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1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16)

1. 黃環

(《本經》下品),

狼跋子(《別錄》下品)

白話文:

狼跋子(《別錄》下品)

【釋名】凌泉(《本經》)、大就(《本經》)、就葛(《唐本》)、生芻(《吳普》)、根韭(《吳普》)、實名狼跋子(《別錄》)、度谷(《唐本》)。

白話文:

【釋名】凌泉(《本經》)、大就(《本經》)、就葛(《唐本》)、生芻(《吳普》)、根韭(《吳普》)、實際的名稱是狼跋子(《別錄》)、度谷(《唐本》)。

時珍曰:此物葉黃而圓,故名黃環,如蘿藦呼白環之義。亦是葛類,故名就葛。跋乃狼足名,其莢似之,故曰狼跋子。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植物的葉子是黃色的並且是圓形的,所以叫做黃環,就像蘿藦被稱為白環一樣。它也是葛類植物,所以叫做就葛。跋是狼足的名稱,它的莢果形狀很像,所以說它是狼跋子。

【集解】《別錄》曰:黃環生蜀郡山谷。三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黃環生長在蜀郡的山谷間。每年三月採收其根部,在陰涼處曬乾。

普曰:蜀黃環,一名生芻。二月生苗,正赤,高二尺。葉黃圓端大,經日葉有汁黃白。五月實圓。三月採根,黃色從理,如車輻解。

白話文:

普曰:蜀黃環,又名生芻。在二月時生出嫩苗,顏色鮮紅,可以長到二尺高。葉子呈黃色,圓形端大,白天葉片上會有黃白色汁液。五月時結出圓形的果實。三月可採收根部,根部呈黃色,從根部生長出來,像車輪的輻條一樣。

弘景曰: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蜀都賦》云:青珠黃環,即此。或云是大戟花,定非矣。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又曰:狼跋子出交廣,形扁扁。制搗以雜米投水中,魚無大小皆浮出而死。

白話文:

弘景說:似防己,也用於車輻的製作。蜀都賦中說:青珠黃環,說的便是此物。還有人說是大戟花,那一定不是。用得很少,市面上的從業者鮮有認識它的。又說:狼跋子產自兩廣,形狀扁扁的。將其製搗與米一起投到水裡,魚無分大小都浮出水面而死。

恭曰:黃環惟襄陽大有,余處雖有亦稀,巴西人謂之就葛,今園庭亦種之。作藤生,大者莖徑六、七寸,根亦葛類,陶云似防己者,近之。取葛根誤食之,吐利不止,土漿解之,此真黃環也。今太常收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黃環也。其花紫色,其子名狼跋子,角生似皂莢。交廣送入太常者,正是黃環子也。花實與葛同時。

白話文:

恭謹地說:黃環花只有在襄陽纔有大量生長,其他地方即使有也很稀少,巴西人稱之為就葛,現在園子裡也種了它。它是一種藤蔓植物,大的莖粗六、七寸,根也像葛類植物,陶弘景說它很像防己,很接近了。誤食葛根會導致嘔吐腹瀉不止,用泥漿就可以解毒,這纔是真正的黃環。現在太常寺收到的從劍南來的,是雞屎葛根,不是黃環。它的花是紫色的,它的果實叫做狼跋子,角生狀似皁莢。交廣送入太常寺的,纔是真正的黃環子。花果與葛同時。

時珍曰:吳普所說甚詳,而唐宋本草不收何也?《範子計然》云:黃環出魏郡,以黃色者為善。黃環(根也),

【氣味】苦,平,有毒。普曰:神農、黃帝:有毒;桐君、扁鵲:苦。權曰:大寒,有小毒。

白話文:

內容時珍曰:吳普所說得很詳細,但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本草》沒有收錄呢?《範子計然》說:黃環生長在魏郡,以黃色的為好。黃環(根部)

【氣味】苦,性平,有毒。普曰:神農、黃帝:有毒;桐君、扁鵲:苦。權曰:性極寒,有小毒。

之才曰: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乾薑

白話文:

之才說:鳶尾是茯苓的媒介。茯苓害怕茯苓、防己、乾薑。

【主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本經》)。治上氣急及百邪(甄權)。治痰嗽,消水腫,利小便(時珍)。

白話文:

【主治】蠱毒、鬼神作怪,邪氣在臟腑中,治療咳嗽、嘔逆、寒熱。(《本經》)治療急促的上氣及各種邪氣。(甄權)治療痰液咳嗽,消除水腫,利小便。(時珍)

【附方】新一。水腫:黃環根曬乾。每服五錢,水煎服,小便利為效。(《儒門事親》)

狼跋子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惡瘡蝸疥。殺蟲魚(《別錄》)。苦酒摩,塗瘡疥效(弘景)。

白話文:

**方劑名稱:**新一

**方劑組成:**黃環根曬乾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用五錢,以水煎服,小便通利為效。(出自《儒門事親》)

狼跋子

**藥性:**苦、寒,有小毒。

**主治:**惡瘡、疥癬。殺蟲、魚蟲(出自《別錄》)。用苦酒磨製塗於瘡疥上見效(陶弘景)。

2. 天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虋冬(音門)、顛勒(《本經》)、顛棘(《爾雅》)、天棘(《綱目》)、萬歲藤。

禹錫曰:按:《爾雅》云:薔蘼,虋冬。注云:門冬也,一名滿冬。《抱朴子》云:一名顛棘,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管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在京陸山阜名顛棘;在越人,名浣草。雖處處有之,其名不同,其實一也。

白話文:

【釋名】虋冬(音門)、顛勒(《本經》)、顛棘(《爾雅》)、天棘(《綱目》)、萬歲藤。

禹錫曰:根據《爾雅》記載:薔蘼,就是虋冬。注釋中說:指門冬,又名滿冬。《抱朴子》中說:又名顛棘,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在東嶽稱作淫羊藿;在中嶽稱作天門冬;在西嶽稱作管松;在北嶽,稱作無不愈;在南嶽稱作百部;在京陸山阜稱作顛棘;在越地,稱作浣草。雖然各地名稱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種植物。

別有百部草,其根有百許如一,而苗小異,其苗似菝葜,惟可治咳,不中服食,須分別之。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百部草,它的根有一個百來條,十分相似,而苗卻有小的差別,它的苗像是菝葜,只可治療咳嗽,不適合服食,必須要將它們區分好。

時珍曰: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或曰天棘。《爾雅》云:髦,顛棘也。因其細葉如髦,有細棘也。顛、天,音相近也。按:《救荒本草》云:俗名萬歲藤,又名娑蘿樹。其形與治肺之功頗同百部,故亦名百部也。薔蘼乃營實苗,而《爾雅》指為虋冬,蓋古書錯簡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茂盛的草叫做虋,俗稱門冬。這種草蔓生茂盛,功效與麥門冬相同,所以叫做天門冬,又叫天棘。《爾雅》中說:髦,是顛棘。因為它的細葉像髦,有細小的棘刺。顛、天,發音相近。根據《救荒本草》的記載:俗名萬歲藤,又名娑蘿樹。它的形態和治療肺部的功效與百部很相似,所以也叫做百部。薔蘼是營實的苗,但《爾雅》中卻將它誤寫成了虋冬,這可能是古書中出現了錯誤。

【集解】《別錄》曰:天門冬,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天門冬,生長於高山深谷。在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收根部,曝曬後風乾。

弘景曰:奉高,泰山下縣名也。今處處有之,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桐君藥錄》云:蔓生,葉有刺,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張華《博物志》云:天門冬莖間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體,一名顛棘。挼根入湯,可以浣縑,素白如絨,紵類也。今越人名為浣草,勝於用灰。

白話文:

弘景說:奉高,是泰山附近的一個縣名。現在各地都有這種植物,其中以生長在高地、根大、味道甘甜的為好。《桐君藥錄》中說這種植物是纏繞生長的藤蔓植物,葉子上有刺,五月時開出白色的花,十月時結出黑色的果實,根部有數十枚相互連接。張華的《博物志》中說:天門冬的莖上長有倒鈎的刺。如果葉子光滑的,就叫做「絺體」,又叫做「顛棘」。將這種植物的根部洗淨放入水中,就可以用來洗滌絲綢紡織品,使它們變得潔白如絨,柔軟如絲。現在越地的人把它叫做「浣草」,它比用草木灰洗滌的效果更好。

