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五常政大論篇

《五常政大論篇》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面巽言也。)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高下,謂地形。大小,謂陰陽之氣盛衰之異。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涼,北方寒,東方溫,南方熱。)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篇》上說:天西北的地形不足,所以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地東南的地形不滿,所以右邊炎熱而左邊溫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受東方和南方地勢的影響。陰陽的運行和高低地形以及盛衰變化的不同,是原因。東西方地勢高低,是指地形,盛衰變化,是指陰陽之氣的盛衰不同。中原的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涼爽,北方寒冷,東方溫和,南方炎熱。東南方,是陽,陽精下降於地面,所以右邊炎熱而左邊溫和。

(陽精下降,故地氣以溫而和之於下矣。陽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溫南方熱,此則氣之多少明矣。)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陰精奉上,故地以寒而和之於上矣。陰氣生於西而盛於北,故西方涼而北方寒,君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白話文:

陽精下降,因此地氣溫暖可以調和下半身。陽氣生於東方,盛於南方,所以東方溫暖,南方炎熱。由此可知,氣有多有少。西北方,是陰,陰的精華奉養在上,所以左邊寒冷,右邊涼爽。陰精奉養在上,所以地以寒冷,來調和上半身。陰氣生於西方,盛於北方,所以西方涼爽,北方寒冷,君王面向東方,臣子面向西方相對。因此,地有高低,氣有溫涼,高的地方氣候寒冷,低的地方氣候炎熱。

(《六元正紀論》云: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高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泄無充,風濕數中,真氣傾竭,故夭折。

白話文:

《六元正紀論》中說:最高的地方,冬天的寒氣總是存在。最低的地方,春天的溫暖總是存在。陰精所奉養的人能長壽,陽精所降下的人會短命。(陰精所奉養的是高處的人,陽精所降下的是低處的人。陰冷的地方,陽氣不會輕易泄漏,寒氣在外面維持體溫,邪氣很少能侵犯,正氣堅守著,所以能長壽。炎熱的地方,陽氣消耗殆盡,泄漏沒有恢復,風濕經常入侵,真氣枯竭,所以會短命。)

今中原之地,西北方人多壽,東南人多夭,中間猶各有微甚耳。)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方北方人皮膚閉,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之人皮膚疏,腠理開,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溫。散,謂溫浴,使中外條達。收,謂溫中,不解表也。

白話文:

現在中原地區,西北地區的人較長壽,東南地區的人較短命,中間地區的壽命則各有不一。西北地區的氣候寒冷,東南地區的氣候溫暖,這就形成了「同病異治」的情況。(西方北方地區的人皮膚緊緻,毛孔細密,人人都吃熱食,所以需要溫暖宜寒冷。東方南方地區的人皮膚較差,毛孔較大,人人都吃冷食,所以需要收斂溫暖。溫浴,讓身體裡外通暢,溫暖身體,不表露在外。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凡稟乎天者,以神為主,稟乎地者,以氣為主。諸有形之類,根於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之主,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捨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又以其生氣之根本,乃發自身形之中,故曰:根中也,其根於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長化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成立,其所出也,物亦莫之知。是以氣止息,則生化結成之道絕滅矣。

白話文:

根源於內部的,稱為神機,神靈離開了,機用也就停止了。根源於外部的,稱為氣立,元氣停止了,演化也就斷絕了。(凡是稟受於天的,以神靈為主;稟受於地的,以元氣為主。凡是有形體的事物,根源於內部的,生命來源繫於天,它所變動的顯現,都是神靈和元氣為動機來發動主導,它所產生的作用,事物沒有人知道,由此可見,神靈捨棄離開了,那麼機用發動應用的道理就停止了。又因為它的生氣根本,是從自身形體的內部發出的,所以說:根源在內部;根源於外部的,生命來源繫於地,所以它所經歷的生長、化育、收藏,都是由造化之氣所形成的;它所產生的作用,事物也沒有人知道。由此可見,元氣停止了,那麼生命演化、凝結的途徑就斷絕了。

