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代赭

味苦,寒。主鬼注、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須丸。生山谷。

《名醫》曰:一名血師,生齊國,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

白話文:

性味苦寒。主治鬼邪附體、邪風侵襲、蠱毒、殺死體內精怪和鬼怪、腹中邪氣中毒、女子白帶下血不止。別名為須丸。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記載:另一種叫血師的植物,產自齊國,葉片呈赤紅和青色,像雞冠一樣,有光澤。可以染指甲,顏色不變的纔是良品。採集時間不限。

案:《說文》云:赭,赤土也。《北山經》云:少陽之山,其中多美赭。《管子·地數篇》云: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範子計然》云:石赭,出齊郡,赤色者,善;蜀赭,出蜀郡。據《元和郡縣誌》云:少陽山在交城縣,其地近代也。

白話文:

《說文解字》說:赭,是一種紅色的土。《北山經》記載:少陽山上盛產優質的赭土。《管子·地數篇》說:有赭土的山,地下可能有鐵礦。《範子計然》提到:石赭產自齊郡,以赤色為佳;蜀赭產自蜀郡。根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少陽山位於交城縣,那裡在近年也盛產赭土。

2. 戎鹽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大鹽:令人吐(《御覽》引云:主腸胃結熱。《大觀本》作黑字)。滷鹽:味苦,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御覽》引云:一名寒石,明目益氣)。生池澤(舊作三種,今並)。

白話文:

  • 鹽有明目、緩解眼痛、強健筋骨、解毒的功效。
  • 大鹽:可催吐(《御覽》中記載:治療腸胃積熱。)
  • 滷鹽:味道苦,性寒,治療高熱、口渴躁鬱、祛邪和驅除蠱毒,使肌膚柔嫩。(《御覽》中記載:又名寒石,明目益氣。)
  • 鹽分從池沼中自然生成(原書記載分為三種,現歸併為一種)。

《名醫》曰:戎鹽,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大鹽,生邯鄲,又河東。滷鹽,生河東鹽池。

白話文:

《名醫》記載:戎鹽,又名胡鹽,產於胡鹽山,以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的東南角。北海產的戎鹽顏色青色,南海產的戎鹽顏色赤色。在十月採收。

大鹽,產於邯鄲和河東。滷鹽,產於河東鹽池。

案:《說文》云:鹽,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滷,西方咸地也。從西省,象鹽形,安定有滷縣。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北山經》云: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郭璞云:即解縣鹽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案:在山西安邑運城。

白話文:

記載: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鹽」的意思是「鹹」。古時候,從鹹濕的沙土中煮製海水製成鹽。滷水,指的是西方的鹹地。漢字「滷」字的字形,從「西」字中減省,像鹽的形狀,安定郡有一個地方叫滷縣。東方的鹽叫「斥鹽」,西方的鹽叫「滷鹽」。河東的鹽池,長 51 裏,寬 7 裏,周長 116 裏。《北山經》中記載:「景山南邊望去是鹽販之澤。」郭璞解釋說:指的就是解縣的鹽池。這個鹽池現在位於河東猗氏縣。註解:這個鹽池位於山西省安邑市運城市。

3. 白堊

味苦,溫。主女子寒熱、癥瘕、目閉、積聚。生山谷。

《吳普》曰:白堊,一名白蟮(《一切經音義》)。

《名醫》曰:一名白善。生邯鄲。採無時。

案:《說文》云:堊,白塗也。《中山經》云:蔥聾之山,是多白堊。

白話文:

味苦,性溫。主治女性寒熱、腹中癥瘕、眼睛閉塞、積聚。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記載:白堊,又名白蟮(《一切經音義》)。

《名醫》記載:又名白善。生長在邯鄲。採收不限時間。

註釋:《說文解字》記載:堊,用以塗抹的白色。 《中山經》記載:蔥聾山,這裡盛產白堊。

4. 冬灰

味辛,微溫。主黑子,去疣、息肉、疽蝕、疥瘙。一名藜灰。生川澤。

《名醫》曰:生方谷。

白話文:

此藥味辛,性微溫。主治黑痣、疣(皮膚上突起的良性腫瘤)、息肉(生長在粘膜上的良性腫瘤)、潰瘍(組織壞死)、疥瘡(皮膚病)。另一名稱為「藜灰」。生長在山川澤地。

《名醫》(書名)記載:生長在方谷(山名)。

5. 青琅玕

味辛,平。主身癢、火創,癰傷、疥瘙、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澤。

《名醫》曰:一名青珠,生蜀郡,採無時。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辛辣,屬性平和。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灼傷、膿腫、疥瘡和潰爛的傷口。別名為「石珠」。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

《名醫》一書中記載:這種藥材還有一個別名叫做「青珠」,產於蜀郡,採收時間不限。

案:《說文》云:琅玕,似珠者,古文作。《禹貢》云:雍州貢與𧸗琳琅⿰木⿳艹癶⿱日小。鄭云:琅⿰木⿳艹癶⿱日小,珠也。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說:「琅玕,像珠子的東西,古文字寫作。」《禹貢》記載:「雍州進貢與𧸗琳琅玕。」鄭玄注釋說:「琅玕,就是珠子。」

上玉、石,下品九種。舊十二種,粉錫、錫鏡鼻為二,戎鹽、大鹽、滷鹽為非,三考當各為一。

白話文:

玉、石類:下品有九種。

過去認為十二種,但粉錫和錫鏡鼻應分開計算,共為兩類。

戎鹽、大鹽、滷鹽都不屬於玉、石類,三者各自屬於一種。

6. 附子

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踒(《御覽》作痿)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御覽》引云:為百藥之長。《大觀本》作黑字)。生山谷。

白話文:

這味藥材味道辛辣,性溫。主治風寒咳嗽、邪氣入侵、溫暖腹部,還能治療金瘡、破傷風、堅硬積聚在體內的腫塊、血塊瘀結、寒濕導致的關節痠痛、腿腳無力、腳痛無法行走(《太平御覽》記載:它是所有藥材中的首要之藥。《道藏》版本中寫作黑色)。生長在山谷之中。

《吳普》曰:附子,一名莨,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或生廣漢。八月採。皮黑,肥白(《御覽》)。

白話文:

《吳普》說:附子,又名莨。神農說它味辛。岐伯和雷公說它味甘,有毒。李氏說它味苦,有毒,性大溫。有的生長在廣漢。八月採收。皮色黑,肉質肥白。(根據《御覽》記載)

《名醫》曰:生楗為及廣漢東。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御覽》)。

案:《範子計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白話文:

《名醫》中說:生長在楗為、及廣漢東邊的附子,在月份採集到的是附子,在春天採集到的是烏頭(《御覽》)。

備註:《範子計然》說:附子,產自蜀國武都地區。白色的附子,品質最好。

7. 烏頭

味辛,溫。主中內、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生山谷。

白話文:

這味藥性辛辣,溫熱。主要治療腹內疾病、怕冷怕風、流汗、去除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咳嗽、氣喘、化解身體積塊、調節寒熱。它的汁液煎煮後,稱為「射罔」,可以殺死鳥獸。它還有別名為「奚毒」、「即子」、「烏喙」。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曰:烏頭,一名莨,一名千狄,一名毒公,一名卑負(《御覽》作果負),一名耿子。神農、雷公、桐君、黃帝:甘,有毒。正月始生,葉厚,莖方,中空,葉四四相當,與蒿相似。又云:烏喙,神農、雷公、桐君、黃帝:有毒;李氏:小寒,十月採,形如烏頭,有兩岐相合,如烏之喙,名曰烏喙也。所畏、惡、使,盡與烏頭同。

白話文:

《吳普》記載:一種叫做「烏頭」的藥材,又名「莨」、「千狄」、「毒公」、「卑負」、「耿子」。神農、雷公、桐君、黃帝都說它味道甘甜,但有毒。

烏頭在正月開始生長,葉子厚實,莖部呈方形,中空。葉子排列整齊,狀似艾蒿。

另一種叫做「烏喙」的藥材,神農、雷公、桐君、黃帝都說有毒。李氏記載,烏喙在小寒時節(十月)採集。它的形狀像烏頭,有兩個分岔相合,就像烏鴉的喙,因此得名烏喙。烏喙的禁忌、適宜搭配的藥材、使用方法都和烏頭相同。

