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鼓症有不治數症

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突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

2. 治鼓症大法

鼓脹起於脾氣虛損,治之當補以培其本,少加消導以祛其積,次當順氣以通其滯。有挾熱者,加清涼以蕩其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出頭面而入四肢,濁者化微汗而行前溺。腹日消而神日旺,病斯愈矣。如單大補而佐使不明,反成壅滯,則脹愈甚矣。大抵此症脾雖損而無熱以擾之,則一補脾而獲效;熱雖有而脾未損,則一清熱而奏功。

如二者兼有,治彼妨此,治蠱之所以難也。予曾見休寧一人,脾氣稍損,尤能飲食,第腹痛而暴脹。予審知其為火,遂以香連丸下之,又進白朮湯,隨失氣甚多而脹痛皆愈。一醫至大言曰:此脾氣大虛,非大補則真元下陷,不治。與補劑二三服而脹痛兼作,脈反虛小。尤曰:脈小不補,詎能瘳乎?乃大補之,竟成不救。

又見北鄉一人,腹痛兼吐,予亦知其為火,與清涼藥降氣和中,病尋愈矣。一醫云:真氣大虛,非大補不可。自後愈補愈脹,腹如烈狀,頓死。由是觀之,則治是病者,清補當適其宜,不可執一。自是昔人所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有食積者,消積;有挾熱者,清熱;有痰滯者,行痰;有因外寒鬱內熱者,而脹則散寒;有因大怒鬱氣脹者,散氣;有畜血而腹脹者,行血。實者消之,虛者補之,溫之。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畏哉!

或謂丹溪云:朝寬暮急,血虛當補血。切聞蠱脹用血藥則加脹。今用之何也?予曰:血虛者陰血也。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熱作則脹生,勢所必至也。養血者養陰也。陰生則邪陽自退,脹漸消矣。劉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且養血非獨用血藥也,必兼健脾順氣。血藥安得滯乎?此養血補血理也。故立此方,屢驗。如實熱作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但脾胃未傷,宜清熱行氣,服加減東垣廣茂潰堅湯中滿分消丸。鼓症有服人參反增劇者,遂至不救。此症甚多。茲其故何哉?按人參入乎太陰肺經。

肺有邪熱者,得參而火愈甚。故脹急日加,筋青臍出,危篤立見。經云:肺出氣,腎納氣。邪火挾氣而出,脾胃先受之。以脾胃舊有積氣,今得新邪,宜脹滿之益甚也。故脹症必服人參,人參之服必生肺熱。肺熱不能服參,不救之症也。

3. 治鼓症用效方

治脾大虛損脹大日加宜服此方

白朮 赤茯苓皮 薏仁(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二分) 茯苓(一錢) 蒼朮(八分) 陳皮(七分) 枳實 厚朴 熱加黃連 渴加麥冬(各五分) 痰加半夏(六分) 蘿蔔子(四分) 白蔻仁(三分) 臨臥加磨木香(一分)水二鍾煎半兩次服

4. 用驗丸

人參 白朮(各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 枳實 山楂 陳皮(各五錢) 白蔻仁(四錢) 蘿蔔子(三錢) 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朝暮米湯下一錢二分。

5. 加減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有積塊,堅硬如石,坐臥不寧,二便澀赤,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厚朴(四分) 黃芩(五分) 益智 草蔻仁 升麻 紅花 甘草(各二分) 當歸 黃連(各五分) 廣朮 陳皮 柴胡 澤瀉 神麯(各三分) 白朮 茯苓(各一錢) 半夏(七分)吳萸(一分)青皮(三分) 姜(三片)

6.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太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瀉。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

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二錢)、澤瀉木通甘草滑石(各三錢)、桂、木香(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