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8)

1. 紫參

即牡蒙,又名童腸,三四月間遍地茸生,高三五寸,逐層起臺,開紫花者是也

苦辛寒,無毒。反藜蘆

《本經》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

白話文:

翻譯:

即為牡蒙,又名童腸,在三、四月間,在各處都長出茸毛,高約三、五寸,層層疊疊長出臺狀,開花為紫色的便是。

味苦、性辛、性寒,無毒。與藜蘆 相反。

《本經》記載,牡蒙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達九竅、利尿通便。

發明紫參入足厥陰兼入足太陽、陽明血分,故治諸血病,及寒熱血痢,癰腫積塊。即《本經》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之謂。瘀血去,則九竅利,而二便通矣。古方治婦人腸覃,烏喙丸中用牡蒙即紫參也。仲景治下痢、肺痛,用紫參湯,取其散積血也。但市人罕識其真,詳痢下肺痛皆胸中氣結之故,每以紫菀代之,雖氣味之寒溫不同,疏利之性則一。

白話文:

紫參入足厥陰經,又入足太陽經、陽明經的血分,所以能治療各種血癥,以及寒熱血痢、癰腫積塊。也就是《本經》所說的治療心腹積聚、寒熱邪氣的疾病。瘀血去除,則九竅通利,而大小便也通暢了。古方治療婦人腸覃的烏喙丸中所使用的牡蒙,其實就是紫參。仲景治療下痢、肺痛,使用紫參湯,是用它來散積血的。但是市面上的藥商很少認識紫參的真品,詳細探究下痢、肺痛這些疾病的緣故,都是由於胸中的氣結成塊所致,所以常常用紫菀來代替紫參,儘管紫菀和紫參的寒熱氣味不同,但是疏利氣結的性質是一致的。

2. 紫草

甘鹹寒,無毒。色深紫而脆者良。淡紫質堅者曰紫梗,不入藥。

《本經》主心腹邪氣,五疳,補中益氣,利九竅。

白話文:

甘、鹹、寒,無毒。顏色深而脆的品質較好。淡紫色的質地堅硬者稱為紫梗,不作為藥材使用。

《本經》記載:主治心腹邪氣、五種小兒病、補益身體、通利九竅。

發明紫草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其功專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色乾枯,而毒不得越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蓋紫草涼血,血涼則毒出。世俗誤以為宣發之藥,非也。若已出而色紅活者不宜,或白陷,及大小便利者忌之。《本經》言,治心腹邪氣五癉者,乃活血利竅之義。發痘即活血利竅之大端也。言補中益氣者,營血和,則中氣受益矣。

白話文:

紫草進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它的功能專門涼血活血,使大小腸通暢。因此,當痘疹即將發出但尚未發出時,血熱毒盛,大便閉澀,顏色乾枯,毒素無法排出,就可以使用紫草。痘疹已經發出,顏色紫黑,大便不通時也可以使用。因為紫草能涼血,血涼則毒素就能排出。世俗錯誤地認為紫草是宣發之藥,其實不是。痘疹已經發出,顏色紅活的,紫草不適合。或者痘疹呈白色陷沒,大小便通暢的,也禁用紫草。《本經》說,紫草可以治療心腹邪氣五種癉疾,這是指活血利竅的作用。發痘就是活血利竅最重要的表現,所謂補中益氣,其實是營血調和,所以中氣才能得到滋益。

3. 白頭翁

一名野丈人

苦微寒,無毒。產齊魯,苗長葉白者力優,生柴胡中短小者力薄,得酒良。

《本經》主溫瘧狂猖,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腹痛,療金瘡。

白話文:

苦味微寒,無毒。產於齊國和魯國,葉子呈白色且較長的藥材較佳,生長在柴胡中的較短小者藥力較弱,用酒浸泡可增強藥效。

《本經》記載它能治療溫熱性瘧疾、狂躁症、寒熱症、腹中腫塊、癭氣、驅逐積血、止腹痛、治療金瘡等症狀。

發明白頭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陽明血分。《本經》言苦溫者,傳寫之誤也。其治溫瘧狂猖寒熱等症,皆少陽、陽明熱邪固結之病,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別錄》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仲景治熱痢下重,有白頭翁湯。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禿頂,鼻衄,及熱毒下痢紫血、鮮血,用此並效。但胃虛,大便完穀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白話文:

白頭翁,味道苦而微寒,可以入足陽明血分。本經中說它是味道苦而溫,那是傳抄寫錄時出了錯。它可以治療溫瘧狂猖寒熱等疾病,這些都是少陽、陽明熱邪凝結的疾病,解散結滯,積血消除,腹痛就會停止。別錄中記載它可以止鼻血,弘景記載它可以止毒痢,這也是熱毒侵襲血分所致,仲景治療熱痢下重有白頭翁湯。腎需要堅固,服用苦味藥物可以使它堅固,痢疾時下焦虛弱,所以用純苦味藥物來堅固它。男性陰疝偏墜,兒童禿頂,鼻衄,以及熱毒下痢紫血、鮮血,用這種藥物都可以奏效。但是,胃虛的人,大便完穀不化,痢疾長久下稀淡血水的人不要服用,因為它苦寒而具有瀉下的作用。

4. 白及

苦辛平微寒,無毒。反烏、附。

《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白話文:

味道苦、辛,性質平穩微寒,無毒。能解烏頭、附子的毒性。

《本經》記載,它能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子緩解而不能收斂。

發明,白及性澀而收,得秋金之氣,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本經》主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傷,胃中邪氣亦邪熱也。賊風痱緩,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所致也。其治吐血咯血,為其性斂也。用此為末,米飲服之即止。試血法:吐水盆內,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瘡及癰疽方多用之。

白話文:

白及,性質收斂,具有秋天金氣的滋養,因此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本經》中記載,白及可以治療敗疽傷陰死肌,也就是熱壅血傷,胃中邪氣也被認為是邪熱。賊風痱緩,都是血分有熱,而且濕熱傷陰所造成的。白及可以用來治療吐血咯血,因為它具有收斂止血的性質。使用方法是將白及研磨成細末,用米湯送服,就可以止血。

有一種方法可以測試吐出的血是來自哪裡的:把吐出的血吐在水盆內,如果血浮在水面上,就是肺血;如果血沉在水底,就是肝血;如果血半浮半沉,就是心血。可以根據吐血的位置,用羊肺、肝、心煮熟,蘸著白及末每天食用,也可以用來治療金瘡和癰疽,有很多方劑都使用了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