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3)

1. 胎瘤門主論

蔣示吉曰:初生小兒頭上胸乳間腫起,大如饅首,小似李梅,此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須候小兒滿月以外,方可用針刺破,內如赤豆汁乃安。內服五福化毒丹。(《說約》)

白話文:

蔣示吉說:剛出生的嬰兒,頭額、胸前腫起,大如饅頭、小似李梅,此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應等到嬰兒滿月以後,再用針刺破,內有如赤小豆湯則安。內服五福化毒丹。

《心法》曰:胎瘤乃胎前孕婦積熱,以致胞熱,更兼血瘀結滯而成。多生頭上及胸乳間,初如李核,漸大如饅,色紫微硬,漫腫不甚疼痛。如嬰兒初生即有者,候過滿月,熟透方可針之,放出赤豆汁或膿汁,其腫即消。若滿月後生者,必待膿鼓熟透再針。

白話文:

《心法》中記載:胎瘤是孕婦在懷孕期間積熱,導致胞熱,加上血瘀結滯而形成的。胎瘤通常長在頭頂或胸乳之間,剛開始時像李核那麼小,逐漸長大至饅頭大小,顏色紫黑、質地堅硬,漫腫但疼痛不劇烈。如果是嬰兒出生時就有胎瘤,等到滿月後,熟透了才能用針灸治療,會放出赤豆汁或膿汁,腫瘤就會消失。如果是滿月後才長出胎瘤,一定要等到膿腫熟透了才能針灸治療。

吳半千曰:紅絲瘤一名胎瘤,發無定處,由小漸大,嬰兒落草,或一二歲之間患之,瘤皮色紅中含血絲,亦有自破者。治法雖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腎中伏火,精有血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疾。終為火證,亦難收斂。

白話文:

吳半千說:紅絲瘤又稱胎瘤,發作部位不定,由小漸大,嬰兒出生或一兩歲之間患上。瘤子的皮膚呈紅色,含有血絲,也有自行破裂的情況。治療方法雖然與胎瘤相同,但這種疾病是由先天腎中伏火引起的,精液中含有血絲,通過氣息傳播給孩子,所以會有這種疾病。最終會發展成火證,也很難收斂。

2. 奶癬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兒在胎中,母食五辛,喜飧炙煿,遺熱與兒,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治以文蛤散。(《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小孩在胎中,母親吃了辛辣的食物,喜歡吃燒烤的食物,把熱氣傳染給了小孩,小孩出生後,頭痛面部和全身都起了奶癬,流淌著油脂,睡覺躺下都無法安寧,不斷地搔癢,用文蛤散來治療。(《正宗》)

吳半千曰:小兒初生奶癬,類乎疥癩。初起手足,次延腹背,纏綿不已。用殭蠶不拘多少,去嘴研末,煎湯浴之,或一日一次,毒必發生,然後用青黛散搓之。

白話文:

吳半千說:小兒出生後長奶癬,很像是疥瘡和癩痢。一開始會出現在手腳上,接著蔓延到腹部和背部,這症狀很難斷根。用殭蠶不拘多少,去除嘴巴磨成粉末,熬成湯水讓小兒洗澡,可能某一天症狀就會出現,然後用青黛散搓洗患部。

《心法》曰:此證初生頭頂,或生眉端,癢起白屑,形如疥癬,由胎中血熱,落草受風纏綿,此即干𤼏瘡。有誤用湯火洗皮膚起粟,搔癢無度,黃水津淫,延及遍身,即成濕𤼏瘡。乾用潤肌膏,濕用黃柏頭末,滑石和勻乾摻,癢甚者用烏雲膏

白話文:

《心法》說:這種證狀一開始發生在頭頂,或者眉毛處,發癢,產生白色皮屑,形狀像疥癬,由於胎中血熱,出生後受風纏綿,這就是乾癬。有的人誤用熱水或火洗皮膚,皮膚起粟粒,搔癢不止,黃水津液滲出,蔓延到全身,就成了濕癬。乾癬用潤肌膏,濕癬用黃柏研末,滑石均勻混合,乾敷。癢得厲害的,用烏雲膏。

3. 奶癬瘡門主方

文蛤散文蛤(四兩),輕粉(五錢),點紅川椒(二兩)

