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頤生微論》~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三奇論第一

三奇者,仙經所謂人有三奇,精氣神也。聖人治未病,則修煉尚矣。用冠篇首,仿啟玄首敘天真之意也。玄玄秘密,固不形於紙上,而大意則不妨敷布,恐為旁門所亂耳。附修攝法二十五條,久習自有奇驗,勿以易而忽之。

王太僕重次《內經》,移九卷《天真論》以冠篇首,其旨何居?有熊氏以絳宮玄府之秘,開靈蘭金匱之先,分久視而拯夭札,安在不桴鼓應耶。今談道者牛毛,成道者麟角,總未夢見《內經》者也。《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又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復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之別,均之修煉,而深淺不齊,然精氣與神,未有殊者也。余因之嗜道,詳徵仙典,博訪異人,幸聞性命之奧,獲起沉痼之疴,至神奇亦至簡易,但明先天祖氣,便為入道之門。夫是祖氣,始於混沌未開,伏於無形無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生天生地,生人物者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也。《胎息經》云: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者,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往即氣往。若欲長生,神氣須注。《仙經》曰: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魚一刻無水即盡,人一刻無氣即亡。

又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又曰: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東垣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玄同子曰:人未生時,受茲祖氣,便能生育此身,然則招攝此氣,豈不能長生耶?白玉蟾曰:煉形見性憑君作,招氣無門老不禁。

招之者,非口鼻呼吸,非津液灌咽,非臍內存神,非丹田凝抱,非心下腎上,非兩腎中間,非升坎填離,非通任會督,非陰蹺一關,非眉間一穴,非泥丸峰頂,非湧泉海底,非窺中極,非守陽根,非丹爐烹煉,非房中採取,故鍾離曰:涕唾津精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若將此物為丹質,怎得飛神貫玉京。又曰: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

康節先生一口道破云: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間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此明明指出人身天地之正中,得訣下手,只須一香之頃。先天祖氣忽然扯入,鼻孔如迎風之狀。扯入一次即盜奪一次,三日之後當源源而來,七日來復,百日工畢。是斗柄招太陽,徑寸混三才之大道也。

無奈傍門邪術,訛傳錯教,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故袁了凡云:隨守一處,皆可收心。苟失其宜,禍害立起。若夫虛勞內損,痼疾經年,雖扁倉神聖,望而卻走。倘能積氣開關,猶可回生起死。積氣非呼吸為工,開關非搬運為力,簡易而無繁賾之苦,自然而無勉強之勞,氣足則庶氣上騰,甘露下灌,三關開通,百骸暢遂,從前受病之根,斬刈無遺,嗣後真之氣蒸噓不已。余雖不敏,嘗事於斯,以起奇疴。

雖非久視之大道,實為卻病之神工,否則與道相失,去死不遠,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也。王氏首揭天真之旨,其在斯乎。

附修攝法二十五條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元氣充滿,神必備矣。憂患動中,則知見因而暫虧,蓋氣權有不致者耳。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譚紫霄曰: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如以母召子。劉赤腳云:神氣如子母相親,只為塵情間隔,若去了一分塵情,即有一分升降。

後天氣與先天氣,同出而異名。先天絪縕於無形,後天有形而可見,其實一而已矣。故曰:採先天,煉後天,相制化,作神仙。善養氣者,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久久自有聖賢氣象。

呼吸有聲者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跡者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所謂息者,不出不入之義,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心不著境,無我無人,更有何息可調。至此則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相媾,息息歸根,金丹之母。丘長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

人身之血,百骸貫通,及欲事既作,撮一身之血至於命門,化精以泄。夫精者,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覆淵。不知節嗇,則百脈枯槁。交接必損腎,外雖不泄精,精已離宮,定有真精數點,隨陽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煙焰,豈能復返於薪哉。

腎中陽氣,至子而生,夜半子時,披衣起坐,兩手搓熱,一手兜外腎,一手掩臍,而凝神於內腎,久久習之而精旺矣。

《金丹秘訣》曰: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數,真陽不走。戌亥二時,陰旺陽衰之候,一手兜外腎,一手擦臍下,左右換手,各擦八十一,半月精固,久而彌佳。

張成子曰:臥時坐於床,垂足,解衣,閉息,舌拄上齶,目視頂門,提縮穀道,兩手摩兩腎腧,各一百二十,多多益善,極能生精固陽,治腰痛。

每上床時,兩足赤肉,更番用一手握足,一手摩湧泉,多至千數,少亦百餘,能固真去濕。

十六字訣曰: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不拘行住坐臥,舌攪華池,抵住上齶,滿口津生,嚥下谷谷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目力送至臍下一寸三分,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將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目力提起,上夾春雙關,真至玉枕,透入泥丸,謂之一呼。

周而復始,咽時有津固妙,無津亦谷谷然咽之,不拘多寡,只要每日毋間,久行精神強旺,百病不生,入房即有采補之功。

六字訣曰:自子至巳六陽時,面向東方,勿閉窗戶,又忌風入,解帶正坐,叩齒四九,攪口中濁津,漱煉一二百。候成清水,即低頭谷谷嚥下,送至丹田,開口唸呵字以吐心中毒氣。念時耳不得聞呵字聲,聞即氣粗,反損心氣。念畢仰頭閉口,將鼻徐吸清氣以補心氣,吸時亦不得聞吸聲,但呵字令短,吸時令長,如是六次,則心毒散而心元復矣。依此式念呼字治脾,呬字治肺,噓字治肝,嘻字治膽,吹字治腎,並各六次,是謂小周。

