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9)

1. 臟頭風門主論

糞門生蟲,奇癢萬狀,以人之勢進出而後快者,此乃幼時為人戲耍,乘風而入之,故見此怪證也。(《石室秘錄》)

2. 臟頭風門主方

蜜煎(止癢丹《石室秘錄》)

蛇床子,楝樹根(各三錢),生甘草(一錢)

共為細末。同蜜煎成,做如人勢,導入糞門,聽其自化,一條即止癢而愈。

3. 風疳門主論

《心法》曰:風疳者,乃風濕客於穀道,形如風癬作癢,破流黃水浸淫,遍體微痛,宜用如聖散治之。

白話文:

《心法》中記載:風疳是由風濕滯留在腸胃道導致的,症狀類似風癬,會發癢,破裂後流出黃色的水,浸淫在皮膚上,全身都會感到輕微的疼痛。治療時可以使用如聖散來治療。

馮魯瞻曰:穀道癢痛,多因濕熱生蟲,欲成痔瘻,宜以雄黃和艾燒煙燻之,或用桃葉一斤,蒸之極熱,納小口瓶中,坐熏立死。

白話文:

馮魯瞻說:肛門發癢疼痛,大多是因為濕熱生蟲,想要治癒痔瘡和瘻管,應該用雄黃和艾草燒煙燻它,或者用一斤桃葉,蒸到很熱,放進小口瓶子裡,坐下燻蒸它,立馬就死了。

4. 風疳門主方

如聖膏

當歸(五錢),巴豆仁(三錢)

麻油八兩熬枯,入黃蠟三兩化盡,絹濾,入輕粉二錢,攪勻搽之。

5. 股陽疽門主論

《心法》曰:股陽疽生於股之外側,胯尖之後,其毒內搏骨節,膿深至骨,故漫腫不變色也。

6. 股陰疽門主論

《心法》曰:股陰疽,一名赤施,發生於股內合縫下,近陰囊之側,因偏在厥陰經,故名股陰也。

7. 騎馬癰門主論

騎馬癰,皆由少年人不保重,或串花街柳巷,或貪倚翠偎紅,忍精而戰,耐飢而守,或將泄而提其氣,或已走而再返其陽,或人方泄精,未經洗淨,重與交合,皆足以生此惡毒也。治以七味聖神湯主之。

白話文:

這種毒素是趁人體虛弱時入侵的,因此一定要大量補血,再輔以驅邪的藥物,這樣疾病就會立刻消失。否則,疾病會反復發作,禍害很快就會發生。與其讓毒勢蔓延,直到後來發散,為什麼不趁著剛開始正氣還未衰落之時,用一劑藥物強力祛除呢!方劑中妙在使用金銀花,並以當歸補血為君藥,人參為輔藥,大黃為引藥,藥物的用量比例也恰到好處。(《祕錄》)

蓋此毒乃乘虛而入,必大補其血,而佐以逐邪之品,則病去如失,否則婉轉留連,禍不旋踵,與其毒勢瀰漫,到後來發散,何不乘其初起正氣未衰,一劑而大加祛逐之為快哉!方中妙在用金銀花,而以當歸補血為君,人參為佐,大黃為使,重輕多寡之得宜也。(《秘錄》)

王肯堂曰:騎馬癰,乃手足三陰經所司,毒在腎經,濕熱流於大小腸分,熱血積而為毒,緩治則成漏證,大小便俱從此出矣。此處不可用刀針,如用只可針一二分,慎之慎之。

白話文:

王肯堂說:騎馬癰是手足三陰經所管,毒在腎經,濕熱流在大腸和大腸所分的部位,熱血積聚而成為毒,如果延遲治療就會成為漏證,大小便都會從這裡流出。這個部位不能用刀針,如果要針只能針一到兩分,一定要小心謹慎。

《心法》曰:騎馬癰,亦名騙馬墜,生於腎囊之旁,大腿根里側股縫夾空中,由肝腎濕火結滯而成,此處乃至陰之下,醫治不可過用寒涼藥。

白話文:

《心法》中說:騎馬癰,又稱騙馬墜,長在腎囊旁邊,大腿根部的內側股縫夾空中,是由於肝腎濕火結滯而成的。這個部位是絕對陰氣所在,治療時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8. 騎馬癰門主方

