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三焦

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號曰中清之府,莫大於此也。形色最赤,總護諸陽,非無狀空有名者也。

白話文:

《中藏經》上說:三焦是人體的三元之氣,主管人體氣血的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內外、左右、上下之氣的運轉。三焦通暢,則內外、左右、上下之氣皆通,貫通全身,協調內外,營運左方,濡養右方,引導上方氣血宣發,吸引下方氣血上升,被稱為中清之府,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它的形狀和顏色最紅,總護著諸陽(之氣),並非虛無飄渺的空洞名號。

經曰:手少陽經三焦。

又曰:是經少血多氣。

又曰: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靈樞》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入門》曰: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周身,故曰中焦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瀆。

白話文:

《入門》中說:上焦主要負責散發陽氣,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所以稱上焦如霧。中焦主要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將水穀中的精華部分輸送至肺部,轉化為血液,通過經絡遍佈全身,滋養五臟六腑,所以稱中焦如漚。下焦主要負責暢通小便和大便,按時排泄,不納入體內,疏通阻塞,所以稱下焦如瀆。

又曰: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營衛,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無形而有用,主持諸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另外又說:如果心肺沒有上焦,怎麼能統率營衛之氣,脾胃沒有中焦,怎麼能腐熟水穀,肝腎沒有下焦,怎麼能疏通調節津液呢?所以三焦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有它的作用,主導統領各種氣。三焦是水穀的流通道路,是氣開始和結束的地方。

《正傳》曰:三焦,指腔子而言,包含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

白話文:

《正傳》說:三焦,是指胸腔、肚子而言,統御著腸胃。胸部隔膜以上的部位稱為上焦,隔膜以下,肚臍以上的部位稱為中焦,肚臍以下的部位稱為下焦,總稱它們為三焦。

東垣曰: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三焦,非正腑也,無形而有用。

《入門》曰: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為無根之相火。

經曰:下焦溢為水。

經曰: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為表裡。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際也,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焦原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經為表裡關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氣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上焦,位於心臟下方,膈膜之上,主要負責內在的運化,不向外傳輸;治療上焦,在胸骨窩,即兩乳中間凹陷的地方。中焦,位於胃的中脘,臍上四寸,不偏上也不偏下,主要負責腐熟水穀;治療中焦,在臍旁。下焦,位於臍下,膀胱的部位,主要負責分別清濁,將水穀向外傳輸;治療下焦,在臍下一寸,焦原穴。

三焦者,三原之氣也。(內,音納。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為血以榮五臟六腑。下焦主通利,溲以時傳下,故日出而不內。溲,音搜。)

白話文:

三焦指的是人體三部分的元氣。(內,發音為納。上焦主要在於散發陽氣,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就像薄霧和露水滋潤萬物一樣。中焦主要在於變化水穀的營養,化為血液以充實五臟六腑。下焦主要在於通利,使小便按時排出。所以說陽氣從體內散發出來後就不再回到體內,而小便也從體內排出後就不再被吸收。)

《九墟》云:中焦亦並於胃中,出上焦之後,此腎受氣,以別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得獨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故言中焦如漚也。仲景曰:下焦不和,清便重下,大便數難,臍腹築痛,故曰:三焦者,寄於胸中。

白話文:

《九虛》中說:中焦也位於胃中,位於上焦之後,腎臟(下焦)接受氣,用以區分糟粕,蒸發津液,將其精華之氣上輸至肺臟,然後轉化成血液以供生命所需,故能獨自運行於經絡中,稱為榮氣。因此,稱中焦為漚。仲景說:下焦不調和,小便清亮而多,大便次數多而排便困難,臍部與腹部交接處疼痛,因此說三焦寄居在胸中。

《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愚謂三焦者,三原之氣也,實非無形,但不專主一臟耳。既為原氣別使,又為傳化之腑,由十二經始於中焦,常與衛氣俱行,故扁鵲指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布胸,走腋而至太陰之分;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手厥陰心包,乃其合也。

白話文:

《脈訣》說:三焦沒有一定的形狀,只有一個空有名稱。我認為三焦是指人體三種元氣,它並不是沒有形狀,只是並不專門支配某一個臟腑。三焦既是元氣的別使,又是傳化水谷的臟腑。十二經脈開始於中焦,它總是和衛氣一同運行,所以扁鵲認為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是氣的終始之地。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經過咽喉以上貫穿橫膈分佈於胸部,通過腋下到達太陰經的分支;中焦也和胃中部相連,位在上焦之後;下焦和迴腸相連,連接於膀胱,並且滲入其中。手厥陰心包經是三焦的合脈。

布絡三焦,而三焦之經則又散絡心包,苟無其形,將何所憑,而包絡從何所附以傳化焉。《三元參贊》云:其體有一脂膜如掌狀,與膀胱相對,有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竊謂如霧如漚,喻其明之薄處,如瀆云者,則又指夫滲入膀胱處也。一名外府,一名虛臟,信然。

