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竹葉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白話文:

藥性: 苦,性平。

主治功效:

  • 治療咳嗽、氣逆上衝、溢氣。
  • 治療筋骨僵硬、惡性腫脹,殺死小蟲。

根部: 用於熬湯,可以補益氣血、止渴,補虛降氣。

汁液: 用於治療風熱病。

果實: 有通神明、輕身、益氣的作用。

《名醫》曰:生益州。

案:《說文》云:竹,冬生草也。象形,下𠂹者,箬,箬也。

白話文:

《名醫》一書中記載:生長在益州。

註解:《說文解字》中說:竹子是冬天生長的草。它的象形字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的,上面像竹竿,下面像竹箬,表示竹子是一種會長出竹箬的植物。

2. 吳茱萸

(《御覽》引無吳字,是),

白話文:

《御覽》引用:沒有一個「吳」字,這是正確的。

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湊(舊作腠,《御覽》作濤,是)理。根:殺三蟲。一名藙,生山谷。

白話文:

它味道辛辣,性溫。它的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降逆氣,止疼痛,緩解咳嗽和呃逆,治療寒熱,去除濕氣和血瘀,驅逐風邪,疏通腠理。它的根部可以殺死寄生蟲。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藙,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曰:生冤句。九月九日採,陰乾。

白話文:

《名醫》一書說:生冤句。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採摘,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案:《說文》云:茱,茱萸,屬。萸,茱萸也。煎,茱萸,《漢律》:會稽獻藙一斗。《廣雅》云:𣐊、榝、檔、樾、茱萸也。《三蒼》云:莍,茱萸也(《御覽》)。《爾雅》云:椒、榝、醜莍。郭璞云:茱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東亦呼榝,似茱萸而小,赤色。《禮記》云:三牲用藙。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茱萸是屬於芸香科植物的果實。萸和茱萸是同義詞。煎茱萸,《漢律》記載,會稽郡上貢茱萸一斗。《廣雅》說,𣐊、樧、檔、樾都是茱萸的別名。《三蒼》說,莍也是茱萸(出處:《藝文類聚》)。《爾雅》說,椒、樧、醜莍都是同類植物。郭璞說,茱萸的果實聚生成房,如今江東地區也稱呼樧為茱萸,但樧比茱萸小,顏色偏紅。《禮記》說,祭祀時三牲都要用茱萸。

鄭云:藙煎,茱萸也,《漢律》會稽獻焉,《爾雅》謂之榝。《範子計然》云:茱萸,出三輔。陶弘景雲:《禮記》名榝,而作俗中呼為藙子。當是不識藙字,似雜字,仍似相傳。

白話文:

鄭玄說:「藙煎」就是「茱萸」,根據《漢律》,會稽會進貢茱萸。《爾雅》中稱它為「樧」。《範子計然》中說:茱萸產於三輔地區(指長安地區)。陶弘景說:《禮記》中稱它為「樧」,但民間習慣稱它為「藙子」。這可能是因為不認識「藙」字,認為它是個雜字,便沿用了民間的叫法。

3. 卮子

(舊作梔,《藝文類聚》及《御覽》引作支,是)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泡、皶鼻,白賴、赤癩,創瘍。一名木丹。生川穀。

《名醫》曰:一名樾桃。生南陽。九月採實,曝乾。

白話文:

原為梔子,後世《藝文類聚》和《御覽》引述為支字。

味道苦寒。主治五臟邪氣,胃中熱氣,面部發紅、酒糟鼻、鼻子乾裂,以及白癬、赤癬,外傷性潰瘍。別名為木丹,生長在河谷地帶。

《名醫》書中記載:別名為樾桃,生長在南陽。九月採摘果實,晾曬乾燥後使用。

案:《說文》云:梔,黃木可染者。《廣雅》云:梔子,㮁桃也。《史記·貨殖傳》云:巴蜀地饒卮。《集解》云:徐廣白:音支,煙支也;紫,赤色也。據《說文》當為梔。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梔」,是一種黃色的木材,可以拿來染色。《廣雅》中記載:「梔子」,也就是「㮁桃」。《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巴蜀地區盛產卮酒。」孔安國解釋說:「卮」的音讀為「支」,指的是煙支;而「紫」是紅色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這裡的「紫」應該是「梔」的誤寫。

