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之

《外科精義》~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矣。夫大方脈、婦人、小兒、風科,必先診脈,後對症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氣血凝滯。

白話文:

行醫的人啊,是生命的主宰;而把脈,則是醫學的重中之重。凡是醫生如果不精通脈診,那麼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走路,很容易走錯路。無論是專治成人慢性病的大方脈,還是專治婦女病的婦科,專治小兒病的小兒科,以及專治風熱病的風科,都必須先診脈,然後再根據病症開藥。然而,只有瘡科的醫生,大多不診脈,只專攻治療外在的瘡腫;有些實在搞不清症狀的,就另請專攻內科的醫生來診脈,甘願被人認為是淺陋的醫生。唉!他們的器量真是太狹窄了。要知道瘡腫的產生,都是因為陰陽不調和,氣血凝滯引起的。

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也。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歷觀古今,治療瘡腫方書甚多,其間診候之法,略而未詳,比夫諸科,甚有滅裂。愚雖不才,輒取《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外臺》、《聖惠》、《總錄》,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中,診候瘡腫之說,簡編類次,貫成篇帙。

白話文:

如果不診斷,怎麼知道陰陽虛實、氣血聚散呢?由此可見,必須相信診斷瘡腫的方法,不可忽略。歷代以來,治療瘡腫的處方很多,其中診斷的方法,都很簡略而欠詳細,比起其他科,實在相差太遠。我雖然能力有限,仍然收集《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以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外臺》、《聖惠》、《總錄》等古今名醫的方論,將其中診斷瘡腫的說法,簡單匯編分類,整理成書。

首載診候入式之法,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源,後明脈之名狀、所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庶使為瘡腫科者,覽此則判然可曉,了無凝滯於胸次。一朝臨疾,診候至此,則察逆從,決成敗,若黑白之易分耳!

白話文:

首先記載了診斷疾病症狀的方法,接著討論血氣面色和脈象之間相互影響的源頭,最後說明脈象的形狀、主證候和腫脹順逆的治療方法,希望讓學習瘡腫科的人,閱讀這部分內容後就可以清楚瞭解,胸中不再有疑惑。一旦遇上疾病,診斷到這個階段,就能夠觀察順逆,決定成敗,就像黑白可以輕易區分一樣!

2.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衛者衛於外。所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於中?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萬毛。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

白話文:

天地的運行之道,稱之為陰和陽;人體的陰陽,則表現為血和氣。血是滋養身體的,氣是保護身體的;滋養作用發生在內部,保護作用發生在外表。因此,血在脈中運行,氣在脈外運行;脈,是血氣流經的道路。血不循脈,怎麼能夠滋養到內部呢?氣不循脈,怎麼能夠保護到外表呢?血和氣相輔相成而運行,在體內,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在體外,滋潤九竅、四肢、百節、萬毛。血和氣晝夜運行,就像一個沒有開端的環一樣,周而復始,以完成其運行之道。

會於寸口,變見於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之色脈也。脈應於內,色應於外。其色之與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也。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況為瘡科,若於此不精,雖聰惠辯博,亦不足委也。

白話文:

會聚於寸口, изменения отражаются на пульсе. Поэтому говорят, что ци и кровь — это дух человека; пульс — это дух ци и крови. Поэтому при начале лечения болезни основу составляют пять видов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ульса. Пять видов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ульса — это цвета пульса пяти внутренних органов. Пульс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внутреннему, цвет — внешнему. Цвет и пульс должны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друг другу. Поэтому говорят, что умеющий сочетать цвет и пульс может достичь полного выздоровления. Всякий, кто занимается врачеванием,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должен выяснить цвет и пульс; тем более занимающийся лечением язв, если в этом вопросе он несведущ, то хотя бы он был умен и красноречив, доверять ему нельзя.

