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初生有重齶重齦第九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裡清淨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有腫起著頰裡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也。

白話文:

《千金》中提到:小兒出生六、七天後,血氣收斂凝結成肉,口、舌、喉嚨、雙頰、舌下會變得乾淨清淨。如果喉嚨裡、舌頭上有東西,像蘆葦笆盛水一樣,有腫起的地方在雙頰以及上顎,出現這種情況就叫做「重齶」。有著東西在牙齦上就叫做「重齦」,這些都用針灸刺破使血汁流出即可。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重齶、重舌形候。重齶為上齶肉厚者是,重舌為舌上更加一重白。滿口生瘡,此為心熱。此候乃心家大熱壅滯,遂如此。所治者先用硃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塗舌上,然用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奶上吮下,一日下三服牛黃膏,如此調理,二日即愈。

白話文:

茅先生:小孩出生後,口中出現中重齶和重舌。中重齶是指上齶肉厚,重舌是指舌頭上多了一層白色的東西。滿口都是瘡,這說明小孩內心火氣很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孩的心臟內熱過多,停滯不暢所導致的。治療時,先用硃砂膏(配方見驚積門)塗抹舌頭,然後用牛黃膏(配方見膈熱門)敷在小孩的乳頭上,讓小孩吮吸。每天服用牛黃膏三次,這樣治療,兩天後就會痊癒。

張渙:嬰兒初生六、七日間,胎毒上攻,血氣不斂。重齶、重齦、喉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垂癰。有氣脹起者,急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以刺之,令兒氣瀉,出青黃血水。用鹽湯洗拭,急用如聖散。(方與《聖惠》牛黃散同。見本門中)。

《聖惠》治小兒重齶,重齦腫痛,口中涎出,宜服,牛黃散,。(張渙名如聖散。)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重齶、重齦腫痛、口中涎水流出的疾病,應當服用牛黃散。(張渙名為聖散。)

牛黃,白龍腦,硃砂(各一分),太陰元精石(一兩),鉛霜(半兩)

上件藥同細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於腫起處以鈹針鈹破出血,用鹽湯洗拭口,然後摻藥於口中,神效。

《聖惠》又方

上用驢乳、豬乳各一合,相和,煎至一合,時時與兒服之。

《聖惠》又方

元明粉,太陰元精石(各一分),鉛霜(半分)

上件藥同研令細,少少敷之。

《萬全方》小兒初生,口中有物脹起,有著頰裡及上齶者名重齶。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

上用蛇蛻皮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

上用田中蜂房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

上用炲煤,水調塗之。(三方皆與《聖惠》同。)

2. 初生口中有蟲第十

《外臺秘要》劉氏療小兒吃奶不穩,三日至七日以來,覺壯熱,顏色赤,及鼻孔黃,即恐作撮口。及孩子牙關裡

有蟲似蝸牛,亦似黃頭白蚌螺者方。

上燒竹取瀝半合,少許牛黃,與吃即便瘥。

《外臺》劉氏又方

上取豬肉少許拭口,即引蟲出或自消,便瘥。

3. 初生著噤第十一

(犯風噤附)

《巢氏病源》小兒噤候:小兒初生,口裡忽結聚,生於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時,熱入兒臟,心氣偏受熱故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噤候是指:小兒出生後,嘴裡忽然結成硬塊,生在舌頭上像黍米粟粒那麼大,讓孩子不能吃奶,這就叫做噤。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熱邪侵入孩子的臟腑,心氣偏受熱邪侵襲而引起的。

