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醫方簡義》~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桂枝白虎湯

治冬溫畏寒汗出。脈虛身熱。微咳。

桂枝(七分),石膏(三錢煨),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粳米一撮。或加黃芩白芍各一錢。竹葉十片。

白話文:

桂枝(七分),石膏(三錢,用火烤過),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再加入少許的粳米。或者加入黃芩和白芍,各一錢。竹葉十片。

2. 薄荷甘桔杏子湯

(自制),

治冬溫初起。咳嗽。微熱。微汗。脈浮大者。

薄荷(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一錢五分),杏仁(去皮尖三錢)煎。

白話文:

將薄荷(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一錢五分)、杏仁(去皮去尖三錢)一起煎煮。

3. 黃連阿膠梔子湯

(自制),

治溫邪咯血鼻血。

黃連(八分),阿膠(蛤粉炒一錢半),焦梔子(三錢),竹葉(二十片)

白話文:

  • 黃連(8 分):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證、痢疾、瘡癤等症狀。

  • 阿膠(炒蛤粉 1.5 錢):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證、肺燥咳嗽、腸燥便祕等症狀。

  • 焦梔子(3 錢):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吐血、衄血等症狀。

  • 竹葉(20 片):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4. 疏斑湯

(自制),

治溫邪發斑。發疹。發㾦。神昏欲化內閉者。

桔梗(一錢),生甘(八分),銀花(三錢),連翹(一錢),黃柏(八分),青黛(五分),省頭草(一錢),神麯(二錢),牛蒡子(炒二錢),薄荷(八分),竹葉(十片)

白話文:

桔梗(6克),生甘草(4.8克),金銀花(18克),連翹(6克),黃柏(4.8克),青黛(3克),車前草(6克),神曲(12克),炒牛蒡子(12克),薄荷(4.8克),竹葉(10片)。

一凡春溫一症。其說有二。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言冬時因勞倦內傷。或因酒色傷陰。交春陽氣散越。陰不內守。耗陰傷精。冬時陰氣凝冱。不覺其病。陽氣一疏。陰熱由內達外。偶感溫風。即發熱。頭脹。口渴。咽痛。脈必浮數。慎勿表散。恐劫津傷陰。宜黃芩白芍湯堅陰劫邪。

白話文:

所有的春季溫病,基本情況都一樣。說法有兩種。經書裡說:“冬季不儲藏精氣的,到了春天必定會發溫病。”這是指,到冬季時,因為勞累過度而耗傷內臟,或者是因為縱慾過度而耗傷陰精,這兩種因素都導致陰精虛弱。到了春天,陽氣開始生發,陰氣卻沒有內斂與之相合,就會導致陰精更加虛弱。在冬季,陰氣凝固,感覺不到有病。但是,到了春天,陽氣散佈流動,內在的陰熱就會透發到體表,另外,偶然感受溫熱的風,就會引起發熱、頭痛、口渴、咽痛。脈象必定是浮數的。應當慎重地使用發散表熱的藥物,因為這些藥容易損傷津液,加重陰虛。應該使用黃芩白芍湯來益氣陰的功效,堅固正氣,驅邪外出。

或加桑葉貝母之類。又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冬月受寒。而不即發。交春氣升。伏寒亦隨之而發。故內外交病。亦化溫症。頭痛發熱。肢體煩疼。不惡風。反惡熱。熱則煩倦不得眠。亦宜黃芩白芍湯堅陰清邪。二症雖異。其治則同。或汗出不解。宜桂枝白虎湯以補表救熱。

白話文:

如果出現桑葉貝母等症狀。又說,冬季受寒,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冬季受寒,但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氣溫上升,伏寒也會隨之發作,所以內外夾擊,就演變成溫病。頭痛發熱,肢體煩疼,不惡寒,反而惡熱,熱則煩倦,不得眠,也應當服用黃芩白芍湯,以堅固陰氣,清除邪氣。這兩種疾病雖然不同,但治療方法卻是相同的。如果汗出不解,應服用桂枝白虎湯,以補益表氣,救助熱邪。

最為穩恰。

5. 桂枝白虎湯

(見冬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