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升麻湯

NEI XIAO SHENG M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7%
胃經 13%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0%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消升麻湯」組成介紹:

  1. 升麻:辛、苦、甘,微寒,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2. 大黃: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3. 黃芩: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4. 當歸:甘、辛,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枳殼:苦、辛,微寒,入肺、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6. 甘草:甘、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7. 白芍:酸、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內消升麻湯主治功效:

  1. 癰腫:是一種化膿性皮膚感染,通常由細菌引起。膿腫通常發生在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疼痛、觸痛和化膿。

  2. 瘡疽:是一種嚴重的皮膚感染,通常由細菌引起。瘡疽通常發生在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疼痛、觸痛、化膿和壞死。

  3. 附骨疽:是一種嚴重的骨髓感染,通常由細菌引起。附骨疽通常發生在脊柱或長骨。症狀包括劇烈疼痛、發燒和寒戰。

總結:中藥方劑「內消升麻湯」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可治療癰腫、瘡疽、附骨疽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升麻1兩,大黃(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歸(切,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2盞,煎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升麻湯由升麻、大黃、黃芩、當歸、枳殼、甘草、白芍等中藥組成。升麻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的作用;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當歸具有活血調經、養血潤燥的作用;枳殼具有行氣破結、消腫散結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和中、清熱解毒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消升麻湯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升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升麻1兩,大黃(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歸(切,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1兩半。 主治:癰腫,瘡疽,附骨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