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八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八卷 (6)

1. 裡急後重有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之異

滑伯仁曰:裡急謂腹內急迫,後重謂肛門下墜,惟其裡急後重,故數至圊而不能便也。愚謂此皆脾胃不和,或為風寒暑濕令氣所幹,或為積滯膠固纏墜,或病久陽氣下陷。

丹溪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不能升上而重墜也。用大黃檳榔藥者,乃瀉其所墜之邪也。及久痢與通蕩之後,而後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訶子五倍子等澀劑,收其氣而固其滑也。然大腸為邪壓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此辨之,百發百中也。

愚謂氣虛下陷而重者,雖用收澀之劑,仍必以升補藥兼之。

又云:有服升消藥不效者,用秦艽、皂角子、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者,可作丸服。

《綱目》云:自古治裡急後重,但用檳榔、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滑其死血,如鼓應桴,實發前人所未發也。

又云: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宜前藥加檳榔一枚。蓋後重者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2. 發熱

丹溪曰: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粉草、生薑

又云:有外感者,小柴胡湯人參。又云:下痢發熱久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並熱藥薑、桂之屬是也。又云:下痢初發熱,必用承氣湯,下後,參證用藥。發熱不惡寒,脈洪者,宜大承氣湯,若惡寒者忌下。

愚謂發熱而小便不利者,柴苓湯滑石木通。夏秋發熱噁心,胸腹飽悶,不思飲食,藿香正氣散,不飽悶者,食廩湯。

3. 令氣及時疫痢

《綱目》云:夏月痢疾,用黃連香薷飲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朴湯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寒。

《大全良方》云:有一境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雖當參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審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人參、甘草、陳皮、姜,隨症用之。

4. 身重

身重不知穀味及下如豆汁者,皆是足太陰脾經受濕也。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益胃湯和中益胃湯。(出《蘭室秘藏》濕熱中。)

5. 腹痛

《病機機要》云:腹痛者宜和。劉宗厚云:和之一字,總言之耳,因氣鬱結不行,宜行氣開鬱。挾寒者溫中湯,大熱者黃芩芍藥湯,積滯者木通導氣湯,血虛者當歸芍藥湯。亦有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

丹溪云:下痢腹痛,用薑桂溫散之法,如建中湯加姜是也。

《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後泄。

又云:太陽病,冬月感寒則泄,當臍而痛,是以今之用溫散者,良以此也。

仲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痛甚,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以建中治之,甚效。

6. 白膿

《玉機微義》曰:白屬肺金,此氣受病也。

《統旨》曰:痢如凍膠,或如鼻涕者為冷,非薑桂之辛熱莫效。

丹溪方,治白痢。

蒼朮白朮,神麯,茯苓地榆甘草,水煎服。

又方,治白痢腹脹,飲水過度者。

蒼朮,白朮,厚朴,茯苓,滑石,神麯,粉草

水煎,食前服。飲食不思,吞保和丸三五十丸。

蒼朮芍藥湯,痢疾痛甚者。(方在泄瀉門。)

戊己丸,治脾經受濕,泄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吳茱萸白芍藥(各三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吞下三十丸。

升麻去濕防風湯,如大便閉,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蒼朮(四兩,米泔制),防風(三錢),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

上每服一兩,先用蒼朮,以水一盞半,煎至二盞,納諸藥同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

胃風湯,治風入腸胃和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方在下血。)

溫中湯,治白痢腹疼,飽脹不思飲食。

蒼朮,木香乾薑(炮。各一錢五分),厚朴,砂仁青皮,芍藥(炒。各一錢二分),加煨姜二片,水煎,食前服。

又方,治大人小兒白痢如魚凍。

鴨血用好酒泡,乘熱服下,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