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附方 (24)

回本書目錄

附方 (24)

1. 射干連翹散

治塞熱。瘰癧。

射干連翹玄參木香赤芍藥,升麻前胡當歸,山梔仁,甘草(炙各七分),大黃(炒二錢)

白話文:

射干、連翹、玄參、木香、赤芍藥、升麻、前胡、當歸、山梔仁、甘草(各七分,炙用)、大黃(二錢,炒用)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2. 薄荷丹

治風熱瘰癧。久服毒自小便宣出。未作膿者自消。

薄荷,皂角(去皮弦),三稜(煨),連翹何首烏(米泔浸),蔓荊子(各一錢),荊芥穗(一兩),豆豉末(二兩半)

白話文:

  • 薄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皁角(去皮弦):消腫散瘀,清熱解毒。

  • 三稜(煨):溫中散寒,化瘀止痛。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何首烏(米泔浸):補益肝腎,養血烏髮。

  • 蔓荊子:清熱利尿,祛風止痙。

  • 荊芥穗:發汗解表,散風清熱。

  • 豆豉末:消腫散瘀,清熱解毒。

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湯下。日二服。病難愈。須常服之。

3. 益氣養榮湯

治抑鬱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患腫。或軟。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酒拌),川芎黃耆(鹽水拌炒),熟苄(酒拌),芍藥(炒各一錢),甘草(炙),桔梗(炒五分),白朮(炒二錢)

白話文:

人參:具有補氣益元、扶正固本等功效。

茯苓:具有健脾安神、利水滲濕等功效。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燥濕等功效。

貝母: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香附: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等功效。

當歸(酒拌):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等功效。

黃耆(鹽水拌炒):具有補氣升陽、固表益衛等功效。

熟苄(酒拌):具有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等功效。

芍藥(炒各一錢):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等功效。

甘草(炙):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等功效。

桔梗(炒五分):具有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白朮(炒二錢):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等功效。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胸膈滿加枳殼、香附、(各一錢),人參、熟苄。(各減二分)

飲食不甘。暫加厚朴蒼朮。痰多加橘紅半夏

白話文:

飲食不消化。暫時加入厚朴、蒼朮。痰多加入橘紅、半夏。

往來寒熱。加柴胡地骨皮。發熱加柴胡、黃芩

白話文:

交替出現怕冷怕熱的症狀。加上柴胡、地骨皮。發熱時加上柴胡、黃芩。

膿潰作渴。加參。耆、歸、術。膿多或清加歸、芎。

脅下痛或痞。加青皮木香。肌肉生遲。加白蘞、官桂。

白話文:

脅下疼痛或痞滿。加入青皮、木香。肌肉生長遲緩。加入白蘞、官桂。

口乾加五味子麥門冬。渴不止加知母赤小豆。(俱酒拌炒)

白話文:

如果口乾,可以加入五味子和麥門冬。如果口渴不止,可以加入知母和赤小豆。(將上述藥材與酒一起拌炒即可)

濃不止。倍加參、耆、當歸。

4. 針頭散

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及癧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腐之。

赤石脂(五錢),白丁香乳香(各二錢),黃丹(一錢),砒生(一錢),輕粉,麝香(各五分),蜈蚣(一條炙乾)

白話文:

  • 赤石脂:五錢

  • 白丁香:二錢

  • 乳香:二錢

  • 黃丹:一錢

  • 砒生:一錢

  • 輕粉:五分

  • 麝香:五分

  • 蜈蚣:一條(炙乾)

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糊和作條子。陰乾紝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藥腐之。兼服托裡之劑。

白話文:

將(上述藥方)研磨成細末,塗抹在淤血的肉上,淤血會自行化開。如果傷口較小,或是痔瘡,將藥粉與麵糊混合做成條狀,在陰涼處風乾後敷在傷口上。凡是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的,裡面可能有膿管,必須使用此藥腐蝕膿管,並配合服用調理腸胃的藥物。

5.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末(一兩),白礬(三錢)

為末。香油調搽。干搽亦可。

6. 當歸龍薈丸

治瘰癧腫痛。或脅痛以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當歸(酒浸),梔子仁(炒),黃連青皮龍膽草(酒拌炒),黃芩(各一錢),大黃(酒拌炒),蘆薈青黛柴胡(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白話文:

當歸(用酒浸泡),梔子仁(炒過),黃連,青皮,龍膽草(用酒拌炒),黃芩(各一錢),大黃(用酒拌炒),蘆薈,青黛,柴胡(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外研碎)

為末。神麯糊丸。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7. 分心氣飲

治七情鬱結。胸膈不利。或脅肋虛張。噎塞不通。或噫氣吞酸。嘔噦噁心。或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小。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病後虛痞。

白話文:

治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鬱悶。胸悶氣滯,或脅肋脹痛。食團食塊梗塞不通。或噯氣嘈雜,吞酸嘔吐,噁心疼反。或頭暈眼花,四肢無力。臉色萎黃無華。口苦舌幹,食慾減退。日漸虛弱消瘦。或大腸虛祕,或病後氣虛,體內痞塞。

木通赤芍,官桂,半夏(薑製),赤茯苓桑白皮(炒),大腹皮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五分),紫蘇(二錢)

白話文:

  • 木通: 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 赤芍: 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

  • 官桂: 具有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的功效。

  • 半夏 (薑製): 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赤茯苓: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功效。

  • 桑白皮 (炒): 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大腹皮: 具有行氣止痛、寬胸理氣的功效。

  • 陳皮 (去白): 具有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的功效。

  • 青皮 (去白): 具有疏肝理氣、燥濕化痰的功效。

  • 甘草 (炙): 具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的功效。

  • 羌活: 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 紫蘇: 具有散寒解表、理氣安胎的功效。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煎八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