3. 論持手訣消息法

夫診候之脈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道,以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五色,聽聲音,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沉,以此參照決死生之分矣。

白話文:

診脈的方法,通常以黎明時分為準則,因為此時陰氣尚未消散,陽氣尚未活動,飲食尚未進入口中,血氣尚未混亂,經脈尚未充盛,絡脈調和勻稱,所以才能診斷出有疾病的脈象。如果遇到緊急的病人,就不拘泥於這個論點。《內經》中說:把脈是有規律的,以虛靜為本。但可以澄清心神,靜心冥想,調整呼吸,凝神靜氣,觀察精明,觀察五種顏色,聽聲音,詢問痛苦,然後開始按寸尺,區分浮沉,以此參照來決定生死之分。

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細而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男子左脈大者順,女子右脈大者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兩左右二指。

白話文:

再觀察病人的身材高矮、胖瘦、年齡、性別、性情急緩,這些都會有所不同。所以說,形氣相得就能健康,三五不調就會生病。就像年輕的女子、尼姑,脈搏應該濡弱;嬰兒、幼童的脈搏細而快;三四歲的人,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七、八次才正常。跟成年人相比,這就大不相同了。一般來說,診脈時先診左手,女性先診右手;男性左脈大就是順,女性右脈大就是順。通常診脈時,先用中指按壓手掌後面的高骨,骨頭下面就是關脈;找到關脈的位置後,再用左、右兩隻手指同時向下壓。

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境消息之,下境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手臂較長,就要將手指間隔疏遠些;若病人的手臂較短,就要將手指間隔更近些。三根手指按穩後,先診斷上指,即寸口,輕輕按壓,感受一下脈搏;按的力度加大些,再感受一下脈搏;再加大按壓的力度,感受一下脈搏;從上到下,仔細感受脈搏;從下到上,仔細感受脈搏;由外而內,仔細感受脈搏;由內而外,仔細感受脈搏;然後診斷關脈、尺脈,診斷方法同診寸脈。如果診斷出三部脈象的浮沉、滑澀、遲疾不調,就應該進一步辨證,並結合病人的形色,診察脈象,仔細分析,然後才能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案並忠告病人。醫生診脈時,不能隨意談笑,不能亂說是非,不能左右顧盼,舉止隨便。否則就是庸醫。

4. 論三部所主臟腑病證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苦辛,勤於記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賾索隱之妙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病若千里之遠。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方法,是醫生最難以精通的。如果不深夜苦讀,勤奮地記憶和背誦,向老師請教,拜訪朋友,日夜不停止,即使倉促顛簸,在睡醒和睡著時,心裡仍然想著這些,怎麼能夠瞭解醫術的奧妙呢?古人說:「按按脈搏,就能知道疾病,這是神明啊」,是為了領悟醫生探求隱藏的病情奧妙的才能。又說:「切脈診斷治病,這是巧妙啊」,是為了說明醫生用手指分別辨別脈象的才能。因為三個手指相差一根毫毛的距離,但辨別的主要疾病卻相隔千里之遙。

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神,豈容易可至哉?常考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寸至尺曰尺澤,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上焦、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技巧,世人都認為這非常困難,並稱之為神,豈能輕易達到呢?常在醫書中看到,脈有三部:寸脈、關脈、尺脈。從魚際到橈骨最高處,向後一寸,稱之為寸脈;從寸脈再向後一寸,稱之為関脈;從寸脈到尺脈,稱之為尺澤;寸脈之後,尺脈之前,就是關脈。關脈之前是陽脈,也就是寸口;關脈之後是陰脈,也就是尺脈。陽脈由外而內,陰脈由內而外,以關脈為界。寸脈主上焦,即頭部、手臂、皮膚;關脈主中焦,即腹部、腰部;尺脈主下焦,即小腹、足部。

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兩手三部,為之六脈也;又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人迎,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脈法贊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腎為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

白話文:

這三部脈所反映的總體情況大致如此。另外還有左右兩手的三部脈,合起來就是六脈;還有「人迎」、「氣口」、「神門」,各自反映的情況又各不相同。左側關脈之前的部位叫「人迎」,右側關脈之前的部位叫「氣口」,兩關脈之後一分的地方就叫「神門」。所以《脈法贊》說:「肝、心脈出於左手,肺、脾脈出於右手;腎為命門,都出於尺部;魂魄穀神,都見於寸口脈。」

