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鼻病,第三十六問

(鼻衄者,黃芩湯主之。清肺飲子治䘌鼻涼膈。)

白話文:

鼻出血的人,使用黃岑湯治療。清肺飲治療鼻子出血引起胸膈煩悶。

凡牙兒三朝五日、六晨一臘,忽然鼻塞,吻乳不能開口呼吸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時,鼻中出息,吹著兒囟,或以水浴洗,用水溫冷,不避風邪,所以致兒鼻塞,宜與通關膏敷之,消風散服之,或有驚悸作熱,薄荷散與服,生者亦佳。

白話文:

如果牙齡在三至五天或滿月至一個月之間的嬰兒,忽然鼻塞,吃奶時不能張嘴呼吸,多是乳母睡覺時,鼻息吹著嬰兒囟門,或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澡,讓嬰兒著涼,所以導致鼻塞。可以塗抹通關膏,服用消風散來治療。如果有受到驚嚇而發燒,也可以服用薄荷散,生薑也可以。

又有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肺主一身之皮毛,口氣開竅於鼻,蘊寒先客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從鼻中出者,名鼻衄也,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治法皆依大方而分劑略輕耳,黃芩湯、犀角地黃湯主之,生地黃茅根煎服尤佳。

白話文:

還有一種流鼻血,是熱氣和元氣交搏,乘襲了血。肺臟主管全身的皮毛,元氣通過鼻子開竅,蘊藏的寒氣首先侵襲皮膚,和熱氣交搏而生成熱,熱氣乘襲血,血得到熱後運行紊亂,從鼻子出來,就稱作流鼻血。有時還沒有來得及發汗,鼻子就乾燥、喘息,鼻子氣息鳴響就流鼻血,治療方法都依照大方脈的原則,但劑量略輕一些。可以用黃芩湯、犀角地黃湯為主方。生地黃、茅根煎服效果更好。

黃芩湯,見第六十七問。

清肺飲,見第七十九問地黃清肺飲。

薄荷,治乳下嬰兒鼻塞不通,及治夾驚傷寒,極熱變蒸。

荷葉(半兩),羌活全蠍甘草麻黃(去節),殭蠶(炒、去絲咀),天竺黃,白附子(各一錢半)

白話文:

  • 薄荷葉(半兩):是一種清涼解暑、疏風止癢的中藥材。

  • 羌活:是一種祛風濕、止痛的中藥材。

  • 全蠍:是一種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中藥材。

  • 甘草:是一種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中藥材。

  • 麻黃(去節):是一種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的中藥材。

  • 殭蠶(炒、去絲咀):是一種止咳平喘、祛風止痙的中藥材。

  • 天竺黃:是一種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中藥材。

  • 白附子(各一錢半):是一種補腎壯陽、止痛消腫的中藥材。

上為末,薄荷湯下。熱極生風,加竹瀝少許與服。一方有柴胡、臺芎、桔梗茯苓,無全蠍、殭蠶、天竺黃、白附子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發熱嚴重並且伴隨風熱症狀,可加入少量竹瀝一起服用。另外一種藥方含有柴胡、臺芎、桔梗和茯苓,但沒有全蠍、殭蠶、天竺黃和白附子。

消風散,見第三十一問。

通關散,見第十四問。

2. 口瘡、鵝口、重齶,第三十七問

巢氏云:鵝口候者,小兒初生,口裡白屑滿口舌上、如鵝之口,故曰鵝口也,此乃胎熱而心脾最盛、熏發於口也。葛氏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時以黃丹煅出火氣摻於舌上。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甲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白話文:

巢元方說:鵝口,是指嬰兒剛出生時,嘴裡、舌頭上滿是白色的屑,就像鵝的嘴一樣,所以稱為鵝口。這是因為胎熱,心脾最盛,燻發於口的緣故。葛氏用纏住手指的布,蘸井花水擦拭嬰兒的鵝口,睡覺時用黃丹煅出火氣,敷在嬰兒的舌頭上。嬰兒剛出生時,舌頭上會有一層膜,就像石榴子中間的隔膜一樣,連接著舌頭的後部,這會導致嬰兒說話不流利,不能轉動舌頭。可以用指甲把這層膜摘斷,即使有少量血跡流出也沒有關係。如果血流不止,可以用燒過的頭髮灰敷在患處,血就會止住。

保命散,枯白礬一錢,馬齒牙硝半錢,硃砂一分同研細,取白鵝糞,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頷頰內,先用發纏指,揩拭舌上垢了,然後用藥敷之。口瘡候,乃小兒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臟積熱,熏蒸於上焦,故成口瘡也。宜用南星末淡醋調,貼兩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卻用瀉心散敷口之法,用黃連末以蜜水調抹口中,黃柏青黛冰片皆可,又以牛黃少許末之,竹瀝調塗口內。治鵝口以馬牙硝如豆許塗亦好,或口如魚口不能合,或作鴉聲者難治。

白話文:

使用保命散、乾白礬一錢、馬牙消半錢、硃砂一分,研磨成細粉,取白鵝糞與水混合攪拌,取汁塗抹在舌頭、上顎和臉頰內側。在塗藥之前,先用纏有頭髮的手指擦拭舌苔,以去除舌苔。口瘡的發生是因為兒童血氣旺盛,加上飲食過於溫熱,導致心臟積聚熱氣,燻蒸到上焦,從而形成口瘡。可以使用南星粉末與淡醋混合,敷貼在雙腳的腳心上,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洗心散,也可以使用瀉心散敷於口瘡上。可以用黃連末與蜂蜜水混合塗抹在口中,黃柏、青黛、冰片都可以。也可以用少量的牛黃研磨成粉末,與竹瀝混合塗抹在口中。治療鵝口瘡也可以使用馬牙硝磨成豆子大小的份量塗抹在患處。如果口如魚口,無法合攏,或者發出鴉叫的聲音,則難以治癒。

