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丸

DI Y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胃經 16%
肺經 14%
大腸經 10%
心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地榆丸

中藥方劑「地榆丸」,為常用的中醫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止血等功效。

地榆丸組成介紹

  • 白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地榆: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
  • 香附:辛散苦降,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補益氣血。

地榆丸主治功效

臟毒挾濕者:內臟有毒邪與濕邪一起作用。

地榆丸使用注意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地榆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地榆丸期間,應避免飲酒。

總結

地榆丸是一種常用的中醫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臟毒挾濕者,如瘡瘍腫毒、痢疾、洩瀉等。

傳統服藥法


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水為丸
。陳米飲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朮、黃柏、生地黃、白芍、地榆、黃芩、香附組成。白朮、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生地黃、白芍具有涼血解毒的作用;地榆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香附具有理氣和血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的患者,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食慾不振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白朮半兩,黃柏(炒)2錢,生地黃2錢,白芍藥2錢,地榆2錢,黃芩(炒)2錢,香附2錢。 主治:臟毒挾濕者。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地榆1兩,草豆蔻3枚(炮,去皮),黃耆(銼)1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 主治:小兒腸虛腹脹,瀉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朮、伏龍肝、地榆。 主治:小兒時常糞後出血不止。

地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地榆1兩,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無食子(炮)半兩,熟艾(微炒)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橡實殼(炒)1兩半。 主治: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 組成:大川烏頭(鹽炒,不得過熟,去皮臍尖)1兩,甜參1兩,地榆1兩,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勻)。 主治:風氣攻註、榮衛壅滯,四肢疼痛無力,漸成癱瘓。

地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地榆(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阿膠(糯米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訶子肉(炒,取肉稱)半兩,木香(曬乾)半兩,烏梅肉(去核,淨稱)半兩。 主治:瀉痢或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