白話文:

經絡交錯於三焦,而三焦的經絡又分散地交錯於心包。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三焦將憑藉什麼,心包又憑藉什麼來傳遞變化呢?《三元參贊》說:三焦的實體有一層脂肪膜,狀如手掌,與膀胱相對,有一條白色的脈絡從裡面出來,沿着脊骨向上貫穿到大腦。我認為像霧一樣、像泡沫一樣,是指三焦明淨精微之處,像溝渠一樣,是指三焦滲入膀胱的部位。稱三焦為外府、虛臟,確實如此。

晞範曰:此三焦有名無形,正臟腑有餘不盡之義,苟止心肝脾肺腎,而無三焦所寄之腑,是人身與天地為二矣。

又曰:臟腑俱五者,謂手心主非臟,三焦非腑也,以臟腑俱六者,合手心主與三焦也。

《難經》曰:臟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所謂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

白話文:

《難經》上說:臟器有五,而腑卻有六,這是為什麼呢?所謂腑有六,指的是三焦。三焦具有原氣的區別,主持著全身各處的氣,有名稱卻沒有形狀,其經絡屬於手少陽,除此之外都屬於腑,因此說腑有六個。

又云: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緣不專主一臟,故言有名無形。

白話文:

又有人說:十二經絡,是將五臟、六腑和十一經耳合計起來的,那這其中的一經指的是什麼經呢?這所謂的一經,就是手少陰經和心主脈。心主脈與三焦經是表裡關係,它們都有名稱,卻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說十二經絡總共有十二條。因為它們不專屬於某一個臟腑,所以說它們有名無形。

《正理論》云: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於手心主,下合於右腎,遂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殊不知包絡相火,附名右腎。夫人之臟腑,一陰一陽,自有定偶,豈得一經而兩配之理,所謂上合於心主,正言其為表裡,下合右腎者,正言其與包絡相火相合,又以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也,知此則知命門與腎,通三焦無兩配矣。

白話文:

《正理論》中提到:三焦是有名無形的,上部與手心主相連通,下部與右腎相連通,因此有命門與三焦表裡之說的說法。然而,實際情況是包絡相火附屬於右腎上。人體的臟腑,陰陽配對,各自有固定的偶數,怎麼可能只在一個經絡中就有兩個配對的道理呢?所謂上部與心主相連通,正是說明它們表裡相合的關係,下部與右腎相連通,正是說明它們與包絡相火相合的關係。除此之外,三焦還是原氣的別名,知道這些之後,就會明白命門與腎,通過三焦是沒有兩個配偶的。

《脈訣》曰:右尺脈浮,則風邪客於下焦,大便熱秘,浮而虛,元氣不足。沉則水病,腰腳痛;沉細下痢臍寒痛逼。遲則寒瀉,小腹冷,腰腳重。數則小便赤,大便秘。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滑則相火炎盛,夢泄陰虛。婦人和滑,則為有孕。澀則大便澀,津液衰,其餘診法與腎脈同。

白話文:

《脈訣》上說:右尺脈浮,表示風邪侵襲下焦,大便熱祕;浮而虛,元氣不足。沉脈則表示水病,腰腳痛;沉細則會下痢、臍寒痛逼。遲脈則會寒瀉,小腹冷,腰腳重。數脈則小便赤,大便祕。浮數是表熱,沉數是裏熱。滑脈表示相火炎盛,夢泄陰虛。婦女脈滑,則表示懷孕。澀脈表示大便澀,津液衰,其他診斷方法與腎脈相同。

又曰:是動病則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

手少陽三焦引經藥歌:

亥焦地骨(皮川)芎(黃)耆(白)術,附子青(皮)柴(胡)熟地逢,白虎細辛皆在內,青柴下走共川芎

白話文:

亥時採收的生川烏(連皮)、川芎(連黃花)、黨參(連白皮)、白術、附子、青皮柴胡(連胡葉)、熟地逢(連藤)、白虎(連白花)、細辛,都包在裡面,青柴(連青藤)與川芎一起煎煮即可。

又曰:一切治法仿心經用。

海藏曰: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此出而不納也。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為留飲,留飲不散,久為中滿,此上不能納,下不能出也。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此上納而下不出也。

白話文:

海藏說:上焦就像霧氣,霧氣不散就會導致喘息和胸悶,這是因為肺部無法吸入和呼出空氣。中焦就像泡沫,泡沫不順暢就會導致飲水滯留,飲水滯留不散,長時間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這是因為胃腸道無法消化和吸收食物。下焦就像水溝,水溝不順暢就會導致腫脹和脹滿,這是因為小腸和大腸無法排出糞便。

《靈樞》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又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又曰: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也。

經曰:三焦,為上中下水穀之道路,其病通利,大小便為主。

補:黃耆甘草、益智。

瀉:澤瀉

溫:附子。

涼:石膏

引經報使:柴胡青皮、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