此非門冬,乃相似爾。按:此說與桐君之說相亂。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用此浣衣則淨,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或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

白話文:

這不是門冬,而是很像罷了,按:這說法與桐君的說法相混亂了。現在人們採用的都是有刺的,本名叫顛勒,也比較相像,用它來洗衣服很乾淨,再也沒有門冬了。恐怕門冬是一種草,或者就是浣草吧?還有百部,根也很相似,只是苗不同罷了。

恭曰:此有二種:一種苗有刺而澀,一種無刺而滑,皆是門冬。俗云顛棘、浣草者,形貌詺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也。詺,音命,目之也。

白話文:

恭謹地說:門冬有兩種:一種有刺,吃起來發澀。一種沒有刺,吃起來滑溜,都是門冬。民間稱作滇棘、浣草的,是對它的形態的錯誤理解。雖然用了很多不同的名稱,終究是同一樣東西。兩種根都能洗滌污垢,使之潔淨。門冬、浣草,是互通的名稱。詺:讀音同命令,是眼睛看見的意思。

頌曰: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及紫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圓實而長二、三寸,大者為勝,一科一二十枚同撮,頗與百部根相類。洛中出者,大葉粗干,殊不相類。

白話文:

詩文說:「天門冬」處處都有。春天長出藤蔓,大如釵股,很高有超過一丈。葉子像茴香,非常尖細而光滑,有倒刺;也有澀的而且沒有刺的,葉子像絲杉而纖細分散,都叫做「天門冬」。夏天長出細白花,也有黃色和紫色的。秋天在根枝旁結出黑籽。入伏以後沒有花,暗中結籽。根是白色或黃紫色,大如手指,圓實而長二、三寸,大的比較好,一棵有十幾二十根一起生長,相當類似百部根。洛陽出產的天門冬,葉子大而莖粗,完全不同。

嶺南者無花,余無他異。

白話文:

生長在嶺南地區的(檳榔樹),沒有開花,其他地方則無其他不同。

禹錫曰:《抱朴子》言: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為上;生水側下地,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次之。若以服食,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入山便可蒸煮,啖之斷谷。或為散,仍取汁作酒以服散尤佳。

白話文:

禹錫說:《抱朴子》上說:生長在高地,根部短、味道甜、氣味香的黨參是上等的;生長在水邊低地,葉子細長像香附、葉色微黃,根部長、味道苦、氣味臭的是中等黨參。如果用它來服用,可以讓人下氣,但是效果慢。進山後就可以蒸煮黨參,吃它可以斷絕五穀。或者把它做成散劑,再用黨參汁液釀成酒來服用散劑,效果最好。

時珍曰:生苗時,亦可以沃地栽種。子亦堪種,但晚成。

白話文:

李時珍說:生長幼苗的時候,也可以澆水栽種。用子苗也可以種植,但長成較慢。

【修治】弘景曰:門冬採得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乾,尤脂潤難搗,必須曝於日中或火烘之。今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宜人,而終非真棘刺也。

白話文:

修治:弘景說:門冬採摘後蒸熟,剝去皮吃,非常甘美,能止飢。即使曬乾了,也仍然油脂豐富,難以搗成粉末,必須在日曬或火烘後才能搗碎。現在的人把門冬苗稱作「棘刺」,把它煮成飲品,味道鮮美宜人,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棘刺。

頌曰:二、三、七、八月採根,蒸剝去皮,四破去心,曝乾用。

斅曰:採得去皮、心,用柳木甑及柳木柴蒸一伏時,灑酒令遍,更添火蒸。作小架去地二尺,攤於上,曝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好古曰:氣寒,味微苦而辛。氣薄味厚,陽中之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之藥。

之才曰:垣衣、地黃、貝母為之使。畏曾青。

白話文:

譯文:

**頌曰:**二、三、七、八月採集根部,蒸熟剝去外皮,再切成四瓣去掉內心,曬乾後使用。

**斅曰:**採集後要去除外皮和內心,使用柳木甑和柳木柴蒸煮一整夜,灑上酒讓它滲透,再繼續蒸煮。製作小架子放在離地二尺高的位置,將藥材攤開在架子上,曬乾備用。

**【氣味】**苦,性平,無毒。《別錄》記載:甘,大寒。

**好古曰:**藥物性寒,味道微苦而辛。藥性稀薄,味道濃厚,屬於陽中的陰。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氣分。

**之才曰:**垣衣、地黃、貝母可以作為引經藥。忌諱與曾青同用。

損之曰:服天門冬,禁食鯉魚。誤食中毒者,浮萍汁解之。搗汁,制雄黃硇砂

白話文:

損到人體的叫做天門冬,要禁止食用鯉魚。不小心食用中毒的人,可用浮萍汁解毒。把浮萍搗碎取汁,加入雄黃、硇砂調勻。

【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本經》)。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別錄》)。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除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淨,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甄權)。

白話文:

【主治功效】主要治療各種暴發的風濕性半身不遂;使骨髓強壯,能夠殺死三蟲,消除伏屍之毒。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增強體力、延長壽命,並且不感到飢餓(《本經》)。具有保護肺氣、消除寒熱、滋養肌膚、利尿的作用,性味寒冷,卻又能起到補益作用(《別錄》)。能夠治療肺氣咳嗽逆亂、呼吸急促、肺結核長膿瘡、吐膿、消除熱毒、疏通腎氣、止消渴、消除熱中風、治療濕疥,宜於長期服用。用它煮粥食用,可以使人體肌肉滑澤、白淨,消除身上一切不清潔的疾病(甄權)。

鎮心,潤五臟,補五勞七傷,吐血,治嗽消痰,去風熱煩悶(大明)。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潤燥滋陰,清金降火(時珍)。陽事不起,宜常服之(思邈)。

白話文:

鎮心,潤五臟,補五勞七傷,吐血,治咳嗽消痰,去除風熱煩悶(李時珍)。主心臟病,咽喉乾澀心痛,口渴想喝水,身體軟弱嗜睡,足下發熱疼痛(張景嶽)。潤燥滋陰,清熱降火(李時珍)。陽痿不舉,適合經常服用(孫思邈)。

【發明】權曰:天門冬冷而能補,患人體虛而熱者,宜加用之。和地黃為使,服之耐老頭不白。

宗奭曰: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之。

白話文:

【發明】權氏說:天門冬藥性寒涼,卻能滋補身體。患有身體虛弱卻發熱的人,宜加用天門冬。搭配地黃作為引藥,服用後可以延緩衰老,頭髮也不會變白。

宗奭說:天門冬治療肺熱的功效尤其顯著。其藥味苦,專門疏泄而不專門收斂,寒性體質的人禁忌服用。

元素曰: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保定肺氣,治血熱侵肺,上氣喘促,宜加人參黃耆為主,用之神效。

白話文:

元丹說:用苦味藥來瀉掉瘀滯的血,用甘味藥來輔助元氣,同時治療血妄行的病症,這是天門冬的功效。用天門冬來保衛肺氣,治療血熱侵犯肺,出現呼吸急促、氣喘的病症,應該加用人參、黃耆為主藥,用這些藥物效果很好。

嘉謨曰:天、麥門冬併入手太陰,祛煩解渴,止咳消痰。而麥門冬兼行手少陰,清心降火,使肺不犯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滋腎助元,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腎主津液,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化,所謂治痰之本也。

白話文:

嘉謨說:天門冬、麥門冬都歸於手太陰肺經,具有清熱除煩、止渴化痰的作用。而麥門冬還能經手少陰心經,清心降火,使肺部不受到邪氣的侵犯,所以止咳的效果立竿見影。天門冬還能循行足少陰腎經,滋補腎臟、扶助元氣,充沛腎臟的本源之氣,因此化痰的效果尤其顯著。這是因為腎臟主掌津液,津液燥結就會凝聚成痰,服用滋潤的藥物就能使痰液化開,這就是所謂的治痰之根本方法。

