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邵序

回本書目錄

邵序

1. 邵序

《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沖遠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沖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

白話文:

《素問》中說:醫者如果三代都不行醫,就不會用藥。鄭玄解釋說:這是因為要仔細地辨別和配製藥物。孔沖遠引用古人的說法說:三代是指:一是《黃帝內經針灸篇》,二是《神農本草經》,三是《素女脈訣》。鄭玄在《周禮註釋》中也說:藥物有五類:草藥、樹木、動物、礦物和穀物。而配製藥物的準則,則記載在神農子儀的著作中。也就是《禮記》註釋中說的「慎物齊」,是指配製藥物的準則,指的是《本草經》等著作。孔沖遠既引用了古人的說法,又懷疑它們不是鄭玄的本意,這就不對了。

《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缺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註》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

白話文:

漢書引用了本草方術,但藝文志沒有記載。賈公彥引用了中經簿,其中有《子儀本草經》一卷,沒有說明出於神農。直到隋代的經籍志,才記載了《神農本草經》三卷,與現在分為上、中、下三品的部分相符合,應該屬於漢代以來的舊本。隋志還記載了雷公《本草集註》四卷、蔡邕《本草》七卷,如今都已失傳。自別錄以後,不斷有增減升降的條目,隨時代而記錄,有的與原本文字混在一起,無法區分。

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併為一,其來舊矣。孫君伯淵偕其從子因《大觀本草》黑白字書,釐正《神農本經》三卷,又據《太平御覽》引《經》云:生山谷生川澤者,定為本文,其有預章、朱崖、常山、奉高,郡縣名者,定為後人羼入。釋《本草》者,以吳普本為最古,散見於諸書徵引者,綴集之以補《大觀》本所未備,疏通古義,系以考證,非澹雅之才,沉鬱之思,未易為此也。

白話文:

根據陸元朗的《經典釋文》記載,經文和名醫的補充說明合併為一體,這已經是過去的做法了。孫君伯淵和他的堂弟整理《大觀本草》中的黑白字書,釐清了《神農本經》三卷的內容。又根據《太平御覽》引用經文記載:生長在山谷和川澤中的,確定為原文本;帶有預章、朱崖、常山、奉高等郡縣名稱的,確定是後人添加進去的。解釋《本草》的書,以吳普的版本最為古老,散見於各書徵引的內容,收集起來以補充《大觀》本中未備的部分,疏通古文的意思,並附上考證,不是博雅多才、思想沉鬱的人,難以做到這一點。

古者協陰陽之和,宣羸縮之節,凡夫含聲負氣,以及倒生旁達,蠉飛蠕動之倫,胥盡其性,遇物能名,以達於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書》曰: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藶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論衡》曰: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蜜丹;《潛夫論》曰:治疾當真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斯皆神農之緒言,惟其贍涉者博,故引類比方,悉符藥論。

白話文:

古代調和了陰陽的平衡,疏通了脈絡的氣血,所有的人類和動物,都能發出聲音,承載天地之氣,甚至倒生旁生、蠕動爬行的生物,都能發揮自己的本性,遇到事物就能認識,以達到利用它們的目的。養生保健的知識,儒家的人應該用心地思考鑽研。《淮南王書》中說:地黃主治與骨骼相關的疾病,而甘草主治生肉的藥物。又說:大戟去水,葶藶治脹氣,如果用量不適當,反而會加重病情。《論衡》中說:治療風疾用風藥,治療熱症用熱藥,治療便祕用蜜丹。《潛夫論》中說:治療疾病原本應該用人參,卻用支羅服;應該用麥門冬,卻用橫麥來蒸煮,最後都不認識真正的藥物,一起服用,病情就逐漸加重。這些都是神農傳承下來的精闢見解,因為他見識廣博,所以能舉一反三,運用類比的方法,都能符合藥物學的論述。

後儒或忽為方技家言,漁獵所及,又是末師而非往古,甚至經典所載鳥獸草木,亦輾轉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後漢書·華佗傳》:吳普從佗學,依准佗療,多所全濟,佗以五禽之戲別傳。又載魏明帝使普為禽戲,普以其法語諸醫,疑其方術相傳,別有奇文異數。今觀普所釋本草,則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醫和、扁鵲,以及後代名醫之說,靡不賅載,則其多所全濟,由於稽考之勤,比驗之密,而非必別有其奇文異數。信乎!非讀三世書者,不可服其藥也。

白話文:

後來的醫者有些忽然自稱為方技家,靠著東拼西湊的知識來治病,但他們只是敷衍了事的庸醫,距離古人的水平相差甚遠。甚至連經典中記載的鳥獸草木,他們也輾轉相傳後就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了,實在令人憂心!

《後漢書·華佗傳》中記載:吳普向華佗學習,依循華佗的方法治療,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華佗還特別傳授了「五禽之戲」給吳普。又記載魏明帝讓吳普展示「禽戲」,吳普將方法告訴了其他醫生,他們懷疑是華佗獨特的方術所傳授的,並另有奇特的祕傳之書。

現在我們來看吳普所留下的《本草》,裡麪包含了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醫和、扁鵲,以及後代名醫的學說,可見他博覽羣書,仔細考證,而不是依靠什麼奇門異術。所以說,不博覽羣書的人,是無法服膺他的藥方的。

世俗所傳,黃帝、神農、扁鵲之書,多為後人竄易,余願得夫閎覽博物者為之是正也。因孫君伯仲校定《本草》,而發其端。至其書考證精審,則讀者宜自得之。

白話文:

民間流傳的黃帝、神農、扁鵲的著作,大多被後人竄改了。我希望能找到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來糾正它們。因為孫先生兄弟考訂了《本草》,並從中得到了一些線索。至於這本書考證得有多麼精確,讀者們可以自己去體會。

餘姚邵晉涵序

白話文:

餘姚邵晉涵序

古時候,醫生的職責是在治病救人,而藥物只是治病的一個工具。而對於用藥的原則,歷代醫家都有所論述,他們認為用藥要合乎病情,還要辨別藥物的寒熱虛實,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但是,這些論述都比較簡略,難以完全指導臨牀上用藥。於是,後世醫家便相繼著書立說,對用藥的原則做了更加詳細的闡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藥性賦》。

《藥性賦》的作者是唐代的孫思邈,他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各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等方面。這本書對於後世醫家用藥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被譽為中藥學的經典著作。

到了清代,醫家張璐又進一步發揮了孫思邈的思想,著成《本草逢原》一書。這本書在《藥性賦》的基礎上,對藥物的分類、配伍、加減等方面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中藥學的理論體系。

《本草逢原》一書刊行之後,迅速受到了醫家的重視,成為當時醫家必讀的書籍之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本書也成為中藥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至今依然受到醫家的重視。

我從小就學習中醫,對《本草逢原》一書十分敬佩。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於指導臨牀用藥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我決定對《本草逢原》進行校訂,以使這部經典著作更加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終於完成了這項工作,並且將校訂後的《本草逢原》付梓刊行。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對後世醫家有所幫助,使他們在臨牀上用藥更加得心應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