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胎疾

孩兒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實漸成童,

四因內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製。兒初生後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蓋以變蒸未定,腸胃脆弱,恐不勝藥,則立調治乳母之法。一歲之後,則有湯藥與大人同,但劑小耳。

有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如驚、病、蟲、癖之屬。驚用安神丸,內瘹用木香丸,蟲用安蟲丸,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如傷乳食之屬。初傷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積丸取之。量兒虛實,勿損胃氣。

有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如結核、蟲疥、丹瘤之屬。結核用家秘內消丸,蟲疥用苦參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如傷風、傷寒、傷暑、傷濕之屬。風用瀉青丸防風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氣散,暑用涼驚丸黃連香薷飲,濕用胃苓、天水五苓散

胎疾初生治較難,幼科證治莫空談,

丹溪妙論如繩墨,家秘書中次第看。

小兒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嘗觀《內經》巔疾之文、東垣紅絲瘤之論,則兒疾之生於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臘之臍風不治,百晬之痰咳難醫,未三月而驚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矣。

今幼科有胎熱、胎寒、胎肥、胎瘦、胎驚、胎黃之論,證治雖詳,豈小兒常服之藥也?況寒熱者,胎胚之餘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賦予也,非惟不可治,亦且不必治矣。惟丹溪論治胎毒者,只調治乳母,其法誠幼科之繩墨歟。

胎寒者,母娠時多熱病,乃服寒涼之藥,令兒受之。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吮乳瀉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內,忽病戰慄,口冷,手卷曲不伸,手亦握拳,腹痛,晝夜啼哭不止,此生後受寒得之,亦名胎毒。宜服溫補之劑,當歸散主之。乳母宜服釀乳當歸散

當歸,治小兒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風,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盤腸內瘹。

歸尾(酒洗),黃耆(蜜炙),人參細辛龍骨,桂心,赤芍甘草(炙,各半分)

為細末,每服一字,以乳調下。

釀乳當歸散,乳母服之。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心,煨姜(各減半)

㕮咀,水煎,食後服。少頃,捏去宿乳,與兒吮之。

胎熱者,母娠時喜食辛熱煎炒之物,或患熱病失於清解,使兒受之。生後目閉面赤,眼胞浮腫,常以身努,呢呢作聲,或時啼叫,或時驚煩,遍身壯熱,小便黃澀,此胎熱也。若不早治,則丹瘤瘡癤由此生。宜用淨黃連、炙甘草(各等分)為末,入硃砂(減半)和勻,生蜜調成劑,每取豆許大,納兒口中,令其嚥下。乳母宜服釀乳赤芍散

釀乳赤芍散生地黃(酒洗),黃芩,川芎,當歸,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天花粉連翹(各等分)

㕮咀,加淡竹葉水煎,食後服。令乳母捏去宿乳,亦須少與兒吮之。

胎驚者,母娠時曾因驚悸,氣傳於子,子受之,生後頻頻發驚,此胎癇也,不可治,治之無功。如因有熱發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驚,用燈心湯下東垣安神丸,效。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又方,治小兒胎中受驚,生未滿月而驚啼。用

牛黃,硃砂,麝香(少許)

研細,取豬乳調稀,納入口中。

又用

全蠍(一枚),以生薄荷葉裹之,線扎定,火上炙焦,為末,分四服,入硃砂、麝香少許,麥冬湯調下。

胎黃者,兒生下,面目身盡黃者,亦胎熱也,治同法。

胎肥者,兒生下,遍身肌肥,肉如血色紅,滿月以後漸漸羸瘦。

胎怯者,兒生下目無晶光,面無華彩,身無血色。此二症者,乃胎稟不足之病,宜服地黃丸(方見前)。

又用

浴體法

天麻(二錢),蠍梢(五分),硃砂(五分),白礬青黛(各三錢),麝香(一字),烏梢蛇肉(酒洗焙乾,三錢)

同研末,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並葉五六片,同煮十沸,去渣,溫熱浴之。勿沐背。

一小兒初生,遍身無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摻上,候生皮乃止。

一小兒初生如魚泡,又如水晶,破則水流,用密陀僧研極細擦之。

小兒胎疾,有胎稟不足,並宜地黃丸。有胎毒者,如胎熱法。所謂胎稟不足者,各隨五臟論之。如語遲,心氣不足也,心主言;行遲者,肝氣不足也,肝主筋;齒髮不生者,腎氣不足也,發者血之餘,腎主血,齒者骨之餘,腎主骨;吐瀉頻並者,脾胃之氣不足也,脾胃為水穀之府;啼聲短小者,肺氣不足也,肺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