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9)

1. 傷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傷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裏,若驟用芩、連、梔、柏、大黃等藥,則風寒閉塞,反入裏矣。入裏之後,亦宜分別寒熱虛實治之,不可誤下。必至大便秘結,六脈沉實,舌胎黃燥,痞滿燥實悉具,方可下之,所謂傷寒下不嫌遲也。

瘟疫初起,只宜清裏,不可散表。若誤用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獨活,及一切發散等藥,則精血愈枯,邪熱愈熾,往往害人。治法輕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黃之類;重則下之,用升降、涼膈、雙解、六一順氣之類。下後裏證猶存,以承氣養榮湯再下之。裏證既去,以清燥養榮湯調理之。

其有下後病癒,二三日前證復發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懼。總之,瘟病從無陰證。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結清熱導滯為主,病後以生血養陰為主,始終不可用發散溫補開胃健脾之藥。

2. 陰陽表裏辨

陽症之表,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

陽症之裏,唇焦、舌燥、煩渴、掀衣、揚手、擲足、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爪甲紅活、脈浮洪數,身輕易於轉側。

陰症之表,無熱惡寒、面慘、息冷、手足微厥;

陰症之裏,不渴、踡臥、引衣自蓋、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脈沉細、身重難以轉側。

惟腹痛與嘔吐陰陽表裏皆有之。

3. 內傷外感辨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

內傷惡寒,得暖即解;外感惡寒,烈火不除。

內傷惡風,不畏大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無風先畏,見風更甚。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熱傳裏,口方作渴。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好睡;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內傷則呼吸氣短;外感則喘促氣盛。

內傷手心熱;外感手背熱。

內傷懶言惡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黃赤。

內傷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誤作外感,妄發其表,損傷元氣,禍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如內傷外感兼症,氣虛者,補中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

藥;陰虛者,理陰煎,加麻黃柴胡;陽虛者,理中湯,加麻黃、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4. 有病先從氣色看

面色光澤病易痊,赤紅如潮血虛極。

實火唇紅並口乾,口唇白者陽分弱。

鼻孔紅燥肺火炎,耳疼腎熱或君火。

心熱舌紅又燥煩。

肝肺有熱現於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面色青黑肝腎損,白主氣虛宜培元,色若黃滯脾有積。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臍腹疼痛少陰證,小腹疼痛厥陰寒。

5. 再看舌胎分表裏

紅黃有火清即安,白滑裏寒溫中急,白澀裏熱黃滑寒。

火之深者黃多燥,胭脂舌向陰虛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熱在裏飲達原。

舌黑原來分數種,仔細觀察要心虔。

火極似水生芒刺,誤服熱藥喪黃泉。水極似火氣息冷,回陽救急妙如仙。

腎氣虛極舌胎黑,滋陰潤燥莫遲延。精液枯極舌燥黑,回陽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脫,先下後清自然安。惟有傷寒不易治,分辨陰陽要的端。

陽證心煩身惡熱,陰證聲低體畏寒。陽證氣粗兼口臭,陰證蜷臥並懶言。

陽證面紅思飲水,陰證面青閉目眠。七日以前若誤下,轉成漏底病難痊。

傷風發熱身有汗,壯熱無汗是傷寒。不思飲食定傷食,脾虛健脾自安然。

喜飲冷水知有火,好飲熱湯是有寒。陽虛自汗氣不足,陰虛盜汗不歸元。

血虛五心多內熱,氣虛時常體畏寒。陰氣衝陽耳鳴閉,陽氣限陰腹鳴弦。

口苦膽虛並心熱,肝經有熱口常酸,脾熱口甘胃熱淡,肺熱口辛腎熱鹹。

腰痛宜分寒與濕,腰酸房勞不待言,色欲頭昏腰膝軟,氣虛頭暈神不全。

風腫皮膚多淋閉,氣腫時消又時旋,食積腫來肚腹痛,血腫皮膚赤脈纏。

陽水腫兮小便澀,陰水脾腎兩虛看。上腫下消宜發汗,下腫上消貴培元。

手陷起遲知水腫,手陷隨起氣使然。朝寬暮腫血虧損,暮寬朝腫氣虛傳。

脫肛不痛氣血弱,脫肛腫痛風火連。晝瘧表邪兼補氣,夜瘧補血並疏肝。

化痰消積更利水,虛者補之始能痊。痰熱流走瘡瘍見,痰寒凝結在胸前。

寒勝則痛火勝腫,風麻濕木氣滯㾓(病也)。氣鬱結者胸脇痛,濕鬱周身痛不安。

痰鬱氣喘多脇痛,血鬱四肢無力焉。肝氣痞塞胸脇脹,脾氣不升頭昏眩。

中風脈浮手足暖,中氣脈沉手足寒。腹滿時痛為不足,腹滿有餘痛纏綿。

痛在瀉前為實積,痛在瀉後是虛元。咽痛紅腫三陽熱,咽痛不渴三陰寒。

病係假寒清內熱,病係假熱溫真元。胎前宜涼疏兼補,產後溫補逐瘀先。

真陰將亡小便絕,真陽將脫面紅鮮。陰證脫兮眸子暗,陽證脫者見鬼牽。

初病實熱苦寒用,病後虛熱宜甘寒。實而誤補猶堪解,虛而誤攻命難延。

如此望聞問的當,方才切脈細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