白話文:

_文蛤散_的成分: 文蛤(四兩),輕粉(五錢),點紅川椒(二兩)

  • 文蛤:一種軟體動物,生活在海洋中,外殼堅硬,肉質鮮美,具有清熱化痰、平肝息風的功效。
  • 輕粉:輕粉或別名珍珠粉實際是中藥材中常用的『輕粉』的別名。
  • 點紅川椒:川椒是一種辛辣的香料,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殺菌的功效。

先將文蛤打成細塊,鍋內炒黃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煙起為度,入罐內封口存性。次日入輕粉研為細末,罐收貯,香油調搓,乳母戒口為妙。

白話文:

  1. 先將文蛤打成細塊,鍋內炒成黃色。

  2. 接著加入川椒一起炒,直到冒出黑色煙霧為止。

  3. 將炒好的文蛤和川椒放入罐子中,密封保存。

  4. 第二天,將輕粉研磨成細末,加入罐子中,密封保存。

  5. 用香油調和成糊狀。

  6. 哺乳的母親在服用時要注意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又方

川貝母(去心),金銀花(各等分)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重一錢,白湯調下。

又方

大楓肉,黃柏(各五錢),蛇床子(二錢五分),枯礬,雄黃(各一錢),輕粉(一錢三分)

白話文:

  • 大風肉:5錢。

  • 黃柏:5錢。

  • 蛇牀子:2錢5分。

  • 枯礬:1錢。

  • 雄黃:1錢。

  • 輕粉:1錢3分。

共為末。臘豬油調搓。

小兒奶癬及滿頭遍身黃水瘡,白麵不拘多少,香油拌勻作𥹚,火燒成性為末,再用真香油調搓。

青黛散

青黛,黃柏,枯礬,雄黃,百藥煎,硫黃(各等分)

白話文:

青黛、黃柏、枯礬、雄黃、百藥煎、硫磺(各等分)

共研細。濕則乾摻;干則香油調搓,以愈為度。

又方,如意草搗爛塗之。

烏雲膏松香二兩,硫黃一兩研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上半指厚,捲成條,線紮緊,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點著,一頭朝下,用粗碗接之,布灰陸續剪去,將滴下油浸冷水中一宿出火毒,搓之。

白話文:

烏雲膏:取松香二兩,硫磺一兩,研磨均勻,用香油和勻至糊狀,攤在南青布上,厚度約半指,捲成條狀,用線紮緊,然後再用香油浸泡一日,取出後颳去多餘的油,點燃火,將膏體的一端朝下,用粗碗接住,布灰慢慢剪去,將滴下的油浸泡在冷水中一宿,以去除火毒,搓揉即可。

奶癬並卷皮火。

雞蛋(七個,煮老,去白,炒取油),杭粉(三錢)調搽。

又方,饊子滾水泡透,去饊只以湯洗之。

又方

雄黃(一錢),食鹽(一分)

共研細,麻油調搓。

奶癬多生耳後,令伊母嚼白米成膏塗之。

白話文:

奶癬通常長在耳後。他母親把白米嚼爛成糊狀塗抹在患處。

4. 羊胡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下唇下巴骨生瘡故名。乃任脈經濕熱所生也,在承漿穴地角邊,宜除濕清熱藥主之。(《啟玄》)

5. 羊胡瘡門主方

羊胡散(申鬥垣)。煙膠(五錢),輕粉(一錢),羊鬍鬚(一撮燒灰)

共研。濕則乾擦,干則油調搽之。

6. 肥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後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宜槐條煎湯洗淨,以煙膠、枯礬、輕粉研細,熟油調搽。(《啟玄》)

白話文:

我不知道如何用現代中文翻譯這句話。

馮魯瞻曰: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衝,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火有餘,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塗之。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這種瘡是臟腑不調之氣向上衝擊,血熱之毒向上侵犯,小兒陰氣還不足,陽火尚多,所以這種瘡最多發生在小兒身上。宜服用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來清熱解毒,涼血和血的藥劑,等到毒氣稍退,再考慮外敷藥物。切不可急於運用寒涼的藥物塗敷,以致體內的熱毒不能排出而危及生命。這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容易侵入卻不易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