的湯汁連續服用,一定可以痊癒。(夏子益《奇病方》)

【主治】風蟲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時珍)。

橘核

白話文:

【主治】風火蟲牙疼痛,每次用一合橘核煎水含在口中。(李時珍)

【主治】腸風下血不止。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時珍)。

白話文:

【適用症狀】治療大腸風熱、引起出血不止。將烏桕根白皮以及樗根白皮等分,炒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皁莢子煎湯服用(李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白疹瘙癢遍身者:小枸橘細切,麥麩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飲酒。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救急方》)

白話文:

全身白疹瘙癢的患者:把小枸橘切碎,把麥麩炒成微黃色後,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酒浸泡一會兒,然後把酒喝下去。初次發作時,用枸橘煎湯清洗患處。(出自《救急方》)

樹皮

【主治】中風強直,不得屈伸。細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服半升。酒盡再作(時珍)。

白話文:

【主治】中風造成身體僵硬無法彎曲伸展。將樹皮細切一升,加入二升酒浸泡一夜。每日溫服半升酒。酒喝完後請重新製作(李時珍記載)。

2. 梔子

(《本經》中品)

【釋名】木丹(《本經》)、越桃(《別錄》)、鮮支(《綱目》),花名薝蔔。

白話文:

釋名:

  • 木丹(《本經》)
  • 越桃(《別錄》)
  • 鮮支(《綱目》)

花名:薝蔔

時珍曰:卮,酒器也。梔子象之,故名。俗作梔。司馬相如賦云:鮮支黃礫。注云:鮮支即支子也。佛書稱其花為薝蔔,謝靈運謂之林蘭,曾端伯呼為禪友。或曰:薝蔔金色,非梔子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卮,是用來容納酒的容器。梔子花形狀很像酒器,因此得名,民間俗稱卮。司馬相如在賦中說:鮮支是用黃色染料染出來的梔子。注釋說:鮮支就是支子。佛經中稱梔子的花為薝蔔,謝靈運稱它為林蘭,曾端伯稱它為禪友。有的人說,薝蔔是金色的,不是梔子花。

【集解】《別錄》曰:梔子生南陽川穀。九月採實,曝乾。弘景曰:處處有之。亦兩、三種小異,以七稜者為良。經霜乃取,入染家用,於藥甚稀。頌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蔔也。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梔子生長在南陽地區的山谷中。九月採摘果實,曬乾後備用。弘景說:梔子到處都有。也有兩三種不同的品種,以七稜角的為好。梔子等到經過霜打之後才採收,用於染料是家用,用於藥物非常少。頌說:現在南方和西蜀州郡都有梔子。梔子樹高七、八尺。葉子像李樹的葉子,但更厚更硬,又像樗蒲子的葉子。二、三月份開白花,花朵都呈六瓣狀,非常芬芳,世俗說就是西域的薝蔔。

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南人競種以售利。《史記·貨殖傳》云:卮、茜千石,與千戶侯等。言獲利博也。入藥用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其大而長者,雷斅《炮炙論》謂之伏屍梔子,入藥無力。時珍曰:梔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開花結果,果實形狀像訶子。未成熟時是青色的,成熟後是黃色的,果肉深紅色。南方人爭相種植以牟利。《史記·貨殖傳》說:卮、茜一石,可以與千戶侯的收入媲美。這說明梔子獲利很豐厚。入藥用梔子,方書上稱之為越桃,果皮薄而圓小,刻有七到九個棱的梔子品質較好。那些大而長的梔子,雷斅在《炮炙論》中稱之為伏屍梔子,入藥無效。李時珍說:梔子的葉子像兔耳朵,又厚又深綠,春天生長,秋天凋零。

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蜀中有紅梔子,花爛紅色,其實染物則赭紅色。

白話文:

梔子在夏季開花,花朵像酒杯一樣大,花瓣白色,花蕊黃色,隨即結出果實,果皮薄薄的,果肉細膩有毛,在霜後收穫。蜀中有紅色的梔子,花朵深紅色,果實可以染出赭紅色。

【修治】斅曰:凡使,須要如雀腦,並須長有九路赤色者為上。先去皮、須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好古曰:去心胸中熱,用仁;去肌表熱,用皮。

