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7)

1. 卒消渴小便多太數方八首

肘後卒消渴小便多方。

多作竹瀝。飲之恣口。數日瘥。忌面炙肉。(通按恣口者謂多飲竹瀝非恣食也)

又方

酒煎黃柏汁。取性飲之。(通按性飲者若人性畏冷即少飲也)

又方

熬胡麻令變色。研淘取汁。飲半合。日可三四服。不過五升即瘥。

又療日飲水一斛者方。

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炙令黃黑色切。以水煮之。無多少。但令濃隨意飲之。無多少亦可。納少粟米。勿與鹽。(集驗云宜熱飲之)

又小便卒太數。復非淋。一日數十過。令人瘦方。

未中水豬脂如雞子一枚炙。承取肥汁盡服之。不過三劑瘥。

又方

羊肺一具作羹。納少肉和鹽豉。如食法。任意進之。不過三具瘥。(千金同)

又方

豉一升。納於鹽中綿裹之。以白礬好者半斤。置綿上令蒸之三斗米許時。即下白礬。得消入豉中。出曝乾。搗末。服方寸匕。

又小便數。豬肚黃連丸方。

豬肚(一枚洗去脂膜),黃連末(三斤),納豬肚中蒸之一石米熟。即出之。曝乾。搗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漸漸加之。以瘥為度。忌豬肉。(出第二卷中)

2.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一首

論曰:消渴者。原其發動。此則腎虛所致。每發即小便至甜。醫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論亦闕而不言。今略陳其要。按洪範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

其次為血肉也。其餘別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騷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於上。穀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於內。則便羸瘦也。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熱。故周易有否卦。乾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

火力者。則為腰腎強盛也。常須暖將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乾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並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復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於後耳。凡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

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擁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臛。

此可溫也。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荊。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擁之過度。便髮腳氣。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於心。口不能言也。又庸醫或令吃栝蔞粉。往往經服之都無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時。

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體。渴即細細呻之亦佳。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穀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

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乾地黃(八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附子(三兩炮),桂心(三兩)

右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範汪小品深師古今錄驗必效文仲方等並同)

先服八味腎氣丸訖。後服此藥壓之方。

黃連(二十分),苦參粉(十分),乾地黃(十分),知母(七分),牡蠣(八分),麥門冬(十二分去心),栝蔞(七分一方無餘並同)

上七味搗篩。牛乳和為丸。如梧子大。並手作丸。曝乾。油袋盛用。漿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後。更服一年以來。此病特慎獐鹿肉。須慎酒炙肉咸物。吃索餅五日一頓。細切精羊肉勿著脂。飽食吃羊肉。須著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後須服此丸。

一載以上。即永絕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熱面並干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若覺熱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後還依前減。其方神效無比。余並准前方。忌豬肉蕪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