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海蛤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一名魁蛤。

《吳普》曰:海蛤,神農:甘,岐伯:甘;扁鵲:咸。大節頭有文,文如磨齒,採無時。

《名醫》曰:生南海。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主治咳嗽逆氣上衝、氣喘呼吸困難、胸痛寒熱。又名魁蛤。

**《吳普》記載:**海蛤,神農氏稱其味甘,岐伯稱其味甘,扁鵲稱其味鹹。大型海蛤殼上有花紋,花紋似磨 răng,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名醫》記載:**海蛤產於南海。

案:《說文》云:蛤,蜃屬。海蛤者,百歲燕所化;魁蛤,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爾雅》云:魁陸。郭璞云:《本草》云:魁,狀如海蛤,圓而厚朴,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周禮》鱉人供𧓎。鄭司農云:𧓎,蛤也。杜子春云:𧓎,蜯也。《周書》王會云:東越海蛤。孔晃云:蛤,文蛤。按:《名醫》別出海蛤條,云一名魁陸,一名活東,非。

白話文:

據《說文》記載:蛤蜊屬於蜃這一類。海蛤蜊是百年後的燕子所化;魁蛤蜊,又名復累,是老年的蜻蜓所化。《爾雅》記載:魁蛤蜊叫魁陸。郭璞說:《本草》記載:魁蛤蜊的形狀像海蛤蜊,又圓又厚,上有縱橫的紋路,就是現在的蚶子。

《周禮》中提到鱉官負責提供𧓎。鄭玄說:𧓎就是蛤蜊。杜子春說:𧓎是蜯蜏。

《周書》的《王會》篇中提到:東越的海蛤蜊。孔晃說:蛤蜊就是文蛤。

需要注意的是:《名醫》中單獨記載了海蛤蜊這一條目,說它又名魁陸、活東,這是錯誤的。

2. 文蛤

主惡瘡,蝕(《御覽》作除陰蝕)五痔(《御覽》下有大孔出血。《大觀》本作黑字)。

《名醫》曰:生東海,表有文,採無時。

白話文:

名醫說:惡瘡生長在東海,表面有花紋,四季都可以採摘。

蠡魚(《初學記》引作鱧魚),味苦,寒。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一名鮦魚。生池澤。

白話文:

蠡魚(《初學記》中記載為鱧魚),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濕痹、臉部浮腫、水腫,又稱鮦魚。生長於池塘和沼澤中。

案:《說文》云:䔡,鮦也。鮦,䔡也。讀若褲櫳絝襱。《廣雅》云:鱺,鱺鮦也。《爾雅》云:鱧。郭璞注鮦也。《毛詩》云:魴鱧。《傳》云:鱧鮦也。據《說文》云:鱧,鱯也,與䔡不同。而毛萇、郭璞以鯛釋鱧,與許不合。然《初學記》引此亦作鱧,蓋二字音同,以致訛舛,不可得祥。

白話文:

考據:

《說文解字》中說:「䔡」是「鮦」的異體字,而「鮦」就是「䔡」的異體字,讀音與「褲櫳絝襱」相同。《廣雅》中說:「鱺」就是「䔡」。《爾雅》中說:「鱧」是「鮦」的別稱,郭璞註釋為「鮦」的異體字。《毛詩》中說:「魴鱧」。《詩經傳箋》中說:「鱧」就是「鮦」。

然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鱧」是「鱯」的異體字,與「䔡」不同。但是,毛萇和郭璞卻將鯛魚解釋為「鱧」,這與許慎的說法不符。不過,《初學記》中引用這個說法時也寫作「鱧」,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導致錯誤傳遞,無法詳加考證。

《廣雅》又作鱺,亦間譌。又《廣志》云:豚魚,一名鮦(《御覽》),更異解也。又陸璣云:鱧,即鮑魚也。似鱧,狹厚。今京東人猶呼鱧魚。又《本草衍義》曰:蠡魚,今人謂之黑鯉魚,道家以為頭有星為厭。據此諸說,若作鯉字,《說文》所云鮦,《廣志》以為江豚,《本草衍義》以為黑鯉魚;若作鯉字,《說文》以為鱯,《廣雅》以為鰻鱺,陸璣以為鮑魚,說各不同,難以詳究。

白話文:

《廣雅》中記載的「鮦」又可以寫作「鱺」,同時也有人誤寫作「鯉」。而《廣志》中說「豚魚」,又名「鮦魚」(《御覽》)。這是另一種不同的解釋。陸璣說:「鱧魚」就是鮑魚,外觀類似鱧魚,但比較狹長厚實。現在京東地區的人仍然稱鱧魚為「鱧魚」。《本草衍義》中記載:「蠡魚」就是現在人所說的「黑鯉魚」,道家認為它的頭部有星星是厭惡的象徵。根據這些說法,如果寫作「鯉」字,那麼《說文》中所說的「鮦」就是《廣志》中所說的江豚,《本草衍義》中所說的黑鯉魚;如果寫作「鯉」字,《說文》中所說的「鱯」就是《廣雅》中所說的鰻鱺,陸璣認為就是鮑魚。這些說法各不相同,難以詳細考究。

3. 鯉魚膽

味苦,寒。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志氣。生池澤。

《名醫》曰:生九江,採無時。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主治眼熱、眼痛、青光眼和失明,有明目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增強意志力。生長在池塘和沼澤地。

**《名醫》記載:**生長在九江一帶,採摘的時間不限。

案:《說文》云:鯉,鱣也;鱣,鯉也。《爾雅》云:鯉鱣。舍人云:鯉,一名鱣。郭璞注鯉云:今赤鯉魚。注鱣云:大魚似鱘。《毛詩》云:鱣鮪發發。《傳》云:鱣,鯉也。據此,知郭璞別為二,非矣。《古今注》云:兗州人呼赤鯉為赤驥,謂青鯉為青馬,黑鯉為元駒,白鯉為白騏,黃鯉為黃雉。

白話文:

據《說文解字》記載:鯉魚就是鱣魚,鱣魚就是鯉魚。《爾雅》中也稱鯉魚為鱣魚。禮部侍郎說:鯉魚又叫鱣魚。郭璞注釋鯉魚時說:現在的赤鯉魚。注釋鱣魚時說:大型魚類,外型類似鱘魚。《毛詩》中說:鱣鮪魚遊動活躍。傳文說:鱣魚就是鯉魚。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知道郭璞把鯉魚和鱣魚區分為兩種不同魚類,這是錯誤的。《古今注》中記載:兗州人稱赤鯉魚為「赤驥」,稱青鯉魚為「青馬」,稱黑鯉魚為「元駒」,稱白鯉魚為「白騏」,稱黃鯉魚為「黃雉」。

上蟲、魚。上品一十種,舊同。

白話文:

上等蟲魚類,共有十種,古書記載相同。

4. 藕實莖

味甘,平。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一名水芝丹。生池澤。

《名醫》曰:一名蓮。生汝南。八月採。

白話文:

具有甘味,性平。主要功效是補益中氣,滋養精神,增強體力,消除各種疾病。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不感到飢餓,並延長壽命。另有一個名稱叫水芝丹。生長在池塘和沼澤地帶。

《名醫》說:另有一個名稱叫蓮藕。生長在汝南。在八月採收。

案:《說文》云:藕,夫渠根;蓮,夫渠之實也;茄,夫渠莖。《爾雅》云:荷,芙渠。郭璞云:別名芙蓉,江東呼荷;又其莖茄;其實蓮。郭璞云:蓮,謂房也,又其根,藕。

白話文:

《說文解字》中記載:「藕」是夫渠的根,「蓮」是夫渠的果實,「茄」是夫渠的莖。

《爾雅》中說:「荷」是夫渠的別名。郭璞解釋說,江東一帶的人稱荷為夫蓉,它的莖稱茄,果實稱蓮。

郭璞進一步解釋說,「蓮」指蓮蓬,另外蓮的根就是藕。

5. 大棗

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平澤。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主要用於治療心腹邪氣,安撫脾胃,通暢十二經絡,平息胃氣,疏通九竅,補益氣血津液不足,緩解驚嚇,消除四肢沉重,調和各種藥物。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年益壽。將甘草覆蓋在麻黃上,可以發汗。生長在平淡的沼澤地帶。

《吳普》曰:棗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氣(《大觀本草》引《吳氏本草》)。

《名醫》曰:一名干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八月採,曝乾。生河東。

白話文:

吳普曰: 紅棗主治身體失調,能增強脾胃功能,讓人面色紅潤,精神飽滿。(《大觀本草》引述《吳氏本草》)

名醫曰: 紅棗又稱幹棗、美棗、良棗。於八月採摘,曬乾後儲存。產於河東地區。

案:《說文》云:棗,羊棗也。《爾雅》云:遵羊棗。郭璞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又洗大棗。郭璞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也,如雞卵。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棗,是羊棗。」《爾雅》說:「遵就是羊棗。」郭璞解釋:「果實小而圓,呈紫黑色,現在人們俗稱為羊矢棗。」另外還有洗大棗。郭璞說:「現在河東猗氏縣產出的棗子很大,像雞蛋一樣。」

6. 葡萄

味甘,平。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生山谷。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主要用於治療筋骨濕痹,增強體力、倍增力量、堅強意志,使人肥胖健壯、耐飢、忍受風寒。長期食用,可以減輕體重、不顯老態、延年益壽。可以用來釀酒。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曰:生隴西五原敦煌。

白話文:

《名醫》記載:他出生在隴西五原敦煌。

案:《史紀·大宛列傳》云:大宛左右,以葡萄為酒,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葡萄,肥饒也,或疑《本經》不合有葡萄,《名醫》所增,當為黑字。然《周禮》場人云:樹之果蓏,珍異之物。鄭玄雲:珍異,葡萄、枇杷之屬,則古中國本有此,大宛種類殊常,故漢特取來植之。舊作葡,據《史記》作蒲。

白話文: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大宛國周圍以葡萄釀酒。漢朝使者將葡萄帶回,於是漢朝天子開始種植苜蓿和葡萄,因為它們肥美多汁。有人懷疑《本經》中記載的葡萄是不正確的,應該是後人新增的,應該標示為黑字。然而,《周禮》中提到掌管皇家園林的官吏要種植果樹和珍稀植物。鄭玄解釋說:珍稀植物包括葡萄、枇杷等。因此,古代中國本來就有葡萄。大宛國的葡萄品種特別,所以漢朝特別將其引進並種植。以前將葡萄寫作「葡」,根據《史記》的寫法,應該是「蒲」。

7. 蓬藟

味酸,平。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覆盆。生平澤。

白話文:

藥味酸,性平。主要用於安定五臟,益補精氣,增強陰氣,讓陰氣更加堅固,堅強意志,增加力量,並有生育孩子的能力。長時間服用,可以讓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又名覆盆,生長在潮濕的地區。

《吳普》曰:蒛盆,一名決盆(《御覽》)。《甄氏本草》曰:覆盆子,一名馬瘻,一名陸荊(同上)。

白話文:

《吳普》說:蒛盆,又叫決盆(《太平御覽》)。《甄氏本草》說:覆盆子,又叫馬瘻,又叫陸荊(同上)。

《名醫》曰:一名陵藟,一名陰藥。生荊山及冤句。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一種名為「陵藟」,又名「陰藥」的藥材。它生長在荊山和冤句地區。

案:《說文》云:虆,木也;茥,缺盆也。《廣雅》云:蒛盆,陸英,莓也。《爾雅》云:茥,蒛盆。郭璞云:覆盆也,實似莓而小,亦可食。《毛詩》云:葛苗苗之。陸璣云:一名巨瓜,似燕薁,亦連蔓,葉似艾,白色,其子赤,可食。《列仙傳》云:昌容食蓬藟根。李當之云:即是人所食莓。陶弘景雲:蓬藟,是根名;覆盆,是實名。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虆」是一種木材;「茥」是一種缺口的器皿。《廣雅》記載:「蒛盆」就是陸英,也就是莓。《爾雅》記載:「茥」就是「蒛盆」。郭璞解釋說:「茥」是一種倒蓋的器皿,其果實像莓但較小,也可以食用。《詩經》中提到「葛苗苗之」,陸璣解釋說,這是一種名為「巨瓜」的植物,形狀像燕薁,也是一種蔓生植物,葉子像艾,呈白色,果實為紅色,可以食用。《列仙傳》記載,昌容吃了蓬藟的根。李當之解釋說,這蓬藟的根就是人們食用的莓。陶弘景說,蓬藟是根的名稱,覆盆是果實的名稱。