4. 蕪荑

味辛。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一名無姑,一名殿塘(《御覽》引云:逐寸白,散腹中溫溫喘息。《大觀本》作黑字)。生川穀。

白話文:

辛辣的味道。治療內臟邪氣,消除皮膚和骨節中隱隱作痛的毒氣,驅逐寄生蟲,幫助消化。別名無姑,也叫殿塘(《御覽》引述:驅逐白斑,緩解腹部溫熱和喘息。《大觀本》作黑色文字)。生長在山間的田野中。

《名醫》曰:一名殿塘。生晉山。三月採實,陰乾。

白話文:

《名醫》一書中記載:有一種藥草,名叫殿塘,生長在晉山的山區。三月採集其種子,在陰涼處晾乾。

案:《說文》云:梗,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荑者。《廣雅》云:山榆,母估也。《爾雅》云:莁荑,蔱蘠。郭璞云:一名白蕢,又無姑,其實夷。郭璞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範子計然》云:蕪荑在地,赤心者,善。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梗」是山中的枌榆樹,結著束狀的莢,可以作為「莁荑」。《廣雅》說,山榆就是「母估」。《爾雅》說,「莁荑」就是「蔱蘠」。郭璞說,莁荑又名「白蕢」,或者「無姑」,它的果實光滑。郭璞還說,「無姑」就是「姑榆」。它生長在山中,葉子圓而厚。剝下樹皮浸泡後,有辛香的味道,這就是所謂的「莁荑」。《範子計然》記載:長在地上的莁荑,如果中心發紅,質量上乘。

5. 枳實

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御覽》作痰,非)。除寒熱結,止利(舊作痢,《御覽》作利,是)。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生川澤。

白話文:

苦寒。用於因風寒導致的皮膚搔癢如同麻豆粒般。能消除寒熱凝聚,止瀉。能長肌肉,有利於五臟功能、增強體力、減輕體重。生長在川澤之間。

《吳普》曰:枳實,苦。雷公:酸,無毒;李氏:大寒。九月、十月採,陰乾(《御覽》)。

白話文:

《吳普》說:枳實是苦的。雷公說:枳實是酸的,沒有毒;李氏說:枳實是大寒性的藥物。在九月和十月採收,在陰涼處晾乾(《御覽》)。

《名醫》曰:生河內,九月、十月採,陰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生長於黃河流域,在九月、十月採集,陰乾後保存。

案:《說文》云:枳木似橘。《周禮》云:橘渝淮而化為枳。沈括《筆談》云: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

白話文:

記載:《說文解字》中說:枳樹的木頭和橘樹相似。《周禮》中說:橘樹渡過淮河後會變成枳樹。沈括在《筆談》中說:在南北朝以前,醫藥方劑中只有枳實,沒有枳殼。後來的人用枳樹較小、嫩的部分為枳實;較大、老的部分為枳殼。

6. 厚朴

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白話文:

這種藥物味苦,性溫。它的主要功效包括:治療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滯、血脈不通導致的肌膚壞死,以及驅除體內的寄生蟲。

《吳普》曰:厚朴,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李氏:小溫(《御覽》引云:一名厚皮。生交址)。

白話文:

《吳普》中記載:厚朴的藥性按《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和《雷公炮製藥性解》的說法,是苦味,沒有毒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厚朴性味稍溫。(《御覽》引用的說法是:厚朴有一個別名叫做厚皮。產於交趾地區。)

《名醫》曰:一名厚皮,一名赤樸。其樹名榛,其子名逐。生交址冤句。九月、十月採皮,陰乾。

白話文:

《名醫》中說:一種藥材叫厚皮,另一種叫赤樸。它們生長的樹木名為榛樹,果實名為逐。產地在交趾冤句。在九月、十月採集它們的樹皮,在陰涼處晾乾即可。

案:《說文》云:樸,木皮也,榛木也。《廣雅》云:重皮,厚朴也。《範子計然》云:厚朴,出宏農,按:今俗以榛為親,不知是厚朴。《說文》榛慄,字作親。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樸指樹皮,也是榛木的別名。《廣雅》中提到:重皮就是厚樸。《範子計然》中說:厚樸產自宏農。注意:現在一般把榛叫做親,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說文解字》中榛慄的「榛」字寫作「親」。

7. 秦皮

味苦,微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川穀。

白話文:

藥物味苦,微涼。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洗滌掉寒氣,去除熱氣,治療眼睛裡的青翳和白膜。長期服用,頭髮不會變白,身體也會輕盈。生長在山間溪谷中。

《吳普》曰:芩皮,一名秦皮。神農、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氏:小,或生冤句水邊。二月、八月採(《御覽》)。

白話文:

《吳普》說:芩皮,別名秦皮。神農、雷公、黃帝、岐伯(這些醫學家)說:芩皮味酸,無毒;李氏說:芩皮小,有的生長在冤句水邊。二月、八月採收(根據《御覽》記載)。

《吳普》曰: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廬江及冤句。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白話文:

《吳普》中說:它有一個名字叫岑皮,另一個名字叫石檀。生長在廬江和冤句等地。在二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樹皮,曬乾後保存。

案:《說文》云:梣,青皮木,或作𣘕。《淮南子·倜真訓》云:梣木,色青翳。高誘云:梣木,苦歷木也。生於山,剝取其皮,以水浸之,正青,用洗眼,愈人目中膚翳。據《吳普》云:岑皮,名秦皮,《本經》作秦皮者,後人以俗稱改之,當為岑皮。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梣樹是一種青皮木,也稱作𣘕。《淮南子·倜真訓》中記載:梣樹的木材呈青色。高誘註解說:梣樹就是苦歷木。它生長在山上,人們會剝取它的樹皮,然後將樹皮浸泡在水中,就會呈現出青色。用這種青色液體洗眼睛,可以治療眼睛上的薄膜。

據《吳普本草》記載:岑皮,又名秦皮。《本草經》中寫作秦皮,後人用俗稱把它改為了岑皮。

8. 秦菽

味辛,溫。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穀。

《名醫》曰:生太山及秦嶺上,或琅邪。八月、九月採實。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辛辣,性質溫和。主要治療風寒感冒,溫暖脾胃,祛除寒痹,堅固牙齒和頭髮,明目。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改善膚色、延緩衰老、益壽延年、通曉神靈。它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中記載:

這種藥材生長在泰山、秦嶺或琅邪山上。在八月和九月採集果實。

案:《說文》云:菽,菽萯,莍菽。菽莍實裹如裘者,椒似茱萸,出《淮南》。《廣雅》云:榝椒,茱萸也。《北山經》云:景山多秦椒。郭璞云:子似椒而細葉草也。《爾雅》云:檓,大椒。郭璞云:今椒樹叢生實大者,名為檓。又椒榝,醜莍。郭璞云:莍萸子聚成房貌。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提到,菽又叫菽萯、莍菽。菽莍的果實被種子包裹,形狀像皮裘。椒的果實像茱萸,記載於《淮南子》。《廣雅》中說,樧椒就是茱萸。《北山經》中記載,景山盛產秦椒。郭璞解釋說,秦椒的果實類似椒,但葉子細長,是一種草本植物。《爾雅》中說,檓是大的椒。郭璞解釋說,現代叢生果實較大的椒樹,就稱作檓。另外,椒葉、椒花、椒果聚集成團的樣子,叫做莍萸。

今江示亦呼莍𦶍,似茱萸而小,赤色。《毛詩》云:椒聊之實。《傳》云:椒聊,椒也。陸璣云: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葉堅而滑澤,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葉以為香。《範子計然》云:秦椒,出天水隴西,細者,善。《淮南子·人間訓》云:申椒、杜茞,美人之所懷服。

白話文:

現在江南地區通稱「莍𦶍」,它看起來像茱萸但是個頭較小,顏色是紅色的。《詩經》中提到:「椒聊的果實。」《傳》中解釋:「椒聊,就是椒。」陸璣說:椒樹長得像茱萸,葉子上有針狀刺,葉片堅硬而光滑,蜀地的人用它來煮茶,吳地的人用它來煮茗,都會加入椒樹的葉子來增添香味。《範子計然》中說:秦椒產自天水隴西,細長者為好。《淮南子·人間訓》中說:申椒、杜茞是美人喜歡佩戴的香草。

舊作椒,非。據《山海經》有秦椒,生聞喜景山,則秦,非秦地之秦也。

白話文:

過去稱「椒」為「匪」。據《山海經》記載,有一種名為「秦椒」的植物,生長在聞喜景山。這個「秦」字,指的是地名而不是秦朝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