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之

《外科精義》~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論附骨疽

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人不能辨治之誤矣。蓋附骨疽者,由秋夏露臥,為冷折之,風熱伏結,附骨成疽。賊風之候,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故其痛深徹骨髓,遇寒則痛甚。附骨疽痛而不能轉,初按之應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者是也。

白話文:

附骨疽,是形容其毒氣深深潛伏在骨頭上。這個病跟賊風相似,但又有不同,一般人不能辨別,或因診斷錯誤而延誤治療。附骨疽通常是患者在秋夏期間露天睡覺,受了雨露的侵襲,導致風寒留滯在體內,進而導致風熱互結,附著在骨頭上形成疽。賊風的發作,是風邪之氣侵襲到骨節,因此疼痛會深入骨髓,遇寒則疼痛加劇。患有附骨疽則疼痛不移,初期按壓時會壓到骨頭,皮肉微緊,腫脹得像肥肉,這就是附骨疽的症狀。

其賊風,皮骨不甚熱,而索索惡寒,時復汗出,常欲熱熨痛處,即得少寬。其附骨疽初時但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者,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賊風不治,久而變為彎曲偏枯,所以不同也。認是賊風,則服引越脾治風之劑,即得瘥矣。認是附骨疽,急宜服漏蘆湯,或五香連翹散疏下之,次用內消升麻湯及溻潰膏貼之類,縱不能消,亦得浮淺。及有緩疽、石疽,與附骨疽亦相類矣。

白話文:

這些賊風,皮骨並不太熱,但會瑟瑟發抖地畏寒,時不時出汗、經常想要用熱的東西熨燙疼痛的地方,就能獲得一些緩解。而附骨疽在初期只會疼痛不斷,有時寒冷有時發熱但不會出汗,時間久了也不會消退,極陰生出陽氣,寒冷轉化為熱,最後化膿潰爛。賊風如果不治療,時間一久就會轉變成彎曲偏枯的狀態,所以兩者不同。如果確定是賊風,服用引越脾來治療風疾的藥物,就能得到治癒。如果確定是附骨疽,就要趕快服用漏蘆湯,或五香連翹散來疏通並排出膿液,接下來使用內消升麻湯與溻潰膏等藥物,即使不能根治,也能治癒表淺的症狀。還有一些緩疽、石疽與附骨疽也非常類似。

異者,蓋緩疽、石疽皆寒氣所作,深伏於骨髓之間,有腫與皮肉相似。若疼而堅硬如石,故謂之石疽;緩疽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亦紫黯色,皮肉俱爛,故名曰緩疽。此二者其治,初覺便宜補虛托裡溫熱之劑,以取消矣;其次調治,臨疾制宜,故不復俱載矣。

白話文:

不同的地方,蓋緩疽、石疽皆是寒氣所作,深伏於骨髓之間,有腫脹與皮肉相似。若疼痛而堅硬如石頭,所以叫做石疽;緩疽其熱度緩慢,積日不潰爛,久而亦紫黑色,皮肉都腐爛了,所以叫做緩疽。這兩種的治療,開始感覺便宜補虛託裡溫熱的藥物,以取消它;其次的治療,臨疾制宜,所以不重複記載了。

2. 論陰瘡

夫陰瘡者,大概有三等:一者濕陰瘡;二者妒精瘡;三者陰蝕瘡,又曰下疳瘡。蓋濕瘡者,由腎經虛弱,風濕相搏,邪氣乘之,搔癢成瘡,浸淫汗出,狀如疥瘡者是也;妒精者,由壯年精氣盈滿,久曠房室,陰上生瘡,赤腫作害,煩悶癢痛者是也;陰蝕瘡者,由腎臟虛邪,熱結下焦,經絡痞澀,氣血不行,或房勞洗浴不潔,以致生瘡,隱忍不醫,焮腫尤甚,由瘡在裡,措手無方,疼痛注悶,或小便如淋,陰丸腫痛是也。或經十數日,潰爛血膿,肌肉侵蝕,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疳。

白話文:

陰瘡是指外陰上出現的瘡,分為三種類型:

  1. 濕陰瘡:是由於腎經虛弱,風濕相搏,邪氣侵入,導致搔癢生瘡。膿汁浸淫而出,狀似疥瘡。

  2. 妒精瘡:是由於年輕人精氣充盈,卻長時間沒有性生活,導致陰部生瘡。症狀是紅腫疼痛,煩悶難耐。

  3. 陰蝕瘡:是由於腎臟虛弱,熱邪積聚在下焦,導致經絡不通暢,氣血無法運行。這類瘡可能由於過度房事、不潔淨的洗澡習慣引起。患者通常會隱忍不醫,導致瘡口腫脹疼痛,甚至小便時感到灼痛,陰丸腫脹疼痛。

如果患者不 timely treatment, 瘡口可能會在數十天後潰爛化膿,侵蝕肌肉組織,甚至導致出血不止,形成下疳。

若身體壯熱,煩渴惡寒,宜急治之,以大豆甘草湯漬之,漬毒湯者洗浴之;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之,更以截疳抵聖散干糝之,四畔用磨風膏溫潤之,後以將護忌慎之。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耆湯;大便軟者,宜服托裡茯苓調治之。夫如是,則無不瘥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煩渴、怕冷,應及時治療,用大豆甘草湯浸泡患處,用洗浴藥湯洗澡。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散藥物,再用截疳抵聖散擦乾患處,四周用磨風膏溫潤患處,然後用將護忌慎之(一種中藥)來護理。如果口渴不止,服用竹葉黃耆湯;大便軟,宜服用託裡茯苓調治。像這樣,沒有治不好的。