《黃素四十四方經》云:夜寢欲閤眼時,以手撫心三過,閉目微祝曰:太靈九宮,太乙守房,百神參位,魂魄和同,長生不死,塞滅邪凶,此隱寢魂之法,常能行之,魂魄安寧。

身中三尸,常以庚申日錄人罪過,奏聞上帝,減人祿命。每遇庚申徹夜不臥,三尸不得上奏。上屍名彭居,中屍名彭質,下屍名彭矯。臥時叩齒三七,左手撫心,呼三尸名,令不敢為害。

患停滯者,閉息納氣猛送下,鼓動胸腹,兩手作挽弓狀,氣極滿,緩緩呵出五七通,快即止。

患感冒者,盤足端坐,兩手緊兜外腎,閉息存氣,自尾閭上夾脊透泥丸,逐其邪氣,低頭屈抑如禮拜狀,得汗為度。

患齒疾者,晨醒扣齒四九,納氣三口。每口呼去脾毒,食後必漱潔,小解必緊咬,永無齒疾。

患目昏者,靜坐閉息,垂簾塞兊,兩目輪左轉七遍,右轉七遍,緊閉少時,忽大睜開。(久行為妙)

患頭眩者,靜坐閉息,兩手掩耳,折頭五七次,存想元神逆上泥丸,風邪自散。

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養喜神以延生,必去身災,兼除人患。

精欲漏時,提氣守泥丸,或微呵一二次,勿使心氣下從。雖有走漏,可無大傷,切勿子後行房,陽方生而頓滅之,一度傷於百度。

食飽徐行,摸腹解帶,伸腰,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飽坐發痔,食後曲胸而坐,必病中滿。怒後勿食,食後勿怒,醉後勿飲冷,飽余勿便臥。

發宜多梳,面宜多擦,胸宜常護,目宜常運,耳宜常凝,口宜常閉,齒宜常扣,氣宜常提,津宜常咽,濁宜常呼,背宜常暖,腹宜常摩,囊宜常裹,肢節宜常搖動,皮膚宜常干沐。

孫真人曰:大怒交合成癰疽。疲勞入房,虛損少子。身體常欲小勞,流水不腐,戶樞不朽,運動故也。常當內視五臟,了了分明。勿食一切腦子,損人。忍小便,膝冷成麻,忍大便,乃成氣痔。著濕衣汗衣,令人生瘡。頭勿向北臥,頭邊勿安火爐。夜臥魂魘,勿燃燈喚之,亦勿近身急喚。

惡夢不可說,早起含水向東噴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凡在家及出行,逢疾風暴雨,震雷昏霧,皆有惡神經過,宜入室閉戶,靜坐焚香,過後乃出,方不損人。

卻病十法:心如木石,觀四大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慰,三也。造物勞我以生,遇病卻間,反生慶幸,四也。痛苦不適,宿業難逃,惟歡領受,五也。室家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常自觀察克治,七也。風露嚴防,嗜欲淡薄,八也。

飲食寧節毋多,起居務適毋強,九也。高人良友,講開懷出世之談,十也。

病有十不治,恣縱惂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若拘囚,無瀟灑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懊惱,三也。今日預愁明天,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家聒噪,動成荊棘,五也。聽信禱賽,廣行殺戮,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諱疾忌醫,攻補妄投,八也。過服湯藥,盪滌腸胃,九也。以死為苦,難割難捨,十也。

四時調攝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肝旺脾衰,減酸增甘,節情欲以葆生生之氣,少飲酒以防逆上之火。正月衣宜下厚而上薄,勿驟脫衣,勿念犯風,夏必飧泄。二月宜暖衣,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伏邪。三月勿處濕地,勿露體星宿下。

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心旺肺衰,減苦增辛,伏陰在內,宜戒生冷,神氣散越,宜遠房室。勿暴怒,勿當風,至秋為瘧。勿晝臥,勿引飲,主招百病。四月純陽之月,忌入房。五月毒月,君子齋戒薄滋味,節嗜欲。黴雨濕蒸,宜烘燥衣,時焚蒼朮,常擦湧泉,襪以護足。六月勿濯冷,勿貪風,夜勿納涼,臥勿搖扇,腹護單衾,食必溫暖。

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肺旺肝衰,減辛增酸,收斂神氣,禁吐禁汗。七月須取爽氣,足與腦宜微涼。八月勿食姜,勿沾秋露。九月宜養筋。

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腎旺心衰,減咸增苦。暖足涼腦,曝背避寒,勿令出汗,目勿近火,足宜常濯。十月屬亥,純陰之月,一歲發育之功,實胚胎於此,大忌入房。十一月一陽方生,遠帷幕,省言語。十二月禁疲勞,防汗出。

余早歲攻儒,讀無言無隱之章,便覺疑團膺礙。壯年學道,頗得真詮,洞知不根虛靜者,即是邪術。晚歲參禪,幸遇明眼尊宿,壁立萬仞,把個沒滋味鐵酸餡,劈頭拈示,未嘗落草盤桓,但與本分草料,忽爾轉身,豁開向上,大機大用,開口不在舌頭,擎茶受食,何處不垂指示,乃知夫子無言無隱,和盤托出。老氏虛極靜篤,只證教家,蓋嘗統而論之,三教同一心地法門。

孔子多從倫常日用處提撕,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者也。老子長生黃白男女之說,悲世貪執,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猶是隨人顛倒。至拈花一著,方稱本懷,直下一刀兩段,坐斷千聖頂𩕳,是知三教聖人心法雖同,而直捷痛快,未有妙於禪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