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七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7)

1. 便血脈案

夏,便紅,遇勞輒甚,初服苦參子(俗名鴉膽子),以龍眼肉裹,開水送下十粒效。後屢試不驗,予按東垣論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思慮煩勞,致心脾不司統攝。宜用歸脾丸或暫服加味歸脾湯,其血自止,如言而瘥。(湯丸內俱去焦白朮。)

白話文:

夏季 天氣炎熱就會出現血尿,遇到勞累就更加嚴重。剛開始服用了苦參子(俗名鴉膽子),用龍眼肉包起來,用開水送服十粒,有效果。後來多次服用不再見效,我按照東垣的理論,脾臟是生化之源,心臟統攝各經絡之血,思考太多勞累,導致心脾不能正常統攝。應該使用歸脾丸或暫時服用加味歸脾湯,血就會自然止住,如所說而痊癒。(湯丸均去除焦白朮。)

幼侄,鼻衄便紅,寒熱無汗,食減神疲,脈大而數。此脾肺氣虛,陰火乘絡,致血從清濁道橫溢而出。用補中益氣湯升麻,加山梔、白芍。一服,五更大熱,比曉微汗身涼。次日寒熱除,脈頓斂,三服而病已。

白話文:

幼兒侄,鼻子出血顏色鮮紅,有時發冷有時發熱,不出一點汗,食量減少、精神疲倦,脈搏又快又有力。這是脾肺氣虛,虛火擾動經絡,導致血液從清濁之道溢出。使用補中益氣湯去除升麻,加入梔子、白芍。服下一帖藥,到天快亮時體溫很高,天亮時微微出汗,身體涼爽。第二天,寒冷發熱的症狀消失,脈搏突然減弱,三副藥後,疾病痊癒。

服侄,壯歲,便後瀝血色鮮,乃腸胃遠血,症屬腸風。用升降法,荊芥當歸(俱醋炒)、白芍、槐米(俱酒炒)、黑山梔、生地、甘草(炙黑)、側柏葉。三服愈。

白話文:

我的侄子,壯年時,小便後滴血且血色鮮紅,是腸胃中有遠端出血,症狀屬於腸風。我用升降法,使用荊芥、當歸(皆用醋炒)、白芍、槐米(皆用酒炒)、黑山梔、生地、甘草(烤焦)、側柏葉。三劑藥服完後痊癒了。

張,辛苦傭作,日夜便血數次,由冬入夏未止。陰絡已傷,漸至食減無味,神色慘悴,脈來沉細而數,勢必寒熱,延成損怯。勉用攝血,佐以益脾,以脾統血也。仿駐車丸,(去黃連。)阿膠(水化)、炮薑、當歸(土炒)、白芍、熟地、甘草(俱炒黑)、蓮子(炒)、紅棗南燭子茯神。三服紅痢減,寒熱亦止,口中和。

白話文:

有一個姓張的人,靠著辛苦的勞動來賺取生活費,白天和晚上都會便血好幾次,這種情況從冬天到夏天,一直沒有停止過。陰分脈絡已經受損,逐漸演變成食慾不振、食物沒有味道,精神萎靡,脈搏沉細而數,極有可能會變成寒熱互見,進而損傷元氣,變成體弱膽怯。勉勉強強地使用止血藥,輔助藥物以益氣健脾,因為脾可以統攝血液。仿製駐車丸,去除黃連。加入水泡阿膠、炮薑、土炒當歸、白芍、熟地、炒黑甘草、炒過的蓮子、紅棗、南燭子、茯神。服用了三劑藥後,痢疾減輕,寒熱也停止了,口中也是清爽的。

據述,腹不痛,但裡急,必連便二次,此屬氣虛不攝。專用潞參、炙耆、茯苓山藥地榆(酒炒)、赤石脂,便血遂止。

白話文:

患者訴說,肚子不痛,但直腸有緊迫感,必定連續腹瀉好幾次,這是因為氣虛不收攝引起的。專門使用潞參、炙耆、茯苓、山藥、地榆(酒炒)、赤石脂,腹瀉出血的症狀就停止了。

何,童年便血,面黃瘦,能食。此脾氣鬱而生火也,用清理濕熱。山梔、赤苓、生白芍、生薏仁、石斛、當歸、柿餅(炭)、陳皮、地榆,數服效。

白話文:

他,從小便血,臉色發黃瘦弱,食量很好。這是脾氣鬱結而生熱引起的,要採用清理濕熱的方法治療。山梔、赤苓、生白芍、生薏仁、石斛、當歸、柿餅(炒焦)、陳皮、地榆,服用幾次就有效果。

朱,春正痢血,一載未痊。陰絡大傷,秋間三瘧歷冬,曾用常山劫劑未效。面浮足腫,食減神疲,懍寒宵熱,脈虛近數。陰傷及陽,延成損怯矣。今痢純紅,日夜十數次。即培陽攝陰,尚恐不及。乃閱所服方,仍用制軍輩,屢次通里,是欲竭其漏卮乎?毋怪愈治愈劇也。用潞參、茯苓、山藥、白朮(炒)、白芍、甘草(炙黑)、荊芥(醋炒黑)、烏梅、阿膠(煨)。一服血減,明日不甚怯寒矣。

白話文:

朱某,春天正值痢疾出血,一年來始終沒有痊癒。陰絡受到很大的損傷,秋天得了三次瘧疾,延續到冬天,曾經用過常山劫劑治療,沒有效果。他的臉浮腫,腳腫脹,食慾不振,精神疲倦,怕冷,晚上發熱,脈搏虛弱而急促。陰陽兩傷,逐漸發展成為損傷怯弱的狀態。現在痢疾純粹是紅色,每天晚上十多次。即使採用補益陽氣,攝養陰血的方法,恐怕都來不及。於是查看他服用的方劑,仍然採用制軍輩的方子,多次通裏,這是想竭盡他的漏卮嗎?怪不得愈治癒嚴重了。應當使用潞參、茯苓、山藥、白朮(炒)、白芍、甘草(炙黑)、荊芥(醋炒黑)、烏梅、阿膠(煨)等藥物。一劑藥後,血便減少,第二天不太怕冷了。

又加減十數劑,瘧痢漸瘳。

白話文:

又加減十數劑,瘧疾和痢疾漸漸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