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蠡實

味甘,平。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花、葉:去白蟲。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主治皮膚熱病和寒病、胃中熱氣、寒濕痹症,增強筋骨,令人食慾大增。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花和葉:能驅除白蟲。別名:劇草、三堅、豕首。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曰:蠡實,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劇荔華(《御覽》),一名澤藍,一名豕首。神農、黃帝:甘,辛,無毒。生宛句。五月採(同上)。

白話文:

《吳普》記載:「蠡實」又稱劇草、三堅、劇荔華(《太平御覽》)、澤藍、豕首。神農、黃帝說它味道甘辛,無毒,生長在宛句(地名),在五月採收(同上)。

《名醫》曰:一名荔實。生河東。五月採實,陰乾。

白話文:

《名醫》一書中記載:有一種藥材叫荔實,生長在河東地區。在五月份採摘它的果實,在陰涼處晾乾。

案:《說文》云,荔,草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廣雅》云:馬䪥,荔也。《月令》云:仲冬之月,荔挺出。鄭云:荔挺,馬薤也。高誘注《淮南子》云:荔馬,荔草也。《通俗文》云:一名馬蘭。顏之推云:此物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於階庭,但呼為早蒲,故不識馬薤。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荔是一種草,外形類似蒲草但較小,它的根部可以用來製作刷子。《廣雅》記載:馬薤,又名荔。《月令》記載:仲冬時節,荔挺出地表。鄭氏注釋:荔挺,就是馬薤。高誘注釋《淮南子》時提到:荔馬,即荔草。《通俗文》記載:荔還有一個別名叫做馬蘭。顏之推說:這種草在河北平原地區普遍生長,江東地區也比較常見。人們把它種在院子裡的臺階上,只把它叫做早蒲,所以不知道它就是馬薤。

2. 瞿麥

味苦,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一名巨句麥。生川穀。

《名醫》曰:一名大菊,一名大蘭。生大山。立秋採實,陰乾。

白話文:

這味中藥味苦,性寒。功效如下:

  • 治療喉嚨閉塞、各種結塊。
  • 疏通小便不通。
  • 刺破皮膚,引出膿腫。
  • 清明雙目,去除翳障。
  • 墮胎。
  • 治療經血閉而不通。
  • 別名:巨句麥。
  • 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中提到:另名大菊、大蘭。生長在大山中。立秋時採集果實,陰乾備用。

案:《說文》云:蘧,蘧麥也。菊、大菊,蘧麥。《廣雅》云:茈威、陵苕,蘧麥也。《爾雅》云:大菊,蘧麥。郭璞云:一名麥句姜,即瞿麥。陶弘景雲:子頗似麥,故名瞿麥。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說:「蘧」,指「蘧麥」。「菊」、「大菊」,也叫「蘧麥」。《廣雅》中說:「茈威」、「陵苕」,也是「蘧麥」。《爾雅》中說:「大菊」,即「蘧麥」。郭璞說:「蘧麥」又名「麥句姜」,就是「瞿麥」。陶弘景說:「它的種子很像麥子,因此得名『瞿麥』。」

3. 元參

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穀。

白話文:

此藥味苦,性微寒。主要用於治療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後餘疾,補腎氣,令人視力清晰。別名為重臺。生長在川穀地區。

《吳普》曰:元參,一名鬼藏,一名正馬,一名重臺,一名鹿腹,一名端,一名元臺,神農、桐君、黃帝、雷公、扁鵲:苦,無毒;岐伯:咸;李氏:寒。或生冤朐山陽。二月生葉如梅毛,四四相植似芍藥,黑莖方高四、五尺,花赤,生枝間,四月,實黑(《御覽》)。

白話文:

《吳普本草》記載:

元參,別名鬼藏、正馬、重臺、鹿腹、端、元臺。神農、桐君、黃帝、雷公、扁鵲說它是苦味,無毒;岐伯說它是鹹味;李氏說它是寒性。

它生長在冤朐山的南面山坡上。二月長出葉子,像梅花的細毛,四片四片相對生長,像芍藥。莖是黑色的,四方生長,高四、五尺。花是紅色的,開在枝條之間。四月果實成熟,是黑色的(《御覽》)。

