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3)

1.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方。

白朮(八兩),神麯末(五兩炒),甘草(炙),乾薑枳實(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當歸。(出第四卷中)

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半雞子殼),亂髮灰(准上),淳苦酒(准上),蜜(准上),白臘(方寸匕),雞子黃(一枚)

上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臘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灰,又攪煎,視可摶,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後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增損黃連丸,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兼補方。

黃連,黃耆(各三分),龍骨(三分),當歸,甘草(炙五分),乾薑,厚朴(炙各六分),地榆,白朮,人參(各一分)

上十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蔣仲璋處)

地榆丸,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方。

地榆(六兩炙),赤石脂(七分),厚朴(六分),白朮(五分),乾薑(六兩),龍骨(七分),黃連(十分),當歸(五分),熟艾(五分),烏梅肉(六分),甘草(四分炙)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並出第七卷中)

又深師療冷痢下膿血,絞臍痛,食不消,腹脹方。

吳茱萸,乾薑(各六分),赤石脂,曲末(炒各八分),厚朴(炙),當歸(各四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下四十丸,日再,又療冷氣久痢,臍下痛出白膿,食不消方。

吳茱萸,人參,芎藭,桔梗,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三枚),乾薑(十二分),附子(炮八分),曲味(二十分炒)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七丸,日二服,漸加之。(文仲云溫脾丸療久寒氣逆脹滿面目痿黃食不消化)

2. 白痢方八首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於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厚朴(十二分炙),乾薑枳實茯苓(各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厚朴(五兩炙),豆蔻(五枚),甘草(一兩炙),乾薑(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赤石脂(八兩),乾薑,當歸龍骨(各三兩),附子(炮),牡蠣(各二兩熬),芍藥,甘草(炙各一兩),人參(一兩半),白朮(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朮,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

龍骨(六兩),厚朴(三兩炙),赤石脂(五兩),當歸(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熟艾,黃柏,甘草(炙各八分)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

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

黃連

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複數,龍骨湯方。

龍骨,牡蠣(各三兩煉),烏梅肉,熟艾,白頭翁,乾薑(各一兩),女萎,黃連,當歸(各二兩),甘草(六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