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至真要大論篇

《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陰之所在,脈沉不應。)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木火金水四運,面北受氣。凡氣之在泉者,脈息不見,惟其左右之氣脈可見之。在泉之氣,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病以氣及客主淫勝名之。在天之氣,其亦然矣。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陰氣所在,寸口的脈象如何?(陰氣所在,脈沉弱不應。)根據年份南北向氣候,便可得知。木火金水四運的年份,面向北方納接收氣。凡是氣在泉下的地方,脈搏和呼吸都看不見,只能看到左右兩側的脈氣。泉下的氣,好就不見,不好就可見,疾病的名稱就是依氣和兼主淫勝而來。天上的氣,也是這樣。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少陰在右故。)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太陰在左故。)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故少陰司天,則二手寸口不應也。)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亦左右義也。)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不應皆謂脈沉,脈沉下者抑手而沉,復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白話文:

厥陰正在泉穴,右邊的脈象就不應手;(少陰經正在右邊,所以。)太陰正在泉穴,左邊的脈象就不應手;(太陰經正在左邊,所以。)土運之歲,少陰主宰這個季節,寸口脈就不應手;(土運之歲,面朝南施行號令,所以少陰主宰這個季節,所以左右手寸口脈都不應手。)厥陰主宰這個季節,右邊的脈象就不應手;太陰主宰這個季節,左邊的脈象就不應手。(也是左右的意義。)脈象不應手的話,反向診脈就能看到症狀了。(不應手都指脈象沉伏,脈象沉伏下去是壓抑了手而成沉伏的,放開手沉的就會變成浮的,細的就會變成大的。)

)帝曰:尺候何如?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司天曰上,在泉曰下。)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尺不應寸,左右悉同。此言南北二政之司天在泉其尺寸之脈,各有所不應也。)天地之氣,內淫而病如何?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

白話文:

(皇帝說:尺脈和寸脈的柔弱如何?伯高回答說:在北政之年,三陰脈在下,那麼寸脈就不應該柔弱;三陰脈在上,那麼尺脈就不應該柔弱。(司天説是上,在泉説是下。)在南政之年,三陰脈在天,那麼寸脈就不應該柔弱;三陰脈在泉,那麼尺脈就不應該柔弱。左右手脈象相同。(尺脈不柔弱,寸脈也不柔弱,左右兩手脈象完全相同。這是説南北二政的司天在泉,其尺寸之脈,各有其不柔弱的地方。)天地之氣,鬱結在人體內部而發病,怎麼辦?假如厥陰之氣在泉,外受風淫所勝,那麼地氣就不顯耀,平原昏暗不明,草木就早早生長。

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謂寅申歲也。洒洒振寒,善呻數欠,為胃病。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為脾病。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邪在胃脘也。

白話文:

人民患病,身體發抖,常呻吟,經常打呵欠,心痛,身體兩側疼痛,吃不下東西,喉嚨不通暢,吃東西就吐,腹脹常打嗝,病邪從胃脘出來,就會快快活活,但身體都會變重。(說的是寅申年。身體發抖,常呻吟,經常打呵欠,是胃病。吃東西就吐,腹脹常打嗝,病邪從胃脘出來,就會快快活活,但身體都會變重,是脾病。吃不下東西,喉嚨不通暢,邪氣在胃脘上。)

蓋厥陰在泉之歲,木王而克脾胃,故病如是。)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謂卯酉歲也。齒痛䪼腫,為大腸病。腹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

白話文:

在泉年,厥陰木太過,剋制了脾胃,所以疾病如此。

歲少陰在泉,熱邪盛行,就會導致火炎上浮於川澤,陰處反而明亮。

百姓患上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久立,寒熱交替皮膚疼痛,眼睛閉合困難,牙齒疼痛腫脹,惡寒發熱類似瘧疾,少腹疼痛、腹脹,蟄蟲不能藏伏。(指卯酉年。牙齒疼痛腫脹,是大腸病。腹中雷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久立,邪氣在大腸。)

蓋少陰在泉之歲,火剋金,故大腸病也。)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咽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擬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謂辰戌歲也。

白話文:

太陰年在泉水位,草木便早生,濕氣盛而勝,則陰氣昏暗,瀰漫山谷,黃色變成黑色,是至陰和至陽交替的時候。人們常常患飲水過多而積存的疾病,心痛,耳鳴且聽不清楚,咽喉腫痛,陰病血塊顯露,少腹疼痛腫脹,小便不通,沖氣上犯頭痛,眼睛好像要脫出,脖子好像被拉長,腰好像要折斷,大腿不能旋轉,膝蓋後面部位僵硬,小腿的外側肌肉好像分裂開。

太陰為土,色見應黃於天中,而反見於北方黑處也。水土同見,故曰至陰之交,合其顏色也。沖頭痛,謂腦後眉間痛也。膕,謂膝後曲腳之中也。腨,胻後軟肉處也。耳聾渾渾焞焞,咽腫喉痹,為三焦病。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為膀胱足太陽病。

白話文:

太陰屬土, 土色應表現為天中的黃色, 因土色為黃色與北方黑處而相反。水與土同時出現, 所以說這是極陰相交而合乎其顔色。沖頭痛,是指腦後及眉間的疼痛。膕, 是指膝後彎曲的部位。腨, 是胻後柔軟的肉處。耳朵聾而悶悶不清,咽喉腫痛,。這是三焦有病。沖頭痛, 目光恍惚, 頸項強直如拔, 腰部痠痛如同折斷, 大腿不能迴旋, 膕部肌肉僵結, 腨部筋肉分離, 是膀胱足太陽經的病症。

又少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蓋太陰在泉之歲,土王克太陽,故病如是也。)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謂巳亥歲也。處寒之時,熱更其氣,熱氣既往,寒氣後來,故云更至也。余候與少陰在泉同。

白話文:

如果小腹腫痛,無法小便,便是病邪在三焦了。因為是太陰在泉之年,土主宰的年份,而土剋制太陽,所以病情會像這樣。如果歲少陽在泉,就表示火氣太盛,就會導致野火燎原,也會使寒熱交替。民眾會患上泄瀉、赤白痢疾等疾病,小腹疼痛,小便發紅,嚴重的還會血便。少陰在泉的情況也類似。少陰在泉指巳亥年。這個季節很寒冷,熱氣交替著寒氣,熱氣過去後,寒氣就會到來,所以說寒熱交替。其他的徵候與少陰在泉的情況相同。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謂子午歲也。霿霧,謂霧暗不分,似霧也。清,薄寒也。言霧起瞀暗,不分物形而薄寒也。心脅痛,謂心之傍,脅中痛也。面塵,謂面上如有觸冒塵土之色也。

