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導痰流氣飲

治痰氣腫脹 陳皮(八分) 茯苓 白朮 半夏(各一錢) 枳實 蘿蔔子(各五分) 砂仁 木香(各二分) 生甘草(三分) 片芩(六分) 貝母(七分) 香附(四分)如虛加人參五分,姜一片,棗二枚。

2. 導痰流氣丸

治寒涼太過,飲食頻傷,又治瘧疾後腫脹

白朮茯苓半夏(各一兩)、陳皮、蘿蔔子、連翹砂仁、片芩、花粉(各五錢)、香附(四錢)、貝母(八錢)、木香(三錢)、烏藥(四錢)、山楂枳實(各七錢),蒸餅丸,蘿蔔湯下一錢五分,加酒麴八錢。

3. 四物加桃仁紅花湯

治血腫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五皮飲(即前方中五皮是也)

4. 五苓散

治下身水腫,利小便也(方見瘟疫)

5. 疏鑿飲子

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澤瀉赤小豆商陸羌活、椒目、木通大腹皮秦艽茯苓皮檳榔(等分),姜二片

6. 嚴氏實脾散

治水氣肌膚浮腫,口不渴,大便潤,小便利,此陰水也。

草果木香木瓜乾薑甘草厚朴附子白朮茯苓大腹皮,加薑、棗同煎。

7. 木香流氣飲

木香檳榔青皮半夏茯苓枳殼桔梗當歸白芍防風川芎、紫蘇、枳實黃耆烏藥大腹皮陳皮甘草、姜二片、棗二枚

8. 鼓症

鼓症者,中空外急,有似鼓然,故名曰鼓。單腹脹滿,四肢百體咸無腫形,與通身水腫者大不相同。蓋水腫者,邪氣挾陽氣遊行一身,邪氣去而為汗為溺,則正氣復而為血為氣矣。鼓症則邪氣專攻臟腑,陽氣滯而不行。蓋浮腫者輕,而腹脹者重也。或云鼓症一也,河東垣之論主寒,河間之論主火,丹溪之論主脾虛,道豈二乎哉?予曰:皆是也。其原皆出內經,但內經會其全,而三子各言其一也。

經云:「臟寒生滿病」,又云:「腹滿填脹」,又云:「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愚謂寒鬱日久,則陽氣漸微,陰氣獨盛。人身之氣,熱則流通,寒則凝結。凝結則脹滿生焉。故東垣以辛熱散之,以苦溫泄之,淡滲利之,上下分消其寒濕。此東垣之論所以不可廢也。

經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故原病式云:「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盛則如是也。」世言脾虛不能制水者,似是而實非也。愚謂萬物熱盛則豈隆,寒盛則斂縮。邪陽猛烈,元氣從之。二陽摶擊於其中,日新月盛,安得不成鼓也?此河間之論不可廢也。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故丹溪以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

苟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遂成脹滿。經云:「鼓脹是也。」愚謂一人之身,脾土為本。脾不健旺,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經云:「濁氣在上則生填脹。」此鼓脹之由來也。若中無陽邪,宜行大補。所謂「氣虛不補氣,何由而行」是也。又清肺金,滋腎水,制肝養脾,皆至理攸寓。

此丹溪之論所以不可廢也。雖然,三子之論固合經旨,抑有說焉。東垣言鼓症屬寒者多,屬熱者少。惟人受八益之邪,邪熱入腑,宜行承氣,余皆寒症。愚則以為受熱者多,而屬寒者少。東南之人,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此可驗矣。西北之地,嚴寒為病,固多,而未必皆成鼓也。

以寒主收斂,而未必皆成脹大者也。以此理論之,而知其熱多寒少也。河間之論熱固然,但其中有燥熱有濕熱。若不區別,禍如反掌。燥熱為病,則大便秘結,小便短澀,身熱腹痛,悶亂不寧。一受參耆,則脹滿不數日而成。其為害也速而烈。濕熱為病,則大便頻溏,小便清少,脈濡,體倦,嗜臥,減食。

其為患緩而深。故治燥熱者,清熱之中,少加潤澤。治濕熱者,滲利之內,少加溫散。故曰:「燥者潤之,濕者燥之。」各求其屬,以閤中道,斯稱良工矣。丹溪補脾扶脾之論,域中稱為確論。但果其飲食所傷,頻仍不已,上無痰氣之阻,中無邪陽之留,斯可用大補之法。否則,有痰者兼清痰,有火者兼降火。

庶清補兼施,益莫大焉。此外,又有七情之傷脾。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是也。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