七味聖神湯(岐天師)

金銀花(四兩),蒲公英(二兩),人參當歸甘草(各一兩),大黃(五錢),天花粉(二錢)

白話文:

金銀花(120公克),蒲公英(60公克),人參、當歸、甘草(各30公克),大黃(15公克),天花粉(6公克)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潰者三劑愈。

騎馬癰已成膿者。(《新都治驗》)

黃耆(三錢),人參(二錢),川芎,當歸(各一錢),白芷防風肉桂,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 黃耆:3錢

  • 人參:2錢

  • 川芎、當歸:各1錢

  • 白芷、防風、肉桂、甘草:各5分

白水煎,一貼痛止,再服自潰,十貼肉生。

9. 坐馬癰門主論

《心法》曰:坐馬癰生於尻骨略上,屬督經,由濕熱凝結而成,虛人患此,易於成漏。

10. 上馬癰門主論

《心法》曰:上馬癰生於左臀之下折紋中。

11. 下馬癰門主論

《心法》曰:下馬癰生於右臀之下折紋中。

12. 湧泉疽門主論

《心法》曰:湧泉疽生於尻骨之前,肛門之後長強穴,屬督經首穴,由濕熱凝結而成。老弱患此,多成冷漏,難痊。

白話文:

《心法》說:湧泉疽生長在臀骨前面,肛門後面的長強穴,屬於督脈的起始穴位,是由濕熱凝結而成。老年人和體弱的人患上此病,很容易變成冷漏,很難治癒。

13. 穿襠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穿襠宜,生背之下極,屬督脈及太陽經,由勞傷憂思積鬱所致。宜速治,稍緩則潰爛難收斂。欲成漏者,多麻木黑陷。泄瀉嘔噦,疲倦者不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穿襠瘡,生長在臀部正中央偏下的部位,屬於督脈和太陽經的範圍,是因勞累、憂傷思慮、積鬱而引起的。應儘早治療,稍有延誤就會潰爛,難以收斂。如果想要發展成漏瘡的,大多會麻木,黑色深陷。腹瀉或嘔吐、厭煩倦怠的,不能治。

《心法》曰:穿襠疽生於會陰穴,在穀道之前,腎囊之後,此係皮囊空處,如痛連睪丸及腰背肛門。根深遲潰,腐傷尿管,漏溺不能收斂者,至險。

白話文:

《心法》說:穿襠疽發生在會陰穴,位於穀道前面,腎囊後面,這是皮膚和皮囊的空虛部位,疼痛會連接到睪丸、腰背和肛門。它根深蒂固,潰爛得很慢,腐蝕了尿管,導致尿液漏出,不能收斂,非常危險。

14. 懸癰門主論

《鬼遺方》云:胯下兩臀尖下,大道前(穀道)。小道後,水道成懸癰,皆是虛極人患此。近穀道左右,乃名痔癰,宜急補脾臟,及發處貼藥,即用發穴藥。破後用抽膿膏,膿盡用合瘡口藥合之。慎勿過冬,即成冷漏,難治。

白話文:

《鬼遺方》中說:胯下和大腿之間,也就是直腸前面的部分是「大腸」。直腸的後面是「小腸」,「小腸」形成一個懸著的膿瘡,都是由於虛弱的人容易患此病所致。靠近直腸的左右兩側,則稱做痔瘡,應該趕緊滋補脾臟,並在發病的地方貼藥,立刻使用發瘡藥。膿瘡破裂後使用抽膿膏,膿液排盡後使用合瘡口藥使傷口癒合。務必小心不要錯過冬季,否則就會變成冷漏,難以治癒。

王肯堂曰:懸癰生於篡間,謂前陰之後,後陰之前,屏翳處也,即會陰穴。屬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癰生其間,人起立則若懸然,故名懸癰,屬足三陰虧損之證。輕則為漏,瀝盡氣血而亡;重則內潰而即殞。原屬肝腎二經,陰虛雖一,於補猶恐不治,若又加克伐,不死何待。(《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懸癰生長在會陰穴,會陰穴位於前陰之後,後陰之前,是陰陽交會之處,屬於任脈別絡,位於督脈和衝脈相交之處。如果在這個部位長了癰,人站起來就會像懸掛著一樣,所以稱之為懸癰。懸癰屬於足三陰虧虛的證候。輕則會導致漏,漏盡氣血而死亡;重則會內潰而突然死亡。懸癰的根源在於肝腎二經,陰虛雖然只有一種,但是如果想要治療,恐怕都不容易,如果再加重克伐,不致於死亡纔是奇怪的事情。(《準繩》)