白話文:

在夏天,太陽的陽氣旺盛,燥熱之氣盛行,就會出現陰雨連綿,霧氣瀰漫的天氣,人們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嘔吐時有酸苦味,還經常唉聲嘆氣,心臟和肋骨部位疼痛,難以翻身,嚴重時還會出現咽喉乾燥、面容憔悴、身體消瘦、手腳發熱等症狀。(所謂的子午歲。霿霧,指霧氣暗淡不分,像霧一樣。清,微冷的意思,是指霧氣升起,黑暗模糊,分不出物體形狀,而且微冷。心脅痛,是指心臟旁邊,肋骨中間疼痛。面塵,是指臉上像沾染了灰塵的顏色。)

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膽病。嗌乾面塵,為肝病。陽明在泉之歲,金王剋木,故病如是。)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咽痛頷腫。(謂丑未歲也。凝肅,謂寒氣靄空,凝而不動,萬物靜肅其儀形也。

白話文:

嘔吐時有苦水,常常嘆息,心腹疼痛不能翻身側睡,嚴重時臉部乾燥如塵,身上沒有滋潤光澤,腳底卻發熱,是膽出了問題。嗓子乾燥、面部乾燥如塵,是肝出了問題。歲次陽明在泉,金王剋木,所以疾病是這樣的。)歲次太陽在泉,寒氣盛行,那麼就會凝結肅殺慘慄,平民百姓容易出現少腹拘攣睪丸疼痛,導致腰脊痠痛,向上衝撞心臟疼痛,吐血,咽喉疼痛、兩腮腫脹。(指醜未年。凝肅,是指寒氣瀰漫天空,凝結不動,萬物靜肅其形態儀容。)

慘慄,寒甚也。控,引也。睪,陰丸也。頷,頰車前牙之下也。咽痛頷腫,為小腸病。又少腹控睪,引腰,上衝心肺,邪在小腸也。蓋太陽在泉之歲,水剋火,故病如是。)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話文:

慘慄:慘烈的樣子,形容寒邪極盛。 控:牽引。睪:睪丸。頷:下巴兩側。咽痛頷腫,是屬於小腸病症。還表現為少腹牽引睪丸,疼痛傳至腰部,向上貫穿心肺,這是邪氣在小腸的緣故。)諸氣在泉,風淫於內,用辛涼的藥物治療,佐以苦甘,用甘緩和之,用辛散發之。熱淫於內,用鹹寒的藥物治療,佐以甘苦,用酸收之,用苦發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此言六氣之在泉,淫勝在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濕氣在身體內過度,則要用苦味和熱性的藥來治療,再輔助調和酸性和淡性的藥,以苦味乾燥之,以淡味疏通之。

如果火氣在身體內過度,則要用鹹味和冷性的藥來治療,再輔助調和苦味和辛味的藥,以酸味收斂之,以苦味發散之。

如果燥氣在身體內過度,則要用苦味和溫性的藥來治療,再輔助調和甘味和辛味的藥,以苦味瀉下之。

如果寒氣在身體內過度,則要用甘味和熱性的藥來治療,再輔助調和苦味和辛味的藥,以鹹味瀉下之,以辛味滋潤之,以苦味堅固之。(這裏所說六氣在體內的泉源,某一種氣過度盛行而導致疾病,各自都有治療的方法。)

)天氣之變何如?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出,病本於脾。(謂巳亥歲也。是歲民病集於中也。風自天行,故太虛埃起。風動飄蕩,故云物擾也。

白話文:

天氣的變化會如何?在厥陰司天的年份,風邪過於盛行,就會導致太虛埃昏,雲物擾亂,寒氣侵犯春氣,流水不冰。人們會出現胃脘部疼痛,上腹部兩側疼痛,心隔咽喉不通,無法飲食,舌根強硬,吃東西就嘔吐,大便稀溏腹脹,溏泄瘕水閉,蟄伏的蟲子不出,病根在於脾臟。(這是指巳亥年。這一年人們的疾病都集中在當中。風從天空中運行,所以太虛埃起。風動飄蕩,所以說雲物擾亂。)

埃,青塵也。不分遠物,是為埃昏。土之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則小便閉而不下。若大泄利,則經水亦多閉絕也。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泄瘕水閉,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脹,胃脘當心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蓋厥陰司天之歲,木勝土,故病如是。)衝陽絕,死不治。

白話文:

埃,就是(陽氣)青塵。不分遠物,這就是埃昏。土(脾)的病,它的長處是泄利。如果病在水(腎),那麼小便閉塞而不出。如果大泄利,那麼經水也會多閉絕。舌本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腹部脹滿溏泄,水液閉塞,這是脾病。還有胃病的人,腹脾脹滿,胃脘心口疼痛,往上牽引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這是因為厥陰(肝)司天之年,木(肝)勝土(脾),所以會得這樣) 衝陽絕,死了也無法治療。

(衝陽在足跗上動脈應手,胃之氣也。衝陽脈微則食飲減少,絕則藥食不入,亦下咽還出也。攻之不入,養之不生,則邪氣日強,真氣內絕,故死。)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謂子午歲也。

白話文:

衝陽穴在足跗上的動脈上,用手觸摸有脈搏跳動,這是胃氣的表現。衝陽脈微弱,則飲食減少;衝陽脈完全消失,則藥物和食物都吃不進去,即使勉強吞下去也會吐出來。用攻法治療無效,用補法治療也不見效,那麼邪氣就會日益增強,真氣就會從體內消失,從而導致死亡。

少陰司天,天氣炎熱,邪熱盛行,暑熱至極,火邪當令。民眾出現胸中煩熱,咽喉乾燥,右胸脹滿,皮膚疼痛,寒熱交替,咳嗽喘息,不久將有大雨降臨,還會出現吐血、便血、鼻出血、打噴嚏、嘔吐,小便顏色異常,嚴重時還會出現瘡瘍腫脹,肩背、手臂、大腿、髖骨中疼痛,心痛、肺脹,腹部脹滿,腹脹如鼓,伴有喘咳,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肺臟。(多發生在子午年。)

怫熱至,是火行其政乃爾。是歲民病集於右,蓋以小腸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曰病本肺也。蓋少陰司天之歲,火剋金,故病如是也。)尺澤絕,死不治。(尺澤在肘內廉大紋中,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灼於金,承天之命,金氣內絕,故必危亡。)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謂丑未歲也。

白話文:

炎熱之氣到來,是火氣發揮作用的緣故。這一年人們的疾病大多發生在右側,這是因為小腸通向心臟的緣故。疾病從肺部開始,所以說疾病的根本在於肺。這是因為少陰主宰天之年的緣故,火剋金,所以疾病會這樣。(尺澤脈絕,死亡無法醫治。(尺澤位於肘部內側大紋中,動脈應手而動,是肺之氣。火灼金,承天之命,金氣內絕,所以必定危亡。)太陰主宰天,濕邪盛行,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皮肉腫脹、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疼痛,時常眩暈,大便困難,陰氣不正常運行,飢餓不想吃飯,咳嗽吐痰有血,心神恍惚,病根在於腎臟。(指醜未年。)

沉,久也。腎氣受邪,水不能潤,下焦枯涸,故大便難也。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懸如飢狀,為腎病。又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蓋太陰司天之歲,土剋水,故病如是。)太谿絕,死不治。(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應手,腎之氣也。

白話文:

沉:長久之意。腎氣受到邪氣侵擾,水液不能滋潤,下焦枯涸,所以大便難。飢餓時不想吃東西,咳嗽吐痰有血,心懸像飢餓狀,為腎病。另外,邪氣在腎,則骨頭疼痛,陰痹症狀,陰痹症狀是按壓而沒有感覺,腹部脹痛,腰部疼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時感到眩暈。 大概太陰主宰的年份,土剋水,所以疾病如此。)太谿穴不通,就會死亡,無法治癒。(太谿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可觸及,是腎之氣所在。

土邪勝水而腎氣內絕。)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謂寅申歲也。火來用事,則金氣受邪,故曰金政不平也。

白話文:

陽明燥邪勝過水氣,而腎臟的元氣由內而絕。少陽之氣主宰天空,火氣的邪氣過度,那麼溫熱的空氣就會盛行,金氣的運行就不會平順。人們常常頭痛、發熱、惡寒、瘧疾(瘧疾是一種由蚊蟲叮咬引起的疾病,會導致發冷、發熱、出汗的症狀)。皮膚有發熱的症狀,膚色變成黃赤色。傳到水氣就會導致身體和臉部腫脹,腹滿腰痠背痛,腹瀉或者拉肚子,咳血、吐血,心煩胸中燥熱,嚴重時還會流鼻血。疾病的根源在肺(寅申年也。火氣主宰,金氣被邪氣所侵,所以說金政不平)。

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熱內灼,水無能救,蓋少陽司天之氣,火剋金,故病如是。)天府絕,死不治。(天府在肘後內側上,腋下同身寸之二寸,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勝而金肺絕,故死。

白話文:

當火氣炎熱於上面,金屬性的肺臟受到邪氣,客熱在肺臟裡面灼傷,水氣不能救助,因為少陽經司掌天上的氣候,火能剋制金,所以出現了這種疾病。)天府穴不通了,呼吸停止,無法救治。(天府穴位於手肘後內側上方,腋下同身寸之二寸,動脈在手應手,是肺部氣血匯聚的地方。火氣旺盛而金屬性的肺臟功能完全喪失,所以死亡。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瀉鶩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目眛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謂卯酉歲也。

白話文:

當春季屬陽明的氣候主宰天地,被燥熱之氣所勝,則樹木不能按時茂盛,草木不能按時生長,人的筋骨發生內部變化。人們會出現左側腋下肋部疼痛,寒氣積聚於體內,受到感染而發燒。如果是天氣突然變冷,就會引起咳嗽,腹中鳴叫,大便稀溏,樹木收斂,草木枯焦,心臟部位和肋部突然疼痛,不能翻身。咽喉乾燥,臉部灰塵,腰部疼痛,男人患疝氣,女人患小腹疼痛,眼睛昏花腫脹,皮膚生瘡痤瘡,腫脹的瘡口潰爛,蟄伏的蟲子開始出現,這些疾病都與肝臟有關。(是指卯年和酉年。)

金勝,故草木晚榮也。配於人身,則筋骨內應而不用也。大涼之氣,變易時候,則人寒清發於中,內感寒氣,則為痎瘧也。大腸居右,肺氣通之,今肺氣內淫,肝居下左,故左胠脅痛,如刺割也。其歲民自注泄,則無淫勝之疾也。大涼,次寒也。大涼且甚,陽氣不行,故木容收斂,草容悉晚。

白話文:

金屬性太強,所以草木生長得較晚。金屬性過剩會影響人體,筋骨內應,不能活動。太過寒冷的氣候,會讓人的身體遭遇寒清侵襲,進而讓人感到寒冷,出現痎瘧的症狀。大腸位於右側,肺氣與之相通,現在肺氣內侵,肝臟位於左側偏下,因此左邊的肋骨和脅部疼痛,好像被刺割一樣。這一年,人們會出現腹瀉的症狀,那就沒有什麼其他的疾病了。大涼,就是過於寒冷。寒氣太重,陽氣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樹木收斂,草木生長晚。

生氣已升,陽不布令,故行積生氣而稸於下也。在人之應,則少腹之內,痛氣居之。瘡瘍痤癰,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甚則咽面塵,胸滿洞泄,為肝病。又心脅痛不能反側,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振寒瘧,為膽病。蓋陽明司天之歲,金剋木,故病如是。

白話文:

陽氣上升,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陽氣積聚在上腹部。在人體上,就會反映在少腹部位,有疼痛感。瘡、癰、痤瘡、腰痛,無法俯仰,男性得疝氣,女性少腹疼痛,嚴重時會咽喉疼痛,胸悶腹瀉,這些都是肝病的症狀。另外,心臟和肋骨疼痛,不能翻身,眼睛疼痛,眼角疼痛,缺盆(腋窩)腫痛,腋下腫大,發冷發熱,這些都是膽病的症狀。因為陽明經司天之年,金剋木,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疾病。

)太衝絕,死不治。(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脈動應手,肝之氣也。金來伐木,肝氣內絕,真不勝邪,故死。)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謂辰戌歲也。

白話文:

如果太衝脈斷絕,則會死亡,無法治癒。(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第一關節後二寸,脈搏跳動明顯,它是肝臟的氣血運行通道。如果金屬來剋制木頭,肝氣內絕,正氣不能戰勝邪氣,所以會死亡。)太陽主宰天空,如果寒邪勝了,則寒氣就會反撲,水就結冰,血液在體內發生變化,變成癰疽,人們會患心痛病,嘔血、血泄、鼻衄,容易悲傷,時常頭暈眼花。如果火運炎熱,雨暴就會變成冰雹,胸腹脹滿,手熱肘部攣縮、腋下腫脹,心臟悸動不安,胸脅胃脘不安,臉紅眼黃,容易打嗝、咽喉乾燥,嚴重時面色發紅,口渴想喝水,疾病的根源在於心臟。(這是指辰戌年。)