《聖惠》論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皆是急病。就中撮口、著噤尤甚,過一臘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者,是撮口狀候已重,善救療者十不得四、五。若牙關緊急,吃乳不穩,啼聲漸小,口吐涎沫,是著噤。常人見大小便皆通,以為冷熱所得,殊不知病在喉舌之間,據狀亦極重矣,善救療者十不得三、四。但依將護法,防於事先,則必無此患。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提到,剛出生的嬰兒,必須預防三種疾病,分別是撮口、著噤、臍風,都是緊急的疾病。其中,撮口、著噤尤為嚴重,通常要過了一整年才能免除這種危險。如果觀察到嬰兒面部發紅、呼吸急促、哭聲不出,這就是撮口的嚴重症狀,即使是善於救治的醫生也很難救治,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如果嬰兒牙關緊閉,吃奶不順暢,哭聲逐漸變小,口吐涎沫,這就是著噤的症狀。一般人看到嬰兒的大便和小便都很通暢,就以為是受了寒熱之氣所引起的,殊不知這種疾病的病根在喉嚨和舌頭之間,病情也極為嚴重,即使是善於救治的醫生也很難救治,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但是,如果按照護理方法,事先預防,就可以避免這些疾病的發生。

《聖惠》又云:夫小兒初生口噤,此由在胎之時,熱入兒心脾,心脾偏受於熱,故令口噤者也。

《千金》治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上用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聖惠》治口噤方同用,如豆大三枚,以水下。)

白話文:

將雞屎白研成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起來,加一碗水煮沸兩次,分兩次服用。(《聖惠方》治療口不能張的藥方也同樣使用,如綠豆大小三枚,用水送服。)

《千金》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

上二味等分,和乳塗上飲兒。

《千金》又方

上用驢乳、豬乳各二升,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

白話文:

將兩升的驢奶和兩升的豬奶混合在一起,煮沸後,取其一升五合的藥液。每次服用如杏仁般大小,服用三到四次即可痊癒。

《千金》治小兒口噤,不能乳方。

上用雀屎四枚末之,著乳頭上飲兒,兒大十枚。

《外臺》治小兒初生,口噤不開,不收乳方。

上用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絹篩,以豬乳二合和之。三、四服,分與之差。(《聖惠》及《圖經》同。)

白話文:

將赤足蜈蚣取半條,將其腳移除,烘烤至焦黑,將其碾碎成粉末,用絹篩過濾,將粉末與二合豬乳混合均勻。分三次到四次服用,依病情調整服用次數。(根據《聖惠方》與《圖經》記載)

《外臺》崔氏又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上暖竹瀝二合,分四、五服之。(《兵部手集》、《聖惠》同。)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著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方。

上取水銀黍米大,與服,覺病無早晚,水銀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過小麻子許。(《聖惠》同。)

白話文:

取來如黍米般大小的水銀,服用之後,無論發病時間早晚,水銀下嚥之後馬上就能痊癒。以意念去衡量,不要超過小麻子大小。(《聖惠》的記載相同。)

《食療》治孩子口噤方。

上以蛇莓研取汁,灌口中,死亦再活。(蛇莓生下濕處,莖端三葉,花黃子赤,似覆盆子。)

白話文:

用蛇莓研磨取汁液,灌進口中,即使死亡也能復活。(蛇莓生長在潮濕的地方,莖端有三個葉子,花是黃色的,果實是紅色的,像覆盆子。)

《簡要濟眾》治小兒口噤方。

上以晚蠶蛾二枚,炙令黃,為末,蜜和,敷兒口唇內。

《聖惠》治小兒著口噤方。

上刮卻上齶白焌了,取雀兒飯甕子並蟲細研,和奶汁綿濾,點口中及塗兩頰、齒齦、上齶、舌上下。

《聖惠》又方

上用新烏驢糞捩取汁,塗口中,咽亦無妨。

《聖惠》又方

上用川椒一大兩,搜麵裹為三角⿱艹鈠樣,燒令黃熟,以綿蓋兒口,掏去尖如箸頭許大,使椒氣入口即效。如未覺,即可作兩、三枚,時用一角,氣力即盛。

白話文:

將川椒1錢,切碎後包覆於麵粉皮中,塑造為三角形,烘烤黃熟後,用棉絮封住開口,在上面戳一個筷子頭大小的孔,以便川椒的氣味可以入口,以發揮療效。如果尚未改善,可以製作2、3片含服,隨時取用一小角,就能增強氣力。