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堅柔,雖常性不易,及乎外物去,生氣離,根化絕止,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變移其舊也。)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白話文:

木、火、土、金、水,燥、濕、液、堅、柔,它們的常性不輕易改變,可是到了外物離開,生氣散失,根源毀滅斷絕,那麼它們常有的形體特性和顏色,必定會改變它們原來的樣子。

氣一開始便生化,氣分散開來便有形,氣布滿便蕃育,氣終結便形象變換。(氣開始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

氣反常了,病在上,取穴在下;病在下,取穴在上;病在中,取穴在旁。

(下取,謂寒逆於下,而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盈於上,則溫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於下,溫之不去,陽藏不足,則補其陽也。旁取,謂氣並於左,則藥熨其右,氣並於右,則藥熨其左以和之。)

白話文:

(下取,指寒氣逆於下部,而熱氣攻於上部,不利於下部,氣盈於上部,則溫暖下部以調和。上取,指寒氣積聚於下部,溫暖它不能去除,陽氣不足,則補其陽氣。旁取,指氣偏於左側,則用藥熨右側,氣偏於右側,則用藥熨左側以和解。)

有毒無毒,服有約乎?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下品藥毒,毒之大也。)常毒治病,十去其七,(中品藥毒,次於小也。)小毒治病,十去其八,(上品藥毒,次於小也。)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悉謂之平。

白話文:

藥物有毒和無毒,服用的劑量難道沒有限制嗎?疾病有新有舊,治療方法也有大小,藥物有毒和無毒,本來就應該有一定的常規。大毒藥治療疾病,十分之中減去六分,(下品藥毒,毒性最大。)常毒藥治療疾病,十分之中減去七分,(中品藥毒,毒性次於小毒。)小毒藥治療疾病,十分之中減去八分,(上品藥毒,毒性次於小毒。)無毒藥治療疾病,十分之中減去九分。(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全稱為平藥。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故十去其或六或七或八而即已。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則有偏絕,不可長也。

白話文:

(各種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飲食養生之道盡在其中,不要過量食用,以免損傷正氣。

(大毒之藥,藥性強烈,容易損傷人體。小毒之藥,藥性平和,損傷人體較輕。常毒之藥,藥性介於大毒之藥和小毒之藥之間,損傷人體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使用毒藥必須非常小心,一般情況下,只能取十分之六、七或八的劑量即可。

但是,即使是無毒之藥,藥性雖然平和,但長時間、大量服用,也會導致氣血失調,陰陽偏盛偏衰,同樣不可長期服用。

故十去其九而止。服至約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菜,隨五臟宜者食養盡之。)不盡,行復如法,(法,謂前四約也。余病不盡,然再行之,毒之大小,至約而止,必無過也。

白話文:

所以去除十分之九,剩下的就算了。如果服用的藥物已經差不多差不多,就用五穀、五肉、五果、五菜,根據五臟的需要來進行調理。調理沒有完全,就再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毒氣的大小,只要做到最低限度,就肯定不會過頭。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不察虛實,但思攻擊,盛者轉盛,虛者轉盛,虛者轉虛,萬端之病,從茲而甚,真氣日消,病勢日侵,則殃咎之來,苦夭之興,難可逃也。)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所謂伐天和也。攻虛謂實,是則致邪。不識臟之虛,斯為失正。

白話文:

必須先了解四季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不要讓強壯的人更強壯,虛弱的人更虛弱,而使人遭受上天的懲罰。(如果不辨別虛實,只想着攻擊,強的人變得更強,虛的人變得更虛弱,各種疾病由此而加重,真氣日漸消散,病情日益嚴重,那麼災禍的到來,壽命的減少,是難以避免的。)不要引發邪氣,不要失去正氣,才能使人長壽。(所謂違背自然規律,就是攻擊虛弱的人,視為實症,這就是引發邪氣。不瞭解臟腑的虛弱,就是失去正氣。

正既失,則為死之由矣。)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病去而瘠者,其經絡已通,血氣已順,當復其不足之臟,而與足者同,必養之和之,靜以待時,形自彰而不瘠矣。)

白話文:

