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溫脾湯

(《本事方》)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

白話文: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 60 公克),大黃(12 公克)

上㕮咀,取一兩,水二鍾,煎六分,頓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只用四錢,更為有見。夫痼冷在腸胃而泄瀉矣,即溫藥中,寧敢用大黃之猛重困之乎?減而五分之一,乃知叔微之得於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舊微溏者,梔子湯不可與服。又云:太陰病脈弱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許叔微制訂這個方劑,深合仲景以溫和藥物來下利的法則。方中大黃只用四錢,更有見地。頑固的寒結在腸胃而導致腹瀉,即使在溫和的藥物中,又怎麼敢有大黃如此猛重之藥來困迫腸胃呢?將大黃減去五分之一,才知曉叔微從仲景那裡學到的本領很深。仲景說:病人過去就有輕微腹瀉的,不能服用梔子湯。又說:太陰病脈弱而便溏泄瀉,如果應該用大黃、芍藥來治療,應該減量,因為這類人的胃氣弱,容易受刺激而動。

即是觀之,腸胃痼冷之泄瀉,而可恣用大黃耶?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議更妙。)

白話文:

看到這裡,對於腸胃虛寒的腹瀉,難道可以隨意使用大黃嗎?不用大黃,溫補的藥物就一定無法下行,而長久滯留的病邪如果不攻瀉就不能去除;多用大黃,恐怕溫補的藥物無法制約,而腹瀉的勢態可能會更加嚴重。權衡取捨的使用大黃,這纔是真正的高明做法。(這個方劑絕妙,議論更妙。)

2. 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胃,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葛根秦艽(上),白芷(上),防風(上),甘草,芍藥,人參桂枝蔥白

白話文:

  • 升麻:升麻具有升散、止痛、抗炎的作用。

  • 葛根:葛根具有解熱、生津、降壓、抗炎的作用。

  • 秦艽(上):秦艽具有祛風、止痛、抗炎的作用,上指上等品質。

  • 白芷(上):白芷具有祛風、止痛、消炎的作用,上指上等品質。

  • 防風(上):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抗炎的作用,上指上等品質。

  • 甘草:甘草具有補氣、緩和、解毒的作用。

  • 芍藥:芍藥具有鎮痛、緩和、活血的作用。

  • 人參:人參具有補氣、生津、抗衰老的作用。

  • 桂枝:桂枝具有解表、溫經、通脈的作用。

  • 蔥白:蔥白具有解表、發汗、抗菌的作用。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為五臟之主。木勝風淫,則倉廩之官承製,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為土之外候,眼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陽明本藥,故用為直入之兵,人參、桂枝固其衛氣,芍藥、秦艽和其營血,防風卑賤之卒,隨令而行,蔥根發汗之需,無微不達,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白話文:

李士材說:坤元極為重要,它主宰著五臟。木勝風邪太過,那麼負責倉廩的官員就可以制定法令,脾主管四肢,所以才會發生痿痹。嘴是土的表候,眼睛是木的表候,所以兩者都病了。升麻、白芷都是陽明的本藥,所以用它作為了直接入裡的藥物,人參、桂枝用來固護其衛氣,芍藥、秦艽用來調和營血,防風是地位卑賤的士兵,隨令而行,蔥根用來引發汗液,沒什麼起不到作用的,再用甘草來調和藥性,那麼還有什麼邪氣不能驅散呢?

3. 二黃湯

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黃芩黃連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 黃芩:味苦,性寒,能瀉肺熱,清胃火,兼能燥濕,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胃火熾盛、濕熱痢疾等症。

  • 黃連:味苦,性寒,能清心火,瀉肝火,兼能燥濕,止痢,常用於治療心火上炎、肝火旺盛、濕熱痢疾等症。

  • 甘草:味甘,性平,能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常與他藥配伍使用。

水煎,食後服。

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心火,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於內,而心下痞者,是為客邪。治客當急,故君大黃,率芩、連,用麻沸湯漬絞其汁,而速驅之,不使暫留也。此熱淫於內,而上炎頭目者,是為正邪。治之當緩,故用甘草與芩、連等分同煎,漫飲以漸漬之,不使下行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各種腫脹疼痛的病症,都是因為心火,必須使用黃芩、黃連來瀉心火。但是,若遇上傷寒熱邪在體內結滯,而心口以下出現脹滯的症狀,那是因為外來的邪氣而引起的。治療外來的邪氣,需要急救,因此,主要用大黃,配上黃芩、黃連,再用麻沸湯浸泡絞取其汁液,然後迅速將邪氣驅逐出去,不讓它暫時停留。至於那些熱邪過盛於體內,而往上侵犯頭部和眼睛的,那就是正邪並存的狀態。治療這種情況,需要緩慢調理,因此,使用甘草與黃芩、黃連等分一起煎煮,慢慢飲用,使藥力逐漸滲透,不讓它快速下行。

蓋心下本虛而火實之,法當並瀉其子,土鬱奪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擾之,法當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連得大黃,不使其子令母實;芩、連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虛。同一瀉心,而其中又有攻補之不同如此。

白話文:

心臟下方本質是虛弱的,而火勢旺盛充實,治法應當同時瀉下方,土氣鬱結而奪取下方,那麼火勢就會迅速下降;上焦本質上是清涼的,而火氣擾亂它,治法首先應該培育上方,土氣得到應有的命令,那麼火邪就會自行退去。黃芩、黃連配伍大黃,不使子令母實;黃芩、黃連配伍甘草,也不使母令子虛。同樣是瀉心法,其中又有攻補的不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