《聖惠》又方

看兒上齶有白點子,火急以指甲刮卻,仍燒胡粉,紙燭子焌之,瘥。

《聖惠》治初生兒口噤不開,舌不能吮乳方。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豬乳(一合)

上以豬乳和上件散,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聖惠》又方

上用牛口䭀草,取絞汁,塗上瘥。

《聖惠》又方

上用白牛尿,取塗口中瘥。

《聖惠》又方

上用東行牛口沫,取塗兒口及額上,即便效。

《聖惠》又方

上用葛蔓燒灰細研,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即瘥。

張渙治小兒口噤,立聖散方

乾蠍梢(七個,為末),膩粉(末,一錢),干蜘蛛(一個,去口足,先以新竹於火上炙,取竹油一蜆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取末)

白話文:

乾蠍梢(七個,磨成粉末),滑石粉(磨成粉末,一錢),幹蜘蛛(一個,去除口足後,先用新砍的竹子在火上烤,取一蜆殼那麼多的竹油,也就是竹瀝。將蜘蛛浸泡在竹瀝中一夜,再烤至焦黑,磨成粉末)

上件並同研令極細,每服一字。用乳汁調,時時滴口中。

《萬全方》治小兒著口噤。

上凡遇兒初飲乳後,以發纏指沾清水點拭了,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便以葦刀子割斷,點豬乳便瘥。如兒口難開,但先點豬乳自開。

白話文:

凡是新生兒在第一次喝完奶後,用頭髮纏住手指沾取清水擦拭舌頭,觀察舌頭根部是否有兩條黃色的筋,如果有,就用蘆葦刀切斷。點上豬油,即可痊癒。如果嬰兒嘴巴難以張開的話,可以先滴上豬油,就會自然張開。

《秘要指迷》治小兒生下一月日內,牙關緊急,不能飲乳,口噤方。

上用木梳先於懷內令暖,卻於耳門尖下醃一七次,其病即安。

《張氏家傳》治新生兒口噤方。

蜈蚣(全,一枚),蠍梢(七個),硼砂硃砂(各三銖),梅花腦,麝香(各一銖)

白話文:

蜈蚣(整隻,一個)、蠍子的尾梢(七個)、硼砂、硃砂(各三銖)、梅花腦、麝香(各一銖)。

上件入乳缽研,嬰兒口噤以乳母唾調,塗口唇四畔並牙關後,小兒以舌攪藥即是安。如有一切急驚,生薑蜜水調一字服。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研磨成粉末,塗抹在嬰兒的嘴脣四周和牙關上,嬰兒會用舌頭攪拌藥物,就能平復驚嚇。如果有急驚,可以用生薑和蜂蜜調和後給嬰兒服用。

附:犯風噤方

茅先生:小兒生下一百二十日內,有犯風噤候。口噤眼開,啼聲漸小,吃奶不便,吐出白沫。此候為兒在胎未見日月先受此病,本因母受胎有疾,故受毒氣。生來血氣未調,又被風邪所擊,故有如此候。所治者,先下奪命散與吐風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後下醒脾散(有二方。

白話文:

茅先生說:小兒出生後的一百二十天內,如果患有風噤症,症狀是口不能張,眼睛睜開,哭聲越來越小,吃奶不方便,吐出白色的泡沫。這種症狀是小孩在胎兒時期,還沒有出生之前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這是由於母親在懷孕期間生病,胎兒吸入了有毒氣體。孩子出生後,血氣還沒有調整好,又被風邪所乘,就會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方法是,先服用奪命散和吐風涎來緩解症狀,(詳細內容可以查看急慢驚風門中)。然後服用醒脾散,醒脾散有兩種方子。

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下雄朱散(方見驚癇門中)夾硃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常服即愈。如見手捉拳,噤口不開,死之候。

白話文:

一方適用於胃氣不和的人。一方適用於患有慢性脾風的人。 將夾勻氣散和服下。 (用於胃氣不和)再服用雄朱散(用於驚癇)加硃砂膏(用於驚積),服用腸後即可痊癒。如果看到手握拳,嘴巴緊閉,這是即將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