《名醫》曰:一名元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減,一名端。生河間及冤句。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案:《廣雅》云:鹿腸,元參也。《範子計然》云:元參,出三輔。青色者,善。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一種草藥,又名元臺、鹿腸、正馬、減、端。生長於河間和冤句地區。在三月和四月採集其根部,曬乾後使用。

註解:《廣雅》中說:鹿腸就是元參。《範子計然》中提到:元參,產於三輔。青色的元參品質較好。

4. 秦艽

味苦,平。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名醫》曰:生飛烏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這味藥材味道苦,性味平和。主要用於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疼痛、小便不利。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記載:生長在飛烏山。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備用。

案:《說文》云:𤬓,草之相丩者,《玉篇》作䳒,居包切,云秦艽,藥艽同。蕭炳云:《本經》名秦瓜,然則今《本經》名,亦有《名醫》改之者。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艽」是一種相依生長的植物。在《玉篇》中被寫作「䳒」,讀音為「居包」,意思是秦艽,與藥用植物「艽」相同。蕭炳說:《本草經》中將秦艽稱為「秦瓜」,所以現在《本草經》中的名稱,可能是由《名醫別錄》中改過來的。

5. 百合

味甘,平。主邪氣腹張,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川穀。

白話文:

具有甘平性質。

主要作用:去除邪氣、腹脹、心痛;促進大小便通暢;補益中氣、強身健體。

生長於川地和穀地。

《吳普》曰:百合,一名重邁,一名中庭。生冠朐及荊山(《藝文類聚》引云:一名重匡)。

白話文:

《吳普》說:百合,又名重邁,也叫中庭。產於冠朐和荊山(《藝文類聚》引述說:又名重匡)。

《名醫》曰:一名重箱,一名摩羅,一名中逢花,一名強瞿。生荊州。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案:《玉篇》云:蹯,百合蒜也。

白話文:

《名醫》所記載的藥材:

  • 一種叫「重箱」,也叫「摩羅」、「中逢花」或「強瞿」的植物。
  • 生長在荊州。
  • 在二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部,然後晾乾。

註解:

  • 《玉篇》一書中說:「蹯」就是百合和蒜。

6. 知母

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蚳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口渴、內熱,去除邪氣,治療肢體浮腫,利尿,補益不足,增強氣血。其他別名包括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生長在山谷地區。

《吳普》曰:知母,神農、桐君:無毒。補不足,益氣(《御覽》引云:一名提母)。

白話文:

《吳普》說:知母,神農和桐君都記載:無毒。能補益不足,增加氣力。(《御覽》引述:另名「提母」)

《名醫》曰: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蓬,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薅。生河內。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別錄》記載:一種名為女雷的草藥,又名女理、兒草、鹿列、韭蓬、兒踵草、東根、水須、沈燔、薅。生長在河內。在二月和八月採收其根,晾乾。

案:《說文》云:耆,耆母也。蕁,莧藩也,或從爻作薅。《廣雅》云:耆母、兒踵,東根也。《爾雅》云:薅,⿱艹沉藩。郭璞云:生山上。葉如韭,一曰蝭母。《範子計然》云:蝭母,出三輔,黃白者,善。《玉篇》作𦳚母。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耆」是「耆母」的意思。蕁麻是一種像莧菜類的植物,也有人用「爻」字旁寫成「薅」。《廣雅》中提到:「耆母」和「兒踵」都是東根的別名。《爾雅》則記載:「薅」是莧菜類的植物。郭璞曾說:「它生長在山上。葉子像韭菜,又叫『蝭母』。」《範子計然》中說:「蝭母」產於三輔地區,黃白顏色的比較好。《玉篇》中寫作「𦳚母」。

7. 貝母

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一名空草。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主治傷寒發熱、小便淋漓不暢、邪氣入體、腹股疝痛、咽喉腫痛、乳房疾病,外傷出血、風濕痙攣。別名:空草。