又曰:懸癰與騎馬癰,惟制甘草內服外洗。

又曰:交𦱌一處近稜線上名騙馬墜,俗名跨馬癰,防漏。

陳實功曰:懸癰生於腎囊之後,肛門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初起腫痛繼即潰膿,總由濕熱相火內灼肺金而然也。宜服國老散加減地黃丸,此一定之治法也。(《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懸癰長在腎囊的後面,肛門的前面,又叫海底漏,(懸癰)最難治癒。開始時腫痛,接著化膿潰爛,都是因為濕熱相火在體內灼燒肺金而引起的。可以服用國老散、加減地黃丸,這是確定的治療方法。(《正宗》)

蔣示吉曰:懸癰生於穀道之前,陰器之後,又謂海底穴也。乃三陰虧損。濕熱結聚而成。初生狀如蓮子,少癢多痛,日久漸如桃李,赤腫焮痛,潰而流膿,破後輕則成漏,重則氣血瀝盡,變為癆瘵不起之候者多矣。初起壯實者,瀉其病根;稍虛者,利其濕熱;已成者,托裡排膿;已潰者,溫補滋陰。切忌寒涼損胃,冰凝氣血,致生變證。(《說約》)

白話文:

蔣示吉說:懸癰生長在肛門前方、陰囊後面,又叫做海底穴。它是由於三陰虧虛,濕熱凝結而形成的。剛開始發病時,像蓮子那麼大,有點癢,很痛,日子一久,逐漸像桃子、李子那麼大,發紅腫脹,疼痛灼熱,潰爛流膿,潰破以後,輕則變成漏管,重則氣血耗盡,變成癆瘵,難以治癒的情況很多。剛開始發病的壯實的人,要消除病根;稍微虛弱的人,要祛除濕熱;已經形成懸癰的人,要託裡排膿;已經潰爛的人,要溫補滋陰。一定不要吃寒涼的東西損傷胃,不要服用冰藥凝結氣血,以免產生變證。(《說約》)

馮魯瞻曰:懸癰者,穀道前後生瘡是也。初發形如松子,漸如蓮子,數十日後甚,赤腫如桃即破,破最難收。其治每用粉草一兩,無灰酒煎服以解毒,此證多屬陰虛,故不足人患之。大禁寒涼克削,肝腎虛極之證也。重為滋陰峻補,併為絕欲,急令收功,否則成漏癆瘵之根矣。(《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懸癰,就是穀道前後長瘡。剛開始發作時,形狀像松子,逐漸變大像蓮子,幾十天後變得很嚴重,紅腫得像桃子,就會破裂。破裂後最難收口。治療時,通常用粉草一兩,用無灰酒煎服,以解毒。這種症狀大多是陰虛所致,所以虛弱的人容易得。嚴禁使用寒涼的藥物,以避免肝腎虛極。病情嚴重時,應滋陰峻補,同時禁慾,讓瘡口儘快癒合。否則,就會成為漏癆瘵的根源。(《錦囊》)

汪省之曰:懸癰即騎馬癰也。此證多因酒色不慎,濕熱壅滯而作,況穀道之前,乃任脈會陰發源之地,又乃肝經宗筋所會之處,患此多屬肝腎二經陰虛。今人每以敗毒流氣等攻伐之劑治之,殊不知陰既虛矣,須一於補,尚恐不能成膿斂口,反加克伐,不死何待。(《理例》)

白話文:

汪省之說:懸癰就是騎馬癰。這個病症多半是喝酒、亂搞男女關係不節制,導致濕熱瘀滯而發作的,特別是穀道前面,是任脈會陰發源的地方,又是肝經宗筋交會的地方,患此病的多是肝腎兩經陰虛。現在的人每每用敗毒、流氣等攻伐發散的藥物來治療,卻不知道陰液已經虛弱了,應該給予補益,還擔心不能化膿收口,反而加大攻伐的力度,不死等什麼?(《理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