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1)

回本書目錄

(1)

1. 厥陰之為病 (326)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白話文:

厥陰病時,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撞心臟、心感到疼痛發熱、明明餓了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會吐出蛔蟲、腹瀉不止的症狀。

2. 厥陰中風 (327)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癒。

白話文:

厥陰中風,脈搏微弱浮動表示快要痊癒,不浮動表示尚未痊癒。

3. 厥陰病欲解時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白話文:

厥陰病的康復期通常是從丑時(凌晨一點至三點)到卯時(上午五點至七點)。

4. 渴欲飲水 (329)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白話文: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的人,(應該)少量給他們喝水,這樣才會好。

5. 四逆厥,不可下 (330)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白話文:

對於所有四逆厥的情況(指手腳冰冷、反常的徵狀),不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也是同樣的情況。

6. 見厥復利 (331)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白話文:

如果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的「厥」症狀,接著發熱且出現腹瀉,這些症狀通常會自行停止;但在手腳冰冷的症狀緩解後,腹瀉又再次出現。

7. 除中 (332)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開始發燒六天,接著出現厥反的現象九天,才開始腹瀉。通常出現厥反腹瀉的患者,都無法進食;但這個患者卻能進食,我擔心他是為了清除體內的病氣,所以才吃索餅。如果患者沒有發燒,表示胃氣還在,一定會痊癒。擔心的是,暴熱突然出現,又會突然消失。過兩天再檢查他的脈搏,如果熱仍在持續,預計在隔天的夜半會痊癒。原因是,一開始發燒六天,厥反九天,加上後來的發燒三天,與前面的六天加起來也變成九天,與厥反的時間相符,所以預計在隔天的夜半就會痊癒。如果隔三天後再檢查脈搏,脈搏仍然很數,熱沒有消退,表示熱氣還很旺盛,必定會化膿成癰。

8. 除中 (333)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白話文:

傷寒病患脈搏遲緩超過六、七天,卻反而使用黃芩湯來徹底清除熱證。脈搏遲緩代表寒證,現在使用黃芩湯移除熱證,患者腹中必定會感到寒冷,應當無法進食,如今卻能進食,這表示熱證沒有清除乾淨,病人必死。

9. 厥逆熱證 (334)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不止者,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白話文:

傷寒:一開始手腳冰冷,後來發燒,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反而出汗,喉嚨痛,這是因為喉嚨發炎。發燒不出汗,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如果沒有停止,必定會解出膿血,解出膿血的人,喉嚨沒有發炎。

10. 厥深者熱亦深 (335)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一、兩天到四、五天,若出現手足冰冷的厥症,必定會發燒;一開始發燒的,後來必定會出現厥症。厥症嚴重的,發燒也嚴重;厥症輕微的,發燒也輕微。應當依據厥症來治療,如果誤用發汗法,必定會導致口腔破爛發炎。

11. 厥五日,熱五日 (336)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日出現手腳冰冷的厥症,高燒也持續五日,推測在第六日將再次出現厥症;若未再發厥症,表示病情自行好轉。厥症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日,因為高燒會持續五日,因此推測病情會自行好轉。

12.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白話文:

簡而言之,凡是身體出現陰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就會導致「厥」。「厥」的症狀就是手腳冰冷。

13. 藏厥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白話文:

當傷寒病症出現微弱的脈搏和肢體冰冷時,患者會持續處於焦躁不安的狀態,超過七、八天後,皮膚也會變得冰冷。這種情況稱之為「藏厥」,而不是「蚘厥」。「蚘厥」是指患者會嘔吐出蚘蟲,過程中會有短暫的平靜,但之後又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這是因為蚘蟲進入患者的膈膜所致,會導致煩躁,但很快就會平息。如果患者進食後嘔吐,並再次出現煩躁不安,可能是因為蚘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湧出,患者會自行嘔吐出蚘蟲。治療「蚘厥」可以使用「烏梅丸」。此外,「烏梅丸」對於長時間腹瀉也有療效。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炮,去皮,當歸四兩,黃檗六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蜀椒四兩,出汗

白話文:

烏梅丸配方:

  • 烏梅:300 顆
  • 細辛:6 兩
  • 乾薑:10 兩
  • 黃連:16 兩
  • 附子:6 兩(炮製,去除外皮)
  • 當歸:4 兩
  • 黃檗:6 兩
  • 桂枝:6 兩(去除外皮)
  • 人參:6 兩
  • 蜀椒:4 兩(發汗)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製作方法:

將上述 10 種藥材分別搗碎並過篩,混合後使用。先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晚,去除果核,並用五斗米的熱氣蒸熟。將蒸熟的烏梅搗成泥,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並用杵搗 2000 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時,先進食再喝水,每次服用 10 顆,每日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至每天 29 顆。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滑膩或有異味的食品。

14. 厥少熱少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白話文:

傷寒熱病,微有發熱、稍微發冷,手指冰冷,輕微喘氣、不想吃東西,心煩氣躁。幾天后,排便通暢,大便顏色為白色,表示體內的熱毒已除,開始想吃東西,病情逐漸好轉。如果發冷時還伴有嘔吐,胸脅脹滿,那麼之後必定會便血。

15. 冷結在膀胱關元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白話文:

患者四肢冰冷,說自己沒有胸口疼痛,小腹脹滿,按壓有疼痛感,這是因為寒氣凝聚在膀胱的關元穴。

16. 厥逆之機 (341)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白話文:

傷寒,高燒持續四天,發冷發熱交替出現三天,再次高燒四天。發冷較少,發熱較多的話,病症應會好起來;如果七天之內熱度不退,肯定會拉出膿血。

17. 厥多熱少 (342)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白話文:

傷寒,發作四天,高燒退了三天,又發作了五天,這種情況叫做「進」。寒氣多,熱氣少,陽氣退卻,所以稱為「進」。

18.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六七天後,如果脈搏微弱,手腳冰冷,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應該針灸厥陰穴位。如果厥陰的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患者將會死亡。

19. (344)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傷寒發病時,如果出現發熱、腹瀉、四肢逆冷(即手腳冰冷反常),且患者煩躁到無法躺下休息,這樣的患者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存活的。

20. 厥逆死證 (345)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白話文:

傷寒、發燒,伴隨嚴重的腹瀉,若失去知覺且無法恢復,則死亡。

21. 有陰無陽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白話文:

感染傷寒六七天,大便一直沒有通,接著開始發燒和大便,病人狂冒冷汗,表示死亡在即,因為身體裡的陰氣存在,陽氣卻消失了。

22. 厥逆禁忌 (347)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白話文:

傷寒病已過五六日,沒有胸悶腹脹的情形,腹中空空,脈搏虛弱無力,加上昏厥的症狀,此時不適合使用瀉藥;因為這是失血的徵兆,如果使用瀉藥,病人會死亡。

23. 厥逆死證 (348)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白話文:

發燒到手腳發熱而昏厥,七天後出現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