《名醫》曰: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𦯶字)草,一名勤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一書中記載:

有一種藥材,有以下幾個不同的名稱:藥實、苦花、苦菜、商(音同霜)草、勤母。它生長在晉地。(在農曆)十月採摘它的根部,然後晾乾。

案:《說文》云:𦯶,貝母也。《廣雅》云:貝父,藥實也。《爾雅》云:𦯶,貝母。郭璞云:根如小貝,圓而白花,葉似韭。《毛詩》云:言採其虻。《傳》云:虻,貝母也。陸璣云:其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也。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𦯶,貝母。」《廣雅》上說:「貝父,藥材。」《爾雅》上說:「𦯶,貝母。」郭璞解釋說:「根就像小貝殼,圓形白色,葉子像韭菜。」《詩經》上說:「去採摘它的虻。」《詩經傳》上說:「虻,就是貝母。」陸璣說:「它的葉子像絲瓜葉,但更細小。它的果實長在根部,像芋頭,顏色潔白,四四方方,相連並有分節。」

8. 白芷

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穀。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辛辣,性質溫和。主要用於治療女性陰道分泌物異常,血瘀,陰部腫脹,風寒感冒,風熱入侵眼睛導致流淚等症狀。它還能滋潤肌膚,使皮膚光滑細嫩,可以製成面霜。它的別名是「芳香」。生長在山野間。

《吳普》曰:白芷,一名䖀,一名苻離,一名澤芬,一名𦺊(《御覽》)。

白話文:

吳普說:白芷,又叫䖀,還叫苻離、澤芬、𦺊。

《名醫》曰:一名白芷,一名䖀,一名莞,一名苻離,一名澤芬。葉,一名蒚麻,可作浴湯。生河東下澤。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白芷也叫做䖀、莞、苻離和澤芬。它的葉子叫做蒚麻,可以用來泡澡。生長在河東地區的下澤。在二月和八月的時候採收它的根,曬乾後即可使用。

案:《說文》云,芷,䖀也;䖀,楚謂之籬,晉謂之䖀,齊謂之芷。《廣雅》云:白芷,其葉謂之藥。《西山經》云:號山,其草多藥䖀。郭璞云:藥,白芷別名;䖀,香草也。《淮南子·修務訓》云:身苦秋藥被風。高誘云:藥,白芷,香草也。王逸注《楚詞》云:藥,白芷。

白話文:

《說文》一書中說,「芷」是一種草名,也稱為「䖀」;在楚國稱之為「籬」,在晉國稱之為「䖀」,在齊國稱之為「芷」。

《廣雅》一書中說:白芷的葉子稱為「藥」。

《西山經》中說:號山上有許多「藥䖀」草。郭璞解釋說:「藥」是白芷的別名;「䖀」是一種香草。

《淮南子·修務訓》中說:身體上沾滿了秋天的香草而被風吹過。高誘解釋說:「藥」是白芷,是一種香草。

王逸在註解《楚辭》時說:「藥」是指白芷。

按:《名醫》一名莞云云,似即《爾雅》莞,苻離,其上鬲。而《說文》別有𦺊,夫離也。蒚,夫蘺上也。是非一草。舍人云:白蒲,一名苻離,楚謂之莞,豈蒲與芷相似,而《名醫》誤合為一乎。或《說文》云:楚謂之蘺,即夫籬也,未可得詳。舊作芷,非。

白話文:

《名醫別錄》中記載的一種植物名為莞,與《爾雅》中的莞(苻離)似乎是一樣的。不過,《說文解字》還記載了另一種植物名為𦺊(夫離),而蒚(夫蘺上)又是另外一種植物。因此這三種植物並非同一種。

有人認為,白蒲別名苻離,在楚地稱為莞。蒲和芷在外觀上相似,因此《名醫別錄》可能誤將兩者混為一談。《說文解字》記載楚地將蘺稱為蘺,即夫籬。但具體情況如何,還不能確定。原本寫作芷,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