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上 (8)

1. 蠲痹湯

(嚴氏),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諸證皆因營衛虛而風濕干之也。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不仁,皮膚不知痛癢也。不用,手足不能運動也。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

白話文:

嚴氏治療中風引起的全身痠痛,頸部和背部僵硬緊繃,手腳冰冷麻木,腰膝沉重,動作困難。(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營衛虛弱而被風濕侵襲所致。經典上說: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不仁,就是皮膚感覺不到疼痛和瘙癢。不用,就是手腳不能活動。岐伯說:中風的治療大法有四種,第一種是偏枯,半身不遂。第二種是風痱。身體沒有疼痛,四肢不能收縮。)

三曰風癔,庵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也。嘉言曰:難相類,實有不同。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先受之爾。致痹之因,曰風,曰寒,曰濕,互相雜和,非可分屬。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善行故也。以寒氣勝者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濕氣勝者為著痹,濕主重滯故也。

白話文:

黃耆(用蜜汁炙烤過),當歸(用酒清洗過),赤芍(用酒炒過),羌活,防風,甘草(用火炙烤過),片子薑黃(用酒炒過)。加入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辛能散寒,風能勝濕,防風羌活,除濕而疏風。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黃耆炙草,補氣而實衛。(黃耆畏防風,合用而其功益大。)當歸赤芍,活血而和營。薑黃理血中之氣,能入手足而祛寒濕也。

白話文:

辛辣味能驅散感冒,而風能勝過濕氣,防風和羌活可以祛除濕氣並疏散風濕。氣血通暢則血液活絡,血液活絡則風濕散盡,黃耆和炙甘草可以補氣固衛。(黃耆和防風相剋,一起使用卻能增強療效。)當歸和赤芍藥可以活血調和營氣。薑黃可以調理血中的氣,也能進入手腳祛除寒濕。

(準繩曰:凡風痹偏枯,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治之不用黃耆為君,人參歸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荊瀝、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佐,而徒難沓乎烏附羌獨以涸營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醫療準則說:凡是風濕性偏癱,無不因為正氣不周而生病的。治療時不用黃耆為君藥,人參、當歸、芍藥為臣藥,防風、桂枝、鉤藤、荊瀝、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等為佐藥,反而只是單純地使用烏頭、附子、羌活,獨自使營氣枯竭,衛氣耗散。像這樣死去的,都是因為醫生的醫治不當所造成的。

2. 胃風湯

(易老),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瘛瘲,肉瞤面腫,名曰胃風。

白話文:

(易老)治療風寒乘虛,侵犯腸胃,飲食泄瀉,排泄物中有整粒未消化的米粒,以及腸風下血。又治療風虛能吃,牙關緊閉,手足麻木,肌肉萎縮臉面腫脹,名為胃風。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當歸(酒洗),芎藭,芍藥(酒炒),桂,等分。加粟米百餘粒煎。(此即十全湯黃耆地黃甘草。)

白話文:

人參、白朮(炒過)、茯苓、當歸(用酒洗過)、芎藭、芍藥(炒過)、桂枝,等份。再加入100多顆粟米煮成湯即可。(這是十全湯少了黃耆、地黃、甘草。)

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風屬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參朮茯苓,以固脾氣而益衛。當歸川芎,以養肝血而調營。芍藥瀉肝,而能和脾。肉桂散風,而能平木,(木得桂而枯,削桂釘木根,其木即死,又辛能散風。)故能住泄瀉而療風濕也。(玉機微義曰:此方名治風,而實非治風,乃補血和血益胃之藥。血痢而挾濕者,實可倚仗。)

白話文:

胃風病,是胃虛導致風邪入侵所致。風邪屬肝木,能剋制脾土。因此使用人參、白術、茯苓,來鞏固脾氣,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當歸、川芎,來滋養肝血,調節營衛。芍藥,可以瀉肝火,也能調和脾胃。肉桂,可以祛風,又能平息肝木。(木頭遇桂則枯萎,削下的桂枝釘入樹根,樹就會死掉,而且肉桂辛味能祛風。)因此,此方能止瀉痢,治療風濕病。(《玉機微義》說:此方名為治風病,但實際上並非治療風病,而是補血、和血、益胃之藥。血痢且挾濕者,確實可以依賴此方。)

東垣胃風湯白芷升麻各(一錢二分)麻黃(不去節)葛根(各一錢)柴胡羌活藁本蒼朮蔓荊草蔻黃柏當歸炙草(各五分)加薑棗煎,亦治胃風證。(喻嘉言曰:風入胃中,何以反能食。蓋風能生熱,即內經癉成為消中之理也。是方但去其風,不去其熱,殊不合內經之旨。必加麥門冬竹瀝花粉石膏葳蕤生地梨汁甘寒之藥,入升麻葛根甘草為劑,始為克當。)

白話文:

東垣胃風湯:

  • 白芷(一錢二分)
  • 升麻(一錢二分)
  • 麻黃(不去節)(一錢)
  • 葛根(一錢)
  • 柴胡(五分)
  • 羌活(五分)
  • 藁本(五分)
  • 蒼朮(五分)
  • 蔓荊子(五分)
  • 草蔻(五分)
  • 黃柏(五分)
  • 當歸(五分)
  • 炙甘草(五分)
  • 加薑棗熬煮,也可以治療胃風證。

(喻嘉言說:風入胃中,為什麼反而能吃東西?這是因為風能生熱,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癉為消中」的道理。這個方子只去除了風寒,沒有去除熱氣,非常不合乎《內經》的旨意。必須再加入麥門冬、竹瀝、花粉、石膏、威靈仙、生地、梨汁等甘寒的藥物,加入升麻、葛根、甘草製成劑,才能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