太陽司天,寒氣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膚之間,衛氣結聚,故為癰也。若乘火運而火炎烈,與水交戰,故暴雨半珠形雹也。是歲民病集於心脅之中也。陽氣內郁,溫氣下蒸,故心厥痛而嘔血,血泄鼽衄,面赤目黃,善噫,手熱肘攣腋腫,嗌乾。甚則寒氣勝陽,水行凌火,火氣內郁,故渴而欲飲也。

白話文:

太陽季節主導了天象,寒氣散佈和變化,因此水結冰,血液凝固,衛氣聚集,形成癰腫。如果火勢旺盛,與水交戰,就會出現暴雨和珍珠般的冰雹。這一年,人的疾病多集中在心脅之間。陽氣內鬱,溫氣向下蒸騰,因此會出現心臟疼痛和嘔血,血從鼻子流出,臉紅目黃,容易嘆氣,手熱肘彎攣縮腋下腫脹,喉嚨乾燥。嚴重的則寒氣勝過陽氣,水勢凌駕於火氣之上,火氣內鬱,因此會口渴想喝水。

病始心生,為陰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蓋太陽司天之歲,水剋火,故病如是。)神門絕,死不治。(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動脈應手,真心氣也。水行勝火,而心氣內絕,神氣已亡,不死何待?)所謂動氣,知其臟也。(所以診視而知其死者何?以皆是臟之經脈動氣,知神臟之存亡耳。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始於心,因為陰氣侵犯了陽氣,所以說疾病的根源在於心臟。太陽運行著一年的時間,水剋制火,所以疾病的表現就是這樣。神門絕了,就不能治了。(神門在手掌後的銳骨之端,動脈應手,是真心氣所在。水行勝火,而心氣內絕,神氣已經亡了,如果是這樣,不用等就可以知道患者要死了。所謂的動氣,就是要知道其臟腑的狀況。(所以診脈而知道死者是誰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所有的臟腑經脈都會動氣,所以就知道神臟是否存在了。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白話文:

司天之氣;風邪侵襲所勝,用辛涼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藥物,甘味緩和,酸味瀉下。熱邪侵襲所勝,用鹹寒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藥物,酸味收斂。濕邪侵襲所勝,用苦熱藥物治療,輔以酸辛藥物,苦味燥濕,淡味瀉下。濕氣甚而化熱,用苦溫藥物治療,輔以甘辛藥物,發汗以除去體內邪氣而止。火邪侵襲所勝,用酸冷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藥物,酸味收斂,苦味發散,酸味又可以輔助收斂,與熱淫同。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此言六氣之司天、淫勝為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如果人身上有燥熱的病症,就要用具有苦、溫功效的藥材來治療,並輔以酸、辛味的藥材,以苦味來將病症引導到腸胃,再通過排便將病症排出體外。

如果人身上有寒性的病症,就要用具有辛、熱功效的藥材來治療,並輔以苦、甘味的藥材,以鹹味來將病症引導到腸胃,再通過排便將病症排出體外。

(以上是針對六氣主導季節、病症由六氣主導而引起的疾病,各自有治療方法。)

在治療各種病症時,要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來選擇治療方法。比如,寒性病症要溫熱治療,熱性病症要寒涼治療,溫性病症要清涼治療,清涼性病症要溫熱治療,散發性病症要收斂治療,抑鬱性病症要散發治療,燥性病症要滋潤治療,急躁性病症要緩和治療,堅硬性病症要軟化治療,脆弱性病症要堅固治療,衰弱性病症要補益治療,強盛性病症要瀉弱治療。

在治療各種病症時,都要使病人的身體安寧舒適,讓病人的情緒清靜平和,這樣才能使病症消退,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

(太陽氣寒,少陰少陽氣熱,厥陰氣溫,陽明氣清,太陰氣濕,有勝復則各倍其氣調之也,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少之氣自安其所居。勝復衰已,則各補養而平定之,必清必靜,無妄撓之,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亦各歸司天地氣也。

白話文:

太陽之氣寒冷,少陰少陽之氣溫熱,厥陰之氣溫和,陽明之氣清和,太陰之氣濕潤。如果過多或復發,則每種氣的調和都會加倍,所以可以使它平衡。宗,是歸屬。氣的調和不失常理,則其餘的氣自動歸屬於其所屬,不足的氣自行安居其所。當過多或復發衰減之後,則分別滋養和調節以使之平衡、清靜,沒有其他的煩擾之氣,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如果運行氣候的寒熱,治療以使之平衡,也各歸屬於司天地之氣。

此總結言治勝復之大體者也。)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謂天樞也。(身之半,正謂臍中也。或以腰為身半,當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繩量之,中正當臍也,故又曰半,所謂天樞也。司天者其氣三,司地者其氣三,故身半以上三氣,身半以下三氣也。

白話文:

人體的上半身有三個氣,分別由天之氣主導。人體的下半身有三個氣,分別由地之氣主導。根據氣的名稱命名部位,根據部位的氣來命名,就可以說明疾病。這裡的「半」指的是天樞穴。(人體的「半」指的是肚臍。有人認為腰部是身體的一半,應該伸出胳膊指天,伸出腳指地,用繩子量測,正好在肚臍上,所以又叫它「半」,也就是天樞穴。主導上半身的氣有三個,主導下半身的氣有三個,所以人體的上半身有三個氣,下半身有三個氣。)

以名言其氣,以氣言其處,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證也。欲知病診,常隨氣所在以言之,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故勝復之作,先言病生寒熱者,必依此物理也。《六微旨大論》云: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

白話文:

當氣旺盛的時候,輕微的隨順它,嚴重的壓制它。氣恢復的時候,和緩的使它平和,暴力的奪取它的旺盛。都隨順旺盛的氣,安於它的屈伏,不討論它的次數,以平和為目標,這就是它的道理。(隨,指隨順它,安於現狀。制,指停止制止。平,指使它平和。奪,指奪取它的旺盛之氣。治療這些疾病的人,不以次數多少為標準,只以氣平和為標準罷了。這句話說到恢復,所以要改變病症,又有治療的方法。)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有餘者折之,屈其銳也。不足者補之,全其氣也。雖制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氣失所,內淫外並,而危敗之由作矣。

白話文:

  1. 對於過高的症狀,應當抑制;對於過低的症狀,應當舉升;對於過剩的症狀,應當削減;對於不足的症狀,應當補充。

  2. 輔助以有利於他的藥物,調和以適合他的藥物,一定安定他的內因和外因,適應他的寒證和熱證。

  3. 相同的症狀,應當用相反的方法治療;不同的症狀,應當用順應的方法治療。

  4. 抑制過高的症狀,是為了制止它的勝勢;舉升過低的症狀,是為了幫助它的弱勢;削減過剩的症狀,是為了屈服它的銳氣;補充不足的症狀,是為了保全它的元氣。

  5. 雖然制止勝勢、扶助弱勢,而內因和外因必須安定。一旦一氣失去它應該在的地方,內外相互侵犯,危敗的原因就產生了。

同,謂寒熱溫清,氣相比和者。異,謂水火木金土,不比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以治之。此其治主客之大體也。)

白話文:

同,是指寒熱溫清,各種氣之間相比較和諧的。異,是指水火木金土,氣之間不和諧的。如果氣是相得益彰的,則逆著被剋制的氣去治療。如果不相得益彰,則順著不被剋制的氣去治療。這是一切治療中,主病和客病的大體原則。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裡,藥用有輕重,調其多少,和其緊慢,令藥氣至病所為故,勿太過不及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奇,謂古之單方。

白話文:

臟腑有高下,病有表裡,證有虛實,治有輕重,運用應適其所,才得調節得當。如《大要》言:君藥一、臣藥二、便是奇數之制;君藥二、臣藥四,便是偶數之制;君藥二、臣藥三,便是奇數之制;君藥三、臣藥六,便是偶數之制。(所謂奇,就是中醫學裡單方之制。)

偶,謂古之複方。單復一制皆有大小,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大小,氣有遠近,治有輕重所宜,故云制者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汗藥不以偶方,氣不可以外發泄。

白話文:

偶方,指的是古代的中醫複方。單方和複方都各有大小之分,因此奇方說君藥一、臣藥二、君藥二、臣藥三,偶方說君藥二、臣藥四、君藥三、臣藥六。病有大小之分,病氣有遠近之別,治療有輕重之宜,因此說它是制定的。所以說:病氣在近處的用奇方,在遠處的用偶方;發汗的藥方不採用偶方,瀉下的藥方不採用奇方;補益上焦、治療上焦的疾病,用藥方緩和一些;補益下焦、治療下焦的疾病,用藥方急峻一些。急峻的藥方,藥味厚重;緩和的藥方,藥味輕薄。根據病情的需要來制訂藥方,這就是它的道理。(發汗的藥物不採用偶方,因為氣不可以向外發泄。)

下藥不以奇制,藥毒攻而致過。治上補上,方迅急則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補下,方緩慢則濕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勢與急同。如是為緩不能緩,急不能急,厚而不厚,薄而不薄。大小非制,輕重無度。則虛實寒熱,臟腑紛撓,無由致理,豈神靈而可望安哉!)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白話文:

  • 不要為了追求奇特新穎而用藥,藥物毒性過大就會傷人。

  • 治療上焦的疾病要用補上焦的方法,方法太急迫就會制止不住而傷及下焦。

  • 治療下焦的疾病要用補下焦的方法,方法太緩慢就會濕潤道路而力量又微弱。

  • 急迫的方劑氣味薄弱,力量就和緩慢的方劑一樣。

  • 緩慢的方劑氣味濃厚,勢頭就和急迫的方劑相同。

  • 這樣一來,緩慢的方劑不能緩慢,急迫的方劑不能急迫,濃厚的方劑也不能算是濃厚,薄弱的方劑也不能算是薄弱。

  • 量的大小沒有規律,輕重沒有分寸。

  • 這樣一來,虛實寒熱、臟腑都會混亂,沒有辦法達成治療的目的,怎麼能希望得到神靈般的效果呢?

  • 藥物的使用應當根據病情的需要,製成小劑量服用。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湯丸多少,凡如此也。近遠,謂腑臟之位也。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三陽胞䐈膽亦有遠近,身三分之上為近,下為遠也。或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如是者近而偶制,多數服之,遠而奇制,少數服之。故曰小則數多,大則數少也。

白話文:

遠離而奇數,規定服藥的數量也要奇數。服藥的數量大,則少數多服;服藥的數量小,則多個偶數來服用。多至九個,少則二個。

(湯丸的丸是凡的簡體字,凡是總計的數,遠近是指體內各個內藏的位置來說,心和肺是近的,肝和它是遠的,而胃和胸部中間。三陽、六合、尿泡、肝,也有遠近之分,身上三份之一以上算近,下面是遠的。或者說觀察很遠,權衡有合乎情理,分兩奇數,分兩偶數,像這樣的是接近而奇數,多數量來規定,遠離而偶數,少數服用。所以稱呼這種做法叫做小得就多數,大的就少數。)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病在,則反其一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也。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

白話文:

(奇方)的一般方法是治療平,如果平了卻不消失,就偶爾地治療一下。這就是所謂的重方。偶爾的治療法也不湊效,就變換一種治療方法來治它。所謂寒熱溫涼的治療,都是根據病的特點來決定的。(用藥的)份量和治療的次數,寧可輕些,也不要重;寧可安全,也不要毒害;寧可少,也不要多。所以奇方治不好時,就用偶方來治療,偶方也治不好,就用相反的方向來治療。疾病是氣有餘或不足而發生的,增強或減少的藥物,就根據病的氣來治它。熱性病和寒性病相反,寒性病和熱性病相違。輕微的熱性病,被寒性病所折服,輕微的寒性病,被熱性病所消除。

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抗衡,而自為寒熱以開閉固守矣。是以聖人反其佐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復令寒熱參合,使其終異始同,凌潤而敗堅,剛強必折,柔脆同消耳。此言約方之法不越奇偶,而必當曲盡其制也。

白話文:

(《傷寒論》)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是組方的基本原則。遠而奇偶,這是配方的重要法則,方子的劑量要大,如果劑量大的話,藥物的種類就少,如果藥物的種類已經很少,劑量就加倍。腎和肝的部位很遠,服用湯劑和散劑時,不用擔心服用的次數和劑量。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心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少。

(緩)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陽數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陰數偶。

(復)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反佐取之,是為逆取。奇偶取之,是為從取。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是為逆取。從,順也。)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白話文:

因此,各種疾病的發生,歸根究底,有的是因為根本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為症狀引起的,還有的是因為臟腑的氣血功能失調引起的。有的是根據根本原因而得的,有的是根據症狀而得的,有的是根據臟腑的氣血功能失調而得的,有的是根據根本原因和症狀而得的,有的是違背正常規律而得的,有的是順應正常規律而得的。(乖離正常的治療方法,這些是違背正常規律的。異常時和正常的治療方法,這些是順應正常規律的。寒病用寒藥治療,熱病用熱藥治療,這屬於違背正常規律的。順,就是順應。)違背,就是背離正常規律。如果順應正常規律,就不能違背正常規律。

(寒盛格陽,治熱以熱,熱盛拒陰,治寒以寒之類,皆時謂之逆,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逆乃正順也。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拒寒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是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白話文:

寒邪盛則格拒陽氣,治療時用溫熱的藥物;熱邪盛則拒斥陰氣,治療時用寒涼的藥物。這些都是當時人們所說的「逆」,雖然表面上是違背常理的,但內在卻是順理成章的。這種「逆」實際上是正順的。如果寒邪格拒陽氣,卻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邪拒斥陰氣,卻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雖然表面上是順從的,但內在卻是違背常理的。因此,表面上順從的藥方,實際上是違背常理的。所以說:要知道標和本,才能運用藥物而不至於錯誤;明瞭逆和順,才能正確地施行治療,毫不猶豫。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談論診斷,反而會擾亂醫學經典的條理。

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殆,同氣異形,迷診亂經。(六氣之用,粗之與工,得其半也。厥陰之化,粗以為寒,其乃是溫。太陽之化,粗以為熱,其乃是寒。由此參互,用失其道,故其學問識用,不達工之道半矣。夫一經之標本,寒熱既殊,言本當究其標,論標合尋其本。

白話文:

粗通醫理的人自以為知道病情,說熱病還沒好,寒病又很危險,同一種病氣,表現出的症狀卻不同,診斷錯誤,經方治療混亂。(六氣的變化,粗通醫理的人和精通醫理的人,只能理解一半。厥陰的變化,粗通醫理的人認為是寒,其實是溫。太陽的變化,粗通醫理的人認為是熱,其實是寒。由此參照比較,應用治療方法失去規律,所以他們的學問、認識與應用,都不能達到精通醫理的人水平的一半。同一個經方的標本,寒熱既然不同,說話應該究明其標,討論標應該尋求其本。

言氣不窮其標本,論病未辨其陰陽,心既迷正理,治益亂其經,呼曰粗工。)夫標本之道,要而愽,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此言六氣各有所從之標本,而百病皆當知標本也。)

白話文:

如果談論病情時,沒有找出病的根源;論述病症時,無法辨別陰陽,心理已經迷惑了正確的道理,治病只會使病情更加混亂,這種醫生就只能稱作粗工。標與本的道理,包羅萬象,可以用一個小道理來推知和洞悉百病的危害。說標和本,要讓它容易理解而不能損害其主旨。觀察病症的標與本,那麼氣就可以使之調理。清楚地知道病症的變化與復發,就可以成為萬民的典範。(這句話講的是六氣各有所遵循的標本,而所有百病都應該知道標本。)

願聞病機何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性動。木氣同之。)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謂斂也。引,謂急也。寒物收縮,水氣同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高秋氣涼,露氣煙集,涼至則氣熱,復甚則氣殫,徵其物象,屬可知矣。膹,謂膹滿。郁,謂奔迫也。氣之為用,金氣同之。

白話文:

請問疾病的機理是怎麼樣的?頭暈、目眩都歸屬於肝。(風的特性是動。木的氣也一樣。)寒冷收縮,都歸屬於腎。(收,是指收斂。引,是指緊迫。寒冷的事物收縮,水的氣也一樣。)氣機鬱悶,都歸屬於肺。(高秋時節氣候涼爽,露水和煙霧聚集,涼氣到了極點,氣就會熱,再嚴重就會氣竭。觀察一下自然界的現象,這些道理就可以知道了。膹,是指滿漲。鬱,是指奔迫。氣的作用,金的氣也一樣。)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薄則水淺,土厚則水深,土平則干,土高則濕,濕氣之有,土氣同之。)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火象徵。)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寂則病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氣也。

白話文:

  1. 諸(zhù) - 大量、眾多的(疾病)

  2. 屬(shŭ) - 屬於、是...的(病)

  3. 諸(zhù) - 大量、眾多的(疾病)

  4. 皆(jiā) - 全部、都(是...)

  5. 屬(shŭ) - 屬於、是...的(病)

  6. 諸(zhù) - 大量、眾多的(疾病)

  7. 皆(jiā) - 全部、都(是...)

  8. 屬(shŭ) - 屬於、是...的(心)

  9. 諸(zhù) - 大量、眾多的(疾病)

  10. 皆(jiā) - 全部、都(是...)

  11. 屬(shŭ) - 屬於、是...的(本文章沒有提及)

  12. 所有潮溼腫滿(的病症,都是屬於\b# _ \s

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故諸厥固泄皆屬下也。厥,為氣逆。固,謂禁固。諸有氣逆上行,及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恆,皆由下焦之主守也,)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爍,心之氣也,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鬱化上,故病屬上焦。此皆五臟之疾病機,由於內動者也,)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白話文:

守司於下,腎的氣;門戶束要,肝的氣;所以,一切的虛脫、泄瀉等等,都屬於下焦。虛脫,是指氣逆。固,指禁固。凡是氣逆上行,以及禁固不住,出入沒有規則,燥濕不定,都是由於下焦這個主守所引起的。一切的痿疾、喘疾、嘔吐,都屬於上焦。上焦,是指上焦心肺之氣;炎熱薄爍,心的氣;承熱分化,肺的氣;熱鬱化上,所以,疾病屬於上焦。這些都是五臟病變的根源,是由於內臟的活動所引起的。一切的禁閉、戰慄,好像喪失了神守,都屬於火。

(熱之內作。)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諸熱衝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鬱於內,肺脹所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末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白話文:

(熱病在體內發作。)各種痙攣、項強,都與濕邪有關。(太陽經受濕邪侵襲。)各種熱病向上衝,都與火邪有關。(火炎向上的本性所致。)各種腹脹腹大,都與熱邪有關。(熱邪鬱結於內,肺氣脹大而生。)各種躁狂越軌,都與火邪有關。(熱盛於胃,以及四肢末端。)各種暴發性強直,都與風邪有關。(陽氣鬱結於內,陰氣運行於外。)各種疾病有聲音,鼓之如鼓,都與熱邪有關。

(謂有聲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氣多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水便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酸,酸水及沫也。此皆十二經絡之邪,病機由於外入者也。

白話文:

(所謂有聲的。)各種疾病中,肢體腫脹疼痛、痠痛、受驚嚇,都屬於火邪。(諸氣多。)各種疾病中,筋脈反覆轉動,水液變渾濁,都屬於熱邪。(反覆,是指筋脈轉動,水液是指小便)各種疾病中,水液澄清,清冷,都屬於寒邪。(指從上下排出的,以及嘔吐排洩出來的。)各種嘔吐酸水,突然劇烈下墜,都屬於熱邪。(酸水,是指酸水和泡沫。這些都是十二經絡的邪氣,病因是由於外邪侵入引起的。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深乎聖人之言,有無求之,虛盛責之。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火。

白話文:

《大要》說:謹慎地掌握疾病的病機,針對不同的症狀,有實症就要瀉,有虛症就要補,實證要找原因,虛證要補益,一定要先解除五種邪氣,疏通血氣,使之調和,達到平和。這就是中醫的精髓。(聖人的話真是深奧,有實證就要找原因,虛證就要找原因。比如大寒之後,熱不熱,那是沒有火;熱來復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發作白天停止,按時節而動,那是沒有火,應該助其火。

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水。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令上下無礙,血氣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此言病機,計有十九而有善治之法也。

白話文:

他們希望用這個法則來治療疾病:君藥使用1種,臣藥使用2種,稱為小法則。君藥使用1種,臣藥使用3種,佐藥使用5種,稱為中法則。君藥使用1種,臣藥使用3種,佐藥使用9種,稱為大法則。治療疾病時,針對外感寒邪的疾病,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針對外感熱邪的疾病,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對於病情較輕的疾病,要採用相反的藥性來治療(正治),對於病情較重的疾病,則要採用順應的藥性來治療(反治)。病情輕微的,就像人的火一樣,遇見枯草就會燃燒,獲得木材就會燃燒,可以用水澆滅,可以用濕土來壓制,所以用與疾病相反的藥性來治療,以抑制和攻克病邪。而病情比較嚴重的,就像龍火一樣,遇見水氣就會燃起火焰,遇到水就會燃燒,如果不知道龍火的特性,用水來澆,反而會使火焰衝天,事態無法控制才停止;但懂得龍火特性的,可以用相反的道理,用火去驅逐,這樣火就會自行消減,火焰就能撲滅。所謂用相反的藥性來治療,就是用寒藥來攻克熱證,用熱藥來攻克寒證。

從之者,謂攻以寒熱,從其性,用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量病證候,適事用之。

白話文:

從之者,是指用寒熱來攻治,順從病邪的性質,因此下文說:違反病邪性質的叫正治,順從病邪性質的叫反治,順從病邪的多少而攻治,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對於堅實的病邪,要削弱、破散,對於外來的客邪,要驅散、清除,對於勞累的,要溫補,對於積結的要疏散,對於留滯不下的要攻伐,對於枯燥的要滋潤,對於急性的要緩和,對於散漫的要收斂,對於不足的要增補,對於安逸的要疏通暢導,對於驚恐的要安撫平和,上面有邪氣要瀉下,下面有邪氣要宣上,給病人擦洗、沐浴,給病人施以針艾灸、湯火劫、刀鍼開瘡和發泡術等治療。

根據病情的證候,適應實際情況使用這些方法。

)帝曰:何謂逆從?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言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雖從順病氣,乃反治法也。)帝曰:反治何謂?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熱因寒用,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

白話文:

黃帝說:什麼叫做「逆從」呢?伯高回答說:「逆」是正向治療,「從」是反向治療,反向治療比正向治療用的少,要觀察病情來使用。(所謂「逆」,就是正向治療;「從」,就是反向治療,按照病勢的逆向來治療,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用熱性藥物治療寒證,雖然是順從了病勢,卻是反向治療的方法。)

黃帝說:反向治療是什麼意思呢?伯高回答說:熱證是因寒證引起的,就反過來用寒物來治療;寒證是因熱證引起的,就反過來用熱物來治療;經絡塞閉是因經絡塞閉而引起的,就利用這種塞閉來治療;經絡不通暢是因經絡不通暢而引起的,就利用這種不通暢來治療。一定要掌握住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並且先治療引起疾病的原因,一開始治療時,方法相同,但是最後治療結果不同,那麼就能夠攻破積聚,潰堅結,使氣血調和,使疾病痊癒。

(熱證是因寒證引起的,用熱性的東西來治療,吞嚥之後,寒性物質消失,熱性就會產生。

寒因熱用,冷物熱服也。中滿下虛,乃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中滿自除,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溫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症狀是寒底,就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而且要熱熱地服用。如果中焦滿熱、下焦虛虛,就要疏通中焦,大力補下焦。服藥少則會引起壅塞,服藥多則會宣通,這樣中焦的滿熱自然會消除,下焦的虛虛也會得到補益。這就叫做「塞因塞用」。

如果體內有嚴重的熱症,導致洩瀉不止,就可以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並且要連根除掉。用寒藥攻下,熱結就會散開,瀉痢就會停止。這就叫做「通因通用」。

用寒藥來治療熱症,先寒涼後溫熱;用熱藥來治療寒症,先溫熱後寒涼。開始時和結束時採用相反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寒熱互治的道理。

)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逆,謂逆病氣以正治。從,謂從病氣而反療。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從其病以反取,令彼和調,故曰逆從也。下疏其氣令道路開通,則氣感寒熱而為變。)

白話文:

(應用補瀉之法來治療疾病,)順著病情的變化而治療,或逆著病情的變化而治療,或順治中用逆,或逆治中用順,使正氣和邪氣互相適應,這就是醫治疾病的原則。(所謂“逆”,是指以扶正的方法來治療邪氣。“從”,是指順著病情的變化而進行治療。順著邪氣的變化來調整正氣,使邪氣順從正氣;順著疾病的變化來進行治療,使正氣和邪氣互相協調,這就是“逆從”的原則。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那麼正氣和邪氣就可以互相作用而引起各種變化,例如寒熱等,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病之中外何如?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各絕其源。)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此謂先除其根屬,後消其枝條。)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此方治表裡之病有三法:有本標,有先後,有分主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是從內部原因引起的,還是從外部原因引起的?如果是從內部原因引起的,就應該調理它的內部;如果是從外部原因引起的,就應該治療它的外部。如果是從內部原因引起的,病情卻盛行於外,要先調理好內部再治療外部;如果是從外部原因引起的,但病情卻盛行於內,先治療好外部,再調理好內部。這是因為先除掉病根,才能消除枝節。如果內部、外部的病症互不影響,那麼治療的重點就在於疾病本身。如果內部、外部的病症互不影響,那麼就是兩種獨立的疾病,這就是治療表裡兩方面的疾病的三種方法:有本有標、有先後、有分主。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謂治之而病不退,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病之新者。)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要用熱藥,治療熱症要用寒藥,而醫生不能廢除規矩而改變治療方法。有病熱的人用寒藥治療反而會使熱症加重,有病寒的人用熱藥治療反而會使寒症加重,兩種情況都存在,新的疾病又會發作,該怎麼辦呢?(說的是治療後疾病沒有好轉,反而因為藥物的寒熱而隨之產生寒熱,疾病新的症狀出現了。)伯說:所有寒症用熱藥治療而熱起來的,是從陰證方面去治療;所有熱症用寒藥治療而寒起來的,是從陽證方面去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其相屬的證候。(意思是增加火氣的來源,以消除陰翳,壯大水氣的來源,以制止陽光的暴烈,所以說尋找其相屬的證候。)

