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景天

陶隱居既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藥。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親見也。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下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甚驗。干為末,水調,掃遊風、赤腫、赬熱者。

白話文:

陶隱居曾經說:現在的人們都用盆子盛放它,放在屋頂上養育,這就說明瞭它是草本植物。又說廣州城外有一棵,據說有三四個人的合抱那麼粗,人們把它稱為慎火木。既然說據說,那麼陶隱居就不是親眼見過。這大概是傳聞,但不一定是錯誤的,而是陶隱居聽得輕率了。然而,它非常容易種植,只要折斷活著的樹枝放在土裡,經常澆水,十天左右便會生根,把濃汁研磨成汁,塗抹在火心瘡上,非常有效。把藥材研磨成粉,用水調和,塗抹在患有遊風、赤腫、赬熱的人身上,都有效。

2. 蒲黃

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今京師謂槌為蒲棒。初得黃,細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白話文:

蒲黃在各地的蒲槌裡面都有,是蒲槌中間的黃色粉末。現在北京把蒲槌叫做蒲棒。要取得蒲黃,需要先把蒲槌收集起來,然後用細羅過濾,把萼去除後,另外儲存。蒲黃可以與水調和,做成膏藥,將膏藥切成小塊食用,很多人都會吃蒲黃膏來緩解心臟的虛火。尤其是小孩,特別喜歡蒲黃膏的味道。蒲黃膏如果放置超過一個月,就會變乾,顏色和味道都會變淡,這時需要加入蜂蜜水來調整。蒲黃膏雖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因為蒲黃膏具有輕瀉作用,對於極度虛弱的人來說,反而不是好事。

3. 蘭草

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於幽谷,益可驗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上,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

白話文:

各種說法不一致,讓人難以分辨,所以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葉子不香,只有花香。現在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有很多,山外的平地上就沒有了。大多生長在陰地,生長在幽谷裡,更能證明這一點。葉子像麥門冬而寬且韌,長到一、二尺長,一年四季常青,花是黃色的,中間的葉子上有一些細小的紫色斑點。有春花的,叫做春蘭,顏色深;秋花的,叫做秋蘭,顏色淡。秋蘭比較難得,兩種蘭花移植到小檻中,放在座位上,花開時滿室都是香氣,與其他的花香不同。

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為此蘭矣。今未見用者。《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白話文:

唐朝詩人白樂天有一首詩叫《種蘭不種艾》,正是為這種蘭花而寫的。現在沒有人用它了。《本經》中蘇注說:「八月花白色。」這就是澤蘭。

4. 茵陳蒿

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傷寒,熱度很強,發黃的人,全身和臉都發黃,用這個方子治療非常有效。還有一位僧人因傷寒後發汗不徹底,體內有殘餘熱毒,全身和臉都發黃,發熱,一年多沒有治癒。醫生用利濕退黃的藥物治療,治療不對症,病情沒有好轉。詢問病人,飲食沒有減少。後來給他這個方子,服用五天,病情減輕了三分之一,十天後減輕了三分之二,二十天後病情完全消除。方子用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研成細末。

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然此藥以茵陳蒿為本,故書之。

白話文:

每種藥材用三錢,水用四合,煎到剩下二合,去掉渣滓,飯後溫熱服用,服用的量以知道藥效為度。不過這種藥是以茵陳蒿為主要的成分,所以寫上這個藥方。

5. 決明子

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成段種。《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闊大,甚為允當。

白話文:

苗長四五尺高,春天可以當作蔬菜吃,秋天成熟結果。果實生長在角中,像羊腎。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家庭花園裡種植得很多,或在鄉村野地成片種植。《蜀本·圖經》中說:葉子像苜蓿,但又寬又大,形容得非常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