好古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營衛枯涸,宜以濕劑潤之。二門冬、人參、五味、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白話文:

好古醫師說:手太陰與足少陰經,營衛陰液枯竭,用潤燥滋陰藥劑來調養。二冬、人參、五味子、枸杞子都用來生脈。這是取上焦寸口脈象。

趙繼宗曰:五藥雖為生脈之劑,然生地黃、貝母為天門冬之使;地黃、車前,為麥門冬之使;茯苓,為人參之使。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也。故張三丰與胡濙尚書長生不老方,用天門冬三斤,地黃一斤,,乃有君而有使也。

白話文:

趙繼宗說:五種藥物雖然都是生脈的藥方,但是生地黃、貝母是天門冬的藥引;地黃、車前,是麥門冬的藥引;茯苓,是人參的藥引。如果只有主藥沒有藥引,就像獨行俠沒有功績一樣。所以張三豐和胡濙尚書長生不老的藥方,使用天門冬三斤,地黃一斤,就是有君王也有使者的意思。

禹錫曰:《抱朴子》言:入山便可以天門冬蒸煮,啖之,取足以斷谷。若有力可餌之,或作散、酒服,或搗汁作液、膏服。至百日丁壯兼倍,快於朮及黃精也。二百日強筋髓,駐顏色。與煉成松脂同蜜丸服,尤善。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一百四十歲,日行三百里。

白話文:

禹錫說:《抱朴子》上說:進入山裡就可以用天門冬蒸煮,吃了它,可以讓人不感到飢餓。如果有力量可以食用它,有時候可以把它研成散劑,用酒服用,有時候可以搗成汁液,塗抹在身上服用。到了服用的第一百天,人的體力、氣力就會增倍,比吃朮和黃精還要快。服用的第二百天,筋骨和骨髓就會變得強壯,氣色也會好轉。和煉過的松脂混合成蜜丸服用,效果會更好。杜紫微服用它,可以擁有八十個妃子,活了一百四十歲,每天還可以走三百里路。

慎微曰:《列仙傳》云:赤鬚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覆出。太原甘始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餘年。《聖化經》云:以天門冬、茯苓等分,為末,日服方寸匕。則不畏寒,大寒時單衣汗出也。

白話文:

慎微說:《列仙傳》中記載:赤鬚子食用天門冬後,掉落的牙齒重新生長出來,細密的頭髮也重新長出。太原的甘始服用天門冬後,在人間生活了三百多年。《聖化經》中記載:將天門冬和茯苓等分,研磨成粉末,每天服用一茶匙。這樣就可以不怕寒冷,即使在大寒時節,單衣穿著也會汗流浹背。

時珍曰:天門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合群藥用之有效。若脾胃虛寒人,單餌既久,必病腸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而潤,能利大腸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天門冬具有清金降火、滋補腎水的功效,所以能夠下達腎氣,入滋補方,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效果很好。但是如果脾胃虛寒的人,單獨服用時間久了,必定會導致腸滑,反而會成為頑固的疾病。這是因為天門冬性質寒涼而潤滑,能夠潤利大腸的緣故。

【附方】舊三,新十五。服食法:孫真人《枕中記》云:八、九月採天門冬根,曝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無問山中人間,久服補中益氣,治虛勞絕傷,年老衰損,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柱敗爛者,服之皮脫蟲出。釀酒服,去癥瘕積聚,風痰顛狂,三蟲伏屍,除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飢,百日還年耐老。釀酒初熟微酸,久停則香美,諸酒不及也。

白話文:

【藥方】有舊的方劑三種,新的方劑十五種。服用方法:孫思邈的《枕中記》中說:八月、九月採摘天門冬根,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每天服用三次。不論是在山中還是人間,長期服用可以補益中氣,治療虛勞、絕傷、年老衰損、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柱敗爛的人服用本方,可以使皮膚脫落,蟲子排出。把本方用酒浸泡後服用,可以去除癥瘕積聚、風痰顛狂、三蟲伏屍,消除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飢,服用一百天可以讓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用酒浸泡的本方剛開始微酸,放置時間長了就會香醇美味,其他酒都比不上。