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小腸合為府;左手關上,肝之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膽合為府;左手關後,腎之部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膀胱合為府;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大腸合為府;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胃合為府;右手關後,命門之部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裡,三焦合為府。此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

白話文:

所謂左手手腕的前面,是心的部位,它與手少陰經和手太陽經互為表裡,小腸與它相合為臟腑;左手手腕的上方,是肝的部位,它與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互為表裡,膽與它相合為臟腑;左手手腕的後面,是腎的部位,它與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膀胱與它相合為臟腑;右手手腕的前面,是肺的部位,它與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互為表裡,大腸與它相合為臟腑;右手手腕的上方,是脾的部位,它與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互為表裡,胃與它相合為臟腑;右手手腕的後面,是命門的部位,它與手厥陰經和手少陽經互為表裡,三焦與它相合為臟腑。這就是六個部位所主宰的臟腑和十二經脈的道理。

又「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說:尺脈的內外兩旁就是季脅;尺脈的外側用來觀察腎,尺脈的內側用來觀察腹;中附上部,左邊的外側用來觀察肝,內側用來觀察膈;右邊的外側用來觀察胃,內側用來觀察脾;上附上部,右邊的外側用來觀察肺,內側用來觀察胸中;左邊的外側用來觀察心,內側用來觀察膻中;脈象的前部用來觀察前面,脈象的後部用來觀察後面;脈象的上面用來觀察胸喉中的事情,脈象的下面用來觀察小腹、腰、股、膝、脛中的事情。脈象粗大和大的,是陰虛陽盛,是熱中。

來疾去疾,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恂僕。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

白話文:

  • 來疾去疾,上實下虛,是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是為惡風也。所以中風的人,是陽氣受到侵犯。

  • 有脈象俱沉、細、數者,是少陰厥;脈象沉、細、數、散者,是寒熱;脈象浮而散者,是恂僕。

  • 諸浮而數的脈象,都在陽經,是熱證,其中有躁熱的,在手。諸細而沉的脈象,都在陰經,是骨痛,其中有靜止不痛的,在足。

  • 數動一代的脈象,病在陽經的脈絡。

泄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話文:

那些拉肚子拉出膿血和其他過多症狀的人,摸起來發澀的,是陽氣過盛造成的,摸起來光滑的是陰氣過盛造成的。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陰氣過盛會導致出汗多身體發冷,陰陽過盛則會不流汗身體發冷。推而廣之,內在而不出於外的,是有心腹積塊;推而狹之,外在而不出於內的,是身體發熱了;推而上之,上面而不出於下面的,是腰足部位虛寒;推而下之,下面而不出於上面的,是頭項疼痛。按壓到骨脈而感覺氣血很少的,是腰脊疼痛而且身體有麻木的感覺。

以上諸疾,若非指明心了,烏可得而妙也!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行五動,為以大息,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平人之常,氣稟乎胃,胃氣者,平人之常氣也,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也。

白話文:

以上這些疾病,如果不先把心態調整好,怎麼可能巧妙地治癒呢?此外,「平人氣象論」裡提到:呼氣時脈搏動兩次,吸氣時脈搏也動兩次,呼吸平穩,脈搏跳動五次,這就是深長平穩的呼吸,不快不慢,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叫做平人,平人就是不生病的人。一般人的常態是,正氣由胃吸收,胃氣是一個人平時常有的氣,所以人體常能由胃吸收正氣,因此脈搏以胃氣為根本。

《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合《靈樞經》云:胃為水穀之海也;又曰:脈應四時曰平信。信夫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脈,微弦曰平。余皆仿此。逆四時則病矣。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陰脈動甚則有子也;又曰:陰搏陽則有子也;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有妊也。蓋重身者,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後主治,不可忽也。

白話文:

《正理論》一書中說:穀物進入胃中,五臟六腑的經脈才開始運行。與《靈樞經》的觀點相符,文中說:胃是水穀的海洋;還說:脈象順應四時,就會平和可信。確實,四時之脈都以胃氣為根本,分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種脈象。春季,胃脈微微似琴絃,則是正常的。其他季節以此類推。若不順應四時節律,就會生病。在診斷女性脈象時,一旦發現懷孕,就要慎重,不要隨便用藥。如果診斷出女性少陰脈搏動得很厲害,則可能懷孕;又說:陰脈搏動超過陽脈,則是懷孕;還說:身體出汗沒有脈搏,即是懷孕。總之,遇到孕婦,要詢問月經情況,觀察體貌,然後再確定治療方案,不可忽視。

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沉也;以部位言之,則尺寸也。故經云: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

白話文:

古書上又說:觀察顏色和按脈搏,首先要區分陰陽。因為陰陽是天地之道。所以,治療疾病的人,一定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來自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的本源。就脈搏而言,就是浮沉的問題;就部位而言,就是尺寸的問題。因此,古書上說:脈搏是陰陽的法則,它與五臟相應,也就是呼氣與心肺相應,吸氣與腎肝相應,呼吸之間,脾臟接受穀物的滋味,它的脈搏在中間。

以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應在臟腑,則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腎俱沉也,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

白話文:

用浮沉來探討,則說浮的是陽,沉的是陰。應在臟腑,則浮而大散的是心,浮而短澀的是肺,所以心肺都浮。牢沉而長的是肝,按壓它而大,舉起手指來它又實的是腎,所以肝腎都沉。遲緩而長的是脾,脾是中州,所以脈在中。仲景說:大、浮、數、動、滑,都是陽;沉、澀、弱、弦、微,都是陰。

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沉而遲,熱則脈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澀則煩心,大則病進,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遲為在臟,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斃。

白話文:

陽性是熱的,陰性是寒的。因此寒冷時脈搏來得沉緩,炎熱時脈搏來得浮快。所以說:一切脈搏快速的都是發熱的,一切脈搏緩慢的都是寒症的,沒有比這個驗證更準確的了。《脈經》說:一切脈搏浮起的都是風寒的,一切脈搏緊繃的是疼痛的,一切脈搏隱伏的是積聚的,一切脈搏緊繃的是有積飲的,脈搏微弱的是失血的,脈搏寬長的氣血是正常的,脈搏短促的是氣病的,脈搏澀滯的是煩心的,脈搏洪大的病情在加重,脈搏浮起的病在表,脈搏沉的病在裡,脈搏緩慢的是病在臟,脈搏快速的病在腑。此外,身體壯實脈搏卻細小,呼吸淺而不足以息者,危在旦夕;身體消瘦脈搏卻洪大,胸中積氣過多者,將會死亡。

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聖診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之無候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易己,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似滑者是有胃氣,此皆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實益堅,皆不可治。

白話文:

形體和氣息相得益彰則生,陰陽失調則病,三部九候全失則死。這是先聖診脈的大法。所以說:凡是治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光澤,治療必須按照時令。所以形體和氣息相得益彰則生,面色光澤而浮動的病人病情容易好轉,脈搏隨四時變化的是可以治癒,脈搏弱而似滑的是有胃氣,這些都容易治癒。如果形體和氣息相失,或面色枯槁無光澤及脈搏逆於四時,或脈搏實而堅硬,都是治不好的。

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又若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瘻膿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患肺瘡者,咳嗽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矣。大凡診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白話文:

經上所說的,務必要觀察四個難治的情況,並且明確地告訴病人。另外,如果病人發燒但脈搏卻很平靜,腹瀉但脈搏卻很強壯,失血過多但脈搏卻很實,出汗之後脈搏卻很浮躁,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如果瘡疽病人膿血大量排出,脈搏滑數,也很難治療;凡是瘻管膿液很多,或者像清水一樣,脈搏滑大而散亂,又怕冷又發燒並感覺口渴,治療起來也是徒勞無功。如果患有肺瘡,咳嗽吐膿血,脈搏洪滑,治療起來也很難痊癒。

總之,診脈時如果發現脈搏浮數,應該出現發熱的症狀,但是病人卻怕冷,即使頭頸部僵硬,四肢痠痛,或者又戰慄又口渴得很厲害,只要有疼痛的地方,就要考慮可能要發瘡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