白話文:

【製備】斅說:凡是使用石榴,必須像雀腦一樣大小,並須長有九條路紋的紅色果實為上品。首先除去外皮,取出果仁,用甘草水浸泡一晚,撈出來焙乾,搗碎篩成粉末使用。震亨說:治療上焦、中焦時連殼一起使用,治療下焦時要去除果殼,洗去黃色的果漿,炒熟後使用。治療血病時,將果仁炒黑後使用。好古說:去除心胸中的熱,使用果仁;去除肌表熱,使用果皮。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曰:大寒。元素曰: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

杲曰:沉也,陰也。入手太陰肺經血分。《丹書》:梔子柔金。

白話文:

**氣味:**苦,寒,無毒。

**《別錄》說:**大寒。

**元素說:**它的氣味清薄,味道厚重,輕清向上升,氣味浮升而味道下沉,是陽中帶陰的性質。

**杲說:**它性質沉降,屬於陰。歸入手太陰肺經的血分。

**《丹書》說:**梔子可以軟化金屬。

【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瘍(《本經》)。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別錄》)。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䗪蟲毒(甄權)。解玉支毒(弘景。羊躑躅也)。

白話文:

【主治】治療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部長滿紅色的酒糟鼻、白癩、赤癩、瘡瘍等症狀(《本經》)。治療眼睛發紅、灼熱疼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等症狀(《別錄》)。祛除熱毒風、消除季節性疾病熱症、治療五種黃疸病、利尿、通小便、解消口渴、明目、治療中惡、殺死有害的蟲子(甄權)。解玉支毒(弘景,別稱羊躑躅)。

主喑啞,紫癜風(孟詵)。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元素)。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燙火傷(時珍)。

白話文:

  1. 主治聲音嘶啞,紫癜風(孟詵)。

  2. 治療心煩意亂,夜不能寐,臍下血瘀而小便不利(元素)。

  3. 清瀉三焦之火熱,清除胃部血瘀,治療高熱的胸痛,化解熱鬱,行氣活血(震亨)。

  4. 治療吐血、鼻出血、血痢、血尿、外傷引起的瘀血以及傷寒病癒後的復發、高熱頭痛、疝氣、燙傷(時珍)。

【發明】元素曰:梔子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

其用有四: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四也。

白話文:

發明元素:梔子輕飄如肺,顏色赤紅如火,因此能清除肺中的火熱。

其用途有四:

  1. 心經有外來熱邪
  2. 消除煩躁
  3. 去除上焦虛熱
  4. 治療風疾

震亨曰:梔子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溫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梔子以導熱藥,則邪易伏而病易退。

白話文:

震亨說:梔子可以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的火邪,還可以清胃脘的血。它的性子是屈曲下行,能夠降火從小便中排出。凡是心痛已經有一段時間的,不適合使用溫散的藥物,反而會助長火邪。所以古代的藥方多用梔子來引導熱藥,這樣邪氣容易被壓制,疾病也容易退去。

好古曰:本草不言梔子能吐,仲景用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食令上吐,則邪因以出,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或用為利小便藥,實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也。本草言治大小腸熱,乃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

白話文:

好古說:本草綱目中沒說梔子能吐,但仲景卻把它用作催吐藥。梔子本身不是催吐藥,而是因為邪氣在上面,拒而不納,吃梔子就會嘔吐,邪氣也就因此排除,這就是所謂的「其高者因而越之」。有人用梔子做利小便的藥,其實不是利小便,而是清肺。肺清則氣化,而膀胱是津液之府,得到這種氣化就能排出。本草綱目中說梔子能治療大小腸熱,是因為梔子辛金與庚金相合,又與丙火相合,還能泄戊土,先進入脾胃,所以有此功效。

仲景治煩躁用梔子豉湯,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香豉以治腎躁。

白話文:

仲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煩躁,煩躁是氣的問題,躁動是血的問題。氣主肺,血主腎。所以用梔子來治療肺部的煩躁,用香豉來治療腎的躁動。

杲曰:仲景以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香豉色黑味鹹,入腎而治躁。

白話文:

杲曰:張仲景以梔子顏色赤紅、味道苦澀,能入心經而治療煩躁;香豉顏色黑色、味道鹹潤,能入腎經而治療浮躁不安。

宗奭曰: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因其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而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去皮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頌曰:張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

白話文:

同奭說:張仲景治療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如果病情嚴重,必定反覆顛倒,心中懊悔,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因為虛弱,所以不用大黃,還有寒毒的緣故。梔子雖寒但無毒,治療胃中熱氣,既失血又失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藥不可去除。又治療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去皮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炙甘草等分末之,用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頌曰:張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療發黃,都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

又治大病後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附方】舊十,新十七。

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屢用有效。(黎居士《簡易方》)。

小便不通: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滄鹽少許。搗貼臍及囊,良久即通。(《普濟方》)。

血淋澀痛:生山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下。(《經驗良方》)。

下利鮮血:梔子仁,燒灰,水服一錢匕。(《食療本草》)。

白話文:

用來治療大病後恢復時期勞累的方劑,都使用梔子、鼠矢等藥物熬製成湯劑,利尿後即能痊癒。這些方劑有很多,無法全部記載。

【附方】舊方十種,新方十七種。

**鼻中出血:**將山梔子燒成灰末,吹入鼻中即可止血。多次使用都能有效。(出自黎居士的《簡易方》)

**小便不通:**用梔子仁十四顆、獨頭蒜一顆、滄鹽少許搗碎,敷貼在肚臍和陰囊處,稍後即可通便。(出自《普濟方》)

**血淋疼痛:**生山梔子末和滑石末等量,用蔥湯送服。(出自《經驗良方》)

**下痢鮮血:**將梔子仁燒成灰末,用一湯匙水送服。(出自《食療本草》)

酒毒下血:老山梔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錢匕。(《聖惠方》)。熱毒血痢:梔子十四枚,去皮搗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後方》)。

白話文:

酒毒下血:使用老山梔子仁,經過焙炒後研磨成細末。每次用新汲取的冷水送服一錢匕。(出自《聖惠方》)。熱毒血痢:使用梔子十四枚,去掉果皮搗碎成末,用蜂蜜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每天服用三次,效果很好。也可以用水煎服。(出自《肘後方》)。

臨產下痢:梔子,燒研,空心熱酒服一匙。甚者不過五服。(《勝金方》)。

婦人胎腫屬濕熱:山梔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錢,米飲下。丸服亦可。(丹溪方)。

熱水腫疾:山梔子仁炒研,米飲服三錢。若上焦熱者,連殼用。(《丹溪纂要》)。

白話文:

臨產下痢

  • 炒乾梔子,研成粉末,空腹用熱酒服下一匙。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五次。(《勝金方》)

胎兒浮腫屬濕熱

  • 山梔子一合,炒熟研成粉末。每次服兩、三錢,以米湯送服。也可做成丸劑服用。(丹溪方)

熱水腫疾

  • 炒乾梔子仁,研成粉末,以米湯送服三錢。如果是上焦發熱,連殼一起使用。(《丹溪纂要》)

霍亂轉筋,心腹脹滿,未得吐下:梔子二七枚燒研,熟酒服之立愈。(《肘後方》)。冷熱腹痛㽲刺,不思飲食: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腹痛,茴香湯下。(《博濟方》),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立止。復發者,必不效。

白話文:

  1. 霍亂轉筋,心腹脹滿,還沒有得到吐瀉:用27枚梔子燒成藥粉,用熱酒送服,立刻就會痊癒。(《肘後方》)。

  2. 冷熱引起的腹痛絞痛,沒有胃口:山梔子、川烏頭等量,研成藥粉,用酒糊丸,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15粒,用生薑湯送服。小腹疼痛,用茴香湯送服。(《博濟方》)。

  3. 胃脘火痛:把七枚或九枚大山梔子炒焦,加一碗水,煎至七分,加入生薑汁飲用,疼痛立刻就能停止。如果再次發作,這種方法就沒有用了。

玄明粉一錢服,立止。(《丹溪纂要》)。

五臟諸氣,益少陰血:用梔子炒黑研末,生薑同煎,飲之甚捷。(《丹溪纂要》)。

白話文:

服食一錢 玄明粉,就能立即止痛。(取自《丹溪纂要》)

對於五臟氣不足,陰血不足的人:使用炒黑的梔子研成粉末,與 生薑一起煎服,喝了就能很快好轉。(取自《丹溪纂要》)

五屍疰病:沖發心脅刺痛,纏綿無時。梔子三七枚燒末,水服。(《肘後方》)。

白話文:

五屍疰病:衝擊到心臟和肋骨,疼痛刺痛,纏綿不休。用梔子三至七枚燒成粉末,用水送服。(出自《肘後方》)。

熱病食復及交接後發動欲死,不能語: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師方》)。

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閻孝忠《集效方》)。

白話文:

兒童躁動症:體內積蓄熱氣,身體發熱狂躁,昏迷不思飲食。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水一碗,煎熬七分,服用。無論是否嘔吐,立竿見影。(出自閻孝忠的《集效方》)。

盤腸釣氣:越桃仁半兩,草烏頭少許,同炒過,去草烏,入白芷一錢,為末。每服半錢,茴香蔥白酒下。(《普濟方》)。

白話文:

盤腸釣氣:越桃仁半兩,草烏頭少許,一起炒過,去掉草烏,加入白芷一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茴香、蔥、白酒送服。(出自《普濟方》)。

赤眼腸秘: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黃末三錢,溫服。(《普濟方》)。

吃飯直出:梔子二十個,微炒去皮,水煎服。(《怪症奇方》)。

風痰頭痛不可忍: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吐即止。(《兵部手集》)。

白話文:

赤眼腸祕: 山梔子七顆。鑽孔煨熟,加入水一升,煎到剩半升,濾去渣滓,加入大黃末三錢,溫服。(《普濟方》)

吃飯直出: 梔子二十顆,微炒後去皮,用水煎服。(《怪症奇方》)

風痰頭痛不可忍: 梔子末和蜜調勻,濃敷在舌頭上,頭痛馬上就能止住。(《兵部手集》)

鼻上酒齇:梔子炒研,黃蠟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細茶下,日二服。忌酒、麩、煎炙。(許學士《本事方》)。

白話文:

鼻樑上的酒斑:將梔子炒熟研成粉末,與黃蠟混合,做成像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嚼碎後用茶水送服,每天服用兩次。(許學士《本事方》) 服用期間,忌諱飲酒、吃麩皮和煎烤食物。

火焰丹毒:梔子搗,和水塗之。(《梅師方》)。

白話文:

治療火性丹毒:將梔子搗碎,加水塗抹在患處。(出自《梅師方》)

火瘡未起:梔子仁燒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瘡,燒白糖灰粉之。(《千金方》)。

白話文:

火瘡未形成化膿:將梔子仁燒成灰,研磨成粉,用麻油調和,塗敷在患處。如果火瘡已經形成化膿:將白糖燒成灰後,磨成粉,塗敷在患處。

眉中練癬:梔子燒研,和油敷之。(《保幼大全》)。

折傷腫痛:梔子、白麵同搗,塗之甚效。(《集簡方》)。

猘犬咬傷:梔子皮(燒研)、石硫黃等分,為末。敷之,日三。(《梅師方》)。

湯蕩火燒: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主治】悅顏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時珍)。

【附錄】木戟,藏器曰:生山中。葉如梔子。味辛,溫,無毒。主痃癖氣在臟腑。

白話文:

眉中練癬: 將梔子燒成灰,研磨成粉,與油混合後敷在患處。

折傷腫痛: 將梔子和白麵一起搗碎,敷在患處,效果顯著。

猘犬咬傷: 將梔子皮燒成灰,與石硫黃等分研磨成粉。敷在患處,每天三次。

湯蕩火燒: 將梔子研磨成粉,與雞蛋清混合,敷在燙傷處,塗抹均勻。

__

**主治:**使面色紅潤。《千金翼》中記載的花膏中用到了梔子。 __

**附錄:**木戟 藏器《本草經》記載:木戟生長在山中,葉子與梔子相似,味道辛辣微溫,無毒。主治臟腑氣滯、痃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