3. 論時毒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益增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

白話文:

時毒,是由四時邪毒之氣感染人體所引起的疾病。症狀通常出現在鼻子、臉、耳朵、脖子和喉嚨,出現紅色腫脹,沒有頭,或者結核有根,讓人感到寒冷並發熱,頭痛和四肢疼痛,嚴重的會恍惚不安,喉嚨阻塞。不認識這種疾病的人,會把它當成傷寒,就服用解藥,一兩天後,腫氣繼續增加,這才醒悟過來,開始找瘡科醫生。這種疾病沒有古方可以參考,世俗把它看作丹毒,病家都討厭說它叫「時毒」,因為很擔心會傳染。

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然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深澀者,邪氣深也。

白話文:

參考經典《內經》記載:人體突然變紅,像是塗了丹砂,稱為丹毒。這是風熱毒邪所致,稱為丹瘤,與時毒有所不同。時毒是由於感染了四季不正之氣所致,一開始的症狀像是傷寒,五到七天之間就能殺人,治療時宜仔細辨別。首先診斷脈象,浮數、沉緊、弦澀,都是其徵候。浮數是邪氣在表,沉澀是邪氣深入。

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大黃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忌之。

白話文:

辨別患病的人是否屬時毒氣實證,應急服下化毒丹以攻治,熱實證則以五利大黃湯攻下;有表證者,服用解毒大黃湯以發散之;或年長體弱者,服用五香連翹湯為主。又於鼻內塗抹㗜通氣散,連續打十數個噴嚏即可奏效;若塗抹藥物後仍不打噴嚏者,則不能治癒;若打出膿血者,治癒的希望很大。如左右侍候病人的人,每天使用㗜通氣散打噴嚏,便不會被傳染,務必嚴格遵守。

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鐮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

白話文:

患者每日使用噴嚏藥三次到五次,以發散熱毒,這是治療時毒的良方。經過三、四天還沒有好轉的人,不可大下,還是應該用和解之法,服用犀角連翹散之類的藥物。到了七、八天,大小便通暢,頭面腫脹發紅的人,可以服用託裡散、黃耆散,並且在腫處針刺、割出血,以發散毒氣,十天後不治而癒。如果患者在五天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說不出話,頭面不腫,飲食沒有味道,這是必死之症,治療也無濟於事。然而,這種疾病有陰有陽,有可發汗的,有可瀉下的。

嘗見粗工但云熱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

4. 論諸瘡

夫諸瘡之生,其類甚多種。大小方書,載之紛紛。以要而論,概舉四等。一者,因於氣血稽留,而結於內者,謂腸胃之中癰疽是也;二者,因於氣血稽留,而結於外者,謂十疔、九瘻、五痔之類是也;三者,不因氣血而為瘡,謂墮僕並金刃湯火灸烙,而傷皮肉之類是也;四者,不因氣血而骨肉損傷者,謂蟲獸爪牙所害之類是也。然而四等,皆不難損於肌膚,害於筋骨,不必見載。

白話文:

諸瘡的種類極多,各種大小醫書上記載紛紛不一。簡要歸納起來,大概分為四種。一種是因於氣血瘀滯,而癒結於內部,像腸胃中的癰疽就屬於這一種。第二種是因於氣血瘀滯,而潰結於體表,像十疔、九瘻、五痔等就屬於這一種。第三種是指不是由氣血瘀滯而形成的瘡,像跌打損傷以及金刃、湯火、針灸烙傷而傷及皮肉的,就屬於這一種。第四種是除氣血瘀滯外,骨肉損傷的,像蟲獸毒害等就屬於這一種。但是,這四種都容易損傷肌膚,危害筋骨,不一定要列出。

今於隨方條下,該說治證,以法附之,為治之者,臨疾制宜,適時為故耳!

5. 論疔瘡腫

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疔,《千金方》說疔瘡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於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疔瘡。

白話文:

疔瘡,是指瘡口形狀就像丁字蓋的樣子。古方的論述中,總共有十種類型,華元化記載了五色疔,《千金方》中說疔瘡有十三種,一直到《外臺祕要》中神巧萬全的論述,其理論都大同小異,但都離不開氣滯留在經絡五臟,內部蘊含毒熱,剛開始只有一個頭,凹陷腫脹疼痛,青、黃、赤、黑沒有固定的顏色,就會讓人煩躁不安、抑鬱煩悶,甚至畏寒頭痛、嘔吐反胃,用針刺瘡口,不痛也沒有血,這就是它的症狀。它的症狀是起因是暴飲暴食、不節制房事和飲酒,導致邪毒積累,從而形成疔瘡。

《內經》曰:膏粱之實,足生疔瘡,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於艾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針孔紝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錢針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紝前鋌子,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裡湯散,依常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氣,入臟腑故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因膏粱之實吃太多,容易長疔瘡,要迅速地用手灼灸它,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就在疔瘡周圍以針刺出血,以迴轉瘡口之勢,從針孔注入藥物,並敷上膏藥。另外,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也有幫助。如果針刺沒有痛感,也沒有出血,可以用猛火燒紅錢針,在瘡口上烙印成焦炭狀,並以膏藥覆蓋。一、兩天後,膿就會化掉根部也會脫落,再服用託裡湯散,依常規護理,即可痊癒。但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針刺沒有痛感,病人眼珠發黑,或看到火花,就不能治癒了。這是因為毒邪之氣已經侵入臟腑的緣故。

《養生方》云:人汗入食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