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二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 (1)

1. 腫病

濕為腫脹屬太陰,先後相傳決重輕,

論者不知分表裡,混同腫脹一家稱。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脾土者,足太陰濕土也。腫者,遍身浮腫,乃表病也;滿者,胸腹脹滿,乃里病也,二者不同。先脹後腫者,自里而散於表,可治;先腫後脹者,自表而入於裡,不可治。今之方書,不復分別,而以腫脹同論,似未盡善。

五水病分《金匱》中,水流五臟法無同,

陰陽上下須分別,脈證如乖命必終。

《金匱》云: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如一身悉腫,不渴,無大熱者,越婢湯;身重自汗者,風濕也,防己黃耆湯;痛加芍藥。(方見《金匱》。)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如四肢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方見《金匱》。)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見《金匱》。)

里水者,一身面目盡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金匱》。)

肺得澀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厥冷,面反瘦。

此已上皆《金匱》之文也。

唇青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肩背平傷肺。陰囊、莖俱腫,足趺腫,膝如斗者,皆為不治之證。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手掌無紋,並不治。

按:上諸水病,五水,五臟水外,又有里水、湧水證及十腫。水腫之名,頭緒太繁,難以悉辨。今採諸書陽水陰水、氣分血分、表裡上下虛實之說,立成治法,惟高明擇之。

經曰:平治權衡,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夫平治權衡者,謂察脈之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表者宜汗之,在裡者宜泄之。開鬼門者,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者謂利小便也,去菀陳莝者,謂去其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久留於身中,皆泄之也。

經曰:面腫曰風,足腫曰水。上下之分也。故諸有水者,腰以上腫者,風濕也,當發汗;腰以下腫者,寒濕也,當利小便。所謂風從汗散,水向便通,乃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

丹溪云: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煩滿小便澀赤,大便秘結,此為陽水;不煩滿,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

陽水為病,宜桂苓甘露飲

陰水為病,生料五積散

腰以上腫甚者,宜小青龍湯

腰以下腫甚者,初宜用八正散

汗下之後,並宜加減胃苓五皮湯主之。

血氣不足則手足厥冷,榮衛不利,腹滿,腸鳴相逐。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名曰氣分。

少陽脈平,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女則經水不通。經為血,不利則化為水,名曰血分,皮中有紅縷赤痕者是也。胎前腫者別論。氣分病者,在表宜桂術湯汗之;病在裡宜加減流氣飲主之。血分病者,在表宜桂苓湯發之;病在裡宜加減流氣飲主之。

有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者,其證如溢囊里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宜葶藶丸

有南人、北人不服水上者,有因飲食所傷而腫者,有因七情氣鬱而腫者,或有洗瘡逼毒歸內而腫者,此皆有餘之證。

或因久瘧泄利後而腫者,或因大病後而腫者,或因產後敗血而腫者,此皆不足之證。

按:上二條皆似水氣之病,當各以法求之,宜加減胃苓湯隨證主治。其有因於洗瘡者,宜通聖散;因於產者,宜小調經散主之。

水病生於脾腎虛,散流五臟病形殊,

補脾安腎為根本,榮衛調和病自除。

夫人所賴以生活者,水與谷也。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胞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黃色,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當補脾胃之虛,使肝氣得實,則自能健運升降。

運動其樞機,而水自行。《千金》大養脾丸主之。又當補腎之虛使腎氣實,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水有所歸,而不至泛溢,宜河間腎氣丸主之。如脾腎兼補宜加味安腎丸,一名復元丹

水腫之人多喘呼,只因肺腎水邪留,

如逢先後為傳變,從本從標別法求。

經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宜平肺湯

如先腫後喘者,脾傳肺也,宜以脾病為本,宜胃苓五皮湯主之。

如先喘後腫者,肺傳脾也,宜以肺病為本,宜分氣紫蘇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