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下卷 (1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3)

1. 風毒

總括,諸風夾熱隱皮膚,凝結難為陡頓除;項頰腫須護喉舌,內疏風熱外宜塗。

《內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內,乃生癰腫。夫小兒風毒者,因驚風之後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結而為腫毒,遂結頑核赤色,多成腮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重則成癰癤,謂之遁毒風。宜以當歸散倍加枳殼大黃,或皂角刺、薄荷之類。如結在腮頰者,治用烏豉膏含化,以護咽喉,外則敷以拂毒散

白話文:

《內經》裡說,榮氣流動不順,反而逆流到皮肉之內,於是就生長出癰腫。小兒患上風毒症,是因為受到驚嚇之後,風邪跟著氣流運行,血液也隨著氣流而運行,毒氣積聚在皮膚裡,流動結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腫毒,最後結成頑固的核腫,顏色發紅,多發於腮頰之間,或者耳根骨節的地方,嚴重的會形成癰瘡癤腫,這叫做遁毒風。治療時應使用當歸散,並加倍加入枳殼和大黃,或者皁角刺、薄荷之類的藥材。如果腫結在腮頰,應用烏豉膏含化,以保護咽喉,外敷拂毒散。

若因跌僕損傷皮膚,風邪侵襲患處面發腫者,謂之破血傷風,可投疏風散活血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跌倒或碰撞損傷皮膚,風邪入侵患處而導致面部腫脹,則稱為破血傷風。可以服用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疏風散、活血散等。

夫瘰癧之症,《內經》謂之結核,究其所因,丹溪所謂五味之厚,鬱氣之積,曰風、曰熱,與血相搏而結成者,其始生於耳後、頦下至項者,此出足陽明胃經來也,此曰瘰癧;生於缺盆胸側,或在兩脅者,此出手足少陽經來也,此曰馬刀,俱當從其所因究治。其小兒幼弱不堪針灸,但以服餌塗貼之劑,施之可也,然須服引經之藥,以除根本,可獲全功耳。此症服藥,須當臥在床褥,每日作十次咽,服畢安臥。

白話文:

這個脖子上的腫瘤疾病,《內經》稱之為結核。探究它的原因,丹溪所說的五味太厚,氣鬱積久,加上風熱,與血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開始長在耳後,下巴下一直到脖子,這是由於足陽明胃經而來,這就是瘰癧;生長在鎖骨盆腔的側面,或者在左右兩側腋下,這是由於出手足少陽經而來,這就是馬刀,都應該根據它們的原因來診治。小孩子年幼體弱,不能針灸,只能吃藥、敷藥,這樣做也可以,但是必須服用引經藥物,以消除根本,才能痊癒。患有這種病服藥時,必須臥牀休息,每天做十次吞嚥動作,服藥後安靜地睡覺。

蓋取藥力在膈上故也。若發於喉下,如帶橫纏者,乃纏喉風也,宜服化毒湯及烏豉膏含化以護咽喉外,但依遁毒風治法。如服藥後散止不定,或上頭頂,或遊面目,而反復來喉下,如赤紫微浮,中有白突者,陽症變陰,亢則必害,謂之赤遊風毒,亦難治矣。

白話文:

這個病發生的原因,在於藥力在橫隔膜之上。如果病發生的位置在喉嚨之下,感覺像有一條帶子纏住,這種情況叫做纏喉風。除了服用化毒湯和含烏豉膏來保護咽喉外,要照治療遁毒風的方法去治療。如果服藥後,病症時好時壞,不定在哪裡發,有時會跑到頭頂,有時跑到臉上,然後又跑到喉嚨底下,如果出現又紅又紫又腫又痛,而且裡面有白色突起的症狀,這是屬於陽症轉變成陰症,病勢旺盛必然會產生危害,稱作赤遊風毒,也比較難治療。

〔附方〕

當歸,見諸瀉症內。

烏豉膏,綿川烏(水浸透去皮臍,五錢炮製),玄明粉(二錢),淡豉(三錢),水浸潤,飯上蒸透杵爛為膏。

白話文:

烏豉膏

  • 綿川烏(水浸透去皮臍,五錢炮製)
  • 玄明粉(二錢)
  • 淡豉(三錢)

將淡豉用水浸泡潤後,放入飯上蒸透,然後搗爛成膏。

拂毒散半夏,貝母,大黃,朴硝,五倍,上為末醋調敷

疏風散荊芥防風甘草,蔥湯調服。

白話文:

疏風散:

荊芥:祛風解表,散風熱。

防風:祛風解表,散風寒。

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

蔥湯:辛溫解表,發汗散寒。

將荊芥、防風、甘草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蔥湯沖服。

活血散,當歸,川芎,生地,紅花赤芍蘇木

白話文:

活血散:

當歸:當歸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川芎:川芎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通絡等功效。

生地:生地是指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益氣補血等功效。

紅花: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消腫散瘀等功效。

赤芍: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等功效。

蘇木:蘇木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利尿通淋等功效。

這六味中草藥合起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化瘀、滋陰養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瘀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

升麻調經湯(治陽明經),升麻,乾葛,膽草,黃芩黃柏,歸尾,桔梗連翹白芍知母黃連白朮

白話文:

升麻調經湯(治療陽明經),配伍升麻、乾葛、膽草、黃芩、黃柏、歸尾、桔梗、連翹、白芍、知母、黃連、白朮。

三稜,甘草(秤一半為丸,一半作蚊蛆秤五錢),煎湯送下前丸。

連翹散柴胡,連翹,歸尾,白芍,生黃芩,白朮,天花粉,膽草,炙甘草,三稜,蒼朮,黃連,煎湯服法如前。

白話文:

連翹散: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歸尾:補血活血,養陰益氣。

白芍:養血調經,緩中止痛。

生黃芩: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天花粉:清熱生津,涼血止瀉。

膽草:清熱利濕,退黃疸。

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三稜:破血行氣,止痛消腫。

蒼朮:燥濕健脾,化痰祛風。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煎湯服法同前。

化毒湯,桔梗,薄荷,荊芥,甘草,牙硝,朴硝,硼砂雄黃山豆根硃砂,為細末,每用一匙或五分,乾點舌下,或溫湯濃調,少與含吞亦可。

白話文:

化毒湯:

  • 桔梗
  • 薄荷
  • 荊芥
  • 甘草
  • 牙硝
  • 朴硝
  • 硼砂
  • 雄黃
  • 山豆根
  • 硃砂

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一匙或五分,直接點在舌頭下方,或以溫熱的水稀釋成濃湯,少量含服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