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附:捷方

喉痹,語音不出,用李實根皮一片,噙口,更李根皮水搽項一周候。

喉痛,用倒滴刺根淨汁入些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

又方,用豬牙皂為末,和霜梅噙之。

又方,用茜草根一兩,作一服,能降血中之火。

中氣咽閉,急用白殭蠶搗篩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下喉立愈。(殭蠶屬火,而有土與木老得金氣而僵,治喉,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散結滯之痰。)

白話文:

中氣咽閉,緊急情況下可以活用白殭蠶,搗末,用生薑自然汁調和,服下立愈。(因為殭蠶屬火,而火有冬土之性又有春木之性,得秋金之氣便僵化,治療喉嚨疾病,取其火中清化的氣,用來治療分散併結滯的痰。)

喉痹,取蠐螬蟲汁,點在喉中,下咽即開。

咽腫,用土牛膝搗自然汁,和醋服。(《本草》云:土牛膝主血結及血塊。)

急喉痹,其聲如劓,痰在喉響,此為肺絕之候。急煎獨參湯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五,遲則十不全一也。

白話文:

急性喉痹,聲音斷斷續續像剛被割掉舌頭一樣,痰液在喉嚨裡響,這是肺部完全閉塞的徵兆。趕快煎煮獨參湯救治,病情早一點的,十個能治好七八個,稍晚一點的,十個能治好四五個,久拖不治就會十個裡一個也治不好了。

咽喉痛用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纓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須用牛膝直根而獨條者,洗淨入好醋三五滴,咽入則絲斷珠破,其病立安。

白話文:

當各種治療咽喉痛的藥物都不起作用時,這可能不是咽喉痛,而是鼻中生出一條像頭髮一樣的紅線,懸掛著一個像櫻桃那麼大的黑泡,一直垂掛到咽喉處,導致食物無法入口。這種情況需要使用牛膝獨條的直根,清洗乾淨後滴入三到五滴好醋,吞服後絲斷珠破,疾病立即痊癒。

喉風牙關緊閉,用焰硝(一錢五分)、硼砂(五分)、腦子(二釐半)、白殭蠶(二釐),共為末,以竹管吹五分,入喉立愈。

白話文:

鈉(Na)、硼(B)、鋰(Li)、鈹(Be)

2. 附:名醫治驗

押班都知潘元從,喉閉急。召孫至,於夾袋中取藥末吹喉中,少頃,潘吐出膿血,立愈。潘因贈金一百,願求方,以濟非常之急。孫以其授之,用豬牙皂白礬黃連等分,新瓦上焙乾為末,用一錢,因曰神方無價,安用以利易哉?遂不受所贈。文潞公一日喉腫,因三日愈甚,上召孫治之。

白話文:

押班都知潘元從,得了喉嚨閉塞的急症。召孫思邈前來診治,孫思邈從夾袋中取出藥末,吹入潘元從的喉嚨中,一會兒,潘元從吐出了膿血,頓時痊癒。潘元從十分感激,贈送孫思邈黃金一百兩,並希望得到藥方,以便在危急時刻使用。孫思邈把藥方告訴了他:豬牙皁、白礬、黃連等分,在新瓦上焙乾成粉末,每次用一錢。孫思邈說:“神方是無價的,怎麼能用金錢來換取呢?”於是沒有接受潘元從的贈禮。宰相文潞公有一天喉嚨腫痛,過了三天病情加重,皇上召孫思邈前去治療。

孫曰:病得相公判筆一管治,用筆尖點藥入喉,孫遂藏針於筆尖,隨手便刺,相公昏僕,左右驚愕。孫曰:非我不能救相公之急,須臾吐出膿血升余,旬日平復,見上,喜曰:孫真良醫也。由是觀之,喉痹以惡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汙血也。

白話文:

孫思邈說:我得到相公的判筆一支治療,用筆尖點藥伸進喉嚨,孫思邈就藏著針在筆尖,順手就刺了下去,相公昏迷不醒,左右的人們都驚駭愕然。孫思邈說:如果不是我,就不能救相公的急病,一會兒就吐出膿血一升多,十天就康復了,相公見了,高興地說:孫思邈真是良醫啊。由此看來,咽喉痹症是惡血不散造成的。凡是治療這種疾玻的,必須先發散,發散不愈,接著就要祛痰,祛痰不愈,接著就要去汙血。