又有小兒初生,上齶有物脹起如懸癰,或如蘆籜盛水之狀者、名曰重齶,此乃脾胃挾熱,血氣不能收斂,頷中舌下或在齶頰如吹小脬,速宜以綿纏長針,微露鋒銳刺腫處,決出惡汁即消,若再生宜再刺,不爾則脹滿口中,有妨乳食呼吸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小兒出生時,上顎有東西腫脹凸起,像懸著的腫瘡,或者像蘆葦秸盛水那樣鼓鼓的,這種情況稱為「重齶」,這是由於脾胃蘊含熱氣,血氣不能收斂,在下頜、舌下,或者在齶頰部,像吹漲了的小氣囊一樣。應該立即用棉花纏繞長針,稍微露出針尖,刺破腫處,將裡面不好的液體擠出就消了。如果再長出來,就再用針刺破,否則腫脹充滿在口腔中,會妨礙吃奶和呼吸。

保命散,治小兒口裡、白屑滿舌上如鵝口。

枯礬(一錢),牙硝(半兩、細研),硃砂(二錢半)

上同研細,每服一字,取白鵝屎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頷頰內,未用時先以手指纏亂髮拭舌上垢,然後使藥敷之。

白話文:

藥研磨成細末,每次一字的量,用白鵝的糞便加水攪拌取汁,調和後塗抹在舌頭、上顎和臉頰內側。在用藥之前,先用手指纏上亂髮擦拭舌頭上的污垢,然後再敷上藥物。

吳茱萸散,治初生兒吃乳後、口內即生白屑煩躁。

吳茱萸(不拘多少)

上為末,米醋調敷兒腳心內,退即去之,心有客熱口生瘡,以南星末醋調敷腳心,茱萸散亦治口瘡,退即洗去之。

白話文:

用醋將上方的藥碾成粉末,塗抹在孩子的腳心上,退燒後就洗掉。如果孩子心火過旺,引起口瘡,可以用南星粉和醋混合,塗抹在腳心上。茱萸散也可以治療口瘡,也是需要退燒後洗掉。

洗心散,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痰涎壅滯,涕唾稠黏,心神不寧,眼澀睛疼,及鼻塞聲重,咽乾多渴,五心煩熱,小便黃赤,大便秘澀,並宜服之。

白話文:

洗心散,用於治療風熱鬱結,導致頭暈腦脹、頭痛、痰液壅滯、鼻涕口水黏稠、心神不安、眼睛乾澀疼痛、鼻塞聲音沙啞、喉嚨乾燥口渴、手心腳心發熱、小便黃赤、大便乾燥。

白朮(一錢半),甘草(炙),當歸荊芥穗,麻黃(不去節),芍藥,大黃(麵裹煨、去面、切焙、各六錢)

白話文:

白朮(一錢半)、甘草(炙)、當歸、荊芥穗、麻黃(不去節)、芍藥、大黃(麵裹煨、去面、切焙,各六錢)

銼散,每服四錢,生薑薄荷煎湯,去滓乳母服、或兒服。加前胡生地黃、辰砂,名辰砂七寶散,為末,治小兒口瘡積熱,夾驚傷寒,生薑、薄荷調下一錢。二十問內有七寶洗心散,可兼看,對症用。

白話文:

上銼散的製法:每服用量是四錢,用生薑和薄荷煎出來的湯送服,要去掉渣滓,給產婦或兒童服用。

加前胡、生地黃、辰砂,就能成為稱為「辰砂七寶散」的藥方,將這些中藥磨成細末,就能治療小兒的口瘡、熱積、伴隨驚厥的傷寒。生薑和薄荷調和後,一次服用一錢。

在《二十問》中有一種名為「七寶洗心散」的藥方,你可以同時參考這兩種藥方,根據病情症狀來服用。

辰砂七寶散,治小兒壯熱,傷塞壅熱,治夾驚傷寒,解諸般熱,亦治疹痘熱,治驚風,定搐搦。

白話文:

辰砂七寶散,用於治療兒童壯熱,傷寒壅塞發熱,治療夾雜驚悸的傷寒,解除各種熱症,也治療疹痘熱,治療驚風,平息抽搐。

麻黃(去節),白朮,當歸,大黃,赤芍藥,荊芥,前胡,生地黃,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節):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大黃:瀉熱通便,清肝退火。

赤芍藥: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荊芥:發汗解表,宣肺透邪。

前胡:疏肝理氣,化痰止咳。

生地黃: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甘草(半兩):調和諸藥,益氣補脾。

上為末,傷風發散,用生薑、薄荷煎,急驚加辰砂、薄荷調下,用局方洗心散亦可。

瀉心散,治心中痰氣實,則氣行澀,合臥則氣不通,故喜仰臥,則上下通也。

用黃連一兩,去須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臨臥時溫水下。

牛黃散,治小兒重齶重齦,腫痛口中涎出。

牛黃,龍腦,丹砂(各二錢半),鉛霜(半兩),太陰玄精石(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先於腫處針破出血,鹽湯拭口,摻藥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