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藝文類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白話文:

這味藥材味道苦,性溫。主治風、寒、濕引起的痹症、肌肉壞死、痙攣、黃疸等疾病。還能止汗、清熱、消食,可煎服或做成藥餌。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不感到飢餓。別名為山薊(《藝文類聚》中記載為山筋),生長在山間谷地。

《吳普》曰:術,一名山連,一名山芥,一名天蘇,一名山姜(《藝文類聚》)。

《名醫》曰:一名山姜,一名山連,生鄭山、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 吳普說:術,又叫山連、山芥、天蘇、山姜(《藝文類聚》)。
  • 《名醫》說:又叫山姜、山連,生長在鄭山、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收根部,曬乾。

案:《說文》云:術,山薊也;《廣雅》云:山姜,術也。白朮,牡丹也。《中山經》

白話文:

說明:《說文解字》中記載:術,是一種山間生長的薊草;《廣雅》中記載:山姜,就是術;白朮,是一種牡丹。這些記載見於《中山經》。

云:首山草多術。郭璞云:術,山薊也;《爾雅》云:術,山薊;郭璞云:今術似薊,而生山中。《範子計然》云:術,出三輔,黃白色者,善。《列仙傳》云:涓子好餌術。《抱朴子·仙藥篇》云:術,一名山薊,一名山精。故《神藥經》曰:必欲長生,長服山精。

白話文:

有人說:首山盛產一種名為「術」的植物。郭璞說:術就是山薊;《爾雅》也說:術就是山薊;郭璞還說:現在的術看起來像薊,但它生長在山中。《範子計然》說:術出產在三輔地區,黃白色的是上品。《列仙傳》說:涓子喜歡食用術。《抱朴子·仙藥篇》說:術,別名山薊或山精。因此《神藥經》說:如果想要長生不老,就長期服用山精吧。

2. 菟絲子

味辛,平。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輕身、延年。一名菟蘆,生川澤。

白話文:

本草味辛、性平。主治接續斷裂,補充不足,增強氣力,身體肥健。

它的汁液可以治療面部皮膚粗糙,長期服用,可以明目、輕身、延年益壽。

另一種名稱是菟絲子,生長在水草叢生的地方。

《吳普》曰:菟絲,一名玉女,一名松蘿,一名鳥蘿,一名鴨蘿,一名復實,一名赤網,生山谷(《御覽》)。

白話文:

《吳普》中記載:菟絲這個植物,別名叫做玉女、松蘿、鳥蘿、鴨蘿、復實、赤網,生活在山間的谷地中(根據《御覽》)。

《名醫》曰:一名菟縷,一名唐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網,一名菟累。生朝鮮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黃而細,為赤網,色淺而大,為菟累。九月採實,暴乾。

白話文:

《名醫別錄》記載:另一種名稱叫菟菟,還有唐蒙、玉女、赤網、菟累等別名。生長在朝鮮的田野間,蔓延在草木上,顏色黃色而且細小,這就是赤網;顏色淡而大,這就是菟累。九月採摘它的果實,曬乾後使用。

案《說文》云:蒙玉女也《廣雅》云:菟邱,菟絲也,女蘿,松蘿也;《爾雅》云:唐蒙,女蘿。菟絲。又云:蒙,玉女;《毛詩》云:愛採唐矣。《傳》云:唐蒙,菜名。又蔦與女蘿。《傳》云:女蘿、菟絲,松蘿也。陸璣云:今菟絲蔓連草上生,黃赤如金,今合藥,菟絲子是也,非松蘿,松蘿,自蔓松上,枝正青,與菟絲異。《楚詞》云:被薜荔兮帶女蘿。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說:「蒙」是玉女。

《廣雅》記載:「菟邱」是菟絲,一種爬山虎;「女蘿」是松蘿。

《爾雅》中提到:「唐蒙」就是「女蘿」,又稱「菟絲」。另外,「蒙」代表玉女。

《詩經》中寫道:「喜歡採集唐草。」《詩經傳》解釋:「唐蒙」是一種野菜。

《毛詩傳》中說:「女蘿」和「菟絲」都是松蘿。

陸璣說:現今菟絲蔓生在草地上,它的顏色黃裡透紅,像金子一樣。現在中藥材中用的菟絲子就是它,而不是松蘿。松蘿只纏繞在松樹上,它的藤條是青色的,與菟絲不同。

《楚辭》中提到:「披著薜荔,纏繞著女蘿。」

王逸云:女蘿,菟絲也。《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高誘注云: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舊作菟,非。

白話文:

王逸說:女蘿就是菟絲子。

《淮南子》中記載:千年古松,下面長著茯苓,上面攀附著菟絲子。

高誘註解說:茯苓是千年松脂,菟絲子寄生在茯苓上,自己不生根。

古人寫作「菟」,是不正確的。

3. 牛膝

味苦,酸(《御覽》作辛)。主寒(《御覽》作傷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御覽》作能老)。一名百倍,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苦,帶有酸味(《御覽》記載為辛味)。功效主治寒濕痺症,四肢拘緊,膝蓋疼痛屈伸困難,驅除血氣,治療熱火引起的潰爛,墮胎。長期服用可以令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御覽》記載為能延緩衰老)。別名百倍,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曰:牛膝,神農:甘;一經:酸;黃帝、扁鵲:甘;李氏,溫。雷公:酸,無毒。生河內或臨邛。葉如夏藍;莖本赤。二月、八月採(《御覽》)。

白話文:

《吳普》記載:

牛膝

  • 神農本草經記載:味道甘
  • 一經記載:味道酸
  • 黃帝內經、扁鵲記載:味道甘
  • 李氏記載:性溫
  • 雷公炮製藥性解記載:味道酸,無毒

原產於河內或臨邛。

外形特徵:

  • 葉子像夏藍
  • 莖部根部呈紅色

採收時間:

  • 二月和八月(根據《御覽》記載)

《名醫》曰:生河內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案:《廣雅》云:牛莖,牛膝也;陶弘景雲:其莖有節,似膝,故以為名也。膝,當為膝。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牛膝產於河內和臨朐。在農曆二月、八月、十月採集牛膝的根,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根據《廣雅》,牛莖即為牛膝;陶弘景說:牛膝的莖上有節,就像膝蓋一樣,所以得此名。這裡的「膝」應該指「膝蓋」。

4. 充蔚子

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澤。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微溫。主要功效是明目益精、消除水腫。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莖部可以用來治療皮膚過敏和瘙癢,也可以作為沐浴劑。別名為益母、益明、大扎。生長在池塘和沼澤地帶。

《名醫》曰:一名貞蔚,生海濱,五月採。

白話文:

《名醫》上說:有一種藥草叫貞蔚,生長在海邊,在五月採集。

案:《說文》云:蓷,萑也。《廣雅》云:益母,充蔚也。《爾雅》云:萑,蓷。郭璞云:今茺蔚也。《毛詩》云:中谷有蓷。《傳》云:蓷,鵻也。陸璣云:舊說及魏博士濟陰周元明,皆云菴䕡是也。《韓詩》及三蒼說,悉云益母,故曾子見益母而感。劉歆曰: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舊作茺,非。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說:"蓷",就是萑草。《廣雅》中說:"益母",就是充蔚草。《爾雅》中說:萑,就是蓷。

晉代學者郭璞說:現在的茺蔚草,就是古代的蓷草。

《詩經·小雅·采芑》中說:"中谷有蓷。"《毛詩傳》中解釋說:"蓷",就是鵻草。

唐代學者陸璣說:以前的說法和魏國博士濟陰周元明說的都一樣,認為菴䕡草就是蓷草。

《韓詩》和《三蒼》中都說蓷草就是益母草,所以曾參見到益母草而感慨。

漢代學者劉歆說:蓷草,有臭味,就是茺蔚草。古代書中寫作"茺",是不對的。

5. 女萎

味甘,平。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生山谷。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主要治療中風後的高燒熱症,導致身體無法活動,筋骨關節疼痛,以及身體虛弱。長期服用能祛除臉上的黑斑和粗糙,讓膚色紅潤、滋潤,身體輕盈不顯老。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曰:女萎,一名葳蕤,一名玉馬,一名地節,一名蟲蟬,一名烏萎,一名熒,一名玉竹,神農:苦;一經:甘;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黃帝:辛。生太山山谷。葉青黃相值,如姜。二月、七月採。治中風暴熱。久服,輕身(《御覽》)。一名左眄。久服,輕身、耐老(同上)。

白話文:

《吳普》記載:女萎,別名葳蕤、玉馬、地節、蟲蟬、烏萎、熒、玉竹。神農:味苦;一經:味甘;桐君、雷公、扁鵲:味甘,無毒;黃帝:味辛。生長於太山山谷。葉子青黃相雜,像生薑。二月、七月採收。治療中風暴熱。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據《御覽》記載)。別名左眄。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同上)。

《名醫》曰: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玉竹,一名馬熏,生太山及邱陵,立春後採,陰乾。

白話文:

《名醫經典》上記載:一種名叫熒,也叫地節、玉竹、馬燻的草藥,生長在太山和山丘上,立春後採集,在陰涼處晾乾。

案:《爾雅》云:熒,委萎;郭璞云:藥草也,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葉狹而長,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陶弘景雲:按《本經》有女萎,無葳蕤,《別錄》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葳蕤也,惟名異耳;陳藏器云:《魏志·樊阿傳》:青黏,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葳蕤。

白話文:

《爾雅》中說:「熒」就是「委萎」;郭璞說:「是一種藥草,葉子像竹子,大的像箭,有莖,莖上有節,葉子狹長,表面白色,裏面青色,根部像手指一樣大,長一兩尺,可以食用。

陶弘景說:「根據《本經》,有『女萎』,沒有『葳蕤』;《別錄》中有『葳蕤』,而其用途相同,懷疑『女萎』就是『葳蕤』,只是名稱不同。

陳藏器說:《魏志·樊阿傳》中提到:「青黏」,又名「黃芝」、「地節」,這指的就是葳蕤。

6. 防葵

味辛,寒。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一名梨蓋。生川穀。

白話文:

此草藥具有辛辣、涼寒之性。主治疝氣、腹瀉、膀胱熱結、小便困難。此外,還能緩解咳嗽、反胃、間歇性發燒、癲癇、驚嚇後發狂。長期服用,能強健骨髓、補益氣血、減輕體重。別名為梨蓋。生長在水邊的溝渠中。

《吳普》曰:房葵,一名梨蓋,一名爵離,一名房苑,一名晨草,一名利如,一名方蓋,神農:辛,小寒;桐君、扁鵲:無毒;岐伯、雷公、黃帝:苦,無毒。莖葉如葵,上黑黃。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紅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實白,三月三日採根(《御覽》)。

白話文:

《吳普》記載:房葵,別名梨蓋、爵離、房苑、晨草、利如、方蓋,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辛,性微寒;桐君、扁鵲認為:無毒;岐伯、雷公、黃帝認為:味苦,無毒。房葵的莖葉像葵菜,上面呈黑色或黃色。二月生根,根部像桔梗一樣大,裡面是紅白相間的。六月開花,花呈白色,七月至八月結果,果實呈白色,在三月三日採收根部(據《御覽》記載)。

《名醫》曰: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生臨淄,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一書中說:黃精有多個名稱:房慈、爵離、農果、利茹、方蓋。它生長在臨淄、嵩山、太山、少室等地。三月三日採挖其根,曬乾備用。

案:《博物志》云:防葵,與狼毒相似。

白話文:

《博物志》記載:防葵和狼毒很像。

7. 柴胡

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白話文:

苦味,性平。主治心腹疾病,祛除腸胃中的積氣、飲食積滯、寒熱邪氣,促進新陳代謝。長期服用,可減輕體重、明目、補益精氣。別名:地燻。

《吳普》曰:茈葫,一名山菜,一名茹草,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生冤句。二月、八月採根(《御覽》)。

白話文:

《吳普》說:茈葫,又稱山菜或茹草。神農、岐伯、雷公都認為它具有苦味,無毒,生長在冤句地區。二月和八月採收其根部(《太平御覽》)。

《名醫》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宏農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別錄》記載:一種山間野菜,又名茹草。它的葉子又叫芸蒿,味道辛香味美,可以食用。生長在宏農和冤句。在二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晾曬乾燥後使用。

案:《博物志》云: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並有之。《夏小正》云:正月採芸。《月令》云:仲春,芸始生;《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華陽之芸,皆即此也。《急就篇》有云:顏師古注云:即今芸蒿也,然則是此茈胡葉矣。茈、柴,前聲相轉。

白話文:

根據《博物志》的記載,芸蒿的葉子像邪蒿,在春秋季節會長出白色的嫩芽,長約四到五寸,味道香美可口。長安和河內一帶都有這種植物。《夏小正》中記載,正月是收採芸蒿的時候。《月令》說,仲春時節,芸蒿開始生長;《呂氏春秋》中說,菜中最美味的是華陽之芸,所指的都是芸蒿。《急就篇》中提到一種植物名為「茈」,顏師古注釋說,這就是現在的芸蒿,因此芸蒿就應該是茈胡葉了。茈和柴,發音相近。

《名醫》別錄前胡條,非。陶弘景雲:《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

白話文:

《名醫別錄》記載的「前胡」這一條是錯誤的。陶弘景說:《本經》上品有「茈胡」,沒有「前胡」。後來醫家才開始使用「前胡」這一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