忌鯉魚。臞仙《神隱》云:用干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服方寸匕。名仙人糧

白話文:

不要吃鯉魚。《神隱》中,有一位叫「臞仙」的人說:服用十斤曬乾的天門冬、一斤杏仁,把它們搗成粉末,用蜂蜜浸泡。每次服用一湯匙(方寸匕)。叫做「仙人糧」。

辟穀不飢: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溫酒化三丸,日三服。居山遠行,辟穀良。服至十日,身輕目明;二十日,百病愈,顏色如花;三十日,發白更黑,齒落重生;五十日,行及奔馬;百日,延年。又法:天門冬搗汁,微火煎取五斗,入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至可丸,即止火。下大豆黃末,和作餅,徑三寸,厚半寸。

白話文:

闢穀不飢的方法: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研磨成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每天服用三次,每次用溫酒送服三丸。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在山裡居住或遠行時食用。服用十天後,身體輕盈,眼睛明亮;二十天後,百病痊癒,容光煥發;三十天後,白髮轉黑,掉落的牙齒重新長出;五十天後,行走如飛馬;一百天後,延年益壽。

還有另一種方法:將天門冬搗汁,用小火煎煮,直到得到五斗汁液,加入一斗白蜜和二升炒熟研磨的胡麻,一起煎煮至可以製成丸劑的程度,然後停止加熱。加入大豆黃粉,混合製成餅,直徑三寸,厚度半寸。

一服一餅,一日三服,百日以上有益。又法:天門冬末一升,松脂末一升,蠟、蜜一升和煎,丸如梧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三十丸。天門冬酒,補五臟,調六腑,令人無病:天門冬三十斤,去心搗碎,以水二石,煮汁一石,糯米一斗,細曲十斤,如常炊釀,酒熟,日飲三杯。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

一次服用一服藥,一天服用三次,服用一百天以上就有益處。

第二種方法: 天門冬末一升,松脂末一升,蠟、蜜一升和煎,丸如梧子大。

每天早、午、晚各服三十丸。

天門冬酒: 補五臟,調六腑,令人無病。

天門冬三十斤,去掉心臟搗碎,用二石水煮成一石汁,糯米一斗,細曲十斤,像平常一樣炊釀,酒熟後,每天喝三杯。

天門冬膏,去積聚風痰,補肺,療咳嗽失血,潤五臟,殺三蟲伏屍,除瘟疫,輕身益氣,令人不飢:以天門冬流水泡過,去皮心,搗爛取汁,砂鍋文武炭火煮,勿令大沸。以十斤為率,熬至三斤,卻入蜜四兩,熬至滴水不散,瓶盛埋土中一七,去火毒。每日早、晚白湯調服一匙。

白話文:

天門冬膏具有祛積聚風痰、補肺、治療咳嗽失血、潤五臟、殺三蟲屍體、除瘟疫、輕身益氣、讓人不飢餓的功效。

做法:用天門冬用流水浸泡後,去皮、心,搗碎取汁,用砂鍋在文武炭火上煮,不要讓它大沸騰,以十斤為率,熬至三斤,加入四兩蜂蜜,熬至滴水不散,裝入瓶中,埋在土中十七天,去除火毒。每天早晚用白湯調服一匙。

若動大便,以酒服之。(《醫方摘要》)

白話文:

如果要使大便通暢,可以將藥物和酒一起服用。(出自《醫方摘要》)

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生天門冬(搗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銅器煎至可丸。每服杏仁大一丸,日三服。(《肘後方》)

白話文:

肺癆咳嗽、吐口水,心中溫熱,發咽但不太渴望:洗一斗天門冬(搗成汁液)、一斗酒、一升麥芽糖、四合紫菀,用銅器煮好後製成丸狀。每天吃一丸杏仁大小,一天三次。(《肘後方》)