正氣如果失去,就是死亡的根源。經絡通暢,氣血才能運行自如;調整不足之處,使之與健康狀態相符;養護和調和,靜待適當的時機,謹慎地保持正氣,防止正氣傾斜移位,人的形體才能顯現健康狀態,生氣才能增長。(疾病消除後身體消瘦的人,其經絡已經通暢,氣血已經流暢。此時應該回復他虛弱的臟器,使其與健康的人相同,一定要養護和調和,靜待適當的時機,形體自然會豐滿強壯而不會消瘦了。)

2. 六元正紀大論篇

《六元正紀大論》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絡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謂立秋之日也。)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上下交互,則三四氣之際。即天地之氣交主之,此則一歲之紀畢矣。)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說:一年四季的變化,一開始是由上而下,但在歲半之前(立秋之前),天氣佔主導地位;歲半之後,地氣佔主導地位。

當上下交替時,天地之氣交互主導,一年的週期也就結束了。

春天的氣息向西行,夏天的氣息向北行,秋天的氣息向東行,冬天的氣息向南行。

(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察物以明之,可知也。)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顛,盛夏冰雪,汙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春夏之氣,本主東南,而其氣則降於西北。

白話文:

根據萬物生長的規律,春季的氣始於下方,秋季的氣始於上方,夏季的氣始於中央,冬季的氣始於邊緣。春季的氣始於左邊,秋季的氣始於右邊,冬季的氣始於後面,夏季的氣始於前面。這是四時之氣正常運化的規律。

考察事物以明察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知道:在最高的地方,冬季的氣總是存在著;在最低的地方,春季的氣總是存在著。高山的山頂,即使在盛夏也會冰天雪地;而汙濁的山澗水澤,即使在嚴冬也會草木生長。這些都足以說明這個道理。春季和夏季的氣,本應統治東南方向,但它們的氣卻下降到西北方向。

秋冬之氣,本主西北,而其氣則升於東南。故春氣者,始於往年,在下之氣所升。秋氣者,由於今年,在上之氣所降。夏氣者,始於今年,中氣所升。)必謹察之。

白話文:

秋冬之氣,本來主宰西北方向,而其氣卻上升到東南方向。所以春季的氣候,開始於前一年,是下方的氣上升。秋季的氣候,起於今年,是上方的氣下降。夏季的氣候,開始於今年,是中氣上升。)一定要謹慎觀察它。

厥陰所至為裡急,(筋軟縮,故急。)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火氣生也。)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土氣也。)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火氣生也。)陽明所至為浮虛,(浮虛,薄腫按之復起也。)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支痛,(支柱,妨也。)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譫,亂言也。

白話文:

厥陰所到的地方,會導致裡急(筋軟縮,所以急迫疼痛)。少陰所到的地方,會導致瘡瘍,身體發熱(是火氣引起的)。太陰所到的地方,會導致積飲和否隔(是土氣引起的)。少陽所到的地方,會導致打噴嚏、嘔吐,以及瘡瘍(是火氣引起的)。陽明所到的地方,會導致浮腫和虛弱(浮腫,是指輕度腫脹,按壓後會恢復原狀)。太陽所到的地方,會導致屈伸不利,這是疾病的常規表現。厥陰所到的地方,會導致支痛(支柱,妨礙)。少陰所到的地方,會導致驚嚇、迷惑、惡寒、戰慄、胡言亂語(譫,是胡言亂語)。

)太陰所至為畜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軟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蔑,汙血也。)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湧、謂溢食,食不下也。)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身皮麩象。

白話文:

)太陰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蓄滿的症狀,少陽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驚躁、昏昧、急病等症狀,陽明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消瘦、臀部、陰股、膝蓋、大腿、小腿疼痛等症狀,太陽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腰痛,這都是經氣正常運行時出現的常見症狀。厥陰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軟弱、偏激的症狀,少陰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悲觀、妄動且容易流鼻血的症狀(蔑,汙血)。太陰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腹中脹滿、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少陽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喉嚨疼痛、耳鳴、嘔吐、溢食等症狀(湧:即溢食,食不下)。陽明經氣所到之處,常表現出脅痛、皮膚粗糙等症狀(身皮麩象)。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寢汗,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腋之間也。俗呼為盜汗。)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泄,謂利也。)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胕腫,謂肉泥按之不起也。)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白話文:

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睡覺盜汗、痙攣的症狀。

厥陰經所到之處會出現脅痛、嘔吐泄瀉的症狀。

少陰經所到之處會出現說話、嬉笑的症狀。

太陰經所到之處會出現身體沉重、腫脹的症狀。

少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突然生病、抽搐、暴死的症狀。

陽明經所到之處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的症狀。

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流泄不止的症狀。

以上都是疾病的常見症狀。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氣報德報化,謂天地氣也。高下前後中外,謂生病所也。手之陰陽其氣高,足之陰陽其氣下,足太陽氣在身後,足陽明氣在身前,足少陽、太陰、厥陰氣在身中,足少陽氣在身側,各隨所在言氣變生病象也。凡正文厥陰、少陰、太陰等語,俱主歲言,而人病則合於歲也。

白話文:

凡是這十二種疾病變化,凡報德的,便出現道德方面的疾病,凡報化的,便出現變化方面的疾病,凡報政的,便出現政治方面的疾病,凡報令的,便出現命令方面的疾病,氣高,則疾病在上位,氣低,則疾病在下位,氣後,則疾病在身後,氣前,則疾病在身前,氣中,則疾病在身中,氣外,則疾病在外位。這是它們的位置所常有的。氣稟賦於德,氣稟賦於化,這指的是天地之氣。高下前後中外,這指的是生病的部位。手之陰陽,氣在上位,足之陰陽,氣在下位,足太陽之氣在身後,足陽明之氣在身前,足少陽、太陰、厥陰之氣在身中,足少陽之氣在身側,各自隨著所在部位,說明氣的變化,而引起疾病的症狀。凡正文中出現厥陰、少陰、太陰等語句,都是主持一歲之氣,而人的疾病則與一歲之氣相合。

凡此十二變者,言前德化、政令、病變、十二節之候。若不當歲步,主客正位而至者,則屬變氣,而為勝復也。凡勝復之候,至其勝氣,變德則報復以德,變化則報復以化,變政令則報復以政令,而其氣之往復不能相移也。所變之氣,居高則報復亦高,居下則報復亦下,居後則報復亦後,居前則報復亦前,居中則報復亦中,居外則報復亦外,而其位之高下,亦不能相移也。由是言之,則天下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常不能同也。

白話文:

這十二種變化,指的是君王的前一次德行教化、政令、患病變化、十二節的時令。如果不合時令,主客正位而來者,那麼指氣候變化,而且是勝復。凡勝復的時候,達到其勝氣,德行變化就報復德行,氣候變化就報復氣候變化,政令變化就報復政令,而氣的往復不能互相轉移。所變化的氣,居於高位則報復也高,居於低位則報復也低,在後面則報復也在後面,在前面則報復也在前面,在中間則報復也在中間,在外面則報復也在外面,而它們地位的高低,也不能互相轉移。由這些來看,天底下風寒暑濕燥火等的變化,常常不可能相同。

)故風勝則動,(不寧也。)熱勝則腫,(熱勝氣則為丹熛,勝血則為癰腫,勝骨肉則為胕腫,按之不起。)燥勝則乾,(干於外則皮膚皴揭,干於內則精血枯涸,干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寒勝則浮,(浮,謂浮起按之處見也。)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濡泄,水利也。

白話文:

所以風有餘就會身體會發生搖動,(不寧靜的現象。)熱有餘就會腫脹,(熱勝過氣就會形成像丹砂一樣的紅點,勝過血就會形成像癰一樣的腫塊,勝過骨肉就會形成胕腫,按壓它也不會回彈。)燥有餘就會乾燥,(外在乾燥就會皮膚龜裂,內在乾燥就會精血枯竭,燥幹氣和津液,就會出現肌肉乾枯皮貼著骨頭的情況。)寒有餘就會浮腫,(浮腫是指浮腫起來,按壓就能看到水氣。)濕有餘就會身體濡濕泄瀉,嚴重時就會水閉胕腫,(濡濕泄瀉就是水利。

