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二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9)

1. 防葵

辛寒,有毒。

《本經》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濕喑,癲癇驚邪狂走,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

白話文:

《本經》:主治疝氣、腫塊、腸道腹瀉、膀胱發炎結聚,小便不通、咳嗽或噁心想吐、聲音沙啞,癲癇、驚嚇、邪氣擾亂瘋狂,長期服用可以強健骨髓,增強元氣,減輕體重。

發明,防葵辛寒,性善走散。能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等證,而《別錄》又言,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除腎邪,強志,中有火者不可久服,令人恍惚見鬼,二說各有主見。一治濁邪支塞,驚邪狂走,故須久服,開除積垢,自然髓充骨堅,正氣自復。一以療五臟虛氣,腎邪逆滿,故不可久服,久服恐正氣愈虛,不能制五志之火,引領痰濕上侮君主,令人恍惚見鬼。同一防葵,而有治驚邪狂走與久服見鬼之不同也。嘗考《千金方》防葵為治風虛、通血脈之上藥,每與參朮鐘乳石英並用,取其祛逐風虛,通利血脈,而正氣得復,腎志自強,當無助火為虐之慮矣。

白話文:

防葵性寒辛,容易走散,能治療疝瘕、腸泄、膀胱熱結等症狀。但《別錄》中也有記載,防葵可以治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除腎邪、強志,患有火症的人不能長期服用,否則會出現恍惚見鬼的症狀。

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一種說法認為,防葵可以治療濁邪支塞、驚邪狂走,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清除積垢,自然能讓骨骼強壯,正氣恢復。

另一種說法認為,防葵可以治療五臟虛氣、腎邪逆滿,因此不能長期服用,長期服用反而會使正氣更加虛弱,不能制約五志之火,導致痰濕上犯君主,令人恍惚見鬼。

所以,同是防葵卻有治驚邪狂走與久服見鬼的兩種不同作用。

曾經考證《千金方》中記載,防葵是一種治療風虛、通血脈的良藥,通常與參朮、鐘乳石英等藥物一起使用,以祛除風虛,通利血脈,讓正氣恢復,腎志自然強壯,這樣就沒有助長火邪的力量了。

2. 䕡茹

辛寒,有小毒。折之汁出凝黑如漆,故名漆頭。䕡茹色白者名草䕡茹。

《本經》主疽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寐。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辛寒,有小毒。折斷後流出的汁液凝固發黑如漆,故名漆頭。顏色白色的菇類稱為草漆頭。

【現代白話文】具有辛辣和寒涼性質,有微毒。折斷後流出的汁液凝固發黑如漆,所以取名為漆頭。顏色白色的菇類稱為草漆頭。

【藥用功效】主治疽瘡、惡肉、敗壞的創傷、壞死的肌肉組織、疥蟲、膿血、大風熱氣、善忘失眠。

發明,䕡茹《本經》治惡肉敗瘡等病,而《素問》四烏鰂一藘茹丸,當非此䕡茹可知也。《聖惠》治頭風旋眩,《千金》治小兒癰疽,並用漆頭䕡茹,姚僧坦治癰疽去惡血有白䕡茹丸,二者皆取能散血。其治善忘不寐,亦是因風熱侵犯心包、膽腑所致,散其風熱,則無不寐善忘之患矣。

白話文:

發現:

䕡茹在《本經》中記載可治療惡性肉瘤、潰爛的瘡等疾病,而《素問》中提到的「四烏鰂一藘茹丸」則不是指䕡茹。

《聖惠》中記載䕡茹可治療頭痛、眩暈,《千金》中記載䕡茹可治療小兒癰疽,這兩種藥方都使用了漆頭䕡茹。

姚僧坦的「白䕡茹丸」可治療癰疽,去除惡血,這兩種藥方都使用了漆頭䕡茹。

䕡茹治療失眠健忘的功效,是基於這樣一種原理:風熱侵犯心包、膽腑,從而引起失眠健忘,而䕡茹能夠散風熱,因此可以消除失眠健忘的症狀。

3. 大戟

苦辛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藥惟用正根,誤服傍株令人冷瀉,棗煮則不損脾,乘軟去骨用。

白話文:

苦辛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藥只用正根,誤服傍株令人腹瀉,用棗子煮熟則不損脾,趁軟去骨使用。

《本經》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白話文:

《本草經》記載本藥材主治蠱毒、水腫腹脹疼痛、積聚、中風導致皮膚疼痛、噁心嘔吐。

發明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脈,故《本經》專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雲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夫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腎所主也。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大戟能瀉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痘瘡變黑歸腎,棗變百祥丸,用大戟制棗去戟,用棗以瀉肝邪,非瀉腎也。實則瀉其子,因腎邪實而瀉其肝也。仲景云: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十棗湯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乾嘔脅痛豈非肝膽之病乎,百祥丸之瀉肝明矣。至玉樞丹同續隨子、山慈菇等解蠱毒藥,則又不獨肝膽矣。其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氾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白話文:

大戟的藥性陰毒,峻烈而下行,苦寒使藥效沿腎脈而下走,辛散使藥效沿肺脈而上升,同時橫行經脈,所以《本經》記載大戟專治蠱毒和身體十二液溢出,腹滿劇痛等病症,都是因為濁陰堵塞所致,但是隻有暴脹才適合用大戟。雲中風是指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否則就是傳抄中的錯誤。大戟、甘遂的苦味可以排泄水濕,這是腎臟所控制的。痰涎隨著氣息上下往來,無處不到,進入心臟就會迷亂神竅,造成癲癇、妄言、妄見。進入肺部就會阻塞竅道,導致咳嗽痰液稠黏、呼吸急促、背部發冷。進入肝臟就會停留聚積,導致脅痛、乾嘔、寒熱往來。進入經絡就會導致麻痺疼痛。進入筋骨就會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疼痛。《三因方》中併以控涎丹為主藥。大戟可以排泄臟腑的水濕,甘遂可以疏通經脈中的水濕,白芥子可以散去皮裡膜外痰氣。只有善用這些藥物的人才能收到奇效。水痘變黑是腎病所致,棗變丸用大戟制約棗子,去除大戟,用棗子來排泄肝邪,而不是排泄腎邪。實證就瀉子,因為腎邪實,才瀉其肝。仲景說:心下痞滿,疼痛引至脅下,乾嘔短氣,用十棗湯為主藥,其中也有大戟。乾嘔、脅痛難道不是肝膽的病嗎?百祥丸的瀉肝作用很明顯。至於玉樞丹中與續隨子、山慈菇等藥材配伍解除蠱毒,則不僅僅是肝膽的問題了。如果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氾濫,遇到蠱毒就會立刻死亡,不能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