夫粗工偏淺,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夫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心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也。)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白話文:

這個工診法過於偏頗淺薄,治療上常常是單用寒涼攻熱,試用熱法攻寒,治熱不能徹底,寒疾已經發生,攻寒過度了,邪熱再起,熱病發生而中寒未除,寒病發生而邪熱不退,想攻熱又怕熱盛,想治寒又怕寒增,進退為難,危急萬分,難道臟腑之本有寒熱溫涼四氣主宰嗎?治療心要強調補益心陽,寒邪自會消散;治療腎要強調補益腎陰,熱邪自會消退。有時治熱可用熱藥,治寒可用寒藥,但需視情況而定。

黃帝問:服寒藥反而加重熱證,服熱藥反而加重寒證,這是甚麼道理?

岐伯答:在治療中,如果誤傷了生髮之氣,就會出現反證。

(物體有寒熱,氣性有陰陽,觸王之氣,則強其用也。夫肝氣溫和,心氣暑熱,肺氣清涼,腎氣寒冽,脾氣兼併之。故也春以清治肝而反溫,夏以冷治心而反熱,秋以溫治肺而反清,冬以熱治腎而反寒,蓋由補益王氣太甚也。補王太甚,則臟之寒熱氣自多矣。)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白話文:

物體有寒熱性質、人體氣質則有陰陽之別,接觸到寒熱之氣,則會增強其作用。人的肝臟氣質溫和,心臟氣質炎熱,肺臟氣質清涼,腎臟氣質寒冷,脾臟氣質是兼併的。因此,春天以清涼的藥物來調理肝臟,卻反而使(肝臟)溫暖;夏天以寒冷的藥物來調理心臟,卻反而使(心臟)炎熱;秋天以溫暖的藥物來調理肺臟,卻反而使(肺臟)清涼;冬天以熱性的藥物來調理腎臟,卻反而使(腎臟)寒冷,這是由於補益藥物過於充足而導致的。補益藥物過於充足,那麼臟腑之中的寒熱氣息自然就會過多了。五種味道進入胃中,各自歸屬於它們所喜好的臟腑,因此酸味首先進入肝臟、苦味首先進入心臟、甘味首先進入脾臟、辛味首先進入肺臟、鹹味首先進入腎臟,時間久了就會增加其氣息,這是物體轉化的常理。氣息增多並且時間久了,就是夭折的原因。

(夫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用耳。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餘味皆然。但人意疏忽,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臟氣偏勝,臟有偏絕則有暴夭者。

白話文:

中藥黃連、苦參等藥物進入肝臟後會產生溫熱的效應,進入心臟後會產生熱效應,進入肺臟後會產生清涼的效應,進入腎臟後會產生寒冷的效應,進入脾臟後會產生至陰的效應,並且兼具四種氣的效應,這些都會增加藥物的味道和藥效,所以每種藥物都根據其本臟的氣來使用。因此,長期服用黃連、苦參等藥物而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就是這個道理,其他藥物的味道也是如此。但是,人們往往粗心大意,不能精確地觀察,所以說長期服用藥物會增加藥氣,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藥氣不斷增加,臟腑之氣就會偏勝,臟腑偏勝就會導致暴夭。

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服餌百藥,不具五味,不借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益,久必致暴夭。此之謂也。絕粒服餌,則不暴亡,斯何由哉?無五穀味資助故也。復令食谷,其亦夭焉。)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病有中外,治有表裡。

白話文:

因此說,如果人體的元氣日益增多,以致過剩,那麼就會導致早死。癌症,所以服用各種藥物,如果它們不具備五種味道,也不借用四種氣候,而是長期服用,那麼雖然剛開始會得到補益,但是時間久了,肯定會導致暴死。這就是所謂的「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絕食而服用藥物,就不會暴死,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沒有五穀的味道作為滋補。如果再讓他們吃五穀,那麼他們也會早死。所以,想要調節人體的元氣,必須要分別出陰陽,確定它們的內外,讓它們各自守住自己的位置。內在的元氣要從內部調理,外在的元氣要從外部調理;衰微的元氣要加以調理,平穩的元氣要保持平衡,旺盛的元氣要加以抑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外感病,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內熱病,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寒病,用涼爽的方法治療熱病,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衰敗的元氣。根據病情和體質的不同,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療效。(疾病有中外之分,治療方法有表裡之別。)

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故曰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身體內部,用內服的治療方法;在外部,就用外治法治療;治療期間,如果病狀嚴重,就用平氣法來調和;如果病狀嚴重並且一直沒有減輕,就應該奪取病氣,讓它減弱。比如遇到小寒之氣,就用溫和的方法來調和;遇到大寒之氣,就用熱的方法來處理;遇到極寒之氣,就用瀉下的方法把它奪取;奪取不盡的,就用逆折的方法;逆折不盡的,就尋找它的歸屬,用來減弱它。遇到小熱之氣,就用涼爽的方法來調和;遇到大熱之氣,就用寒冷的方法來處理;遇到極熱之氣,就用發汗的方法;發汗不盡的,就用逆制的方法;逆制不盡的,就尋找它的歸屬,用來減弱它。所以說,發汗療法、瀉下療法、寒證用熱法、熱證用寒法,溫涼療法、衰弱療法、歸屬療法,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攸,所也。)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守道以行,舉無不中,故能驅役草石,召遣神靈,血氣保平和之候,則天真無耗竭之由也。)

白話文:

攸,就是所的意思)。謹慎遵守道的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氣血正常平和,就能長久擁有天賜的壽命。(遵守道來做事,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所以可以驅使草木石頭,召喚神靈,讓氣血保持平和的時候,就能讓天生的真氣不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