胕腫,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閉,則逸於皮中也。)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運,謂木火土金水各主歲者也。地氣勝則歲運上升,天氣勝則歲運下降,上升下降,運氣常先遷降也。)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非其位則變生,變生則病作。)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謂多也。

白話文:

天氣不足,地氣就會跟著不足;地氣不足,天氣也會跟著不足。運氣處於天地之間,並且總是走在天地二氣的前面。(運,是指木、火、土、金、水各掌管一年的五行之氣。地氣旺盛,則運勢上升;天氣旺盛,則運勢下降,上升或下降,運氣總是先移動,然後才牽動天地二氣。)(人體的病氣),厭惡不能勝過它的東西,就會回到與它相同和諧的東西那裡,隨著運氣歸從而產生疾病。(運氣不在它原有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一有變化就會生病。)因此,上面(天氣)旺盛,則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下面(地氣)旺盛,則地氣上升而天氣下降。(旺盛,是指多。)

上多則自降,下多則自遷,多少相移,氣之常也。)勝多少而差其分,(多則遷降多,少則遷降少,多少之應,有微有甚之異也。)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陰陽過差矣。

白話文:

  1. 熱病不要用熱藥治療,寒病不要用寒藥治療,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發汗藥治療熱病的作用不強,攻裏藥治療寒病的作用也不強。(汗泄所以用熱藥治療熱病而不遠離熱,下利所以用寒藥治療寒病而不遠離寒,這些都是說不得已而用之。)

  2. 治病一定要順應時令。如果犯了與時令相反的病,就要用勝法治療。(春季宜用涼藥,夏季宜用寒藥,秋季宜用溫藥,冬季宜用熱藥,這些都是順應時令的宜用之法。但是,如果犯了熱病就要用寒藥治療,犯了寒病就要用熱藥治療,犯了春季的病就要用涼藥治療,犯了秋季的病就要用溫藥治療,這就是用勝法治療。)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謂有大堅癥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必乃盡死,救之以存其大也。上無殞者,言毋必全。亦無殞者,言子亦不死者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大半則止其藥。若過禁待盡,毒氣內余,無病可攻,以當毒藥,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

白話文:

婦女懷孕,毒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即使有病症,胎兒也沒有流產,也沒有胎死腹中的情況。(意思是說,如果有大而堅硬的癥瘕積聚,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就用攻破積聚的藥物,即使用藥後疼痛加劇。這是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胎兒一定會死亡,用藥治療反而能保全大人。上文說沒有流產,是說不一定能夠保全胎兒。說沒有胎死腹中,是說胎兒也不會死亡。)癥瘕積聚很大很多,是可以攻治的,但只能攻治其大半,不能過多,否則會死亡。(攻治大半,不足以危害生命,所以攻治大半就停止用藥。如果過量攻治,等待積聚完全化解,毒氣在身體內殘餘,沒有致病因素可以攻克,反而會成為毒藥,損害中和之氣,所以攻治過量就會死亡。)

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泄,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謂抑之,制其沖逆也。通是五法也,乃氣可調,後再觀其虛盛而調理之。)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

白話文:

木鬱結要通達它,火鬱結要發散它,土鬱結要攻下它,金鬱結要宣洩它,水鬱結要抑制它,但調節其氣,(達是說,吐出來,使它條達。發散是說,使它通過汗液排出體外,使它疏散。攻下是說,使它通過大便排出體外,消除壅塞。宣洩是說,疏通宣洩功能,解表通利小便。抑制是說,抑制它,制止它的衝逆。這是五種方法,氣就能調節,以後再觀察它的虛實,再進行調理。)過度就要抑制它,因為它畏懼,這就是瀉法。

(過,太過也。太過者,以味瀉之,咸瀉腎,酸瀉肝,辛瀉肺,甘瀉脾,苦瀉心。過者畏瀉,故謂瀉為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