楊立之知廣州,一日喉痛潰爛,飲食不進,命吏召吉老診之。曰:不必服藥,但食生薑一片,方可救也。其子有難色,以喉痛安能復食辛辣?立之曰:吉老神醫,但食不妨。遂取一片食之,覺香味異常,漸食加至半斤余,喉腫頓消,飲食如故。召吉老而謝之,問病所以。吉老曰:相公平日多食鷓鴣肉,此物喜食半夏苗,蓋中其毒也。惟姜可解,故爾獲效之捷。

白話文:

楊立之任職廣州時,有一天他的喉嚨疼痛潰爛,無法飲食。他命令官吏召吉老診治。吉老說:「不必服藥,只要吃一片生薑,就能治好。」楊立之的兒子心裡不安,想著喉嚨痛怎麼還能吃辛辣的東西?楊立之說:「吉老是神醫,吃生薑沒關係。」於是,楊立之就吃了一片生薑,感覺香氣四溢,他逐漸多吃了一點半斤多。頓時,喉嚨腫脹消退,可以像以前一樣飲食了。楊立之召來吉老答謝,並詢問病情的起因。吉老說:「相公您平時多吃鷓鴣肉,鷓鴣喜歡吃半夏苗,您吃的鷓鴣肉中了半夏的毒。只有生薑能解半夏的毒,所以才能這麼快治好您的病。」

3. 火病泄瀉

泄瀉之證有五,脾、胃、大腸、小腸、大瘕是也。然溯其源,大概脾病濕漬所致,約其治,無乃健脾滲濕為先。若夫痰火病,此則屬脾腎兩虛,何也?蓋腎衰不能攝,脾弱不能運,脾氣虛,則闌門之氣亦虛,是以不能泌別清濁,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腸。故或溏而或泄也。法當君以實土,臣以益水,佐以清金,使以兜澀。

白話文:

泄瀉的證狀有五種,分別是脾、胃、大腸、小腸、大瘕造成的。然而追溯其根源,大多是脾病濕漬所引起的,因此治療時應以健脾滲濕為先。至於痰火病,這是屬於脾腎兩虛,原因是腎衰竭不能收攝,脾虛弱不能運化,脾氣虛,則闌門之氣也虛,因此不能泌別清濁,導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腸。所以有時溏瀉,有時泄瀉。治療方法應以實土為君藥,益水為臣藥,清金為佐藥,兜澀為使藥。

所謂實土,土者,白朮白芍山藥是也。所謂益水者,故紙、五味是也。所謂清金者,五味、二冬、沙參是也。所謂兜澀者,訶子、肉蔻、蓮肉、芡實是也。蓋腎氣實則自能攝,脾氣實則自能運,金氣清肅,自能施化矣。雖有外寒內熱,飲食積滯,但宜解散消導,不可妄攻。

白話文:

所謂的「實土」,是指白朮、白芍和山藥。所謂的「益水」,是指故紙和五味子。所謂的「清金」,是指五味子、二冬和沙參。所謂的「兜澀」,是指訶子、肉蔻、蓮肉和芡實。如果腎氣充實,自然能夠收納;脾氣充實,自然能夠運化;金氣清肅,自然能夠施化。即使有外感風寒或內熱,飲食積滯,也只需要適當的化解和疏導,不可以胡亂攻伐。

蓋攻邪則妨正,恐觸滑滑之熱,即未易遏。

愚謂泄瀉一症,為亡陰脫液之肇端,痰火病此,猶敗葉經霜,鮮不凋墜,何也?以陰虛故動火,而復以亡其陰,則清陽之氣益陷,相火之焰益炎,下而窘迫,上而咽痛,諸證蜂起矣。當此之際,欲實土則妨肺,欲清金則礙脾,醫者能不掣其肘乎?姑以敦土清金之品,末之為丸,徐徐緩服,此無伐天和之意,班固曰:有病不醫得中工,正此謂耳。

白話文:

我認為腹瀉是陰虛脫液的根源。如果痰火病加重,就像敗葉經過霜凍,很少有不凋落的。為什麼呢?因為陰虛,所以動火。又因陰液亡失,清陽之氣更陷,相火之焰更炎。這樣下焦就窘迫,上焦咽喉就疼痛。諸多病症接踵而至。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生土收澀,反而會傷害肺;想要清熱潤肺,又會妨礙脾胃。醫生如果想治療,豈不因此而感到束縛嗎?暫時用生土清熱之藥組成藥丸,慢慢服用。這樣不違背自然和平的意願。班固說:「有病不醫,得到中等水平的醫生。」正是指這種情況。

4. 泄瀉主方

治痰火諸症悉具,倏而大便或溏或泄,此脾腎之氣兩虛,不能統攝運行,或由飲食內傷,風寒外襲,衝動其勢,宜以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由痰火引發的各種症狀,忽而有大便稀溏或腹瀉的現象,這是脾臟和腎臟的氣都虛弱,無法統攝和運行,或者是由於飲食內傷,風寒外襲,促進病情發作,應該用此方為主。

山藥(微炒,一錢),人參(高麗者,五分),黃耆(蜜炒,一錢),白朮(土炒,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陳皮(留白,八分),熟地(一錢),白芍(煨,一錢),甘草(炙,五分),五味子(二十粒),貝母(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

白話文:

山藥(略微炒過,一錢),人參(高麗參,五分),黃耆(用蜂蜜炒過,一錢),白朮(用土炒過,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陳皮(保留白色的部分,八分),熟地(一錢),白芍(烤過的,一錢),甘草(烤過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貝母(一錢),麥門冬(去除中心,一錢)

上十二味,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濃煎,趁熱徐徐緩服,不宜驟下。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加上生薑三片,大棗五枚,用小火煮成濃汁,趁熱慢慢服下,不宜一次全部喝完。

若果傷穀食,但加炒麥芽少許,以消導之,然麥芽亦能軟便,不可過多。

若傷肉食,少加山楂

若傷麵食,少加神麯。

若因風寒直犯太陰,腹痛泄瀉,本劑減地黃、麥門冬,加炒乾姜一二分熱服,外用炒鹽帛裹熨之,更宜少飲湯水。

白話文:

如果因為感受風寒,直接侵犯了太陰經,導致腹痛、腹瀉,則應減少地黃、麥門冬的用量,加入炒乾姜二分,熱服。另外,可將炒過的鹽包裹在布中,熨敷患處。此外,患者還應減少飲用湯水。

凡痰火之證,最宜便實,一見便溏,即當警省,用藥亦須提防。如本劑有知母,味苦性寒,潤下沉降,便軟便溏者,宜去之。不得已而用者,亦須薑汁熟炒。當歸味雖甘溫,然亦潤下利便,用須減半。生熟地黃性寒滯泥,亦須薑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潤利,便溏者亦須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痰火的情況,則最好能保持大便通暢。若一旦出現大便稀軟的現象,就應提高警覺,用藥時也必須要小心謹慎。例如,本方中有知母,其味苦性寒,具有潤下沉降的作用,因此對於大便已經軟弱或稀溏的人來說,就不宜再使用知母。如果不得已要使用知母,也必須先用薑汁炒熟。當歸雖然味甘溫,但也有潤下通便的作用,因此用量也應該減半。生熟地黃性寒滯泥,因此也應該用薑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潤利,對於大便稀溏的人來說也必須去除。

其梔、連、芩、柏,並屬苦寒,脾腎虛者,大所忌也。按:魏氏曰:凡泄瀉宜用丸藥,蓋土惡濕而喜燥,即用湯劑,亦須濃煎少服,蓋湯者蕩也。脾虛者所忌,以服下即行,不能久駐胃中故爾。

白話文:

梔子、連翹、黃芩、柏葉,都是性質寒涼的藥物,脾腎虛弱的人,應當特別忌用。魏氏說:凡是治療腹瀉的,都應該用丸藥來服用,因為脾臟不喜歡濕潤,而喜歡乾燥,即使是用湯劑來服用,也必須要濃煎少服,因為湯劑具有蕩滌的作用。脾虛的人忌用湯劑,是因為服用後藥物會立即通行,不能在胃中停留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