陰虛火動有痰,不堪用燥劑者:天門冬一斤(水浸洗去心,取肉十二兩,石臼搗爛),五味子(水洗去核,取肉四兩,曬乾,不見火)。共搗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下,日三服。(《簡便方》)滋陰養血,溫補下元:三才丸:用天門冬(去心)、生地黃二兩(二味用柳甑箅,以酒灑之,九蒸九曬,待乾秤之)。人參一兩為末,蒸棗肉搗和,丸梧子大。

白話文:

對於陰虛火旺有痰,不適合使用燥熱藥物的人:

  • 天門冬一斤(用水浸泡,洗去根莖中心,取肉十二兩,用石臼搗碎)。
  • 五味子(用水洗去種子,取肉四兩,曬乾,不要見火)。

將兩者一起搗碎成梧子大小的藥丸。

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茶水送服。

(出自《簡便方》)

滋陰養血,溫補下元:

三才丸:

  • 天門冬(去根莖中心)二兩。
  • 生地黃二兩。(這兩種藥材用柳甑箅蒸,用酒灑在上面,蒸九次曬九次,直到乾燥後稱重)。
  • 人參一兩研磨成粉末。

將蒸熟的棗肉搗碎和上面兩種藥材混合,丸成梧子大小。

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三服。(潔古《活法機要》)

白話文:

每服三十丸,在進食前用溫熱的酒送服,每日服用三次。(潔古《活法機要》)

虛勞體痛:天門冬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鯉魚。(《千金方》)肺勞風熱,止渴去熱: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曝乾為末,蜜丸服,尤佳。亦可洗面。(孟詵《食療》)婦人骨蒸,煩熱寢汗,口乾引飲,氣喘: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八兩(並去心為末)。以生地黃三斤,取汁熬膏,和丸梧子大。

白話文:

虛勞體痛:在天門冬的末期,用酒服下約一茶匙的量,每天三次。忌吃鯉魚。(出自《千金方》)

肺勞、風熱,能止渴去熱:將天門冬的皮和心去除,煮熟食用。或者曬乾後磨成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服用,效果更好。還可以將粉末用來洗臉。(出自孟詵的《食療》)

婦人骨蒸,煩熱寢汗,口乾引飲,氣喘:使用十兩天門冬,八兩麥門冬(都要去心,磨成粉末)。再用三斤生地黃,取汁熬成膏狀,將粉末與膏狀物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每服五十丸,以逍遙散甘草,煎湯下。(《活法機要》)風顛發作則吐,耳如蟬鳴,引脅牽痛:天門冬去心皮,曝搗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良。(《外臺秘要》)小腸偏墜: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以水煎服。(吳球《活人心統》)

白話文:

每服用五十顆藥丸,用逍遙散代替甘草,煎成湯汁服用。(《活法機要》)風顛發作就會嘔吐,耳朵裡像蟬鳴一樣鳴叫,並引發肋部疼痛,用天門冬去掉心皮,曬乾後搗成粉末。用酒送服方寸匕,每天三次,長期服用有良效。(《外臺祕要》)小腸偏墜: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用清水煎服。(吳球《活人心統》)

面黑令白:天門冬曝乾,同蜜搗作丸。日用洗面。(《聖濟總錄》)口瘡連年不愈者:天門冬、麥門冬(並去心)、玄參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噙一丸,乃僧居寮所傳方也。(齊德之《外科精義》)諸般癰腫:新掘天門冬三、五兩,洗淨,沙盆擂細,以好酒濾汁,頓服。未效,再服必愈。此祖傳經驗方也。(虞摶《醫學正傳》)

白話文:

面黑令白:

天門冬曬乾後,加入蜂蜜搗成丸狀。每天用來洗臉。

口瘡連年不愈者:

天門冬、麥門冬(去除心)、玄參等分。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含一顆丸藥,這是僧人住處流傳的方子。

諸般癰腫:

新挖出的天門冬三、五兩,洗淨後,用沙盆擂成細末,加入好酒過濾取得汁液,一次性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再次服用一定痊癒。這是祖傳的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