一名萴子,一名莨。神農、岐伯:有大毒;李氏:大寒。八月採,陰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惡與附子同(《御覽》。

白話文:

一種植物,有兩個名稱,一個是萴子,一個是莨。

神農和岐伯說:劇毒。 李時珍說:極寒。

在八月採摘,在陰涼處晾乾。 它是附子的角中最大的部分,其畏懼和不喜與附子相同(《御覽》)。

《名醫》曰:生郎陵。正月、二月採,陰乾。長三寸以上,為天雄

白話文:

名醫《名醫別錄》中記載:生長在郎陵地區。在正月和二月採收,陰乾保存。長度超過三寸的,叫做「天雄」。

按:《說文》云:萴,烏喙也。《爾雅》云:芨,堇草。郭璞云:即烏頭也,江東呼為堇。《範子計然》云:烏頭,出三輔中,白者,善。《國語》云:驪姬置堇於肉。韋昭云:堇,烏頭也。《淮南子·主術訓》云:莫凶於雞毒,高誘云:雞毒,烏頭也。按:雞毒,即奚毒;即子,即萴子、側子也。《名醫》別出側子條,非。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萴」就是烏喙(烏頭的一個別名)。

根據《爾雅》記載,「芨」就是堇草。郭璞認為,堇草就是烏頭,在江東被稱為堇。

根據《範子計然》記載,烏頭產於三輔地區,白色的烏頭藥性好。

根據《國語》記載,驪姬在肉裡放了堇(烏頭)。韋昭認為,堇就是烏頭。

根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沒有什麼藥物比雞毒更兇了。高誘認為,雞毒就是烏頭。

註釋:

  • 雞毒,即奚毒,即子,即萴子、側子。
  • 《名醫》書中另外列出側子一條,這是錯誤的。

8. 天雄

味辛,溫,主大風,寒濕痹,瀝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創,強筋骨,輕身健行。一名天雄(《御覽》引云:長陰氣,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大觀本》作黑字)。生山谷。

白話文:

它的味道辛辣,性質溫和,可以治療大風、寒濕痹痛、關節痛、抽筋急痛,並具有化解積聚、驅邪氣、治療金瘡、增強筋骨、輕身健步的功效。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天雄。(根據《御覽》中引述的說法,它能增強陰氣,堅固意志,使人英勇善戰、不知疲倦。《大觀本》中寫作黑字)。它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曰:生少室。二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生長在少室山的藥草。要在二月採集它的根,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案:《廣雅》云:𧄝,奚毒,附子也。一歲,為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淮南子·繆稱訓》云:天雄,烏喙,藥之凶毒也。良醫以活人。

白話文:

查看《廣雅》記載:𧄝,即奚毒,就是附子。一歲的叫萴子;兩歲的叫烏喙;三歲的叫附子;四歲的叫烏頭;五歲的叫天雄。《淮南子·繆稱訓》說:天雄、烏喙是最有毒的藥材。良醫用它們來救人。

9. 半夏

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以上八字,原本黑字)。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辛辣,偏平性。主治傷寒發熱,心下結塊,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喉嚨腫痛,頭暈胸悶,咳嗽、打嗝、腸鳴,止汗。別名有地文、水玉。生長在野外山谷中。

《吳普》曰:半夏,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葉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花、員,上(《御覽》)。

白話文:

《吳普》這部書說:半夏,別名和姑,長在小土丘上,有時也長在野外。它的葉子成三片對生,在二月生出,花朵白色,形狀渾圓。

《名醫》曰:一名示姑。生槐里。五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有一味藥材叫示姑。生長在槐樹林中。在五月和八月採挖它的根部,在陽光下曬乾。

案:《月令》云:二月半夏生。《範子計然》云:半夏,出三輔。色白者善。《列仙傳》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農。疑即半夏別名。

白話文:

《月令》說:二月產半夏。《範子計然》說:半夏出產在三輔地區。白色的品質較好。《列仙傳》說:赤松子服用水玉教導神農。推測水玉可能是半夏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